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养鱼跑道、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搭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58856发布日期:2019-07-13 09:14阅读:2009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养鱼跑道、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搭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养鱼跑道、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搭建方法。



背景技术:

申请公布号cn106719271a,申请公布日2017年5月31日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推水增氧装置。该技术方案中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的流水鱼翅和集污区的底部、侧壁据屋内平滑坚硬的混凝土底板,因此,该养殖系统需要干塘修建搭建周期长、搭建工程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需要干塘修建的模块化养鱼跑道,该养鱼跑道包括:

跑道,包括跑道底部和跑道侧壁;所述跑道底部由不锈钢板拼接而成,所述跑道侧壁由不锈钢板拼接而成;

进水口,设有推水增氧装置;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跑道的一端;

出水口,设有集污装置;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跑道的另一端;

所述跑道与所述进水口之前设有进水筛网,所述跑道与所述出水口之间设有出水筛网。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养鱼跑道为由不锈钢板拼接成实现模块化,在搭建时仅需要将搭建好的养鱼跑道整体吊起并置入池塘中即可,不需要将池塘抽干,搭建周期短。

作为优选,还包括人行通道;所述人行通道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跑道顶部的踏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踏板两侧的护栏。方便管理人员观察养殖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推水增氧装置包括架体、增氧泵、增氧格、总输氧管;所述总输氧管包括出气管、以及与所述增氧泵相通的进气管;多个所述增氧格设置在所述架体上,并且多个所述增氧格的进气口分别与所述总输氧管的多个出气管连通。所述推水增氧装置产生含有氧气的气泡,在所述进水口出将跑道外、池塘中的水推送入跑道中,增加了跑道中水的含氧量并且使得跑道中的水朝向出水口方向流动。

作为优选,所述增氧格包括设有所述进气口的框体、设有出气孔的曝气管;所述框体由中空管道组成,所述曝气管包括多个第一曝气管和多个第二曝气管;多个所述第一曝气管沿第一方向连通所述框体的两条相对的中空管道;多个所述第二曝气管沿第二方向连通所述框体的另外两条相对的中空管道。所述增氧格的第一曝气管和第二曝气管上下两层相互交叉的设置在边框中,增加了增氧密度。

作为优选,所述推水增氧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增氧格上方的引导板,所述引导板朝向所述进水口的内部倾斜设置。所述增氧格在所述引导板下方产生气泡,气泡在水中上升遇到引导板被阻挡,改变方向,朝向出水口方向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口包括上进水部和下进水部;所述进水口中安装有调节所述进水口通过所述上进水部或者所述下进水部进水的进水深度调节架。所述上进水部和所述下进水部处于池塘中的不同深度,所述进水深度调节架通过调节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深度能够调节进入跑道中的池塘水的水温。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深度调节架包括架体、底部挡板、转动架;所述架体,固定在所述进水口的下进水部;所述底部档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架体的底部;所述转动架,转动安装在所述架体上,所述转动架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转动架能够向上翻转至第一位置,使得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上进水部挡住,露出所述下进水部;所述转动架能够向下翻转至第二位置,使得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下进水部挡住,露出所述上进水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挡板的一条侧边与所述第二挡板的一条侧边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架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相互连接的侧边为轴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互远离的侧边之间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能够加强所述转动架的强度。

作为优选,当所述转动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挡板平行于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方向;当所述转动架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挡板平行于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方向。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夹角为70°-110°。

作为优选,所述架体包括设于所述进水口的下进水部两侧的侧板;所述转动架转动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所述底部挡板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底部挡板包括直板部分和倾板部分;所述直板部分垂直于所述进水口设置,所述倾板部分朝向所述进水口外部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集污装置包括集污槽、排瘀管道、吸污泵;所述排瘀管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集污槽中,所述排瘀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吸污泵相通。所述跑道中的鱼类产生的粪便以及饲料残余等,被跑道中由进水口至出水口的流水冲到出水口的所述集污槽中,通过吸污泵从集污槽中吸出单独处理,避免它们进入到池塘中,污染池塘的整体水环境。

作为优选,所述集污槽的横截面为v型,所述排瘀管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集污槽的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集污槽由不锈钢板拼接而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养鱼跑道以及跑道连接件;

所述养鱼跑道如上述任一项所述;

多个所述养鱼跑道并列设置在池塘中,所述跑道连接件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养鱼跑道之间将相邻的养鱼跑道连接在一起。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养鱼跑道为由不锈钢板拼接成实现模块化,在搭建时仅需要将搭建好的养鱼跑道整体吊起并置入池塘中即可,不需要将池塘抽干,搭建周期短。

作为优选,所述跑道连接件包括两根相互交叉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跑道连接件两侧的养鱼跑道的跑道侧壁焊接固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搭建方法,适用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搭建所述养鱼跑道;

步骤s2,吊起所述养鱼跑道;

步骤s3,将所述养鱼跑道水平放置在池塘中,并且使得养鱼跑道所述进水口的上进水部和下进水部没在池塘水下;

步骤s4,重复步骤s1-3,并且采用跑道连接件将相邻的所述养鱼跑道焊接在一起。

上述技术方案中,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搭建时仅需要将搭建好的养鱼跑道整体吊起并置入池塘中即可,不需要将池塘抽干,搭建周期短。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立体结构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一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侧视剖视图。

图3本发明实施例一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端视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养鱼跑道的立体结构图。

图5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进水深度调节架的转动架位于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进水深度调节架的转动架位于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增氧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出清楚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3,一种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该养殖系统包括搭建在池塘中的多个养鱼跑道,多个养鱼跑道在池塘中沿同一方向并且设置,相互之间通过跑道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如图3所示,跑道连接件5包括两根相互交叉的钢筋条51,钢筋条的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养鱼跑道的跑道侧壁32焊接固定,从而将相邻的两个养鱼跑道固定在一起。

如图4,养鱼跑道包括进水口1、出水口2、设置在进水口1和出水口2之间的跑道3、设置跑道3顶部的人行通道4。

跑道3,包括跑道底部31和跑道侧壁32。跑道底部31为由多个不锈钢板311通过螺钉连接拼接而成,跑道侧壁32为由多个不锈钢板321通过螺钉拼接而成。跑道底部31水平设置在池塘中,跑道侧壁32垂直的设置在跑道底部31两侧,形成开口朝向的凹槽状结构。跑道3与进水口1的端部设有进水筛网33,跑道3与出水口2之间的端部设有出水筛网34,进水筛网33和出水筛网34均为拦截设置在跑道3中的不锈钢筛网,以将养殖鱼拦截在进水口1和出水口2之间,同时又不会阻碍跑道3与进水口1和出水口2之间的水流流动。

进水口1,包括上进水部和下进水部,上进水部位于下进水部上方,因此上进水部对应池塘中较浅的进水深度,下进水部对应池塘中较深的进水深度。进水口1中设有进水深度调节架11和增氧装置12。进水深度调节架11,包括用于与进水口固定的架体111、固定在架体111底部的底部挡板112、转动安装在架体111上的转动架113。进水深度调节架11通过架体111固定在进水口1的底部对应于下进水部的位置。架体111还包括设于进水口1的下进水部两侧的侧板1111。侧板1111的一端固定在架体上,侧板1111的与架体111相对的侧部边缘竖直设置,侧板1111的顶部边缘沿进水口的进水方向水平设置,侧板1111的底部边缘朝向进水口1外部倾斜。底部档板112,固定安装在架体111的侧板1111下方。底部挡板112包括在倾斜设置在进水口中连接两个侧板1111的底部边缘的倾板部分1121和竖直设置倾板部分下方的直板部分1122,倾板部分1121朝向进水口1外部倾斜设置,并且于侧板1111的底部边缘相连接。倾板部分1121还设有加强柱11211,加强柱11211设置在两个侧板1111之间以加强倾板部分1121的强度。转动架113转动安装在两个侧板1111之间。具体的,转动架113包括成一定夹角(夹角范围可以为70°-110°,优选为90°)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挡板1131和第二挡板1132,第一挡板1131的一条侧边与第二挡板1132的一条侧边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横截面为v型的槽状结构。将第一挡板1131和第二挡板1132相互连接的侧边(即v型槽状结构的底部)与架体111的两个侧板1111转动连接,使得第一挡板1131和第二挡板1132能够以该侧边为轴,相对架体111同步转动。为了提高进水深度调节架的结构强度,在第一挡板1131和第二挡板1132的相互远离的侧边之间设有支撑柱1133,支撑柱1133设置有多个,并且在第一挡板1131和第二挡板之间等间距分布。

转动架113能够向上翻转至第一位置,如图5所示,使得第一挡板1131垂直设置在进水口1中,并且恰好将进水口的上进水部挡住,同时,第二挡板1132平行于进水方向设置在下进水部的顶部。此时,第二挡板1132恰好平行于侧板1111的顶部边缘并且搭靠在侧板1111的顶部边缘上。由于第二挡板1132是平行与进水口方向设置的、不会阻挡下进水部位置处的水流。因此,下进水部露出并且允许池塘中的水经下进水部被推送至跑道中。

转动架113能够向下翻转至第二位置,如图6所示,使得第二挡板1132垂直设置在进水口1中,并且恰好将进水口的下进水部挡住,同时,第一挡板1131平行于进水方向设置在上进水部的底部。由于第一挡板1131是平行与进水口方向设置的、不会阻挡上进水部位置处的水流。因此,上进水部露出并且运行池塘中的水经上进水部被推送至跑道中。

如图7所示,增氧装置12包括架体121、总输氧管122、增氧泵(图中未示出)以及多个增氧格123。总输氧管122包括与增氧泵相通的进气管1221以及与增氧格相通的多个出气管1222,进气管1221在总输氧管122的中部朝上设置,多个出气管1222沿总输氧管122的长度方向朝下设置。架体121水平的设置在进水口1中,总输氧管122平行于架体121设置在架体121的上方,多个增氧格123设置在架体121上并且将增氧格的进气口1231连接至总输氧管122的出气管1222。进水口1对应于增氧装置12的增氧格123上方朝向进水口的内部倾斜(即朝向出水口倾斜)设置有引导板13,引导板13的倾斜角度为30-60°,本实施例中优选为45°。将增氧泵的输氧管与总输氧管的进气管1221连接并且开启增氧泵。含有氧气的空气经进气口输入增氧格123的边框1232中,空气在边框1232的中空管道中运动并且经出气口进入到曝气管1233中,经曝气管1233的出气孔排出。第一曝气管12331和第二曝气管12332交叉式的分布在边框1232内部,大大增加了增氧格123的增氧密度。增氧格123产生的高密度气泡在水中上升至引导板13位置处被引导板阻挡,并且改变方向朝着出水口移动,实现将进水口的水朝着出水口推送。

出水口2设有集污装置21,集污装置21包括由不锈钢板拼接信号形成的截面为v型的集污槽211,一端伸入v型的集污槽底部的排瘀管道212,与排瘀管道212另一端的连通的吸污泵213。跑道3中的养殖鱼产生的粪便以及饲料残余,在跑道中水流的作用下被推送至集污槽中,并且沉淀至集污槽底部。开启吸污泵213,便能够将凹槽中的淤泥抽离出养鱼跑道,避免对池塘的整体水环境产生影响。

人行通道4,设置在跑道3的顶部。人行通道4包括搭建在跑道3顶部的踏板41,以及设置在踏板41两侧的护栏42。人行通道分别设置在跑道3的前端(靠近进水口侧)、末端(靠近出水口侧)、中间(位于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供养殖户或者管理人员观察养殖情况或者喂撒饲料。

本实施例中的上述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不需要干塘修建,因此不需要事先将池塘中的水抽干或者在池塘的搭建环境中形成一块无水的搭建区,具体搭建步骤如下:

步骤s1,搭建养鱼跑道。由养鱼跑道的生产厂家在厂房中搭建或者由承建商在需要建立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池塘边搭建好一个个模块化的养鱼跑道。

步骤s2,吊起养鱼跑道。采用吊车等吊具将模块化的养鱼跑道吊起。

步骤s3,将养鱼跑道水平放置并固定在池塘中,并且使得养鱼跑道所述进水口的上进水部和下进水部没在池塘水下。

步骤s4,重复步骤s1-3以将养鱼跑道置入池塘中,并且采用跑道连接件将相邻的所述养鱼跑道焊接在一起。

基于本实施例的养鱼跑道的使用过程为:

开启进水口的增氧装置,使得浸在池塘水中的进水口中的增氧格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在水中上升并且遇到引导板13被阻挡以后,朝向出水口的运动,从而将池塘中的水朝着出水口的方向推动。一方面加大的跑道中水的含氧量,另一方向也加快了跑道中水的流速,使得跑道中的鱼运动更加充分,鱼的肉质更加好。另一方面,跑道中的鱼的排泄物以及饲料残余,大部分都被水流冲到出水口的集污槽中集中处理,避免了对外部池塘水体的污染。可以通过进水深度调节架调节进水口处的进水深度:例如,在春夏等气温较高的季节,将转动架上翻,使得进水口的下进水部进水,采用较深的进水深度。而在秋冬等气温较低的季节,将转动架下翻,使得进水口的上进水部进水,采用较浅的进水深度。使得养鱼跑道中的水温一年四季都能处于较为适宜的范围,更加有利于养殖。

上面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