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小檗碱和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8423发布日期:2018-10-12 19:59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小檗碱和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小檗碱为季胺型异喹啉类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毛茛科植物黄连、芸香科植物黄檗、小檗科植物小檗中。其防治苹果腐烂病、轮纹病、黄瓜霜霉病、南瓜白粉病、番茄灰霉病、茶叶云纹叶枯病、辣椒疫霉病等多种病害均有较好防治效果;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测定结果表明,小檗碱对番茄早疫病、辣椒炭疽病、番茄灰霉病、黄瓜白粉病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啶酰菌胺是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属于线粒体呼吸链中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抑制剂,适宜油菜、豆类、蔬菜、花生、马铃薯、草莓、甘蓝、向日葵、葡萄、草坪、果树等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啶酰菌胺与三唑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杀菌剂单独使用时,杀菌作用谱窄,用药量大,残效期短,容易产生抗药性。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筛选,意外地发现将小檗碱和啶酰菌胺混合使用,具有意外的增效效果;并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小檗碱和啶酰菌胺复配使用的报道。技术实现要素: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含小檗碱和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小檗碱和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杀菌剂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小檗碱与啶酰菌胺的重量比为1:64-64:1。本发明所述的含小檗碱和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小檗碱与啶酰菌胺的重量比优选为1-32-32-1、进一步优选为1:8-8:1。本发明所述的含小檗碱和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有效活性成分含量占总重量的0.1-70%。本发明所述的含小檗碱和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有效活性成分含量占总重量的15-55%。进一步优选为40-50%本发明所述的含小檗碱和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可与农业上常规辅料组合使用,制备成农业上可用制剂,优选的,杀菌剂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等。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包括载体和助剂。所述载体为水、溶剂或填料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水优选为去离子水;所述助剂至少包括一种表面活性剂,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和需求,还可加入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崩解剂、消泡剂等其他功能性助剂,其他功能性助剂选自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崩解剂或消泡剂中一种或多种。所述溶剂选自植物油、n,n-二甲基甲酰胺、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二醇、正丁醇、乙二醇丁醚、丙酮、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二甲基乙酰胺、三乙醇胺、乙腈、异丙胺、油酸甲酯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或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或渗透剂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表面活性剂为常见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单剂或复配制剂。所述乳化剂选自op系列磷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00#磷酸酯(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三乙醇胺盐、农乳400#(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宁乳36#(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农乳1600#(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op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by系列(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农乳33#(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司盘系列(山梨醇酐单硬脂酸)、吐温系列(失水山梨醇脂酸酯聚氧乙烯醚)或aeo系列(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或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bx、润湿渗透剂f、皂角粉、蚕沙或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渗透剂选自渗透剂jfc(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渗透剂t(顺丁烯二酸二异辛酯磺酸盐)、氮酮或有机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增稠剂选自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改性淀粉、黄原胶、膨润土、二氧化硅或硅酸铝镁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或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或c8~c10脂肪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乳糖、柠檬酸、丁二酸或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稳定剂选自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bht、乙酸乙酯或磷酸三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本发明所述的含小檗碱和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病害的用途。优选用于防治白粉病、霜霉病、稻瘟病等病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与单剂相比,该杀菌组合物对白粉病增效作用明显,提高了防治效果;因药效提高,田间用药量大幅减少,降低了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生产和使用成本下降,同时安全性增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制剂实施例1:20%小檗碱·啶酰菌胺悬浮剂小檗碱10%,啶酰菌胺1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2%,硅酸铝镁2.5%,白炭黑2%,乙二醇3%,水补足至100%。实施例2:30%小檗碱·啶酰菌胺微乳剂小檗碱25%,啶酰菌胺5%,n-甲基吡咯烷12%,异丙醇8%,农乳500#8%,农乳1601#2%,水补足至100%。实施例3:36%小檗碱·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小檗碱6%,啶酰菌胺30%,十二烷基硫酸钠8%,木质素磺酸钠2%,萘磺酸盐7%,高岭土补足至100%。生物测试试验一:小檗碱和啶酰菌胺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毒力测定试验对象:小麦白粉病。试验方法:采用盆栽法。选取生长势一致的三到四叶期小麦苗,每个处理选用3盆供试麦苗,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大约5ml。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药剂处理后24h接菌,将采自田间的小麦白粉病病叶在小麦苗上方均匀抖落分生孢子进行接种,然后将麦苗放入温室中培养。7d后,按照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表1小檗碱和啶酰菌胺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毒力测定处理质量配比ec50(μg/ml)共毒系数小檗碱—33.18—啶酰菌胺—16.34—小檗碱:啶酰菌胺1:6414.28115.3小檗碱:啶酰菌胺1:3212.42133.6小檗碱:啶酰菌胺1:1612.27137.3小檗碱:啶酰菌胺1:812.04143.8小檗碱:啶酰菌胺1:412.15149.7小檗碱:啶酰菌胺1:115.61140.3小檗碱:啶酰菌胺4:118.69147.2小檗碱:啶酰菌胺8:120.91142.4小檗碱:啶酰菌胺16:123.38133.8小檗碱:啶酰菌胺32:125.66125.4小檗碱:啶酰菌胺64:130.46107.2由表1可知,小檗碱和啶酰菌胺复配在1:32-32:1的范围内对小麦白粉病具有增效作用;可以有效减少活性成分的使用量。小檗碱和啶酰菌胺复配在1:8-8:1的范围内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大于140,表现为显著增效作用。实施例二:小檗碱和啶酰菌胺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效试验安排在稻瘟病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稻苗处于分蘖期。试验处理及用量见表2。每个处理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5平方米。在田间刚出现零星病斑时,立即进行第一次喷雾,7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于药前和第二次药后10天调查统计发病情况,每个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5丛水稻。调查整株水稻上每个叶片的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并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稻瘟病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cm;3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cm;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0%-25%;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0%以上或全叶枯死。具体测定结果见表2表2小檗碱和啶酰菌胺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2的结果显示,小檗碱和啶酰菌胺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好于单剂,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同时,药效提高后,有效成分的用量减少,降低了成本,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