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银鲳鱼苗的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64319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银鲳鱼苗的人工培育,具体涉及一种银鲳鱼苗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银鲳(pampusargente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由于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老百姓喜爱。但由于多年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造成自然资源量锐减,近年开展银鲳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恢复银鲳资源的主要途径。授权公告号为cn101167442b的发明专利,公开了银鲳苗种的人工培育方法,其中公开了银鲳苗种培育的适口饵料(轮虫、卤虫、桡足类等)、水温和光照强度等条件,但该方法在银鲳仔鱼变态至稚鱼时,由于该方法提供的营养满足不了银鲳特殊需要,极易患消化道“胀气病”,导致成活率极低。同时因稚、幼鱼阶段的饵料竞争,鱼苗规格大小不齐,导致互相残杀严重,进一步降低了育成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银鲳鱼苗的培育方法,该培育方法防止了鱼苗的胀气病,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银鲳鱼苗的培育方法,其步骤如下:

1)培育条件:仔鱼培育密度为每立方水体4~8万尾,培育水温为16~20℃,光照强度为300~500lx,培育水体中小球藻密度每毫升水体5~20万细胞数;

2)营养条件:5日龄仔鱼开始投喂强化后的轮虫,每毫升水体轮虫密度保持在3~5个,10日龄仔鱼开始,增加投喂海蜇苗、卤虫和鱼宝配合饵料,每尾鱼苗每天投喂伞径不大于12mm的海蜇苗10~20个,每毫升水体卤虫密度保持在0.5~2个,每天每万尾鱼苗的鱼宝饲料投喂量为5~10g;18日龄开始仔鱼进入稚鱼期,增加投喂海洋桡足类,每毫升水体桡足类密度保持在0.5~1个;24日龄稚鱼开始增加鱼宝饲料的投喂量,每天每万尾鱼苗的鱼宝饲料投喂量为15~20g;

3)水体管理:10日龄仔鱼前,每天换水率不大于30%水体总量;10日龄仔鱼~45日龄鱼苗,每天换水率为30%~100%水体总量;46日鱼苗龄开始,每天换水率不小于100%水体总量。

随着鱼苗年龄增长投喂海蜇苗的伞径逐渐增大,18日龄稚鱼前,投喂的海蜇苗伞径不大于3mm;18日龄至23日龄稚鱼投喂的海蜇苗伞径不大于5mm,24日龄稚鱼至45日龄鱼苗,投喂的海蜇苗伞径不大于8mm,46日龄鱼苗至60日龄出池,投喂的海蜇苗伞径不大于1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一种银鲳鱼苗的培育方法,通过从仔鱼变态为稚鱼时,在营养上增加了海蜇苗,我们发现海蜇是银鲳的特效营养源,而且银鲳仔鱼开口不久就能摄食伞径2mm左右的幼海蜇,随着银鲳鱼苗的生长海蜇伞径也随之增大,改善了银鲳鱼苗的质量,防止了鱼苗的胀气病,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银鲳鱼苗的培育方法,将孵化出膜的仔鱼放入培育桶中,仔鱼培育密度为每立方水体4~8万尾,培育桶小球藻密度5~20万细胞数,培育水温为16~20℃,光照强度为300~500lx。仔鱼出膜后5日龄仔鱼就开始摄食,因此投喂经浓缩小球藻液强化12h以上或用专用强化剂强化后的轮虫,每毫升水体轮虫密度保持在3~5个。10日龄仔鱼开始仔鱼变态为稚鱼,增加投喂海蜇苗、卤虫和鱼宝配合饵料,每毫升水体卤虫密度保持在0.5~2个,每尾鱼苗每天投喂伞径不大于12mm的海蜇苗10~20个,每毫升水体卤虫密度保持在0.5~2个,每天每万尾鱼苗的鱼宝饲料投喂量为5~10g;18日龄开始仔鱼进入稚鱼期,增加投喂海洋桡足类,每毫升水体桡足类密度保持在0.5~1个;24日龄稚鱼开始增加鱼宝饲料的投喂量,每天每万尾鱼苗的鱼宝饲料投喂量为15~20g;其中随着鱼苗年龄增长投喂海蜇苗的伞径逐渐增大,18日龄稚鱼前,投喂的海蜇苗伞径不大于3mm;18日龄至23日龄稚鱼投喂的海蜇苗伞径不大于5mm,24日龄稚鱼至45日龄鱼苗,投喂的海蜇苗伞径不大于8mm,46日龄鱼苗至60日龄出池,投喂的海蜇苗伞径不大于12mm。水体管理:10日龄仔鱼前,每天换水率不大于30%水体总量;10日龄仔鱼~45日龄鱼苗,每天换水率为30%~100%水体总量;46日鱼苗龄开始,每天换水率不小于100%水体总量。从仔鱼期到育苗结束,每周需用抗生素(恩诺沙星、土霉素)2ppm抗病,每周换桶一次,将原桶洗净甲醛消毒后再加水使用。这样从仔鱼变态为稚鱼开始至鱼苗出苗每天都由不同规格的海蜇苗强化营养吸收,改善了银鲳鱼苗的质量,防止了鱼苗的胀气病,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同时也从仔鱼变态为稚鱼开始每天用鱼宝饲料投喂,提高了鱼苗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为人工养殖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仔鱼出膜10日龄开始,换水量每隔2~3天递增一次,递增量为5%,至仔鱼变态为稚鱼换水量达到50%,稚鱼期每天换水量稳定为60%,幼鱼期每天换水量100%以上,随着鱼苗的生长鱼宝牌配合饲料从1#至4#逐渐驯化,可以通过幼鱼提前挂台驯食,大大提高了鱼苗的生长速度。达到50日龄以上的幼鱼,即可在育苗池的水面下20cm处挂设多个饵料台,在饵料台上放置粘性的饲料团,供幼鱼摄食。当绝大部分鱼苗能主动到饵料台上摄食时,表明驯食成功,幼苗长至2~3cm出苗。另外稚鱼期开始可以投喂体长约为2mm条石鲷鱼苗,投喂密度为每升水体40~60尾,避免富营养化,同时清洁水体。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鲳鱼苗的培育方法,通过从仔鱼变态为稚鱼时,在营养上增加了海蜇苗,我们发现海蜇是银鲳的特效营养源,而且银鲳仔鱼开口不久就能摄食伞径2mm左右的幼海蜇,随着银鲳鱼苗的生长海蜇伞径也随之增大,改善了银鲳鱼苗的质量,防止了鱼苗的胀气病,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

技术研发人员:史琛宇;徐善良;朱晓静;季益平;刘梦迪;林重远;王亚军;王丹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04.20
技术公布日:2017.07.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