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网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64310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体环境,尤其涉及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恢复稳定的水生植被,更具体涉及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恢复稳定水生植被的关键技术--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网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标准主要依据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以及相关的理化指标确定。本发明所称的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总氮浓度为0.3~1毫克/升,总磷浓度为0.01~0.05毫克/升,生物耗氧量(bod)为5~8毫克/升,化学耗氧量(cod)为7~10毫克/升,透明度为1~0.5米。

富营养化是目前我国湖泊水体环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我国湖泊中营养盐背景浓度异常高、营养盐来源多、湖泊富营养化进展迅速,许多城市湖泊已处于富营养状态,据统计,我国主要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的占湖泊总数的56%左右。环保监测部门估测,我国东部地区的湖泊已经有80%处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阶段。

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与迅速扩展导致了藻类水华的频繁与恶性发生,其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1、影响环境景观,饮用水质下降;2、危害养殖业;3、造成二次污染;4、使湖泊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物种多样性降低;5、产生生物毒素。总之,富营养化问题使水体丧失应有的功能,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向不利于人类和自然的方向演变,影响环境质量,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我国的富营养化湖泊大多是由于不合理的利用从草型湖泊转变而来。从整体上看,以水生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湖泊水质较好,水生生物的多样性程度较高,有着比较高的渔业和旅游等景观价值,一般不存在污染和富营养化水体的最显著特征,即浮游植物尤其是蓝绿藻的大量发生。由于我国湖泊中营养盐背景浓度异常高,难以用降低水体中营养浓度的手段来达到减缓和防止富营养化的目的,若没有水生植物将大量的营养束缚在体内,这些湖泊将会迅速地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而以水生植物为优势初级生产者的湖泊则可减缓和防止富营养化的发生,能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富营养化水体一般透明度低,营养负荷高,藻类大量发展,妨碍了水生植物的生存。风浪往往导致水体底泥被剧烈扰动,进一步降低水体的透明度,从而影响水生植物的定居。目前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被的恢复研究和试验中,主要以网片将试验区与主体水域分开,网片仅仅起着保护试验区免受主体水域渔业活动的影响,其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方法并没有改善试验区的局部环境。

恢复水生植被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有效方法,而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篱笆是恢复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被的关键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网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防浪、消浪功能,对藻类的发展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改善了该水域水生植物的生长条件,为水生植物在该水域的成功定居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局部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生物网水生植物的选择标准为:(1)挺水或湿地多年生草本植物;(2)对富营养化污染的耐受性强;(3)生长迅速,对藻类的抑制作用明显;(4)水下部分密集,可以起到网的作用。

二、适宜作为生物网的水生植物种类主要有:禾本科、香蒲科、莎草科的湿生和挺水植物,当水深在1米以内时,可选用芦苇属、香蒲属或藨草属的水生植物;当水深在1~6米时,禾本科的挺水植物菰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种类,该植物也可以用于水深1米以内的区域。

三、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网的步骤为:

1、在湖泊中选择水深6米以内的水生植被恢复区,将水生植被恢复区划分成若干个面积在5~10亩之间的恢复单元,其形状不限,一般采用方形或长方形;

2、沿恢复单元边缘用毛竹按1.5~2.5米的间距下桩,毛竹之间用铁丝在离水面5~20厘米的水下相连,保证其稳定性;

3、在容器中装入其体积1/2~3/4的土壤,栽种禾本科、香蒲科或莎草科的湿生和挺水植物;当水深在1米以内时,选用芦苇属、香蒲属或藨草属的水生植物;当水深在1~6米时,禾本科的挺水植物菰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种类,它也可以用于水深1米以内的区域;将容器置于阳光充沛处,保持土壤湿润,待栽种的植物成活后,在土壤表面铺3~7厘米厚的粗砂;

4、用尼龙绳将容器并列悬挂于毛竹之间的铁丝上,使栽种的植物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

5、经过5~9天,当栽种的植物生长稳定后,将容器向水下降低,使栽种的植物顶端露出水面15~25厘米,促进栽种的植物伸长生长;

6、再经过5~9天,当栽种的植物的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时,再将容器向水下降低,使栽种的植物顶端露出水面15~25厘米,促进栽种的植物伸长生长;

7、重复6的步骤,直至容器放置在水底;

8、容器放置在水底后,当栽种的植物的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时,在水面以上8~15厘米处割去栽种的植物的顶端部分,促进栽种的植物始终保持旺盛的生长状态。

9、在风浪比较大的湖泊,可以在生物篱笆间引入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充分发挥生物网的防浪和消浪功能。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1)防浪、消浪,可改善恢复单元内的水体环境;(2)对藻类的发展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3)对恢复单元内水生植被的恢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4)水生植物生物篱笆所产生的生物量很容易控制和利用,不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绿色技术;(5)便于操作和管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禾本科的挺水植物菰为例,具体阐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在湖泊中选择水深6米以内的水生植被恢复区,将水生植被恢复区划分成若干个,每个恢复单元的面积在5~10亩之间,其形状不限,一般采用方形或长方形;

2、沿恢复单元边缘用毛竹按1.5~2.5米的间距下桩,毛竹之间用铁丝在离水面5~20厘米的水下相连,保证其稳定性;

3、在1×0.5×0.5米的容器中装入其体积1/2~3/4的土壤,按15~25厘米的间距栽种禾本科的挺水植物菰;将容器置于阳光充沛处,保持土壤湿润,待苗成活后,在土壤表面铺3~7厘米厚的粗砂;

4、用尼龙绳将容器并列悬挂于毛竹之间的铁丝上,使菰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

5、经过5~9天,当菰生长稳定后,将容器向水下降低,使菰苗顶端露出水面15~25厘米,促进菰伸长生长;

6、再经过5~9天,当菰的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时,再将容器向水下降低,使菰苗顶端露出水面15~25厘米,促进菰伸长生长;

7、重复6的步骤,直至容器放置在水底;

8、容器放置在水底后,当菰的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时,在水面以上8~15厘米处割去菰的顶端部分,促进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长状态。

本发明已在湖泊污染最为严重的湖区实施,在4-5米左右的水深范围内,水生植物生物网生长良好,可以正常开花结果。其对试验区环境的改造作用也十分明显,沉水植物已经在试验区内成功定植。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网的方法。该方法选择禾本科、莎草科的湿生和挺水植物作为生物篱笆的水生植物,沿恢复单元的边缘下桩,各桩用铁丝相连,将水生植物栽种在容器中,悬挂于铁丝上,随着植物的生长,在保持植物顶部露出水面的情况下,逐渐将容器放入到水底,在生物篱笆间可引入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本发明具有较好的防浪、消浪功能,对藻类的发展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为水生植物在该水域的成功定居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局部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陈留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留成
技术研发日:2016.03.14
技术公布日:2017.09.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