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蜂糖李采摘效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92516发布日期:2018-10-19 18:30阅读:7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李树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蜂糖李采摘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蜂糖李,幼树树势较强壮、直立,成年树较开张,树体高大,半圆头型,萌芽率高、成枝率低,节间较长;一年生枝阳面褐色,阴面绿色,多年生枝灰褐色。叶呈窄披针形,长7.9厘米,宽2.25厘米,叶深绿色,叶尖急尖,叶基狭楔形,叶缘细尖锯齿;叶柄长0.8厘米,叶柄和主脉浅粉红色。花冠直径1.4厘米,花瓣5瓣、白色,花丝白色,花柱淡绿色,花萼淡褐绿色。幼树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盛果树以短果枝和花簇状果枝结果为主;果实卵圆形,果面淡黄色,外被蜡粉,果顶一侧微突,缝合线明显。平均单果重35.3克,最大65.9克,果形指数0.89;果肉淡黄色,平均果肉厚26.45毫米;可溶性固形物16.1%,可溶性糖13.54%,可滴定酸0.77%,维生素c8.95毫克/100克,可食率97.88%;肉质细、清脆爽口,汁液中多,味浓甜,离核,品质优异。

但是,当李子果树进入丰产期后,由于分枝和主枝生长旺盛,树枝较高或很高,给蜂糖李采摘到来极大的不便;特别是南方地区人群平均身高较矮,当蜂糖李果实成熟后,很多种植户需要爬到树上才能采摘大部分果实,同时需要拉弯果树枝条才能方便采摘,采摘时需要两人一组,一人拉弯枝条,一人采摘果实,严重降低采摘效率,增大人工成本,同时还会对果树造成损伤,由于树枝受损造成未成熟的果实吸收不到充足的生长养分,造成未成熟果实死亡或果实质量严重下降。

再者,爬上树枝的果实采摘工人由于采摘不小心或注意力的转移,容易从果树上摔落,造成人员受伤。

现有的蜂糖李果树种植技术通过树形修剪技术控制果树长势,为果实生长或果实采摘提供便利;但是,过分的修剪容易造成果树枝条较少,造成果树减产,不利于种植户经济效益;而且蜂糖李优势生长快,树势较旺,95%以上的蜂糖李种植均选用密植的方式进行,过度的整形修剪容易造成树枝密度稀疏,不符合蜂糖李果树生长习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蜂糖李采摘效率的方法,有效克服丰产期果树果实成熟后采摘不便的现实问题。

一种提高蜂糖李采摘效率的方法,挑选3年生以上的丰产期李树为母本,在李树挂果后,选用包装带一端捆绑石块,另一端捆绑李树分枝顶端;

选用包装带捆绑母本李树的所有分枝的分叉口,包装带两头系紧于母本李树主枝或主干上;

控制母本李树分枝呈抛物线形挂果生长;

同时选用y字形木桩支撑被捆绑李树分枝抛物线最高点。

优选的,所述母本李树分枝抛物线最高点距离地面1.8~2.2m、最低点距离地面1.7~1.8m,抛物线起始点为分枝分叉处,终结点为分枝尖端。

优选的,在选用包装带捆绑李树分枝顶端时,包装带宽度2~3cm,包装带与分枝之间采用套筒式进行捆绑,包装带与分枝之间留有0.5~1cm的空隙;

包装带捆绑石块一端编织成网袋,孔径≤5cm。

进一步地,在选用包装带捆绑李树分枝顶端时,捆绑点为李树分枝完全木质化部位,距离分枝尖端35~55cm;

优选的,在选用y字形木桩支撑被捆绑李树分枝抛物线最高点时,所述y字形木桩底端为圆锥状,并插入土中,插入深度≥12cm;

所述y字形端分叉角度>分枝抛物线最高点的分枝直径;所述y字形端还包括困定于分叉口上的1~3层棉布,并将包含棉布y字形端与分枝抛物线最高点间固定连接。

优选的,在选用包装带捆绑母本李树的所有分枝的分叉口时,包装带宽度3~5cm,控制母本李树分枝抛物线起始点的角度为30~55°,控制母本李树所有分枝向主枝靠拢。

进一步地,在选用包装带捆绑母本李树的所有分枝的分叉口时,还可选用两头均为y字形的小木叉支撑于分枝和主枝上,控制母本李树分枝抛物线起始点的角度≤55°;

选用1~2层棉布固定于小木叉分叉口与主枝和分枝连接处,并选用宽度0.5~1cm的包装带固定连接小木叉与主枝和分枝。

优选的,在母本李树挂果生长过程中,还可每年修剪母本李树主枝1~2次,控制主枝长度≤1~1.2m。

优选的,在母本李树挂果生长过程中,还可每年修剪母本李树分枝1~2次,控制分枝长度≤1.5~1.8m。

优选的,在果实采摘时节,当母本李树分枝抛物线最低点与地面距离<1.7m时,还可选用y字形木桩支撑于分枝顶端包装带捆绑处,控制分枝抛物线最低点与地面距离介于1.7~1.8m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对丰产期蜂糖李果树分枝进行顶端挂重、中部支撑、尾部捆绑,使得果树分枝呈抛物线形,分枝抛物线最高点距离地面1.8~2.2m、最低点距离地面1.7~1.8m;采摘工人只需抬手就能采摘到成熟的目标果实,采摘效率大大提高,采摘成本大量降低,1位采摘工人即可顶替原有的3~4名采摘工人的采摘效果;同时还不会损伤果树枝条和损害到未成熟的果实,对果实的分批次采摘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采摘工人再也不需担心爬上树枝上采摘果实时容易摔落的情况发生;

2、本发明通过拉低蜂糖李果树分枝的方式控制果园里果树分枝高度基本相同,保证蜂糖李向阳面不易受到果树枝条的遮盖,增大蜂糖李向阳面的阳光照射效果和背阴面的遮阴效果,符合蜂糖李生长活性,有效提高蜂糖李果实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作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包括实施例中展现的内容。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高蜂糖李采摘效率的方法,具体方案如下:

第一步:挑选3年生的丰产期李树为母本,在李树挂果后,选用包装带一端捆绑石块,另一端捆绑李树分枝顶端;利用石块的重量向下拉低果树分枝高度,使得李树分枝呈抛物线形向上拱起,抛物线最高点距离地面2.2m、最低点距离地面1.8m,抛物线起始点为分枝分叉处,终结点为分枝尖端;让分枝高度与采摘人员身高相同或仅略高于采摘人员身高,让采摘人员可站在地面轻松采摘成熟的蜂糖李果实;

第二步:选用包装带捆绑母本李树的所有分枝的分叉口,包装带两头系紧于母本李树主枝或主干上,包装带宽度5cm,控制母本李树分枝抛物线起始点的角度为30°至55°,具体情况视李树分枝大小而宜,保证分枝抛物线起始点的角度为30°至55°之间即可,不需硬性控制所有分枝抛物线的起始角度完全相同,控制母本李树所有分枝向主枝靠拢;有效防止果树分枝顶端挂重和果实总重超过分枝承载力度时造成分枝从分叉口炸裂,造成分枝死亡和果树减产;

第三步:控制母本李树分枝呈抛物线形挂果生长;利用果树枝条的韧性和拱形抛物线能承载最大重力的特性,有效防止果树分枝因挂果过多或分枝顶端挂重过多造成果树分枝折断;同时也果树分枝的整体调控,提高果实采摘便利度;

第四步:选用y字形木桩支撑被捆绑李树分枝抛物线最高点;有效防止果树分枝承载的重量大于其最大承载力,造成分枝折断。

在本实施例中,在选用包装带捆绑李树分枝顶端时,捆绑点为李树分枝完全木质化部位,距离分枝尖端55cm,防止拉上分枝尖端,包装带宽度3cm,包装带与分枝之间采用套筒式进行捆绑,包装带与分枝之间留有0.5cm的空隙;有效增大包装带与果树分枝间的接触面积,减小相互间压力,防止包装带勒伤果树分枝;同时果树分枝与包装带之间采用留有空隙的套筒方式进行连接,有效为果树分枝留有充足的生长空隙,防止包装带限制果树分枝的生长,造成果树分枝畸形话生长;

包装带捆绑石块一端编织成网袋,孔径4cm;在需用石块增加重量拉低果树分枝时,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网袋中随意加减石块总重。

在本实施例中,在选用y字形木桩支撑被捆绑李树分枝抛物线最高点时,所述y字形木桩底端为圆锥状,并插入土中,插入深度12cm;有效防止y字形木桩支撑果树分枝后立脚不稳,使得木桩底部脱离地面,失去其存在意义;

所述y字形端分叉角度大于分枝抛物线最高点的分枝直径;所述y字形端还包括困定于分叉口上的3层棉布,并将包含棉布y字形端与分枝抛物线最高点间固定连接;棉布有效增大y字形端与果树分枝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并选用包装带将y字形端与果树分枝固定连接,有效防止y字形端在制成分枝最高点时因风力带动或其他原因在分枝上滑动,失去其支撑意义的同时还摩擦损伤分枝树皮;同时棉布还有效增大y字形端与果树分枝间的接触空隙,为果树分枝留有充足的枝干直径生长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在选用包装带捆绑母本李树的所有分枝的分叉口时,选用两头均为y字形的小木叉支撑于分枝和主枝上,控制母本李树分枝抛物线起始点的角度≤55°;有效防止分枝抛物线起始点角度过大,造成分枝与主枝过于靠拢,造成分枝生长高度与地面间的距离过高,增大果树分枝拉低难度;

同时选用2层棉布固定于小木叉分叉口与主枝和分枝连接处,并选用宽度1cm的包装带固定连接小木叉与主枝和分枝,棉布有效增大y字形端与果树分枝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并选用包装带将y字形端与果树分枝固定连接,有效防止y字形端在制成分枝最高点时因风力带动或其他原因在分枝上滑动,失去其支撑意义的同时还摩擦损伤分枝树皮。

在本实施例中,在母本李树挂果生长过程中,还可每年修剪母本李树主枝2次,控制主枝长度1.2m;降低主枝优先生长优势,防止主枝生长过高,造成分枝发育不良,同时有效解决主枝上果实难于采摘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在母本李树挂果生长过程中,还可每年修剪母本李树分枝2次,控制分枝长度1.8m;防止分枝生长过长,侧枝发育不良,造成果树挂果率的下降。

在本实施例中,在果实采摘时节,当母本李树分枝抛物线最低点与地面距离1.8m时,还可选用y字形木桩支撑于分枝顶端包装带捆绑处,控制分枝抛物线最低点与地面距离1.8m;有效防止因果树分枝离地面较近,增大分枝抛物线最高点出y字形木桩的承载压力和分枝总重承载压力,造成果树分枝折断;同时有效控制果树分枝与地面之间保留充足的安全距离,防止在果园管理不当的情况下未成年人或动物肆意破坏果树,打落未成熟果实还可增大果树分枝的通风率,防止大雨时节雨水打落在地面时溅起泥浆粘敷于果实表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提高蜂糖李采摘效率的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步:挑选5年生的丰产期李树为母本,在李树挂果后,选用包装带一端捆绑石块,另一端捆绑李树分枝顶端;利用石块的重量向下拉低果树分枝高度,使得李树分枝呈抛物线形向上拱起,抛物线最高点距离地面2.0m、最低点距离地面1.7m,抛物线起始点为分枝分叉处,终结点为分枝尖端;让分枝高度与采摘人员身高相同或仅略高于采摘人员身高,让采摘人员可站在地面轻松采摘成熟的蜂糖李果实;

第二步:选用包装带捆绑母本李树的所有分枝的分叉口,包装带两头系紧于母本李树主枝或主干上,包装带宽度3cm,控制母本李树分枝抛物线起始点的角度为30°至55°,具体情况视李树分枝大小而宜,保证分枝抛物线起始点的角度为30°至55°之间即可,不需硬性控制所有分枝抛物线的起始角度完全相同,控制母本李树所有分枝向主枝靠拢;有效防止果树分枝顶端挂重和果实总重超过分枝承载力度时造成分枝从分叉口炸裂,造成分枝死亡和果树减产;

第三步:控制母本李树分枝呈抛物线形挂果生长;利用果树枝条的韧性和拱形抛物线能承载最大重力的特性,有效防止果树分枝因挂果过多或分枝顶端挂重过多造成果树分枝折断;同时也果树分枝的整体调控,提高果实采摘便利度;

第四步:选用y字形木桩支撑被捆绑李树分枝抛物线最高点;有效防止果树分枝承载的重量大于其最大承载力,造成分枝折断。

在本实施例中,在选用包装带捆绑李树分枝顶端时,捆绑点为李树分枝完全木质化部位,距离分枝尖端45cm,防止拉上分枝尖端,包装带宽度2cm,包装带与分枝之间采用套筒式进行捆绑,包装带与分枝之间留有1cm的空隙;有效增大包装带与果树分枝间的接触面积,减小相互间压力,防止包装带勒伤果树分枝;同时果树分枝与包装带之间采用留有空隙的套筒方式进行连接,有效为果树分枝留有充足的生长空隙,防止包装带限制果树分枝的生长,造成果树分枝畸形话生长;

包装带捆绑石块一端编织成网袋,孔径5cm;在需用石块增加重量拉低果树分枝时,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网袋中随意加减石块总重。

在本实施例中,在选用y字形木桩支撑被捆绑李树分枝抛物线最高点时,所述y字形木桩底端为圆锥状,并插入土中,插入深度15cm;有效防止y字形木桩支撑果树分枝后立脚不稳,使得木桩底部脱离地面,失去其存在意义;

所述y字形端分叉角度大于分枝抛物线最高点的分枝直径;所述y字形端还包括困定于分叉口上的2层棉布,并将包含棉布y字形端与分枝抛物线最高点间固定连接;棉布有效增大y字形端与果树分枝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并选用包装带将y字形端与果树分枝固定连接,有效防止y字形端在制成分枝最高点时因风力带动或其他原因在分枝上滑动,失去其支撑意义的同时还摩擦损伤分枝树皮;同时棉布还有效增大y字形端与果树分枝间的接触空隙,为果树分枝留有充足的枝干直径生长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在选用包装带捆绑母本李树的所有分枝的分叉口时,选用两头均为y字形的小木叉支撑于分枝和主枝上,控制母本李树分枝抛物线起始点的角度≤55°;有效防止分枝抛物线起始点角度过大,造成分枝与主枝过于靠拢,造成分枝生长高度与地面间的距离过高,增大果树分枝拉低难度;

同时选用2层棉布固定于小木叉分叉口与主枝和分枝连接处,并选用宽度0.5cm的包装带固定连接小木叉与主枝和分枝,棉布有效增大y字形端与果树分枝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并选用包装带将y字形端与果树分枝固定连接,有效防止y字形端在制成分枝最高点时因风力带动或其他原因在分枝上滑动,失去其支撑意义的同时还摩擦损伤分枝树皮。

在本实施例中,在母本李树挂果生长过程中,还可每年修剪母本李树主枝1次,控制主枝长度1m;降低主枝优先生长优势,防止主枝生长过高,造成分枝发育不良,同时有效解决主枝上果实难于采摘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在母本李树挂果生长过程中,还可每年修剪母本李树分枝1次,控制分枝长度1.5m;防止分枝生长过长,侧枝发育不良,造成果树挂果率的下降。

在本实施例中,在果实采摘时节,当母本李树分枝抛物线最低点与地面距离1.7m时,还可选用y字形木桩支撑于分枝顶端包装带捆绑处,控制分枝抛物线最低点与地面距离1.7m;有效防止因果树分枝离地面较近,增大分枝抛物线最高点出y字形木桩的承载压力和分枝总重承载压力,造成果树分枝折断;同时有效控制果树分枝与地面之间保留充足的安全距离,防止在果园管理不当的情况下未成年人或动物肆意破坏果树,打落未成熟果实还可增大果树分枝的通风率,防止大雨时节雨水打落在地面时溅起泥浆粘敷于果实表面。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