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4952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水养殖网箱,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20m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1600万公顷,40m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5000万公顷,海水养殖的发展空间巨大。大力发展20m水深以上的深水网箱养殖,向海洋索取资源、拓宽生存空间,发展“海洋牧场”、建立“海上粮仓”,是解决我国食品供给保障的新途径之一。

深水网箱产业是我国渔业向现代化渔业迈进的重要创新型产业之一。养殖网箱一般由网箱框架系统、网衣系统、锚泊系统和配套设施系统四大部分组成。关于海水网箱系统的技术发展,下列几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网箱的锚泊方式:

传统的网箱采用多点直系锚法,以应对来自不确定的风向对网箱的影响,如单箱采用的6锚点法,每60度设置一个锚,无论哪个方向来风,均有至少2锚碇作用。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1176578c、cn204949099u、cn204949120u等公布的网箱均为典型的多点锚泊方式。这类多点锚泊系统存在施工难度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效率低、成本高、维护难的局限性,在较大的风浪荷载作用下损毁现象较严重。

为了顺应深水网箱的发展,已逐步发展出单点锚泊系统。与多点锚泊系统相比,单点锚泊系统具有抗台风能力强、施工简捷、节约成本、节约海域资源的特点,是深水网箱发展的主要技术方向。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4186383b、cn104604768b、cn104186381b等公布的实施例均为典型的单点锚泊方式。

但常见的单点锚泊系统与网箱框架通常只有一个连接点、系泊点,导致该连接处受荷大、应力集中现象严重,虽然在网箱框架的系泊点处进行了加固处理,但在恶劣工况下仍容易造成网箱框架的塌陷、折断与损毁。

二、网衣的容积损失率:

网衣系统主要是围出一个养殖水体供养殖鱼类活动。如果海水流速较快,网衣常常会漂浮不定且向内聚拢,导致网箱的养殖空间变小,水产活动范围变小,水中含氧量下降,水质下降,进而诱发各类疾病的发生。

国内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海水流速对网箱的最大影响还是造成网箱网衣容积的变小,流速0.5m/s时,网箱的容积损失率为30%左右;当流速1.0m/s时,网箱的容积损失率为50%左右;当流速1.5m/s时,网箱的容积损失率为70%左右。可见,如何减小网箱的容积损失,是提高网箱养殖单产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为了避免网衣因为水流作用聚集一起而挤压养殖对象,通常在网衣底部按一定间距系缚系列沉子,或在网箱内放入环形的支撑环,支撑环沉入网箱底部,可以防止网衣向内聚拢。但在更换网衣、清洗网衣或拉网收鱼时,需要潜水员潜水去水底将沉子在收网前先拉出水面,或将支撑环取出,增加了用工用时,进而增加了养殖成本,且工作效率较低。

可见,亟待改进深水网箱网衣的固定装置,以降低深水网箱养殖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锚链的缓冲功能:

常用的锚链由许多个钢制链环衔接而成,按制造方法分成铸钢锚链、闪光焊接锚链、锻造锚链,按链环结构分成有档链和无档链。锚链可由若干“节”组成,节与节之间用链环或卸扣相连。锚链的强度较大,在外力作用下其发生的变形与水流位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无主动能量消耗,类似于刚性连接。

当海上风浪较大时,网箱受到较大的冲击荷载,伴有高频振荡现象。由于锚链绷紧后长度不再发生变化,冲击荷载无缓冲消能,使得较大风浪作用下网箱框架及锚泊基础容易发生破坏。

若锚链在受力过程中若能发生一定幅度的弹性变形,主动适应高频振荡与冲击荷载,通过弹性变形吸收、消耗部分风浪冲击能量,在风浪较小时又能恢复原有尺寸,具有动力缓冲功能,类似于柔性连接,这必然对提高网箱或锚泊基础的安全性有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其采用单点锚泊方式,能大大降低网箱系泊点处的应力集中;对网衣具有固定功能,能有效维护网衣的养殖容积;且锚链具有动力缓冲功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包括锚泊基础、锚链、浮管框架、网衣、沉子,浮管框架为环状,浮管框架下端面安装有筒状网衣,网衣下端间隔悬挂有沉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网衣四周设有多列纵向分布的套管;

还包括笼状弹性节,笼状弹性节由多个椭面弹性扇片在两端按轴对称分布焊接而成,笼状弹性节两端对称中心的凸面设置系泊环;

所述锚链包括主锚链与多条次锚链,主锚链上间隔的连接多个笼状弹性节,主锚链一端系泊在锚泊基础上,另一端系泊在连接环上;各条次锚链穿过各列套管后,次锚链一端系泊在浮管框架上,另一端系泊在连接环上,并在各条次锚链相应位置处绑定有位于网衣下方的固定架。

所述的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条次锚链上也可连接多个数量相同的笼状弹性节,且用多个固定架在各条次锚链相应位置进行绑定,使各笼状弹性节呈间隔分布。

所述的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椭面弹性扇片由高强度、高弹性的材料制成,整体呈扇状椭面,每个弹性扇片的宽度由中部到两端逐渐减小,中部向外隆起。

所述的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笼状弹性节由多个弹性扇片在两端按轴对称分布焊接而成,整体呈扁平镂空笼状,笼状弹性节上弹性扇片的数量不少于四个。

所述的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为pvc直管,套管内径大于次锚链外径两倍上,套管的长度取10cm~50cm。

所述的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衣四周上的套管不少于四列,每列套管由多个套管沿着铅垂线方向间隔设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属于单点锚泊方式,与多点锚泊方式对比而言,使用单点锚泊方式的网箱具有抗台风能力强、施工简捷、节约成本、节约海域资源的特点,代表了网箱锚泊方式的先进发展方向。

2、本发明笼状弹性节能发生较大的弹性变形,锚链系统中共使用多个笼状弹性节的进行串联或并联后,能累计发生可观的弹性变形,主动适应高频振荡与冲击荷载,具有较强的消能作用,能有效保护网箱与锚泊基础,能提高网箱与锚泊基础的抗风浪能力;

3、本发明网衣上设置多列套管且套在次锚链上,基于次锚链的固定与牵制作用,在风浪荷载作用下网衣能维持较大容积,网衣的四壁并不会相互聚拢,从而大大降低了网衣的容积损失率,有效维护了养殖空间;

4、本发明由于套管的内径大于次锚链的外径,在更换网衣、清洗网衣或拉网收鱼时,各列套管与次锚链之间的摩擦力非常小,套管对网衣的向上拉起作业基本无影响;

5、传统网箱依靠沉子的重力作用向下拉直网衣,使网衣在海流作用下即可能维持较大的容积,故所需沉子的数量较多、累计重量较大;而本发明中的网衣不依靠沉子来维持容积率,沉子仅起到向下拉直网衣的作用,故所需沉子的数量较少、累计重量较小,更有助于网衣的拉起作业;

6、本发明包括主锚链与次锚链,锚链与网箱框架的系泊点数量等于次锚链的数量;次锚链的数量不少于四条,且沿网箱框架四周均匀分布,即系泊点的数量不少于四个,且沿网箱框架四周均匀分布,该设计能大大减小网箱浮管框架系泊点处的应力集中,有效提高了网箱浮管框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网衣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笼状弹性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笼状弹性节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笼状弹性节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笼状弹性节发生较大弹性变形后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笼状弹性节发生弹性变形对比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固定架结构示意图。

图8为在主锚链上设置笼状弹性节的网箱系统示意图。

图9为次锚链上设置笼状弹性节的主视图。

图10为在主、次锚链上均设置笼状弹性节的网箱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浮管框架;2、网衣;3、套管;4、笼状弹性节;5、系泊环;6、弹性变形后的位置;7、固定架;8、沉子;9、连接环;10、锚泊基础;11、主锚链;12、次锚链;a、海平面;b、海床面;f、锚链拉力。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

网箱一般由锚链、锚泊基础10、浮管框架1、网衣2与沉子8等构成,其中锚链系统一端连接浮管框架1,另一端连接锚泊基础10。“单点锚泊系统”未见有规范、统一的定义,本发明所提的“单点锚泊式网箱”,其含义是指锚链系统连接锚泊基础的一端仅有一个系泊点,锚泊基础(或基础群)通过一个系泊点与锚链相连接,基础(或基础群)内部之间可以有复杂的相互连接方式,但基础(或基础群)最终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一个系泊点与锚链相连。单点锚泊系统中,锚链与网箱连接的另一端可以是一个系泊点,也可以是多个系泊点。本发明所提网箱的锚链系统,其一端通过一个系泊点与锚泊基础相10连,另一端通过多个系泊点与网箱相连,属于单点锚泊方式的范畴。相应地,多点锚泊系统是指锚泊基础(或基础群)通过多个系泊点与多个锚链相连接,多个锚链的另一端通过多个系泊点共同连接网箱。

一种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包括锚泊基础10、锚链、浮管框架1、网衣2、沉子8等,其特征在于:所述网衣2四周均匀、对称的设置多列与铅垂线同轴的中空套管3;所述网箱系统还包括笼状弹性节4,笼状弹性节4由多个呈对称状态的椭面弹性扇片在两端按轴对称分布焊接而成,笼状弹性节4两端对称中心的凸面设置系泊环5;所述锚链包括主锚链11与次锚链12,主锚链11的一端系泊在锚泊基础10上,另一端系泊在连接环9上,主锚链11上间隔的连接多个笼状弹性节4;各条次锚链12穿过各列套管3后,次锚链12的一端系泊在浮管框架1上,另一端系泊在连接环9上,并在各条次锚链12靠近网衣底部的相同位置处绑定固定架7。

本发明所提的“一种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中“多功能”是指具备下列功能:网箱采用单点锚泊方式;对网衣具有固定功能;锚链具有动力缓冲功能。

本发明所提的“主锚链”是指与锚泊基础直接相连的锚链,单点锚泊系统中仅有唯一的一根“主锚链”与锚泊基础直接相连;“次锚链”是指若干根“并联”连接的锚链,若干根“次锚链”的合力与“主锚链”的拉力相等。一般地,网箱所用的“次锚链”不少于两根。如在图8中共有四根次锚链12,主锚链11串联多个笼状弹性节4后一端与锚泊基础10相连,另一端与连接环9相连;次锚链12的一端系泊在浮管框架1上,另一端系泊在连接环9上;四根次锚链12的合力与主锚链11的拉力相等,在连接环9处达到受力平衡状态。

同级锚链的长度应相同,使得整个锚链系统在风平浪静时基本呈对称状态。如图8与图10中的四根次锚链12长度相等。

网衣2上对称、均匀的设置多列与同一铅垂线同轴的套管3,次锚链12穿过每列与同一铅垂线同轴的套管3后再与浮管框架1相连,如图8所示。套管3一般由pvc管制成,为中空的直管。优选地,套管3的内径大于次锚链12的外径两倍以上,套管3的长度取10cm~50cm。故根据网衣2的深度与套管3的长度,可确定每列同轴套管3所需的数量。

网衣2上的各列与同一铅垂线同轴的套管3在网衣2的圆周四壁上均匀、对称分布,优选地,网衣2圆周上的同轴套管3不少于四列。如图1所示的网衣均匀、对称的设置了四列同轴套管3。

套管3的作用是:通过网衣2上的系列套管3套住次锚链12,使次锚链12成为维护网衣2容积的骨架,鉴于多个次锚链12相互平行且承受锚泊力后处于拉直状态,其能承受较大的水平力,故可使网衣2的容积损失率大大降低。

即使网箱受到风浪荷载作用后使次锚链12产生较大倾斜,但此时所有次锚链12仍大致相互平行,共同向一个方向倾斜,套管3的连接使网衣2也与次锚链12产生同样的倾斜,次锚链12的固定、牵制作用使网衣2的四壁并不会相互聚拢,故网衣2的容积损失率较小。

由于各列套管3与同一铅直线同轴且内径大于次锚链12,故更换网衣、清洗网衣或拉网收鱼时,网衣2的向上拉起并不会与次锚链12产生较大的摩擦。即各列套管3与次锚链12之间的摩擦力非常小,其对网衣2的向上拉起作业基本无影响。可见,套管3的设置一方面能有效维护网衣2的容积,另一方面对网衣向上拉起作业无影响。

另外,网衣2的底部仍需设置多个沉子8,其作用是把网衣2向下拉直,维护网衣2的有效容积。但本发明中所用的沉子8与传统网箱沉子的作用存在明显区别:传统网箱完全依靠沉子的重力作用向下拉直网衣,使网衣在海流作用下即可能维持较大的容积,故所需沉子的数量较多、累计重量较大;而本发明中的网衣并不依靠沉子来维持容积率(依靠次锚链12来维持容积率),沉子仅起到向下拉直网衣的作用,故所需沉子的数量较少、累计重量较小,有助于网衣的拉起作业。

可见,本发明所提网衣2上设置套管3套入次锚链12的设计思路,一方面能有效维持网衣2的容积率,另一方面还大大减少沉子8的数量与重量,减轻了网衣向上拉起作业的难度,显然更符合深水网箱的发展需求。

笼状弹性节4由高强度、高弹性的材料制成,整体呈扁平状、内部镂空笼状、花瓣状、轴对称状态,如图2~图4所示。笼状弹性节4由多个呈对称状态的椭面弹性扇片在两端按轴对称分布焊接而成,笼状弹性节4两端对称中心的凸面设置系泊环5,如图2所示。弹性扇片由高强度、高弹性的材料制成,整体呈扇状椭面,弹性扇片的宽度由中部到两端逐渐减小。优选地,笼状弹性节4上弹性扇片的数量不少于四个。

笼状弹性节4受荷后能发生较大的弹性变形,笼状弹性节4的初始构型如图2所示,受力变形后的构型如图5所示。笼状弹性节4弹性变形后的位置6仍呈轴对称状态,如图6所示。笼状弹性节4具有较大的强度与弹性,在受荷较大时能发生较大的弹性变形;在荷载减小时,笼状弹性节4能恢复一定的弹性变形;在风平浪静时,笼状弹性节4基本恢复至原始形状。具体的,笼状弹性节4应具有足够大的强度,在恶劣工况下不发生塑性变形、屈曲与损毁;同时,笼状弹性节4应具有足够大的弹性,在较大风浪荷载作用下能发生显著的弹性变形,实现动力缓冲功能。

当风浪荷载较大时,笼状弹性节4能发生较大弹性变形;当风浪荷载变小或处于波谷时,笼状弹性节4能利用间隙时间恢复一定的变形。由于风浪作用往往具有间歇性、波峰波谷特性,故笼状弹性节4在周期性风浪作用下能发生弹性伸长与缩短周期性变形,能吸收、消耗部分风浪冲击能量,对风浪荷载具有削峰、减峰作用,从而降低风浪荷载对网箱及锚泊基础的危害。而传统的钢质锚链,其不能发生变形,把较大的风浪荷载直接等额的传递给网箱及锚泊基础,对网箱及锚泊基础的安全性威胁较大。

固定架7由圆环管与沿相互垂直直径方向的直管焊接而成,整体呈对称状态,如图7所示。固定架7上圆环管的直径与网衣2的直径相同。固定架7的作用是:约束与固定次锚链12,使各条次锚链12在风浪荷载作用下基本处于相互平行的状态,共同维护网衣2的最大容积。

连接环9为强度较高的圆环体,是主锚链11与多根次锚链12相互交汇的系泊载体。

连接时,主锚链11的一端系泊在锚泊基础10上,另一端系泊在连接环9上,主锚链11上可间隔的“串联”连接多个笼状弹性节4,如图8所示;次锚链12穿过各列套管3后,次锚链12的一端系泊在浮管框架1上,另一端系泊在固定架7上,如图8所示。网箱受到的风浪荷载通过各条次锚链12传递连接环9,再通过连接环9把荷载传递给主锚链11,进而传递给锚泊基础10。故连接环9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卸扣的作用相同,其强度应满足恶劣工况下荷载的传递需要,不因应力集中发生屈曲与失效。

当然,各条次锚链12上也可连接多个数量相同的笼状弹性节4,且用多个固定架7在各条次锚链12相同的位置进行绑定,使各笼状弹性节4呈间隔分布,如图10所示。当采用多个固定架7时,离网衣2最近的那个固定架7的直径与网衣2的直径相同,后续固定架7的直径可依次减小,逐步过渡至连接环9,实现次锚链12与主锚链11相互转换,如图10所示。

风平浪静时,在固定架7与各条次锚链12的重量作用下,各条次锚链12处于铅垂状态,故网衣2也处于体积最大的舒展状态,如图8所示。风浪荷载作用时,网衣发生倾斜,由于固定架7对各条次锚链12的固定、牵制作用使各条次锚链12仍处于基本平行的倾斜状态,套在各条次锚链12上的套管3使网衣2与各条次锚链12发生基本一致的倾斜状态,各条次锚链12的牵制作用使网衣2的四壁无法相互聚拢、压缩养殖空间,从而大大减小了网衣的容积损失率。

锚链与网箱框架的系泊点数量等于次锚链12的数量。次锚链12的数量不少于四条,且沿网箱框架四周均匀分布。即系泊点的数量不少于四个,且沿网箱框架四周均匀分布,该设计能大大减小网箱浮管框架系泊点处的应力集中,把网箱承受的风浪荷载通过多个系泊点传递给多条次锚链12,有效提高了网箱浮管框架的安全性。可见,所提网箱系统采用单点锚泊系统,但不会在网箱框架的系泊点、连接处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

可根据实际需要使用不同数量的笼状弹性节4、次锚链12与固定架7,下面介绍几种实施例。

实施例1:沿网衣2的四周均匀、对称的设置四列与四条铅垂线同轴的套管3,如图1所示。笼状弹性节4由四个呈对称状态的椭面弹性扇片在两端按轴对称分布焊接而成,笼状弹性节4两端对称中心的凸面设置系泊环5,如图2所示。把四条等长的次锚链12穿过相应的四列套管3,次锚链12的一端系泊在浮管框架1上,另一端系泊在连接环9上,并在四条次锚链12靠近网衣底部的相同位置处绑定固定架7;主锚链11的一端系泊在锚泊基础10上,另一端系泊在连接环9上,主锚链11上间隔的“串联”连接多个笼状弹性节4,如此构成一种多功能深水网箱系统,如图8所示。

本实施例中,四条次锚链12的合力与主锚链11的拉力相等,故次锚链12的材料强度、截面积尺寸可小于主锚链11的材料强度、截面积尺寸。故可根据各级锚链的受力情况,设计与其匹配的材料参数,使各级锚链的安全系数基本相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实施例2:沿网衣2的四周均匀、对称的设置五列与五条铅垂线同轴的套管3,相应地采用五条次锚链12进行连接,其余构造同实施例1。

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使次锚链12上也间隔的“串联”连接三个笼状弹性节4,各个笼状弹性节4用固定架7进行间隔分开,如图10所示。离网衣2最近的那个固定架7的直径与网衣2的直径相同,后续固定架7的直径依次减小。在固定架7的约束与固定作用下,各条次锚链12及笼状弹性节4不会发生相互碰撞与缠绕,从而维护整体的有效性。

按照上述思路,如对笼状弹性节4、次锚链12与固定架7的数量进行不同组合,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实施例方式,此处不再穷举。

本发明首先其采用单点锚泊系统,但不会在网箱框架的系泊点处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其次其能有效减小网箱的容积损失率,且对网衣更换、网衣清洗或拉网收鱼作业影响不大;再次其锚链具有动力缓冲功能,在风浪作用下能发生较大的弹性变形,能有效保护网箱与锚泊基础,能提高网箱与锚泊基础的抗风浪能力。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发明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等效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