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治疗刀鲚小瓜虫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66544阅读:8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鱼类疾病防治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操作简便、生态环保的生物治疗刀鲚小瓜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渔业的病害种类和病害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其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水质污染、种质退化、药物、饲料质量下降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从1988年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广东等10余省市的各淡水鱼养殖地区的水域中,流行鱼类暴发性鱼病;该病来势凶猛,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死亡率大,危害种类繁多,因此鱼类疾病防治一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刀鲚,俗称刀鱼,为江海洄游性鱼类,与长江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近几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及滥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刀鲚资源急剧下降,如今早已形不成渔汛,寻常人家“春食江刀”的江南风俗已成奢侈;刀鲚习性较特殊,难以驯养,应激性极强,一旦患病,用药需格外谨慎,否则不但治不了疾病,还会增加刀鲚应激,降低其免疫功能,加剧刀鲚死伤程度;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感染小瓜虫;

小瓜虫隶属原生动物门,寡膜纤毛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一种淡水鱼的专性寄生虫,生活史中有成虫期、幼虫期和包囊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和观赏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的,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鱼体表形成白点,所以又叫白点病;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白点病;在24℃时,生活史为4天,15℃时为10天,但在10℃以下,往往在1个月以上,因此低温时成虫不易离开鱼体包囊,药物作用不明显,施药周期须30天以上;该病往往在营养不良、养殖过密、热应激或其它环境条件引起的过强应激反映情况下容易发生;它引起体表各组织充血,鱼类感染小瓜虫后不能觅食,加之继发细菌、病毒感染,可造成大批鱼死亡,其死亡率可达60%~70%,甚至全军覆没,对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生态环保、适应多种淡水鱼类的生物治疗小瓜虫的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的技术要求,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治疗刀鲚小瓜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小瓜虫疾病诊断、枝角类收集与投放、日常管理以及疾病预防。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小瓜虫疾病诊断,包括检查刀鲚鱼体和刀鲚活力;检查刀鲚鱼体时:皮肤上有白色小点状囊泡,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鳃瓣上有大量的寄生虫;检查刀鲚活力时:刀鲚反应迟钝,缓游水面,不时在其他物体上摩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枝角类收集与投放;枝角类收集包括专池培育和肥水池采集。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专池培育:室内一般可利用单细胞绿藻、酵母或banta液进行培养;室外可通过施有机肥或无毒植物的汁液培养。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有机肥包括发酵鸡粪、猪粪、肥水膏;所述的无毒植物包括蒲公英、莴苣、卷心菜、三叶苜蓿。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肥水池采集,在水温达18℃以上时,富营养水体中经常有枝角类大量繁殖,早晚集群时,用浮游动物网采集;水温低时,尚无枝角类大量繁殖的情况下,从往年枝角类大量繁殖过的池塘底泥中采集休眠卵,在室内给予繁殖条件,获得枝角类。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枝角类投放,投放前先用10‰的盐水消毒5min后,投入患病刀鲚池,每亩投放1-1.5kg,隔天1次,连续3次。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日常管理包括日常巡视和日常操作。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日常巡视包括观察刀鲚活动和摄食情况;所述的日常操作包括喂饵料和工具使用,所述的饵料投喂前,饵料使用10‰的盐水浸泡消毒10min后,再进行投喂,防止带入细菌、寄生虫引发疾病;所述的工具使用,各个不同养殖池使用的工具应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感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疾病预防,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①.刀鲚下塘前,彻底清塘、消毒;

步骤②.培水;

步骤③.刀鲚筛选,剔除掉鳞、烂鳍、畸形、瘦弱、活力差的刀鲚;

步骤④.刀鲚肥水下塘,经常查看水色,保持水体肥度;

步骤⑤.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

步骤⑥.定期检查、镜检;所述的镜检,鳃瓣上有大量的寄生虫,呈卵圆形或球形,虫体有两个核,大核呈马蹄形,小核呈圆形,小核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含有大量食物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生物治疗刀鲚小瓜虫的方法,从预防到治疗一体化,投放枝角类摄食小瓜虫,既能消灭小瓜虫,减少渔药使用,免除药物污染,又能为刀鲚提供生物饵料,促进刀鲚快速恢复;操作简便,生态环保,治病强身,一举多得,且适应多种淡水鱼类的小瓜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

一种生物治疗刀鲚小瓜虫的方法,包括小瓜虫疾病诊断、枝角类收集与投放、日常管理以及疾病预防。

所述的小瓜虫疾病诊断,包括检查刀鲚鱼体和刀鲚活力;检查刀鲚鱼体时:皮肤上有白色小点状囊泡,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鳃瓣上有大量的寄生虫;检查刀鲚活力时:刀鲚反应迟钝,缓游水面,不时在其他物体上摩擦。

所述的枝角类收集与投放;枝角类收集包括专池培育和肥水池采集。

所述的专池培育:应选择生态耐性广、繁殖力强、体型较大的种类;溞属中常见的大型溞、蚤状溞、隆重线溞及多刺裸腹溞属中的少数种类均适于人工培养,室内一般可利用单细胞绿藻、酵母或banta液进行培养;室外可通过施有机肥或无毒植物的汁液培养;所述的有机肥包括发酵鸡粪、猪粪、肥水膏;所述的无毒植物包括蒲公英、莴苣、卷心菜、三叶苜蓿。

所述的肥水池采集,枝角类又称水溞,属节枝动物门、甲壳纲、枝角目,是淡水水体中最重要的浮游生物组成之一;淡水枝角类主要滤食水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枝角类虽多系广温性,但通常在水温达16-18℃以后才大量繁殖,培养时水温以18-28℃为宜;大多数种类在ph6.5-8.5环境中均可生活;枝角类对环境溶氧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易于培养;人工培养的溞种来源十分广泛,一般水温达18℃以上时,一些富营养水体中经常有枝角类大量繁殖,早晚集群时可用浮游动物网采集;在室外水温低,尚无枝角类大量繁殖的情况下,可从往年枝角类大量繁殖过的池塘底泥中获取,其中的休眠卵;经一段时间的滞育期后,在室内给予适当的繁殖条件,也可获得溞种。

所述的枝角类投放,投放前先用10‰的盐水消毒5min后,投入患病刀鲚池,每亩投放1-1.5kg,隔天1次,连续3次。

所述的日常管理包括日常巡视和日常操作;刀鲚应激性强,日常操作中应谨慎小心,带水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所述的日常巡视包括观察刀鲚活动和摄食情况;所述的日常操作包括喂饵料和工具使用,所述的饵料投喂前,饵料使用10‰的盐水浸泡消毒10min后,再进行投喂,防止带入细菌、寄生虫引发疾病;所述的工具使用,各个不同养殖池使用的工具应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感染;发现刀鲚活动或摄食不正常,应立即排除原因,捞刀鲚镜检,降低损失,直到病刀鲚全部恢复。

所述的疾病预防,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①.刀鲚下塘前,彻底清塘、消毒;

步骤②.培水;

步骤③.刀鲚筛选,剔除掉鳞、烂鳍、畸形、瘦弱、活力差的刀鲚;

步骤④.刀鲚肥水下塘,经常查看水色,保持水体肥度;水体变瘦后,须及时肥水;

步骤⑤.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

步骤⑥.定期检查、镜检;所述的镜检,鳃瓣上有大量的寄生虫,呈卵圆形或球形,虫体有两个核,大核呈马蹄形,小核呈圆形,小核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含有大量食物粒;鳃瓣小片被破坏,鳃瓣上皮增生或部分鳃贫血,虫体若侵入眼角膜,引起发炎、瞎眼。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描述,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