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品质中华绒螯蟹的生态原位修复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92159发布日期:2018-12-25 19:25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品质中华绒螯蟹的生态原位修复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的生态养殖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以伊乐藻和微齿眼子菜等水草种植为主并投螺稀养的方式开展中华绒螯蟹生态原位修复的养殖方法,即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的“863”高效健康生态养殖方法,本发明方法可促进中华绒螯蟹品质和增产,并有效保障优良水质。

背景技术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又名河蟹、螃蟹,肉质鲜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属淡水蟹中经济价值最高的经济蟹类,也是中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由于野生中华绒螯蟹捕获困难,数量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常采用人工养殖。目前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普遍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且苗种投放量,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缓慢、个头小、品质差,产量低等缺陷,严重影响了中华绒螯蟹养殖的经济效益。

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常州市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选育而成的规格大、抗逆性强河蟹新品种(证书编号:gs-01-005-2016)。目前,本发明探索出了上述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的“863”高效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创建了“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大规格蟹品质控制技术,促进了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增产,同时采用原位修复技术保障了良好的水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基础上述理由,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促进中华绒螯蟹生长、品质和增产的以伊乐藻和微齿眼子菜等水草种植为主并投螺稀养进行生态养殖方法,本发明养殖方法提供了中华绒螯蟹生长各阶段所需的营养物质,整个养殖季节采用:“精、粗、荤”搭配,以“荤”为主,旨在培育出大规格、高品质的优质蟹。另外,本发明以伊乐藻和微齿眼子菜为主,苦草、轮叶黑藻为辅的“2+2”复合型水草种植并投螺稀养模式,是生产“青背、白肚、金爪、黄毛”高品质的生态蟹的关键。

本发明上述所述的一种可促进中华绒螯蟹生长、品质和增产的以伊乐藻和微齿眼子菜等水草种植为主并投螺稀养进行生态养殖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池塘选择:池塘为长方形,面积10~12亩,池深1.5~2m,池塘底质为砂质土,淤泥层不超过10cm,且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配备独立的进、排水系统、生态沟渠和增氧设施;池塘四周设置有护坡、防逃设施;

(2)池塘清整消毒:冬季清整池塘,池塘清整后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

(3)早春2~3月栽种水草并施无机肥,所述水草种植采用“2+2”复合型水草种植模式,以伊乐藻和微齿眼子菜为主,苦草、轮叶黑藻为辅;然后根据水草长势,适时或定期施撒有机肥、培藻液和固根肥、叶肥,控制水草生长密度;

(4)3月底前将中华绒螯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后投放到池塘中,所述苗种规格为100~120只/kg,投放密度为800只/亩;

(5)池塘水温达到10℃以上时开始投喂饲料,实际投喂量根据季节、天气、水色、摄食情况酌情增减,以投喂后2h内基本吃完为宜;

(6)5月~6月向池塘中投放翘嘴鳜和抱卵青虾;

(7)清明前,开始向池塘投放螺蛳;

(8)日常管理: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变化,并对水质进行调节,查看中华绒螯蟹的活动、蜕壳、摄食情况,检修养殖设施,观察并驱除敌害。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1)中所述水质的水色为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为30~50cm。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2)中所述池塘消毒方法具体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按75~100kg/亩生石灰或35kg/亩漂白粉的比例投入到池塘中。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3)中水草株间距为1.5~2.5m,中间插种微齿眼子菜,水草种植覆盖率为池塘总面积的60~70%。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3)中所述无机肥采用磷酸二氢钠或碳酸氢铵,施用量为1~5kg/亩。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3)中有机肥优选为腐熟的水产专用有机粪肥,按50kg/亩的比例投入到池塘中。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4)中所述中华绒螯蟹苗种优选为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品种。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5)中饲料投喂量具体为:3~4月日投饵量为投放螃蟹总重量的0.8~1.2%;5~6月日投饵量为投放螃蟹总重量的3~5%;7~10月日投饵量为投放螃蟹总重量的5~10%。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5)中所述饲料包括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及全价配合饲料,其中所述动物学饲料主要为小杂鱼、河蚌等;所述植物性饲料主要为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地瓜、土豆、南瓜、各种水草等。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6)中所述翘嘴鳜的投放量为5~10尾/亩,翘嘴鳜全长5~8cm;所述抱卵青虾的投放量为0.1~0.2kg/亩。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6)中所述翘嘴鳜的投放时间优选为5月下旬~6月上旬。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7)中所述投放螺蛳共投放2次:清明前第一次投放,投放量为200~250kg/亩;7~8月第二次投放,投放量为200~250kg/亩。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8)中水质调节具体如下:3~5月蟹种放养后早期,控制水深为0.6~0.8m,6~8月控制水深1.2~1.5m,9~11月控制水深1.0~1.2m;池塘每5~7天注入新水1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5~10cm,老水排入生态沟渠,保持池水清新;在高温天气的20:00~8:00开增氧机,阴天全天开机,每半个月使用光合细菌或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1次改善水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合理的养殖密度和放养规格决定了养殖的产量和成蟹的规格:本发明亩放800只扣蟹,收获约600只成蟹,亩产值3万元的“863”模式培养大规格、高品质的品牌蟹,是值得复制推广的生态养殖模式。

(2)本发明减少河蟹放养量后,坚持增加投喂冰鲜小杂鱼等动物性饵料培育大规格、高品质的优质蟹;整个养殖季节采用:“精、粗、荤”搭配,以“荤”为主。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伊乐藻和微齿眼子菜为主,苦草、轮叶黑藻为辅的“2+2”复合型水草种植模式,是生产“青背、白肚、金爪、黄毛”高品质的生态蟹的关键;

(3)本发明根据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颁布实施的《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db32/t1705-2018)的规定,本试验中对原有的排水沟进行了改造,设计建造面积占比达8.5%的生态沟渠,要求建筑坡比大于1:2.5缓坡,有效沉淀深度为1.5m以上,沟壁以用改良式植生型仿生砌块砌筑为宜,夏季在沟中沿水流方向梯级布置水花生、浮床空心菜等吸附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盖度达38%。秋冬季收获河蟹后排空沟水,使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清除沟中的沉淀物和死亡的植物,收集堆肥处理后用于农业作物栽培,建立河蟹生态循环养殖技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护坡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池塘增氧布设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案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案例在以本发明技术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现给出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来说明本发明具有创造性,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案例。

根据本申请包含的信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对本发明的精确描述进行各种改变,而不会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应该理解,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所限定的过程、性质或组分,因为这些实施方案以及其他的描述仅仅是为了示意性说明本发明的特定方面。实际上,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明显能够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出的各种改变都涵盖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本申请中所用的表示用量、百分比的所有数字、以及其他数值,在所有情况下都应理解为以词语“大约”所修饰。因此,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在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列出的数字参数都是近似值,其可能会根据试图获得的理想性质的不同而加以改变。各个数字参数至少应被看作是根据所报告的有效数字和通过常规的四舍五入方法而获得的。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利用以伊乐藻和微齿眼子菜等水草种植为主并投螺稀养的方式开展中华绒螯蟹生态原位修复的生态养殖方法,所述养殖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一、养殖条件

1.池塘条件

养殖场位于苏州阳澄湖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蟹池(10~12)×667㎡/口,长方形、池深1.8m,共12口塘,养殖水面合计111亩,按高位进水、低位排水原则建有独立进、排水系统,生态沟渠。

2.水源水质、底质

水源要充足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的要求。河蟹池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的要求。底质为砂质土,淤泥层不超过10cm。

3.蟹池护坡建造

池塘坡面按1∶3~4比例平整后用土工膜覆盖坡土,随后添加一层用40目聚氯乙烯网布作为外层护坡材料,网片两端用土将上缘埋入土中,以防滑落,确保网片、土工膜与坡面紧贴(如图1所示)。

4.防逃设施

塘埂四周用60cm以上高的塑料板作防逃设施,埋入土中10~20cm。

5.增氧设施

每10×667㎡池塘配备3~5kw增氧旋涡风机以及一套延池塘东西走向“非”字型布局的微孔底增氧系统(如图2所示)。

6.料台设置

饲料台用金属框架搭配网片,表层系塑料空瓶,分别在每口池塘中间布设1个、池塘边角设2~3个投饲观测点。

2.养殖方法与质量控制

2.1蟹种放养前准备

池塘清整消毒:冬季进行池塘清整,抽干池水,冻晒30d后清除多余淤泥,检查防逃设施并维修受损部分,加固池埂。池塘清整后,用生石灰75~100kg/667㎡湿法消毒加水化浆,随后向池中均匀遍洒;或干撒漂白粉35kg/667㎡。

水草栽种:水草栽种适宜时间为2~3月,种植水草前1天水位降低至10cm左右,使用磷酸二氢钠5kg/667㎡和碳酸氢铵1kg/667㎡肥水,压土种植伊乐藻和微齿眼子菜(黄丝草),株间距1.5~2.5m,并视情况间插栽苦草或轮叶黑藻,使水草覆盖率占全池总面积的60~70%。

水草管理:依据水草长势,施腐熟的水产专用有机粪肥50kg/667㎡,使其发棵扎根,随着草体长大,适时使用含有小球藻的培藻液再次肥水。夏季视水草长势,割除过密的草头及部分区域的水草,以防水草过密腐烂坏水。养殖中后期随着河蟹的大量摄食产生较多的残饵和粪便供应肥力,依据水草长势,定期泼洒固根肥和叶肥。。

2.2河蟹选苗放苗

扣蟹来源:扣蟹为自行培育的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苗种,以未早熟、未断肢、底板干净、翻身灵敏,体质健壮,打样看内部以饱满为优;要求规格相对统一。

放养规格与时间3月底前完成扣蟹放养,放养规格大小为100~120只/kg。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800只/667㎡,采用一次放足。蟹种放养前用6~8mg/l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泡消毒10~15min,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

2.3套养品种及数量

蟹种入池后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667㎡放养全长5~8cm左右的翘嘴鳜5~10尾,利用翘嘴鳜终生以捕捉活鱼(虾)为饵的食性,让其担当“清野”重任。同时,5月至6月,每667㎡可放养抱卵青虾0.1~0.2kg。

2.4水质管理

水质要求水质要做到“清、新、嫩、爽”,一般水色为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控制在30~50cm。

水质调节3~5月蟹种放养后早期,水深应在0.6~0.8m,6~8月水深1.2~1.5m,9~11月水深1.0~1.2m。应做到每5~7天注水1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5~10cm,老水排入生态沟渠,保持池水清新;在全池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排放量。在高温的20:00~8:00开增氧机,阴天全天开机,每半个月使用光合细菌或em菌1次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2.5饲养管理

饲料种类:主要为小杂鱼、河蚌等动物性饲料;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地瓜、土豆、南瓜、各种水草等植物性饲料及全价配合饲料。

饲料投喂:池塘水温达到10℃以上时开始投喂。每天傍晚投饲一次,全池投喂,青、粗、精结合,确保新鲜适口,不腐烂变质。日投饵量按3~4月为存塘蟹体重的1%左右,5~6月为3~5%;7~10月为5~10%。实际投喂量根据季节、天气、水色、摄食情况酌情增减。一般以投喂后2h内基本吃完为宜。

投放螺蛳:清明前,投放螺蛳200~250kg/667㎡,在7~8月,再补放螺蛳200~250kg/667㎡。一次投放量不能过多,否则易造成池水缺氧并与河蟹争夺饲料。

日常管理: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变化,检查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的活动、蜕壳、摄食情况,检修养殖设施,观察并驱除敌害。

2.6疾病防治措施

始终保持养殖水体“肥、活、嫩、爽”的良好状态,就可达到预防蟹病发生;发现病蟹、死蟹及时捞出,检查病因、死因,对症下药,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2.7捕捞上市

河蟹的捕捞一般自9月下旬开始,在池塘中设置地笼、蟹笼进行诱捕,也可在池埂上人工徒手捕捉,最后干塘起捕。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

2016年至2017年间,111亩的养殖基地全年共投喂小杂鱼20.530万元,颗粒饲料、小麦、麦麸、玉米等饲料计6.665万元,螺蛳4.995万元,塘租费16.650万元,苗种成本11.100万元,水草、微生态制剂及肥料11.100万元,水电费13.320万元,职工及临时工工资48.300万元,共投入成本132.66万元,亩均成本11951.351元。

2017年,收获成蟹11284.90千克,平均公蟹规格276.66克/只,平均母蟹规格203.17克/只,亩产量101.66千克。采用阳澄湖大闸蟹品牌销售,确保只只螃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且规格大,平均售价300元/千克,河蟹销售收入338.55万元,青虾、鳜鱼收入4.6万元,总收入343.15万元,亩产值30914.41元。按实际收入计算效益,总效益为210.49万元,亩均效益18963.06元。

河蟹的捕捞结束后,排干池水,排水时对养殖尾水排放进行监测,监测点设在尾水排放口,总氮2.90mg/l、总磷0.36mg/l、氨氮0.82mg/l、cod11.40mg/l;监测数据表明养殖尾水符合《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db32/t1705-2018)的规定二级以上排放标准。此外,将水草集中捞出堆肥无公害处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