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构树治理喀斯特土壤荒漠化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27827发布日期:2018-10-12 19:50阅读:7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林业栽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用构树治理喀斯特土壤荒漠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喀斯特(岩溶)分布面积约有13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约占28.7%。喀斯特土壤的石漠化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喀斯特环境中的基岩多为碳酸盐岩类,其主要化学成分为caco3、mgco3等。由于长期强烈的岩溶作用,造成喀斯特地区水文地质结构为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该区地下河系很发育,地表发育有众多的溶洞、溶洼、溶沟、溶隙、漏斗和落水洞天窗等,再加上土层较薄,大部分岩石裸露,致使雨水很快渗漏到地下,成为深埋的地下水,形成水土分离格局,很薄的土壤覆盖层所形成的土壤水又迅速被蒸发掉,致使土壤干旱。同时,在基岩的岩溶作用过程中,也消耗了氢离子,形成大量的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这也势必改造其上覆土壤,使其上覆土壤呈现出高ph、高钙和高重碳酸盐的环境在喀斯特地区的碱性石灰土壤中,由于磷的高吸附性和难溶性,土壤中的磷形态不能以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态磷(hpo42-或h2po4-)直接进行吸收,土壤中无机磷(p)是影响植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之一。许多研究表明,磷缺乏影响植物的光系统过程,导致气孔关闭,净光合速率减小,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生改变,因此,无机磷的供给受到严重限制,制约了喀斯特地区植物的生长发育。

由于构树自身生长需要较多的钙元素和较低的磷元素,且构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可在ph值为4.5~8.5的土壤中生长。因此,构树是用于治理喀斯特土壤荒漠化较为理想的树种。然而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由于喀斯特荒漠化土壤蓄水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稀薄贫瘠,保水、保湿、保肥性较差,构树按照常规种植方式仍然存活率较低,且树苗长势较差;因而在种植构树治疗喀斯特土壤荒漠化上还需要对种植技术进一步完善。另外,由于喀斯特荒漠地区,土壤中主要是石灰岩和磷矿石,两者均难以被植物所直接吸收,因此,即使构树能在荒漠上存活,其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荒漠土壤中磷矿石和石灰岩过量的问题。同时,构树极易受到天牛和烟煤病的侵害,目前的主要措施是采用效果较好但毒性较强的药物进行防止,虽然提高了构树的存活率,但使得荒漠区域的土壤进一步受到污染,土质质量进一步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利用构树治理喀斯特土壤荒漠化的方法,以实现将喀斯特荒漠化区域中石灰岩和磷矿石分解以及减少毒性较强化学药剂使用的目的。

本方案中的一种利用构树治理喀斯特土壤荒漠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荒漠地上铺撒1~2cm厚的有机肥,然后深耕15~20cm;在翻耕后的地面上按株行距2.5~3m*4~5m植入印楝幼苗,然后在相邻两行印楝的正中间植入构树幼苗;构树幼苗的株距为1.8~2m;

步骤二:构树幼苗定植后,按200~230kg/亩向地表播撒混合料,混合料包括的原料及其重量份数为:硫化亚铁70~90份、木屑13~15份、椰糠17~25份、碳粉30~35份和印楝素10~15份;

步骤三:构树定植1~2年后,每年均去除过高印楝的顶部,保持印楝的顶端低于相邻构树的顶端40~60cm;

步骤四:无雨天数连续超过5天以上的,每5~6天向印楝和构树洒水一次,洒水时需覆盖整个树冠;

步骤五:构树幼苗植入后前3~5年,每年对构树和印楝施肥两次,及时除草,并在构树和印楝出现病虫害时,使用低毒药物对其进行防治。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本方案通过在植入印楝和构树前对地面铺撒有机肥,为构树和印楝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采用构树印楝间种的方式,印楝中包含了以印楝素(aza-dirachtin)为主的80余种杀虫活性物质,其具有杀虫、杀菌和杀线虫等多种生物活性;印楝树发出的特殊气味能对天牛、煤炱菌、白蚁、金龟子、白蛾蜡蝉、粉虱和介壳虫等均有一定的驱杀作用,印楝与构树的混种能大量减少构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使农药的用量得以减少,使构树的药用性得到提高,并减少了毒性药物的使用。

印楝驱杀构树直接病虫害天牛和煤炱菌的同时,对白蛾蜡蝉、粉虱和介壳虫也具有抑制或灭杀的作用,而白蛾蜡蝉、粉虱和介壳虫的分泌物是煤炱菌的营养来源,因而蛾蜡蝉、粉虱和介壳虫减少,进一步降低了构树患烟煤病的几率。

构树定植后,向地表播撒混合料中包含了硫化亚铁70~90份、木屑13~15份、椰糠17~25份、碳粉30~35份和印楝素10~15份,其中,硫化亚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缓慢发生氧化反应后形成硫酸,硫酸与磷矿石反应生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同时自身分解的过程中也能为构树和印楝提供铁元素;另外硫酸也能腐蚀碳酸钙,有助于石灰岩的分解,使得荒漠地的土壤层逐渐加厚,有利于从根本上使荒漠化土地得打治理。另外,虽然产生的硫酸缓慢且少量,但在对构树和利用洒水的过程中,一方面清楚树叶表面的灰尘,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对树叶冲洗的过程中将树叶表面的害虫或病菌冲到树下,硫酸和印楝素均对其有灭杀作用,进而进一步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有助于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而木屑、椰糠和碳粉的加入,一方面有属于将掉落的害虫和病菌固定住,避免其飘散对林木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同时有助于混合料中硫酸和印楝素对其集中杀灭;同时还能对土壤起到保湿、保水和保肥的作用,有利于树苗的生长。

构树定植1~2年后,每年均去除过高印楝的顶部,保持印楝的顶端低于相邻构树的顶端40~60cm;一方面避免了印楝遮挡住构树,有利于构树的生长,另一方面,去掉顶端的印楝由于失去顶端优势,能促使印楝枝干萌发出更多的新枝,丰富印楝素等物质的含量,使其对林区病菌、害虫的驱杀效果更明显,减少构树病虫害的发生。

综上,本方案通过采用印楝和构树混种,并通过对印楝进行剪切;使印楝在对林区内的病菌、害虫进行驱杀,降低构树农药使用量(相对常规种植而言,其农药使用量降低40~50%。)的同时使得荒漠化区域的磷矿石和石灰岩分解,有利于从根源上改善土壤的荒漠化。

进一步,当构树高度达到3~4m以上后;保持构树一侧印楝的顶端低于构树的顶端40~50cm,构树另一侧低于印楝的顶端150~180cm。在构树高度达到3~4m后,将构树两侧的印楝进行交错去顶,由于相邻两行印楝间的高度不同,使得印楝散发的气味在竖直空间内扩展空间更大,更有利于对病虫害的驱除。

进一步,将切除的印楝枝叶粉碎并铺撒于树冠下的地表上。将顶端去除的印楝枝条切碎成颗粒埋入构树的根部,印楝颗粒可以对构树起到保温的作用,同时印楝中含有的印楝素等物质能对土壤中的病菌及害虫起到驱杀作用;另外,由于印楝的枝叶含有较多酸性物质,其腐化分解后再为构树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的同时使构树的生长土壤呈酸性;从而从多方面促进构树的生长。

进一步,构树定植1~2年后,从其主干30~50cm处截掉。通过截干,有助于新枝的萌发。

进一步,所述混合料包括的原料及其重量份数为:硫化亚铁75~85份、木屑13~15份、椰糠20~25份、碳粉30~35份和印楝素10~15份。

进一步,所述混合料包括的原料及其重量份数为:硫化亚铁80份、木屑14份、椰糠25份、碳粉30份和印楝素15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利用构树治理喀斯特土壤荒漠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荒漠地上铺撒2cm厚的有机肥,然后深耕18cm;在翻耕后的地面上按株行距3m*4m植入印楝幼苗,然后在相邻两行印楝的正中间植入构树幼苗;构树幼苗的株距为2m;

步骤二:构树幼苗定植后,按230kg/亩向地表播撒混合料,混合料包括的原料及其重量份数为:硫化亚铁80份、木屑14份、椰糠25份、碳粉30份和印楝素15份;混合物制备时,将各原料均匀混合即可;

步骤三:构树定植2年后,从其主干50cm处截掉;同时构树截断主干后,每年均去除过高印楝的顶部,保持印楝的顶端低于相邻构树的顶端60cm;当构树高度达到4m以上后;保持构树一侧印楝的顶端低于构树的顶端50cm,构树另一侧低于印楝的顶端180cm;将切除的印楝枝叶粉碎并铺撒于树冠下的地表上。

步骤四:无雨天数连续超过5天以上的,每6天向印楝和构树洒水一次,洒水时需覆盖整个树冠;

步骤五:构树幼苗植入后前5年,每年对构树和印楝施肥两次,及时除草,并在构树和印楝出现病虫害时,使用低毒药物对其进行防治。

实施例2

一种利用构树治理喀斯特土壤荒漠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荒漠地上铺撒1.5cm厚的有机肥,然后深耕20cm;在翻耕后的地面上按株行距2.5m*5m植入印楝幼苗,然后在相邻两行印楝的正中间植入构树幼苗;构树幼苗的株距为1.8m;

步骤二:构树幼苗定植后,按200~230kg/亩向地表播撒混合料,混合料包括的原料及其重量份数为:硫化亚铁85份、木屑15份、椰糠20份、碳粉35份和印楝素10份;

步骤三:构树定植1年后,从其主干40cm处截掉;同时构树截断主干后,每年均去除过高印楝的顶部,保持印楝的顶端低于相邻构树的顶端50cm;当构树高度达到3m以上后;保持构树一侧印楝的顶端低于构树的顶端45cm,构树另一侧低于印楝的顶端150cm;将切除的印楝枝叶粉碎并铺撒于树冠下的地表上。

步骤四:无雨天数连续超过5天以上的,每5天向印楝和构树洒水一次,洒水时需覆盖整个树冠;

步骤五:构树幼苗植入后前4年,每年对构树和印楝施肥两次,及时除草,并在构树和印楝出现病虫害时,使用低毒药物对其进行防治。

对比例

一种利用构树治理喀斯特土壤荒漠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荒漠地上铺撒2cm厚的有机肥,然后深耕18cm;在翻耕后的地面上按株行距2m*2m植入构树幼苗;

步骤二:构树定植2年后,从其主干50cm处截掉;

步骤三:无雨天数连续超过5天以上的,每6天向印楝和构树洒水一次,洒水时需覆盖整个树冠;

步骤五:构树幼苗植入后前5年,每年对构树和印楝施肥两次,及时除草,并在构树出现病虫害时,使用低毒药物对其进行防治。

在防治天牛时,实施例1~2和对比例均选用害扑威、治疗烟煤病时选用波尔多液。

在土壤、气候均相接近的喀斯特荒漠化土地上,申请人于2014年采用实施例1~2和对比例的方式治理喀斯特土壤荒漠化,按每种方式均种植构树500棵,于2017年6月查看构树的成活率、烟煤病和天牛侵袭情况、农药使用情况、以及磷矿石和石灰岩破碎率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知,采用实施例1~2的方法,构树的成活率明显提升,同时其受到烟煤病和天牛侵袭的情况大大降低,同时石灰岩和磷矿石的裂解程度更高,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荒漠土壤的土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