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噻呋酰胺的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4198发布日期:2019-01-14 18:15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应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具体的说是一种含氯虫苯甲酰胺和噻呋酰胺的组合物,其有效成分氯虫苯甲酰胺、噻呋酰胺的组合物与噻虫嗪或噻虫胺的一种混配的三元混配拌种剂。可应用于花生拌种,防治花生纹枯病、根腐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蚜虫。



背景技术:

种子是农业生产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础的生产资料,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安全。种子的发芽及出苗情况是有品种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种子进行处理,不仅促进作物生育安全和使作物健康茁壮成长,而且与作用于植物叶面的植保产品相比,种子处理剂能以很低的用量和较高的防效控制种传病害的发生,使作物免受病菌和地下害虫的为害,是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ipm)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首要环节。种子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包衣、种子丸粒化、浸种、拌种等。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利用药剂浸种、拌种来防治农作物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当前我国花生种子处理主要是拌种,防治威胁花生生产的纹枯病、根腐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蚜虫。拌种剂生产工艺简单、使用简便、处理量大,不仅能让种子充分吸收各种有效成分,而且花生药剂拌种是防治部分种(土)传病害及苗期病虫害的有效途径,也是防治花生纹枯病、根腐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蚜虫的方法之一。目前,农业生产上花生拌种剂种类繁多,多以杀菌、消毒为主,但使用效果却参差不齐,效果单一、并且不是很好,。而采用拌种剂对种子进行处理是防病促生的一项经济、简便且有效的措施。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安全、高效应用的花生拌种剂。

氯虫苯甲酰胺的化学结构具有其他任何杀虫剂不具备的全新杀虫原理,能高效激活昆虫鱼尼丁(肌肉)受体使内部储存的钙非正常流失,结合的位点不同于鱼尼丁。主要通过摄入吸收,以胃毒为主,其次是接触,接触药剂的昆虫变现为嗜睡和肌肉毛笔,昆虫迅速停止取食,慢慢死亡,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活性高,杀虫谱广,持效性好。根据目前的试验结果对靶标害虫的活性比其它产品高出10-100倍.并且可以导致某些鳞翅目昆虫交配过程紊乱,研究证明其能降低多种夜蛾科害虫的产卵率,由于其持效性好和耐雨水冲刷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实际上是渗透性、传导性、化学稳定性、高杀虫活性和导致害虫立即停止取食等作用的综合体现。可防治大多数咀嚼式害虫,适用作物包括果树、蔬菜、葡萄、棉花、甘蔗、水稻和草坪。因此决定了其比目前绝大多数在用的其它杀虫剂有更长和更稳定的和对作物的保护作用。

噻呋酰胺,英文名称是thifluzamide,分子式为c13h6br2f6n2o2s,cas号是130000-40-7,属于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噻呋酰胺对许多种真菌性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广泛应用于水稻、麦类、花生、棉花、甜菜、咖啡、马铃薯、草坪等多种作物。生产上主要用于防治水稻和麦类的纹枯病。噻呋酰胺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可以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等方式施用。目前国内登记噻呋酰胺的剂型以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为主,其复配药剂也很多,例如与苯醚甲环唑、己唑醇、戊唑醇、三环唑、噻霉酮、嘧菌酯等复配。

噻虫胺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是c6h8cln5o2s。噻虫胺是新烟碱类中的一种杀虫剂,是一类高效安全、高选择性的新型杀虫剂,其作用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类似,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活性。主要用于水稻、蔬菜、果树及其他作物上防治蚜虫、叶蝉、蓟马、飞虱等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某些鳞翅目类害虫的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用量少、毒性低、药效持效期长、对作物无药害、使用安全、与常规农药无交互抗性等优点,有卓越的内吸和渗透作用,是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又一品种。其结构新颖、特殊,性能与传统烟碱类杀虫剂相比更为优异,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型杀虫剂品种。

噻虫嗪是一种全新结构的第二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其施药后迅速被内吸,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有良好的防效。

本发明经过大量的配方筛选试验研究发现,当氯虫苯甲酰胺和噻呋酰胺的组合物与噻虫胺或噻虫嗪的一种药剂任意组合时,显示出良好的杀虫杀菌效果,即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实际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的理论综合,在生产上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协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a和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氯虫苯甲酰胺和噻呋酰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噻虫胺、噻虫嗪的一种。此外,还包括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

所述的组合物可以良好的效果应用于防治各种有用作物的植物病虫害,所述的作物包括但不限于常规雨中作物、转基因作物、无性繁殖作物及驯化栽培的野生植物等,特别适用于防治棉花、花生、玉米等作物上的病虫害。

可体积的具体实例为一些课用本发明的组合物防治的代表性植物病害虫,所述实例并不限于特定属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组合物组分a中的药剂之间、a和b可以任意比例混配,通常一种活性成分含量高于其他活性成分,优选混合比为100:1至1:100或50:1至1:50。

本发明组合物可通过将活性成分与农药机制加工中国可以使用的助剂混合,用已知方法制备为常规的制剂,如如有、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颗粒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等。制剂中一般含有0.1~95%重量的活性成分,优选为0.5~90%重量的活性成分。

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包括但不限于:水、溶剂、填料、各种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等)、粘结剂、成膜剂、着色剂、防冻剂、增稠剂、助悬剂、崩解剂、消泡剂、渗透剂、警戒色、增效剂、稳定剂、壁囊材料、ph调节剂、防腐剂等。并且,适当的为了提高对特定作物的耐受力,可上当添加安全剂或者有事为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可在混配组合物中添加常规农业肥料,制成药肥混剂。这些助剂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可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助剂构成,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的试验确定。

所述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为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多种方法使用,如兑水以常规方式喷雾使用,或直接撒施或沟施,或拌毒土撒施,或种子处理等,于植物播种时、出苗前、出苗后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均可使用。用药量可在较宽范围内变化,并且取决于土壤的状况、使用方法、作物、待防治的植物病虫害种类及苗龄大小、当时的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本发明组合物通常以0.001~1.0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顷的用量施用,或者以1~1000mg活性成分混合物/kg的用量施用,或者以0.001~1.0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种子的用量施用;更为优选地,以0.01~0.5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顷的用量施用,以10~500mg活性成分混合物/kg的用量施用,或者以0.01~0.5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种子的用量施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混配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剂理论效果总和,即具有超叠加作用,可更好地控制植物病虫害发生危害;

混配组合物活性成分之间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谱上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可很好扩大防治谱,综合有效控制各种植物病虫害发生危害;

混配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减少药剂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和环境污染,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制备实施案例:

实施例1:64%乳油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8%,活性成分b为56%,乳化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4%,乳化剂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酮5%,溶剂二甲苯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投入配料釜中,搅拌溶解至完全透明,化验合格后,转移至储罐灌装。

实施例2:30%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25%,活性成分b为5%,润湿剂月桂醇硫酸钠5%,分散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防冻剂丙二醇5%,增稠剂黄原胶0.2%,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和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和水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将物料抽入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研磨,研磨完成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加入增稠剂后,进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即制得悬浮剂。

实施例3:80%水分散粒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16%,活性成分b为64%,润湿剂磺基琥珀酸辛酯钠盐6%,分散剂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钠4%,崩解剂硫酸钠5%,黏结剂聚乙烯醇0.5%,填料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再次混合均匀,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将此混合物捏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即得到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4:24%水乳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4%,活性成分b为20%,溶剂二甲苯10%,溶剂环己酮6%,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5%,乳化剂烷基苯磺酸盐3%,防冻剂乙二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a和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剂充分搅拌后形成油相;将防冻剂加入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使用高速剪切机剪切,即可得水乳剂。

实施例5:12%微乳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6%,活性成分b为6%,溶剂二甲苯9%,溶剂solvesso2005%,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8%,乳化剂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7%,防冻剂丙三醇4%,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a和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剂和防冻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进行高速剪切,即可得微乳剂。

实施例6:70%可湿性粉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63%,活性成分b为7%,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分散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磺酸盐4%,填料硅藻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和各助剂混合均匀,投入机械粉粹机中进行初粉粹,之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再混合均匀,即制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7:8%颗粒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2%,活性成分b为6%,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0.8%,分散剂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0.9%,罗丹红b0.4%,填料膨润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混合均匀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将此混合物捏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即得到颗粒剂。

实施例8:50%可分散油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5%,活性成分b为45%,乳化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6%,乳化剂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7%,分散剂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4%,增稠剂白炭黑2%,分散介质油酸甲酯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和乳化剂、分散剂和分散介质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进行高速剪切,再泵至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砂磨,砂磨合格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得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9:32%微囊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28%,活性成分b为4%,溶剂二甲苯10%,溶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油性囊皮1,6-六亚甲苯二异氰酸酯5%,水性囊皮己二胺3%,乳化剂多元醇脂肪酸酯环氧乙烷加成物9%,分散剂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6%,增稠剂硅酸镁铝0.3%,分散介质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a和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加入油性囊皮,充分搅拌形成油相;将其倒入混有乳化剂和分散剂的水相中,进行高速剪切,然后加入水性囊皮,搅拌均匀,随后升温至70℃保温固化2小时,制成微胶囊,最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得微囊悬浮剂。

实施例10:45%悬乳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36%,活性成分b为9%,溶剂二甲苯10%,溶剂solvesso1003%,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7%,润湿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3%,分散剂脂肪醇环氧乙烷加成物磺酸钙5%,防冻剂乙二醇5%,增稠剂硅酸镁铝0.3%,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a、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和水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将物料抽入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研磨,制成悬浮剂;将活性成分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与乳化剂混合均匀,然后将其在高速剪切条件下加入到已制成的悬浮剂中,加入增稠剂,进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即制得悬乳剂。

实施例11:27%悬浮种衣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9%,活性成分b为18%,润湿剂脂肪醇乙氧基化物6%,分散剂eo-po嵌段聚醚4%,成膜剂聚乙烯醇-醋酸聚乙烯共聚物0.5%,防冻剂丙二醇5%,增稠剂黄原胶0.3%,警戒色水性玫红0.9%,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和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警戒色、成膜剂和水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进行高速剪切,再泵至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砂磨,砂磨合格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12:16%种子处理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12%,活性成分b为4%,润湿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5%,分散剂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4%,防冻剂乙二醇4%,增稠剂黄原胶0.2%,警戒色玫瑰精0.7%,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用砂磨机进行充分研磨,完成后抽入剪切机中,加入增稠剂后,进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即制得种子处理悬浮剂。

效果案例:

案例1:氯虫苯甲酰胺、噻呋酰胺、噻虫嗪混配对花生蚜虫田间药效效果。

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试验对象为花生田蚜虫;试验作物为花生,品种为豫花15号

2、环境或设施栽培条件:试验所在地土壤为沙壤土,ph值7.0左右。花生播期为4月26日,播种量为每亩11000穴,每穴两粒种子。试验地常规管理。

3、调查时间和次数:在未处理区一发现有蚜虫即进行第一次调查,然后分别在5月26日、6月25日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防效调查。

4、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100株植株上的活蚜虫数。采用五点取样调查的方法,在每个小区内5点取样,每点调查20株花生,详细记载每株花生上的活蚜虫数。

5、药效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数-施药后虫数)/施药前虫数×100

防治效果(%)=(pt–ck)/(100-ck)×100

6、结果与分析

表1氯虫苯甲酰胺、噻呋酰胺、噻虫嗪混配防治花生蚜虫试验结果统计表

通过表1数据可以看出,氯虫苯甲酰胺、噻呋酰胺与噻虫嗪混配防治花生蚜虫的防治效果良好,防效均在80%以上。

案例2:氯虫苯甲酰胺、噻呋酰胺、噻虫嗪混配对花生白绢病田间药效效果。

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白绢病;花生品种为粤油7号。

2、环境条件

试验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南山村进行。试验地上茬种植花生。供试花生(品种:粤油7号)于2017年8月10日播种。试验各小区土壤、肥水等条件一致。

3、试验药剂

氯虫苯甲酰胺、噻呋酰胺、噻虫嗪混配药剂

4、施药方法

在花生播种前进行拌种处理。将试验样品摇均匀,按照每公斤种子量所需的制剂量称取相应药量,边搅拌种子边将已称量好的药液缓慢倒入,使药液均匀包裹花生种子表面,自然晾干后按常规方法进行播种。

5、调查时间和次数

在花生2片子叶展开后调查出苗率(8月19日),药后60天(10月9日)各调查一次。全期共调查2次。

6、调查方法

防治效果调查方法

每小区随机调查30株花生,记录调查的各级病株数。

分级标准:

0级:植株无症状;

1级:仅在茎基部产生病斑;

3级:茎基部产生缢缩症状,整株的1/3以下表现系统症状(枯萎、死亡、萎蔫等);

5级:整株的2/3以下表现系统症状;

7级:整株的2/3以上表现系统症状。

药效计算方法

表2氯虫苯甲酰胺、噻呋酰胺、噻虫嗪悬浮种衣剂防治花生白绢病试验结果

通过表2可以看出氯虫苯甲酰胺、噻呋酰胺、噻虫嗪混配做悬浮种衣剂对于花生白绢病防效值虽然不高,均值在65%左右,但是作为发病在花生开花期的病害,其防治效果已经远超我们的期望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