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合冀中南地区的红薯小拱棚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64316阅读:12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方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红薯育苗方法领域。



背景技术:

甘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特殊的保健功能使消费者对甘薯甚是喜爱,甘薯在我国的栽培面积也在逐年扩大,种植甘薯成为广大农户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收致富的首选作物。在冀中南地区,平均每亩大田需要栽植3300株左右,种植户种植每一亩大田甘薯,至少需要在甘薯育苗企业或合作社购买3300株以上的薯苗,每株薯苗的价格按0.08-0.1元计算,平均每亩甘薯的薯苗成本在330元以上,占甘薯种植全部成本的一半以上。

目前,冀中南地区的种植户急需一种红薯育苗方法,在没有任何增温设施的情况下,即可培育出优质、健壮的种苗,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收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红薯小拱棚育苗方法,采用小拱棚内覆盖地膜的方式培育红薯苗,在没有任何增温设施的情况下,就能培育出优质健壮的种苗,进行大田移栽,具有成本投入低、操作管理简单、移栽时间灵活,成活率高、技术易推广等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适合冀中南地区的红薯小拱棚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适合本地区栽培和受市场欢迎的优质、高产红薯品种作种薯种薯,要求薯块表面光滑、色泽鲜艳、无病无伤,大小适中、以重量在150-200克之间最为适宜;

(2)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背风向阳的壤土或沙壤土、且两年内没有种植过或作过红薯育苗床的地块作为育苗床;

(4)苗床方向可根据地块条件而定,一般长度15-20米,宽度2-2.4米,深度为0.2米左右;

(5)苗床整理平整后,每667平方米撒施些速效化肥30千克,有助于出苗后快速生长;

(6)3月上旬(惊蛰节气以后)就进行上床排种,种薯的萌芽数量以头部最多,中部次之,尾部最少,排种时要分清种薯的头和尾,前后两个种薯的头部的尾部保持重叠,头部在上,尾部在下,使薯块与地面保持15-20度夹角;

(7)将种薯排好后,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稀释300-400倍液,均匀泼洒在排好的种薯上,可预防红薯黑斑病;

(8)在种薯上覆盖一层4-5厘米厚的细土,大水浇透苗床,等水渗下后,整个苗床覆盖一层白色透明农用地膜,以保持土壤湿度;

(9)使用4米长的竹片,每隔1-1.5米扎一根,再覆盖一层聚氯乙烯无滴棚膜,四周用土封严压实;

(10)小拱棚扣膜后直至种薯出苗前,要经常观察棚膜情况,发现棚膜有破损、漏洞现象,及时用胶带密封,以保持棚内温度;发现棚膜表面有尘土时,及时用湿布擦拭棚膜,以保障棚膜的透光率;

(11)4月上旬,要经常观察幼苗出土情况,为防止地膜烧苗,当出苗率达到60%,及时将地膜揭去,尽快浇一次小水,适当降低棚内温度,保持在30℃即可;

(12)随着薯苗的生长,适当增加浇水量,苗床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之间;

(13)4月中旬,幼苗出齐后,每个无风的晴天上午10点后和下午3点之前揭开棚口进行通风降温,棚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如遇寒流,及时将棚口放下封好;

(14)4月下旬,逐渐增加棚内通风口直至揭去棚膜进行全天炼苗,使种苗尽快适应外部环境;

(15)采苗移栽前3-5天,要停止浇水,使薯苗健壮;

(16)4月底5月初(立夏节气前),当薯苗高度达到20-25厘米,茎粗0.3-0.5厘米,具有6-7个节间时,就可以采苗进行移栽了。

根据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排种密度应根据种薯的出芽率和薯块大小而定,一般出芽率高的大块种薯,适当稀排,薯块之间间隔1-1.5个薯块粗度的距离,保证出苗后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利于培育壮苗;出芽率低的小块种薯,适当密排,薯块之间间隔1-2厘米,有利于提高育苗效率。

根据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1):揭去地膜后至薯苗出齐前,喷施20%精喹禾灵乳油2000倍液,可有效防治单子叶杂草生长。

根据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4):如遇大风降温,仍要扣棚保温护苗,苗床温度控制在20℃左右。

根据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6):先采壮苗,留下细弱苗,随采随栽,7-10天后即可采第二茬壮苗。

本发明的一个有益效果是:采用小拱棚内覆盖地膜的方式培育红薯苗,在没有任何增温设施的情况下,3月上旬(惊蛰节气以后)就进行上床排种,5月上旬(立夏节气前)就能培育出优质健壮的种苗,进行大田移栽,平均每亩甘薯的种植成本降低300元左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冀中南地区红薯小拱棚育苗为例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清除、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一种适合冀中南地区的红薯小拱棚育苗方法,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适合本地区栽培和受市场欢迎的优质、高产红薯品种作种薯种薯,要求薯块表面光滑、色泽鲜艳、无病无伤,大小适中、以重量在150-200克之间最为适宜;

(2)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背风向阳的壤土或沙壤土、且两年内没有种植过或作过红薯育苗床的地块作为育苗床;

(4)苗床方向可根据地块条件而定,一般长度15-20米,宽度2-2.4米,深度为0.2米左右;

(5)苗床整理平整后,每667平方米撒施些速效化肥30千克,有助于出苗后快速生长;

(6)3月上旬(惊蛰节气以后)就进行上床排种,种薯的萌芽数量以头部最多,中部次之,尾部最少,排种时要分清种薯的头和尾,前后两个种薯的头部的尾部保持重叠,头部在上,尾部在下,使薯块与地面保持15-20度夹角;

(7)将种薯排好后,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稀释300-400倍液,均匀泼洒在排好的种薯上,可预防红薯黑斑病;

(8)在种薯上覆盖一层4-5厘米厚的细土,大水浇透苗床,等水渗下后,整个苗床覆盖一层白色透明农用地膜,以保持土壤湿度;

(9)使用4米长的竹片,每隔1-1.5米扎一根,再覆盖一层聚氯乙烯无滴棚膜,四周用土封严压实;

(10)小拱棚扣膜后直至种薯出苗前,要经常观察棚膜情况,发现棚膜有破损、漏洞现象,及时用胶带密封,以保持棚内温度;发现棚膜表面有尘土时,及时用湿布擦拭棚膜,以保障棚膜的透光率;

(11)4月上旬,要经常观察幼苗出土情况,为防止地膜烧苗,当出苗率达到60%,及时将地膜揭去,尽快浇一次小水,适当降低棚内温度,保持在30℃即可;

(12)随着薯苗的生长,适当增加浇水量,苗床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之间;

(13)4月中旬,幼苗出齐后,每个无风的晴天上午10点后和下午3点之前揭开棚口进行通风降温,棚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如遇寒流,及时将棚口放下封好;

(14)4月下旬,逐渐增加棚内通风口直至揭去棚膜进行全天炼苗,使种苗尽快适应外部环境;

(15)采苗移栽前3-5天,要停止浇水,使薯苗健壮;

(16)4月底5月初(立夏节气前),当薯苗高度达到20-25厘米,茎粗0.3-0.5厘米,具有6-7个节间时,就可以采苗进行移栽了。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排种密度应根据种薯的出芽率和薯块大小而定,一般出芽率高的大块种薯,适当稀排,薯块之间间隔1-1.5个薯块粗度的距离,保证出苗后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利于培育壮苗;出芽率低的小块种薯,适当密排,薯块之间间隔1-2厘米,有利于提高育苗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1):揭去地膜后至薯苗出齐前,喷施20%精喹禾灵乳油2000倍液,可有效防治单子叶杂草生长。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4):如遇大风降温,仍要扣棚保温护苗,苗床温度控制在20℃左右。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6):先采壮苗,留下细弱苗,随采随栽,7-10天后即可采第二茬壮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在冀中南地区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