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叠式水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2271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挂叠式水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培装置,特别是一种可纵向、横向立面组合的挂叠式水培装置。



背景技术:

水培墙是一种在家庭植物装饰、市政工程和园林景观绿化具有广泛的应用的栽培装置。现有的水培墙通常是将多个水培盒上下串接、左右拼接在一起。供水管道自上而下为各个水培盒供水。如CN 203872723U公开的水培花墙,就是采用上述的设计,其由多个花墙单元构成,使用时,需要将多个花墙单元通过导液管串接在一起。但是,此类水培装置的缺陷在于,需要对水培盒进行清理、更换时十分不便,需要将串联的水培单元从整体的水培装置上拆卸下来,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挂叠式水培装置,在横纵叠加时不需要将多个水培装置串接,单独拆卸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挂叠式水培装置,包括水培盒,水培盒上设有挂接装置,水培盒内被构造出储液腔,储液腔的上方设有插植槽;在储液腔内设有导通至水培盒底部的排液管,排液管的上方设有向储液腔内导流的导流装置;向储液腔内给液时液体可以浸没过插植槽的底部。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排液管包括竖向设置在储液腔内的管体,管体的顶部侧壁上构造有开口,管体顶部的管口边缘形成上限液位,所述开口的底部形成下限液位,上限液位的高度高于插植槽的底部高度,下限液位的高度低于插植槽底部的高度。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开口为从管体侧壁顶部向下开设的狭缝,狭缝的底端即为所述下限液位。

可选地或优选地,在插植槽内设有适于植物育苗和根系生长的插植体,并使得插植体中的植物根系向水培盒内侧生长。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插植体包括海绵块或插植杯。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插植槽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插植体的结构,且该结构形成底部根系生长及液体流动的空间。

可选地或优选地,水培盒后壁的后方设有支撑龙骨,龙骨上呈间距开有孔,孔中插入固定栓,水培盒的挂接装置挂于固定栓上。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外侧壁和内侧壁,外侧壁具有一个插接凹槽,用于将导流装置插接在水培盒后壁的上端,导流装置的内侧两壁形成簸箕形的斜面导流槽,使上层水培盒底部流出的液体可沿斜面导流槽流入下层水培盒的储液腔内。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水培盒中设有隔壁,将储液腔分隔开,每个被分隔出来的空间中都设有一个所述排液管,每个排液管的上方都设有一个所述导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叠式水培装置,包括水培盒,水培合的内部设有储液腔和排液管,排液管的上方设有导流装置,当多个水培盒自上而下设置时,在给液过程中,液体可以从被导流装置导流到储液腔内,当液体达到插植槽的底部时,实现对植株根部的灌水,且液位达到排液管上端的管口时,会自动流入到下层的水培盒中,并被下层的导流装置接住,这种通过储液腔集水、排水管溢水的方式不再需要供水管道将多个水培盒串接,因此单独拆卸水培盒时十分方便,有利于对单个水培盒的清洗、更换和盒体不同色彩的拼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挂叠式水培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挂叠式水培装置省去导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挂叠式水培装置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水培盒;2-挂接装置;201-挂钩;3-储液腔;4-插植槽;401-第一凸起;402-第二凸起;5-排液管;501-管口;502-开口;6-导流装置;601-外侧壁;602-斜面导流槽;603-插接凹槽;604-内侧壁;7-插植杯;701-第一格栅;702-第二格栅;8-隔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叠式水培装置,包括水培盒1,水培盒1的后端设有挂接装置2,用于将水培盒1挂接在墙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水培盒1的后壁设有支撑龙骨(图中未示出),在龙骨上沿着横向间隔地开设多个孔,孔内设有螺栓,挂接装置包括两个挂钩201,利用挂钩201将水培盒挂设在螺栓上。当多个水培盒横纵排布挂接在墙面上后,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水培墙。

水培盒1内被构造出储液腔3,用于容纳水或营养液。储液腔3的上方设有插植槽4,用于置入基质和需要培养的植株。在本实施例中,插植槽4的主体为从水培盒1前壁向外侧延伸突出形成的凸台,在储液腔3内设有导通至水培盒1底部的排液管5,排液管5可以包括一根竖向设置的管体,管体的上端低于水培盒1上端的边缘。排液管5的上方设有向储液腔3内导流的导流装置6,在向储液腔3内给液时,液体可以浸没过插植槽4的底部。在纵向拼接时,各个水培盒1的排液管5的位置应当保证对应,以使得上层排液管5流下的液体可以被下层排液管5上方的导流装置6接住,并流入到下层的储液腔3中。储液腔3内的液体积累到最高位时,再将液体排入到下一层,从而实现了自上而下的层层灌溉。因为液体是采用储液腔3集水,并通过排液管5溢水、导流装置6引水的方式在各层水培盒中传递的,因此不需要用管道将各个水培盒1连接,在单独拆卸水培盒1时不需要拆除连接用的管道。

在一般的水培装置中,营养液总是一直浸没植株的根系的,但是这样会使得根系长期封闭在液体中,无法吸收外部的氧气,影响植物的生长。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排液管5的上方开设一开口502,这样,排液管5管体顶部的管口501(即进液口)形成了上限液位,开口502的底部高度决定了下限液位,其中上限液位的高度高于插植槽4的高度,下限液位的高度低于插植槽4的高度,即:当向储液腔3内给液时,液面会在储液腔3内逐渐上升,尽管上升到下限液位时液体会随着开口502流入排液管5,但在给液过程中液体流量较大,液体流入的速度会明显大于从开口502的排液速度,因此液面会没过下限液位,进而向下限液位上方的插植槽4内的植物根系灌水。当液面进一步上升到上限液位时,由于从上限液位的管口501较大,液体会从管口501迅速流入排液管5中。当停止给液时,根据连通器原理,液面会逐渐下降至开口502的底端,即下限液位的位置,此时经过浇灌的植物根系会暴露出来与空气接触,提高了透气性,有利于根系对氧气的吸收,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用于构成下限液位的开口502为一道开设在排液管管体侧壁顶部的狭缝(如图2所示),该狭缝的底端即为下限液位的高度。狭缝的宽度较窄,因为可以减缓排液的速度,有利于在较低的给液速度下保证液面可以没过下限液位并浸没植株的根系。

插植槽4上的植株和基质优选栽培于插植体中,插植体的结构和形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能够适于植物育苗和根系生长即可,并能使得植物根系向水培盒内侧生长。例如,可以选择的插植体包括海绵块或插植杯,本实施例中采用的为如图1所示的插植杯7。插植杯7朝向导流装置6的侧壁设有第一格栅701,第一格栅701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其一是供自储液腔3中上升来的液体进入到插植杯7中,对植物根系的灌溉。另一个作用是为植物根系向水培盒1内部生长提供了空间。更优选地在插植杯7底部开设第二格栅702,供植物根系向下生长,且还可以促进空气的进入,保证了一定的透气性。为了充分利用水培和空间,插植槽4可能在水培盒1内呈横向排列,插植杯7的数量也为多个,此时如果植株排布过密,茎叶就会相互占用生长空间,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植杯7可以是一个正六面体,六面体的两个相邻面分别为第一格栅701和第二格栅702,六面体的顶面开口,用于放入基质和植株,其余的侧面均为封闭,这样限制了植物的横向生长空间,避免各植株的茎叶相互干扰。另一种限制植物横向生长的方式将插植杯7间隔地排列在插植槽上,例如在某一插植槽4上设置插植杯7后,至少隔一个插植槽的位置再设置一个插植杯7,这样增大了植株横向的间距,也可以为茎叶的横向生长提供更多空间。

在插植槽4的底部可以构造出用于稳固的插植杯7的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植槽4的底部具有第一凸起401,第一凸起401可以嵌入到插植杯底面的第二格栅702中,防止第二格栅702滑动,起到固定作用,在插植槽4靠近储液腔3的边缘设有第二凸起402,用于限制插植杯7向储液腔3内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装置6包括外侧壁601和内侧壁604,在外侧壁601整体上呈竖向设置,其上具有一个插接凹槽603,用于将导流装置6插接在水培盒1后壁的上端,导流装置6的两内侧壁604形成簸箕形的斜面导流槽602,使上层水培盒1底部流出的液体可从斜面导流槽602流入下层水培盒1的储液腔3内。在斜面导流槽602的末端还可以竖向向下延伸一段,防止液体飞溅。水培盒1的储液腔3部分自上而下逐渐变窄,以使得固定在储液腔3后壁上的排液管5底部的排液口可以正对着其下方水培盒1的斜面导流槽602,以将上层流下的所有液体都导入到下层的储液腔3中。

水培盒1的截面大体上成长方形,即宽长度明显大于宽度,这样在长度方向上可以种植多株植物,为了优化水培盒1内部空间,在水培盒1的中部设有隔壁8,其可以将储液腔3分隔开,在每个被分隔出来的空间内均设有一道排液管5和导流装置。隔壁8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只设置了一道隔壁8,其可将储液腔3分隔成两部分,每部分中都设有一个所述排液管5,每个排液管5的上方都设有一个所述导流装置6。

使用时,将多个水培装置横纵排布,挂叠在墙面上,形成水培墙,且纵向的水培装置的排液管应当位置对应。然后从位于上层的水培装置开始供水,就可以实现各层水培盒中植株的灌溉。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挂叠式水培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