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步实现螃蟹增产和水质净化回用的集约化养殖塘及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58809发布日期:2019-07-13 09:14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步实现螃蟹增产和水质净化回用的集约化养殖塘及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螃蟹养殖增产及养殖水质净化回用,特别涉及同步实现螃蟹增产和水质净化回用的集约化养殖。



背景技术:

螃蟹养殖场普遍的地形构造为中间深、岸边浅,而沉水植物的种植一般是幼苗种植,水深较深处不利于幼苗的种植和生长。常见的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黑藻等)往往到3-4月份才能实现幼苗种植,而从年初1-2月份开始投放的螃蟹,其扰动和捕食会对沉水植物定根以及幼苗的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蟹塘水草长不好,水质变差。此外,养殖池塘植物种植普遍比较单一,种植的水草主要为伊乐藻,在夏季高温时会死亡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并释放营养盐导致水质变差。据调查,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主要采用投放饲料的方式进行喂食,而较少采用水草这样的优质饵料,饲料中所含的氮、磷大约只有9.1%和17.4%被鱼同化,低利用率需要投放更多的饵料来满足螃蟹的生长,而残留的饲料及水生动物排泄物会导致水质变差,是养殖废水中有机物及氮、磷的主要来源。较差的水质进一步又会影响螃蟹的生长,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目前已有的螃蟹养殖技术未能实现良好的养殖增产效益,养殖蟹塘水质差,水质的提升技术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缺乏合理的运用,未使得螃蟹养殖发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社会服务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同步实现螃蟹增产和养殖蟹塘水质净化回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步实现螃蟹增产和水质净化回用的集约化养殖塘及养殖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同步实现螃蟹增产和水质净化回用的集约化养殖塘,包括池塘本体、岸边带、组合式生物浮床及循环生态滞留沟,池塘本体包括中间高地区及四周低洼区,所述中间高地区的基底高于四周低洼区的基底,中间高地区的基底低于岸边带,中间高地区及四周低洼区内养殖螃蟹;组合式生物浮床位于四周低洼区,组合式生物浮床包括上层水生蔬菜种植区及下层笼养水生贝类养殖区;岸边带位于四周低洼区周围,且位于四周低洼区及循环生态滞留沟之间;循环生态滞留沟设有进出水水泵;中间高地区、岸边带及循环生态滞留沟均种植有植物。

进一步的,中间高地区高度0.4~0.8m,四周低洼深度1.2~1.3m。

进一步的,中间高地区面积占池塘本体面积的50%。

进一步的,组合式生物浮床的面积占四周低洼区面积的50%。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高地区镶嵌组合种植多种沉水植物;中间高地区与四周低洼区之间设有围网。

进一步的,所述岸边带疏密结合、相间搭配种植绿肥植物和/或湿生植物。

进一步的,所述组合式生态浮床的上层水生蔬菜种植区种植水生经济植物,下层笼养水生贝类养殖区设有笼网,所述笼网为由渔网制成的双层结构,笼网内养殖水生贝类。

进一步的,循环生态滞留沟包括底部和边坡,底部种植狐尾藻,狐尾藻覆盖底部70%,边坡上分段种植湿生植物,湿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为15-20株/m;循环生态滞留沟上宽1.2m,高0.6m,边坡的坡度为60°。

一种同步实现螃蟹增产和水质净化回用的集约化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春季,控制池塘本体水深在0.3~0.5m,在中间高地区镶嵌组合种植多种沉水植物,在中间高地区周围设立围网,在四周低洼区投入螃蟹幼苗;在组合式生态浮床上层种植水生蔬菜,下层笼网内养殖贝类;

(2)在夏季,控制池塘本体水深在1.0~1.2m,撤除围网;

(3)养殖结束后,将池塘本体内的水排尽,并将池塘本体的基底浮泥抽吸至岸边带,将浮泥晾晒后,采用疏密结合、相间搭配的方式种植绿肥植物和/或湿生植物。

进一步的,步骤(1)在中间高地区镶嵌组合种植多种沉水植物幼苗的方法包括:2-3月栽种伊乐藻,3-5月分期播种苦草,在河蟹生长的夏季阶段移栽轮叶黑藻,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50%,其中伊乐藻30%、苦草10%、轮叶黑藻10%。

有益效果:相比较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同步实现螃蟹增产和水质净化回用的集约化养殖塘及养殖方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充分发挥了多种生物类群水质净化能力,提升养殖塘的水质,污水净化回用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也节省了成本,适宜的水生态环境和营养条件利于实现螃蟹养殖增产,且优质的水生植物饵料在提高螃蟹品质的同时降低了饲料系数而提高了经济效益。本发明在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实现系统的可持续社会服务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同步实现螃蟹增产和水质净化回用的集约化养殖塘的示意图;

图2为池塘基底构造的示意图;

图3为组合式生态浮床的示意图;

图4为循环生态滞留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同步实现螃蟹增产和水质净化回用的集约化养殖塘包括池塘本体、岸边带3、组合式生物浮床4及循环生态滞留沟5,池塘本体包括四周低洼区1及中间高地区2,所述中间高地区2的基底高于四周低洼区1的基底,中间高地区2的基底低于岸边带3,中间高地区2及四周低洼区1内养殖螃蟹;组合式生物浮床4位于四周低洼区1,组合式生物浮床4包括上层水生蔬菜种植区41及下层笼养水生贝类养殖区42;岸边带3位于四周低洼区1周围,且位于四周低洼区1及循环生态滞留沟5之间;循环生态滞留沟5设有进出水水泵;中间高地区2、岸边带3及循环生态滞留沟5均种植有植物。

如图2所示,所述中间高地区2高度0.5m左右,四周低洼1深度1.2~1.3m。中间高地区2面积占池塘本体面积的50%。组合式生物浮床4的面积占四周低洼区1面积的50%。所述中间高地区2镶嵌组合种植多种沉水植物;中间高地区2与四周低洼区1之间设有围网。

同步实现螃蟹增产和水质净化回用的集约化养殖方法在每年的不同季节有以下操作:

(1)在春季,控制池塘本体水深在0.3~0.5m,在中间高地区镶嵌组合种植多种沉水植物,在中间高地区周围设立围网,在四周低洼区投入螃蟹幼苗;在组合式生态浮床上层种植水生蔬菜,下层笼网内养殖贝类;

(2)在夏季,控制池塘本体水深在1.0~1.2m,撤除围网;

(3)养殖结束后,将池塘本体内的水排尽,并将池塘本体的基底浮泥抽吸至岸边带,将浮泥晾晒后,采用疏密结合、相间搭配的方式种植绿肥植物和/或湿生植物。

考虑到水草对水质的维持和提升作用与对螃蟹的饲养作用,螃蟹养殖池塘沉水植物的种植对光照、温度等的需求,以及螃蟹扰动的影响,给出的养殖池塘基底地形为中间高,四周低,中间高地区2占池塘本体的50%,通常情况下,池塘水位在螃蟹生长的不同阶段水位呈现出如下特点:幼苗期(1-3月)水深较浅(0.3m-0.5m),生长中期(6-8月)较深(1.0m-2.0m),捕捞期由于排水水位最低,清塘时则会排干。不同的地形有利于螃蟹夜间的锻炼活动,且夏季高温时螃蟹可停留在四周低洼水深处避暑,提高螃蟹的产量以及品质(螃蟹不耐高温)。

所述中间高地区2采用植物镶嵌组合种植的方法,在养殖塘中间平台水深较浅处种植螃蟹喜食且对水质净化作用明显的几种沉水植物,包括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为了防止植物幼苗种植后螃蟹扰动的不利影响,在水草种植初期采用围网的形式将沉水植物种植区与外界隔开,为沉水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存活率。而在水草达到旺盛生长时期(7-8月),可以撤除围网,这样既能够保证螃蟹渡过夏季高温时期,又能实现水草对良好水质的维持效果,还可以使得螃蟹能够充分使用天然的植物饲料,提高螃蟹品质。以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三草”为主进行合理搭配,2-3月栽种伊乐藻,3-5月分期播种苦草,在河蟹生长的夏季阶段移栽轮叶黑藻,在水体中形成复合水草种群,确保水草覆盖率达到50%左右,其中伊乐藻30%、苦草10%、轮叶黑藻10%。将3种水草合理镶嵌组合种植,一方面能为河蟹营造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比单一种植伊乐藻更能抵御极端高温气候,降低河蟹养殖风险。另一方面,轮叶黑藻和苦草可为河蟹提供部分青饲料来源,降低饲料系数,提高经济效益。基底地形与植物种植组合利于水体的流动,可以提供足够的溶解氧,同时植物本身也可以提供溶解氧,从而提高螃蟹的产量。

所述岸边带3位于池塘本体与循环生态滞留沟5之间,岸边带3的植物种植的方法为:每年养殖结束需要对养殖池塘进行清塘消毒和池塘整理,养殖结束尾水排尽后,推荐将塘底浮泥抽吸到周边岸坡,待晾晒分解去除部分污染物,然后整理种植植物,通过植物来吸收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养殖池塘岸坡底部可种植紫云英、苜蓿、草木樨、柽麻、田菁等绿肥植物,也可种植美人蕉、黄菖蒲、鸢尾、香蒲等湿生植物,采用疏密结合、相间搭配的种植方式,种植间隔1m,每隔10m,各类植物搭配密集种植10-15棵。既可为水产养殖提供一些天然饵料生物,也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需要加强管理,及时收割,防止植物疯长衰亡,影响螃蟹等生长、影响水质和景观。

如图3所示,所述组合式生态浮床4,上层为水生蔬菜种植区,种植水生经济植物(如:空心菜和水芹菜),通过植物根系形成“毡垫”状构造,既不影响植物的吸收氮磷功能,又提高了根系截留颗粒性污染物和藻类的能力,对水质改善有明显效果。下层区域为水生贝类养殖区,笼养滤食性水生贝类(如:河蚌,河蚬),利用贝类的滤食作用去除颗粒性污染物和藻类,并通过贝类的消化作用大幅度提高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笼网采用渔网制作成双层结构,既能达到必需的贝类生物量,又避免贝类过度堆积,保证其成活率。通过上述生态浮床的净化作用,不仅可去除螃蟹养殖所产生蟹粪和氮磷等污染物,还可在不额外添加加肥料和饵料的条件下,收获可食用的水生蔬菜和贝类产品,增大养殖收益。另外,夏季高温时螃蟹可停留在底部遮阴处避暑,保证螃蟹的存活率。生态浮床覆盖率可设计为低洼处水面积的50%左右。

如图4所示,所述循环生态滞留沟5主要构建在养殖池塘外的堤岸上,循环生态滞留沟5的尺寸参数可视养殖场现场情况进行调整,长度由堤岸长度决定,一般上宽取1.2m,高0.6m,边坡坡度60°。循环生态滞留沟底部种植狐尾藻,盖度保持在70%左右,边坡上可分段种植美人蕉、黄菖蒲、水葱等湿生植物,种植密度建议在15-20株/m。对于循环生态滞留沟中的植物既要避免其疯长,同时要及时去除衰亡的植物,避免植物腐烂而影响水质。循环生态滞留沟进出水主要通过水泵来完成(进水方向为a,出水方向为b),部分进水为蟹塘污水(见水流方向c),经循环净化后部分返回蟹塘(见水流方向d),部分排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