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稗草的复配药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92036发布日期:2018-12-08 05:46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治稗草的复配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稗草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外形与水稻极为相似。稗草长在稻田里、沼泽、沟渠旁、低洼荒地。形状似稻但叶片毛涩,颜色较浅。稗草与水稻争夺养分,还会分泌抑制因子抑制周围水稻的生长,使水稻无法与其竞争,最终导致水稻减产。因此稗草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恶性杂草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稻谷生产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每年栽培面积约3300万,全国除青海省外都有种植。稗属(echinochloabeauv)杂草(以下简称为稗草)原产于欧洲和印度,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其外形与水稻极为相似。稗草长在稻田里、沼泽、沟渠旁、低洼荒地。形状似稻但叶片毛涩,颜色较浅。稗草与水稻争夺养分,还会分泌抑制因子抑制周围水稻的生长,使水稻无法与其竞争,最终导致水稻减产。稗草是世界性恶性杂草,也是我国稻田中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主要稻田杂草之一,危害面积高达42%。稗草影响稻谷的产量和质量,稻田中特别是夹棵稗的危害更为直接和严重。一般夹棵稗密度为5836~31800株/667㎡约占田间插秧丛数的1%~5%,水稻产量随着夹棵稗数量的增加而递减,每丛水稻中有夹棵稗0.25株、0.5株、1株、2株、3株时,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减产16.3%.、33.06%、48.34%、65.20%、71.10%.。同时,稗草也是稻飞虱、稻椿象、稻夜蛾、茹虫等的寄主,使水稻受草害的同时还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可能。

在生物防治方面,由于其在应用中存在着见效慢、地域性强、受气候因子影响大等一系列缺陷,但也因其在治理中对环境无污染和食品安全性好的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除草剂的研究是杂草生物防治方面最活跃的领域,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掀起一股用微生物特别是真菌研制开发杂草生防制剂的高潮,但如何克服缺陷并更好地发挥优势,已成为广大科研人员面临的一个新兴课题。自1984年葡萄牙从感病稗草标样上分离到病原菌并进行除稗剂研究以来,至今还没有一例真菌除稗剂登记注册、商品化及大面积应用。目前,中国水稻研究所已通过紫外线照射及化学诱变获得了一株新的内齐蠕抱菌株工其产抱能力较原始菌株提高45%,并根据尖角突齐抱菌和内齐蠕抱菌的特性,正在研制适合的剂型。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微生物及微生物天然产物侵染和控制寄主杂草机理的了解将更加深刻,通过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改良微生物除草剂的品种和寄主专一性,会有更多的活体微生物及其天然产物实现商品化生产,利用微生物防治稗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控制稻田稗草的危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建立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物理、生物除草等多项措施相互配合和补充的综合防除体系,充分发挥各种防除措施的优点,相辅相成,扬长避短,以达到经济、安全、高效地控制稗草危害的目的。

目前主要的防治手段是化学除草和人工拔草。人工拔草费时费力,而化学除草则带来了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且使用不当容易对水稻造成药害,导致减产,在生产实践中由于使用不当,常常会发生除草剂的药害,而且有些药害十分严重。

不仅如此,长期过度使用化学除草剂还会导致稗草严重耐药性种群上升,抗性种群不断出现,从而加大除草难度。目前世界上应用的几个主要杀稗除草剂都已出现了抗(耐)性种群。需要新的除草技术来替代或补充当前化学除稗剂。生物除草剂因其具有研究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不产生抗性杂草等优点,因此近年来生物除稗剂倍受关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稻田防治稗草的化学手段存在污染环境、使用不当造成药害的缺点及稗草产生严重耐药性的问题,本发明可有效降低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稗草防治效果,且对水稻安全性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稗草的复配药剂,通过以下重量份原料复配制备:链格孢菌1~2份、弯孢菌1~5份、内脐蠕孢菌1~5份、突脐蠕孢菌1.5~5份、丁·苄1~10份、禾草丹1~10、苯噻草胺2~10、乙氧氟草醚1~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05~0.5份、木质素磺酸钠0.1~1份,硅藻土100~200份。

优选地,一种防治稗草的复配药剂,通过以下重量份原料复配制备:链格孢菌1.5份、弯孢菌3份、内脐蠕孢菌3份、突脐蠕孢菌3.5份、丁·苄5份、禾草丹5份、苯噻草胺6份、乙氧氟草醚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25份、木质素磺酸钠0.4份、硅藻土150份。

优选地,所述链格孢菌、弯孢菌、内脐蠕孢菌、突脐蠕孢菌的制备方法为:

(1)采集感病稗草标样,按常规真菌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培养;

(2)经生物测定,分别获得链格孢菌、弯孢菌、内脐蠕孢菌、突脐蠕孢菌四种真菌,分别接种至半强度pda斜面试管培养,长出菌苔后加入石蜡油保存于4℃冰箱备用;

(3)从液体石蜡中切取小块菌苔至新鲜pda平板,28℃黑暗培养7d后,取边缘生长旺盛的5.5mm菌块为接种体;

(4)称取干燥的农业基础物质培养基200g,加入100ml无菌水,浸泡过夜,121℃,40min高压灭菌,冷却后将接种体分别接种于农业基础物质培养基中,28℃黑暗条件下培养10~14d后,用无菌水洗脱孢子,单层纱布过滤收集,计数孢子。

(5)40~50℃干燥孢子,称重备用。

优选地,所述禾草丹为50%禾草丹乳油,所述丁·苄为40%丁·苄可湿性粉剂,所述苯噻草胺为50%可湿性粉剂、所述乙氧氟草醚为24%乙氧氟草醚乳油。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稗草的复配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配方精密称取各组分;

(2)将链格孢菌、弯孢菌、内脐蠕孢菌、突脐蠕孢菌四种真菌的孢子混合后,加入丁·苄、苯噻草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钠和硅藻土,将混合物投入混合机充分混合;

(3)混合后,加入乙氧氟草醚和禾草丹,边加边搅拌,至充分混合即得。

优选地,所述一种防治稗草的复配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条件为采用真空农药混合机,室温下5~50rpm,混合5~20min。

本发明获得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优选方案对水稻田中的稗草具有极好的防治效果,且药剂使用量显著降低,对生态环境不造成破坏,无污染。采用生物和化学防治药剂复配的方法,解决稗草对单一化学或真菌药剂产生抗性的问题,双管齐下,多种手段联用杀灭稻田稗草,28天株防效可接近100%,彻底清除稗草的同时对水稻无任何感染或抑制作用,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实施例1:按如下方法配制药剂

各组分的重量份如下:链格孢菌1.5份、弯孢菌3份、内脐蠕孢菌3份、突脐蠕孢菌3.5份、丁·苄5份、禾草丹5份、苯噻草胺6份、乙氧氟草醚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25份、木质素磺酸钠0.4份、硅藻土150份。。

配制步骤如下:

(1)采集感病稗草标样,按常规真菌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培养;

(2)经生物测定,分别获得链格孢菌、弯孢菌、内脐蠕孢菌、突脐蠕孢菌四种真菌,分别接种至半强度pda斜面试管培养,长出菌苔后加入石蜡油保存于4℃冰箱备用;

(3)从液体石蜡中切取小块菌苔至新鲜pda平板,28℃黑暗培养7d后,取边缘生长旺盛的5.5mm菌块为接种体;

(4)称取干燥的农业基础物质培养基200g,加入100ml无菌水,浸泡过夜,121℃,40min高压灭菌,冷却后将接种体分别接种于农业基础物质培养基中,28℃黑暗条件下培养12d后,用无菌水洗脱孢子,单层纱布过滤收集,无菌水重悬后计数孢子至5×108cfu/ml。

(5)45℃干燥孢子,称重备用。

(6)真菌孢子制备好后,按照配方精密称取各组分;

(7)将链格孢菌、弯孢菌、内脐蠕孢菌、突脐蠕孢菌四种真菌的孢子混合后,加入丁·苄、苯噻草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钠和硅藻土,将混合物投入真空农药混合机,30rpm,混合13min;

(8)混合后,加入乙氧氟草醚和禾草丹,边加边搅拌,至充分混合即得。

实施例2:配制如下成分的复配药剂

各组分的重量份如下:链格孢菌1份、弯孢菌1份、内脐蠕孢菌1份、突脐蠕孢菌1.5份、丁·苄1份、禾草丹1份、苯噻草胺2份、乙氧氟草醚1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05份、木质素磺酸钠0.1份,硅藻土100份。

配制步骤如下:

(1)采集感病稗草标样,按常规真菌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培养;

(2)经生物测定,分别获得链格孢菌、弯孢菌、内脐蠕孢菌、突脐蠕孢菌四种真菌,分别接种至半强度pda斜面试管培养,长出菌苔后加入石蜡油保存于4℃冰箱备用;

(3)从液体石蜡中切取小块菌苔至新鲜pda平板,28℃黑暗培养7d后,取边缘生长旺盛的5mm菌块为接种体;

(4)称取干燥的农业基础物质培养基200g,加入100ml无菌水,浸泡过夜,121℃,40min高压灭菌,冷却后将接种体分别接种于农业基础物质培养基中,28℃黑暗条件下培养10d后,用无菌水洗脱孢子,单层纱布过滤收集,无菌水重悬后计数孢子至5×106cfu/ml。

(5)40℃干燥孢子,称重备用。

(6)真菌孢子制备好后,按照配方精密称取各组分;

(7)将链格孢菌、弯孢菌、内脐蠕孢菌、突脐蠕孢菌四种真菌的孢子混合后,加入丁·苄、苯噻草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钠和硅藻土,将混合物投入真空农药混合机,5rpm,混合5min;

(8)混合后,加入乙氧氟草醚和禾草丹,边加边搅拌,至充分混合即得。

实施例3:配制如下成分的复配药剂

各组分的重量份如下:链格孢菌2份、弯孢菌5份、内脐蠕孢菌5份、突脐蠕孢菌5份、丁·苄10份、禾草丹10、苯噻草胺10、乙氧氟草醚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5份、木质素磺酸钠1份,硅藻土200份。

配制步骤如下:

(1)采集感病稗草标样,按常规真菌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培养;

(2)经生物测定,分别获得链格孢菌、弯孢菌、内脐蠕孢菌、突脐蠕孢菌四种真菌,分别接种至半强度pda斜面试管培养,长出菌苔后加入石蜡油保存于4℃冰箱备用;

(3)从液体石蜡中切取小块菌苔至新鲜pda平板,28℃黑暗培养7d后,取边缘生长旺盛的6mm菌块为接种体;

(4)称取干燥的农业基础物质培养基200g,加入100ml无菌水,浸泡过夜,121℃,40min高压灭菌,冷却后将接种体分别接种于农业基础物质培养基中,28℃黑暗条件下培养14d后,用无菌水洗脱孢子,单层纱布过滤收集,无菌水重悬后计数孢子至5×1010cfu/ml。

(5)50℃干燥孢子,称重备用。

(6)真菌孢子制备好后,按照配方精密称取各组分;

(7)将链格孢菌、弯孢菌、内脐蠕孢菌、突脐蠕孢菌四种真菌的孢子混合后,加入丁·苄、苯噻草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钠和硅藻土,将混合物投入真空农药混合机,50rpm,混合20min;

(8)混合后,加入乙氧氟草醚和禾草丹,边加边搅拌,至充分混合即得。

实施例4:复配药剂对稻田稗草的防治效果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水稻移栽后,稗草2~4叶期时,将实施例1~3中配制的复配药剂均按照1:300倍加水稀释,浸泡15min后搅拌成均匀的混悬液,按照20kg/667㎡的剂量均匀喷施混悬液,施药处理24h后灌水层3~5cm,保持水层7d。

(2)阳性对照药剂采用1%禾长蠕孢稗草专化型孢子粉剂(草克霉)和50%二氯喹啉酸粉剂(稻特利)。

草克霉采用1:60加水稀释,浸泡15min,然后搅拌成均匀的混悬液,按照35kg/667㎡的剂量均匀喷施混悬液。施药处理24h后灌水层3~5cm,保持水层7d。二氯喹啉酸40g/667㎡加水40kg/667㎡常规使用。设置不施药空白对照。施药后14d、28d调查杂草防效,每处理调查4个小区,每小区调查5个重复样点。

试验地块常年种植水稻,土质为棕壤土,ph7.0,有机质含量中等,浇灌便利。6月15日播种,7月4日机插,水稻品种为双桂1号,7月14日施药,施药当天多云,25~29℃,28d内日均温度为20.5一32.9℃,日最高温为22.9~37.3℃,

日最低温度为19.0~29.9℃,相对湿度为65%一94%。

ck0表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杂草株数;ck1表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杂草株数;pt0表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杂草株数;pt1表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杂草株数。

g0表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杂草鲜重;g表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杂草鲜重。

实验结果如下:

表1复配药剂及对照药剂药后14d、28d的株防效及株鲜重防效

表1结果显示,本发明在喷施后14天的株防效和株鲜重防效均超过80%,且在喷施后28天对稗草的株防效和株鲜重防效接近100%,均高于二氯喹啉酸组和克草霉组,对稗草的防治效果显著且起效迅速,且二氯喹啉酸组在28天的杂草防效均低于14天,说明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耐药性,而实施例1-3没有出现杂草防效随时间推移降低的现象,说明本发明对耐药性稗草依然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量方面,显著低于二氯喹啉酸组的喷施剂量。

实施例5:复配药剂对水稻的影响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水稻移栽后,将实施例1~3中配制的复配药剂均按照1:300倍加水稀释,浸泡15min后搅拌成均匀的混悬液,按照20kg/667㎡的剂量均匀喷施混悬液,施药处理24h后灌水层3~5cm,保持水层7d。

(2)阳性对照药剂采用1%禾长蠕孢稗草专化型孢子粉剂(草克霉)和50%二氯喹啉酸粉剂(稻特利)。

草克霉采用1:60加水稀释,浸泡15min,然后搅拌成均匀的混悬液,按照35kg/667㎡的剂量均匀喷施混悬液。施药处理24h后灌水层3~5cm,保持水层7d。二氯喹啉酸40g/667㎡加水40kg/667㎡常规使用。设置不施药空白对照。施药后7d、28d、60d调查水稻安全性,调查指标包括水稻损伤症状、株高、分蘖数,水稻收获后调查千粒重、总产量。调查5个小区,每小区调查20株不同的水稻植株,调查结果取平均值。

试验地块常年种植水稻,土质为棕壤土,ph7.0,有机质含量中等,浇灌便利。6月15日播种,7月4日机插,水稻品种为双桂1号,7月14日施药,施药当天多云,25~29℃,60d内日均温度为20.5一32.90c,日最高温为22.9~37.3℃,日最低温度为19.0~29.9℃,相对湿度为65%一94%。

结果如下:

表2复配药剂对水稻的安全性影响

由表2可见,喷洒复配药剂后7d、28d、60d,实验区水稻均没有出现药害,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均正常,且各项指标好于二氯喹啉酸组和空白组,这是由于对稗草的抑制和杀灭导致水稻的生长和常量有明显提高。

由实施例4、5结果可见,本发明对稗草的株防效及株鲜重防效均优于传统化学药剂,对稗草的抑制效果显著,且使用剂量小于传统化学药剂,环境影响小;对水稻安全性高,施用药剂后短期和长期观察均未出现水稻损伤症状,且对水稻产量有增加作用,可广泛应用于水稻田间的稗草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