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昆虫捕获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64388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昆虫捕获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昆虫捕获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林业害虫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该方法由于在短时间内见效快而被广泛应用,但是随着化学药剂滥用,造成了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害虫的抗药性也随着化学药剂的使用而增加,化学药剂防治的持效期大大缩减。随着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总体要求提出:到2020年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无公害防治作为一种新型的防治体系在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发展迅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第9条明确提出要注重高效防治器械及其运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物理防治作为无公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有比较多的防治技术应用到我国林业害虫防治工作中,其中以杀虫灯、粘虫板、粘虫胶应用最为广泛。利用昆虫的生物学习性研发是物理防治器械研发的至关重要的方面。申请公布号为cn105211025a、申请公布日为2016年1月6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及捕获沟眶象的方法,该发明利用了沟眶象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具有出土上树危害臭椿枝梢的习性,然而该装置由于需要埋在土里,仅对沟眶象等地下害虫越冬代成虫出土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无法捕获下树产卵、危害的沟眶象和从其他区域扩散过来的害虫,而且该装置对防治的林地类型要求比较严格,在平原林地使用效果明显,在山地等恶劣的条件无法使用,因此具有捕获害虫类型单一,应用范围小,使用范围小,应用局限性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昆虫捕获装置及方法,解决现有昆虫捕获方式存在的捕获害虫类型单一,使用范围小,应用局限性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昆虫捕获装置,包括呈裙摆状或圆柱状固定在树干上的网片,所述网片的上端设有用于将所述网片固定在树干上的固定元件,所述网片的下端设有用于支撑网片的支撑组件,在所述网片与所述树干之间设有夹层。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元件为具有弹力的带绳,所述带绳连接在所述网片的上端边缘处。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长度可调的尼龙扎带、长度可调的支撑杆和金属扎带,其中所述尼龙扎带与所述网片的下端相连,所述金属扎带绑扎固定在所述树干上,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尼龙扎带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金属扎带连接。

具体地,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尼龙扎带通过暗扣可拆卸连接,所述暗扣包括相互配合的公扣和母扣;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磁性件,所述磁性件与所述金属扎带吸附连接。

具体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三个所述支撑杆,在所述尼龙扎带上从左到右均匀设置有三个所述公扣,在各所述支撑杆上设有所述母扣;或在所述尼龙扎带上从左到右均匀设置有三个所述母扣,在各所述支撑杆上设有所述公扣。

进一步地,所述网片的左右两侧边通过粘扣进行粘合。

进一步地,所述夹层包括平面层、粘贴层和锯齿层,其中所述夹层通过所述粘贴层缠绕粘贴在所述树干上,形成锯齿状的闭合环,所述网片的上端缠绕设置在所述夹层上部的树干上。

具体地,所述网片规格为1m×0.5m,网目对角线长度为9~11m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昆虫捕获方法,采用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夹层沿树干缠绕一圈,形成一个外表面为锯齿状的闭合环;

将所述网片的上端围绕在锯齿状的闭合环夹层的上部树干上,并通过所述固定元件将所述网片的上端紧固在所述树干上,使所述网片呈裙摆状或圆柱状;

将所述网片的左右两侧边通过粘扣进行粘合;

将所述网片的下端通过所述支撑组件进行支撑,使所述网片的下端与所述树干之间形成供昆虫通过的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的将所述网片的下端通过所述支撑组件进行支撑,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支撑杆的一端通过暗扣与尼龙扎带进行扣合;

根据靶标害虫尺寸调节所述支撑杆的长度;

在所述树干上绑扎金属扎带,将所述支撑杆上具有磁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金属扎带吸附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昆虫捕获装置及方法,基于害虫具有上树取食、下树产卵、聚集的生物习性设计而成,具有环保、无公害、防治效果显著、制作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持效期长的优点,能够持久有效地捕获害虫,阻止害虫上树取食、下树产卵及聚集,尤其对沟眶象防治效果非常明显,防治效果达到92.08%。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昆虫捕获装置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昆虫捕获装置的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昆虫捕获装置的支撑杆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昆虫捕获装置的夹层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昆虫捕获装置的夹层与树干配合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昆虫捕获装置下端悬空设置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昆虫捕获装置下端与地面接触设置示意图;

图8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昆虫捕获装置在2016年监测的沟眶象成虫种群动态图。

图中:1:网片;2:固定元件;3:尼龙扎带;4:支撑杆;5:夹层;501:平面层;502:粘贴层;503:锯齿层;6:公扣;7:母扣;8:磁性件;9:粘扣;10:树干;11:金属扎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昆虫捕获装置,包括呈裙摆状或圆柱状固定在树干10上的网片1,所述网片1的上端设有用于将所述网片固定在树干10上的固定元件2,所述网片1的下端设有用于支撑网片的支撑组件,在所述网片1与所述树干10之间设有夹层5。

其中,所述网片规格可采用1m×0.5m,网目对角线长度可采用9~11mm。

其中,所述固定元件2为具有弹力的带绳,所述带绳可自由伸缩,所述带绳连接在所述网片1的上端边缘处,通过所述带绳能够将所述网片1的上端牢牢的绑扎固定在所述树干10上。

其中,所述的网片1的规格大小,所述带绳的长度、直径均可根据树木胸径大小而定,所述的网目对角线的长度可根据具体害虫体躯最大宽度而任意设定。

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长度可调的尼龙扎带3、长度可调的支撑杆4、以及金属扎带11,其中所述尼龙扎带3与所述网片1的下端相连,所述金属扎带11绑扎固定在所述树干10上。

所述支撑杆4的一端通过暗扣与所述尼龙扎带3可拆卸连接,所述暗扣包括相互配合的公扣6和母扣7。

在所述支撑杆4的另一端设有磁性件8,所述磁性件8与所述金属扎带11吸附连接,其中所述磁性件8为磁性块或磁性片。通过调节所述尼龙扎带3的长度以及所述支撑杆4的长度,能够使所述网片1的下端开口与害虫的尺寸大小相匹配,从而使害虫在爬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入捕获装置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三个所述支撑杆4,在所述尼龙扎带3上从左到右均匀设置有三个所述母扣7,在各所述支撑杆4上设有所述公扣6。当然,也可以将所述暗扣的公扣设置在所述尼龙扎带上,将所述暗扣的母扣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安装后,三个所述支撑杆4均匀环设在所述树干外部,如图3所示,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网片1支撑更加稳定、牢固。

其中,所述夹层5包括平面层501、粘贴层502和锯齿层503,其中所述平面层501能够从所述粘贴层502上撕掉。使用时,先将所述平面层501从所述粘贴层502上去掉,再通过具有强力粘性的所述粘贴层502与所述树干进行粘合,使得所述夹层缠绕所述树干10形成外表面为锯齿状的闭合环,如图5所示。然后再将所述网片1的上端紧密固定在闭合环夹层的上部树干上,也即所述夹层包裹在所述网片1内。通过所述夹层主要实现两个作用,其一是通过所述锯齿层503可以支撑所述网片1,使得固定后所述网片1上部不与树干紧贴,进而提高害虫捕获率;其二是通过所述粘贴层502与树干10紧密结合,防止害虫从空隙中逃逸。

此外,在所述网片1上设有多个用于固定网片侧边的粘扣9,将所述网片1的上端固定在树干上之后,再将所述网片的左右侧边通过粘扣9进行粘合,避免在所述网片1的侧边连接处出现空隙,防止昆虫逃脱。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害虫会在上下树过程中被卡在所述网片1的网眼中致死,或害虫的足被缠在所述网片1上致死,从而达到害虫捕获和防治的作用。

在上述的昆虫捕获装置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昆虫捕获方法,在该方法中,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的下端悬空设置,安装后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如图6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夹层的平面层从粘贴层上去掉,再通过粘贴层沿树干缠绕一圈,形成一个外表面为锯齿状的闭合环,使所述闭合环与树干紧密结合,确保无缝隙。

将所述网片的上端围绕在所述闭合环上部的树干上,并通过所述固定元件将所述网片的上端紧固在所述树干上,其中所述网片在所述树干上的紧固连接位置应尽量与所述夹层的位置相靠近。

通过3片粘扣将所述网片的左右两侧边进行粘合,其中粘扣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设置。

通过所述支撑组件将所述网片的下端进行支撑,使所述网片的下端与所述树干之间形成供昆虫通过的空隙。

其中,通过所述支撑组件将所述网片的下端进行支撑,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支撑杆的一端通过暗扣与尼龙扎带进行扣合。

根据靶标害虫的尺寸调节所述支撑杆的长度。

在所述树干上绑扎金属扎带,其中所述金属扎带的绑扎位置应与所述支撑杆的支撑位置相对应。

将所述支撑杆上具有磁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金属扎带吸附连接,使所述网片整体呈裙摆状或圆柱状。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昆虫捕获方法,在该方法中,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的下端与地面接触设置,安装后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如图7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夹层的平面层从粘贴层上去掉,再通过粘贴层沿树干缠绕一圈,形成一个外表面为锯齿状的闭合环,使所述闭合环与树干紧密结合,确保无缝隙。

将所述网片的上端围绕在所述闭合环上部的树干上,并通过所述固定元件将所述网片的上端紧固在所述树干上。

通过3片粘扣将所述网片的左右两侧边进行粘合,其中粘扣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设置。

通过土块或石块将所述网片的下端边缘压住,此时需要保证所述网片的下端边缘与地面之间具有空隙,从而保证害虫顺利进入网内。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昆虫捕获方法,能够捕获任何时期上树取食、下树产卵或休息、以及聚集的害虫,能够迅速压低虫口密度。同时也可以针对一种害虫与其信息素引诱剂或植物源引诱剂相结合,将害虫信息素引诱剂或植物源引诱剂悬挂在昆虫捕获装置网面上即可用于监测虫情,为准确把握当代害虫最佳防治时间和预测下一代发生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当虫口密度较大时,可以在每棵树上均安装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从而大量的捕获扩散过程中的害虫,迅速降低虫口密度。

当虫口密度较小时,可以将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与引诱剂相结合使用,一套昆虫捕获装置可监测半径为40~80m范围内的害虫发生情况。并安排专人定期统计通过昆虫捕获装置上捕获的害虫数量,构建害虫的发生动态图,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如图8所示为通过本发明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在2016年监测的沟眶象成虫种群动态图。

本发明利用害虫具有上树、下树、聚集的生物习性而设计的,适用于任何林地类型,可以捕获整个发生期上树、下树、聚集的害虫和来自任何区域危害树木的害虫。本发明除了能够在害虫防治工作中发挥显著效果外,还可以作为一种虫情监测设备应用林业害虫防治工作中,为准确把握当代害虫最佳防治时间和预测下一代发生情况提供理论依据。对捕获象甲科、金龟子科、锹甲科、步甲科、蝽科、蜡蝉科、天牛科、吉丁科、蝼蛄科等具有类似生物习性的昆虫均具有显著效果。因此,还可以将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可以作为一种昆虫标本采集装置和昆虫多样性调查装置,为昆虫分类学研究者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装置。

下面就几个应用实施例对本发明在具体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效果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表1所示,为7种网目规格的本发明昆虫捕获装置捕获成虫量比较情况,其中7种网目规格分别为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

2015年9月27日~10月16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梧桐树乡臭椿农田防护林进行试验。随机选择35棵生长良好的臭椿树,按照完全随机方式安排试验,用自喷漆对臭椿树进行编号。将昆虫捕获装置安装在树干上,具体方法为:首先将夹层沿树干离地面40cm处缠绕一圈,形成一个锯齿状的闭合环,检查夹层的粘贴层是否与树干基部紧密结合,确保无缝隙。再将网片的上端围绕在锯齿状的闭合环上部的树干上,并通过带绳绕树干系紧固定。用4片边长为1cm的粘扣将网片的侧边进行粘合。最后将支撑杆上具有暗扣的一端与尼龙扎带上的暗扣扣合,将支撑杆调节为3cm,在树干上绑扎金属扎带,将支撑杆上具有磁性件的另一端与金属扎带吸附连接,使所述昆虫捕获装置的网片整体呈裙摆状。

按照以上步骤将7种不同规格的昆虫捕获装置固定在对应编号的臭椿树上,每种规格5次重复,一共设置35个昆虫捕获装置。20天后统计不同规格昆虫捕获装置的捕获效果。试验结果见下表1:

表1

(注:表1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防治效果后面的小写字母相同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实施例2

如表2所示,为3种网目规格的本发明昆虫捕获装置捕获成虫量比较情况,其中3种网目规格分别为9mm、10mm、11mm。

2016年5月10日~6月19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郝家桥镇农田防护林进行试验。选择270株生长良好的臭椿树作为防治区,按照完全随机方式安排试验,用自喷漆对臭椿树进行编号。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将网目规格为9mm、10mm、11mm的昆虫捕获装置固定在对应编号的臭椿树上,每种规格90次重复,一共设置270个昆虫捕获装置。40天后统计不同规格昆虫捕获装置的捕获效果。试验结果见下表2:

表2

(注:表2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防治效果后面的小写字母相同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昆虫捕获装置防治效果非常显著,经调查昆虫捕获装置在实施例2选择的防治区内40天共捕获沟眶象成虫5848头。

实施例3

如表3所示,为不同安装位置的本发明昆虫捕获装置捕获成虫数量比较情况。

2016年5月5日~6月30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选择郝家桥镇农田防护林、吴干渠农田防护林、农场农田防护林3块样地进行试验。按照固定昆虫捕获装置上端的位置设2种处理,分别为固定在胸径处和固定在树基部(固定位置离地面30cm)。将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上端固定在胸径处的方式为:将夹层沿树干缠绕一圈,形成一个锯齿状的闭合环,检查夹层的粘贴层是否与树干紧密结合,确保无缝隙。然后将网片的上端围绕在锯齿状的闭合环上部的树干上,并通过带绳绕树干系紧固定。用5片边长为1cm的粘扣将网片的侧边进行粘合。最后将支撑杆上具有暗扣的一端与尼龙扎带上的暗扣扣合,将支撑杆调节为3cm,在树干上绑扎金属扎带,将支撑杆上具有磁性件的另一端与金属扎带吸附连接,使所述昆虫捕获装置的网片整体呈裙摆状。同理,采用相同步骤将昆虫捕获装置上端固定在树干基部。每个样地选择20株生长良好臭椿树,按照不同的处理完全随机安排试验,用自喷漆对臭椿树进行编号,并在对应的位置固定昆虫捕获装置,25天后调查不同处理的昆虫捕获装置上捕获的沟眶象成虫数量,试验结果见下表3:

表3

(注:表3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防治效果后面的小写字母相同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郝家桥镇农田防护林、吴干渠农田防护林、农场农田防护林3块样地调查结果均表明昆虫捕获装置不同的固定位置对捕获沟眶象成虫数量无显著差异。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将昆虫捕获装置固定在胸径处更加省事省力。因此,大面积使用该昆虫捕获装置防治害虫时,固定位置应选择在胸径处。

实施例4

如表4所示,为本发明昆虫捕获装置在防治区与空白对照区的捕获成虫数量比较情况。

于2016年5月5日在灵武市郝家桥农田防护林内选择30株生长良好的臭椿树作为防治区,选择30株生长良好的臭椿树作为对照区。防治区应用昆虫捕获装置进行为期20天的防治。对照区不进行任何防治措施。5月25日将防治区内的昆虫捕获装置取下,更换新的昆虫捕获装置。在对照区内每株臭椿树固定一套昆虫捕获装置。于5月30日统计防治区和对照区内昆虫捕获装置捕获的沟眶象成虫数量,结果见下表4:

表4

(注:表4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防治效果后面的大写字母相同者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4可以看出防治区经过20天的防治后,虫口密度极显著低于对照区,由此可知,采用该昆虫捕获装置可以作为防治沟眶象危害的有效方法。

实施例5

如表5所示,为本发明昆虫捕获装置的防治效果情况。

于2016年7月21日,在平罗农田防护林内进行试验,为提高调查的准确性,随机选择30株树高低于3m的臭椿树,分别安装本发明所属的昆虫捕获装置。两周后调查防治效果,逐株调查昆虫捕获装置捕获的沟眶象成虫数量和树上的沟眶象成虫数量,结果见下表5:

表5

(注:表5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

由表5可以看出,通过本发明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不仅可以有效的捕获沟眶象成虫,对其它具有相似生物习性的害虫也有很好的捕获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及方法,基于害虫具有上树取食、下树产卵、聚集的生物习性设计而成,具有环保、无公害、防治效果显著、制作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持效期长的优点,能够持久有效地捕获害虫,阻止害虫上树取食、下树产卵及聚集,尤其对沟眶象防治效果非常明显,防治效果达到92.0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