一种矩形曲面网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9147阅读:10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矩形曲面网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海洋底层拖网的网板。



背景技术:

在我国的近海及过洋性渔业中,底层拖网渔业是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的拖网船作业装备,特别是在西非等过洋性海域作业的渔船,多数是由近海拖网渔船改造而成,其技术与装备多使用15年以上,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升底层拖网渔业的捕捞效率,减少燃油能耗。目前我国使用的底层拖网网板型式主要为矩形曲面网板,其水动力性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提高扩张力并降低阻力,提升其拖网作业捕捞效率,降低渔船能耗,以适应近海及过洋性底拖网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设计制作一种适于2000-2400马力的拖网渔船用的底层拖网网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由顶面板,上叉纲板,曳纲板,下叉纲板,底拖板,配重板,前导流板,后导流板以及前主面板,后主面板组成的小展弦比矩形“V”型曲面结构,“V”型夹角为170°,上叉纲板及下叉纲板上分别有叉纲拉孔,曳纲板上有曳纲拉板,其特征是小展弦比矩形“V”型曲面结构展弦比为0.75,前导流板曲率为12%,角度a为30°;后导流板曲率为12%,角度b为25°;前主面板曲率为12%,角度d为8°;后主面板曲率为14%,角度c为19°;前主面板与后主面板的纵向斜切角f为8°;前导流板、后导流板、前主面板、后主面板水平斜切角度e与角度d相同,均为8°。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经过优选小展弦比网板与前、后导流板及前、后主面板结构参数的最佳组合,优化拖网网板型式,产生良好的水动力性能,经风洞模型试验验证,在工作冲角32.5°时,升力系数为1.552,阻力系数为0.575,升阻比为2.701,与目前普遍使用的矩形V型曲面网板相比,升力提高12%,阻力下降25%以上,升阻比提高近50%;提高了拖网网口水平扩张性能,降低阻力,对提升拖网作业捕捞效率,降低渔船能耗都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网板立体示意图。

图2网板俯视图。

图3网板仰视图。

图4网板导流板及主面板结构参数角度示意图。

图5曳纲拉板示意图。

图6网板作业冲角调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好方式,见图1-图6。

实施例1:一种矩形曲面网板采用由顶面板7,上叉纲板8,曳纲板11,下叉纲板14,底拖板15,配重板16,前导流板1,后导流板2以及前主面板9,后主面板10组成的小展弦比矩形“V”型曲面结构,“V”型夹角为170°,上叉纲板及下叉纲板上分别设有叉纲拉孔4,曳纲板上设有曳纲拉板12,小展弦比矩形“V”型曲面结构展弦比为0.75,前导流板曲率为12%,角度a为30°;后导流板曲率为12%,角度b为25°;前主面板曲率为12%,角度d为8°;后主面板曲率为14%,角度c为19°;前主面板与后主面板的纵向斜切角f为8°;前导流板、后导流板、前主面板、后主面板水平斜切角度e与角度d相同,均为8°。

实施例2: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矩形曲面网板,采用由前导流板1,后导流板2,叉纲拉孔加强板3,叉纲拉孔4,板间加强板5,平行加强板6,顶面板7,上叉纲板8,前主面板9,后主面板10,曳纲板11,曳纲拉板12,拉板转轴13,下叉纲板14,底拖板15,配重板16,固定螺栓17,固定螺帽18,焊接支撑19和曳纲拉孔20组成的小展弦比矩形“V”型曲面结构,“V”型夹角为170°,小展弦比矩形“V”型曲面结构展弦比为0.75。

前导流板1,板厚8mm,曲率为12%,角度a为30°,落料板长437mm,高度819mm,上下对称共计2块。2块导流板与2块主面板斜切角度e与d相同,为8°。

后导流板2,板厚8mm,曲率为12%,角度b为25°,落料板长437mm,高度819mm,上下对称共计2块。2块导流板与2块主面板斜切角度e与d相同,为8°。

叉纲拉孔加强板3,板厚12mm,共4块,分别焊接固定于上叉纲板8及下叉纲板14的叉纲拉孔上下两侧,并对应开孔,用于加强曳纲拉孔4的受力强度。

叉纲拉孔4,孔径46mm,共6个,即K1-K6;以顶面板7的弧弦为基准线,各孔圆心与拉板转轴13的圆心连线对基准线的夹角为J1-J6,由大到小,对应作业冲角分别为33°,30°,28°,26°,25°,23°,在此调整区间,其升力和阻力都是随着冲角的增大而升高的。在捕捞作业时根据需要连接不同的叉纲拉孔,以获得不同的扩张力及阻力,适应拖网作业需要。

板间加强板5,板厚6mm,焊接于导流板与主面板及彼此之间的加强板,共6块,提供强度支撑,避免各叶板受力变形,加强板上适当开孔减轻重量。

平行加强板6,板厚16mm,上下两块平行于曳纲板11,通过3根焊接支撑19连接固定,用于曳纲拉板12的固定及增加受力强度。

顶面板7,板厚8mm,曲率为12%,弧弦预设角度0°,落料板长2332mm,高度175mm,共计1块。焊接于上叉纲板8,用于平衡底拖板15的受力,增加网板整体稳性。

上叉纲板8,板厚12mm,为网板的上半部受力支撑板,其上焊接前导流板1与后导流板2,前主面板9与后主面板10,以及顶面板7,并开有叉纲拉孔4。板上适当开孔以减重。

前主面板9,板厚8mm,曲率为12%,弧弦预设角度d为8°,落料板长880mm,高度819mm,上下对称共计2块。

后主面板10,板厚8mm,曲率为14%,角度c为19°,落料板长1382mm,高度819mm,上下对称共计2块。前主面板9与后主面板10斜切角度f为8°。

曳纲板11,板厚16mm,为网板的中心受力支撑板,其上焊接前导流板1与后导流板2,前主面板9与后主面板10,其中在后导流板2及后主面板10之间通过焊接支撑19焊接平行加强板6,用于连接固定曳纲拉板12。板上适当开孔以减重。

曳纲拉板12,板厚30mm,用于船上曳纲与网板的连接,拉板位置焊接于后导流板2与后主面板10之间的曳纲板11上,拉板上开有5个纵向排列拉孔,可通过连接不同拉孔调整网板的上下倾角。

拉板转轴13,为截面直径60mm不锈钢转轴,将曳纲拉板12固定于曳纲板11上,可使曳纲拉板转动调整作业冲角,转轴上下两端通过固定螺帽18固定防止脱出。

下叉纲板14,板厚16mm,为网板的下半部受力支撑板,上焊接前导流板1与后导流板2,前主面板9与后主面板10,以及底拖板15,并开有叉纲拉孔4。

底拖板15,板厚16mm,为双层平行板,中间间距43mm,落料板长2246mm,高度175mm,前端为弧形,减轻对海底的摩擦。

配重板16,落料板长2071mm,高度170mm,贴于底拖板外侧通过固定螺栓17固定,用于增加网板配重,并调整网板稳性,可根据需要选择厚度以调整重量,本实施例网板选择厚度16mm。

固定螺栓17,规格为直径20mm的螺栓,共3个,用于固定配重板。

固定螺帽18,固定于拉板转轴13的两端,防止转轴脱出。

焊接支撑19,直径32mm的不锈钢棒材,焊接固定平行加强板6,共3根。

曳纲拉孔20,共5个,直径58mm,用于连接网板前端与拖网传的曳纲,连接不同孔可适当调节网板作业倾角,调节网板俯仰力矩。

本方案为1块网板的制作方法,实际使用需要对称结构的2块装置。作业时2块对称装置凹面相对,平行拖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