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海杂交扇贝底播增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8309发布日期:2019-01-05 09:10阅读:15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贝类的增养殖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从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一代中所选育出的杂交扇贝新品种的底播增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目前海水增养殖主要在0-15米水深的近岸水域进行,而15-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除部分用于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及深水网箱外,大部分海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浅海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合浅海底播的水产品种及相应的底播和收获技术。

目前自然生长于浅海的种类较少且均为埋栖型贝类(如蚶、蛤、蛏类等),这些贝类一般不适合于水深太深的浅海,而且机械化收获这些贝类会对底质造成极大的破坏,底质生态在收获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因此不适于浅海底播。扇贝是生活于底上的底栖生物,适合于在海底生长,易于拖底网收获,收获是不破坏底质,因而扇贝可能是最适合于浅海底播轮作的种类。我国现有的扇贝品种包括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等。虾夷扇贝属于低温品种,我国只有长岛、荣成和长海等冷水海域可以养殖,且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因此不适合我国大部分浅海海域底播;同样,栉孔扇贝生长也相对缓慢,养殖周期长,且夏季死亡率高;海湾扇贝虽然生长速度快,温度适应范围广,但由于寿命较短,如不能及时收获就会自然死亡,且海湾扇贝个体小,商品价值较低,也不适合商业化底播增养殖。因此必须选择个体大、温度适应范围广、寿命长的扇贝新品种用于底播增养殖。

目前,我国的养殖扇贝除了虾夷扇贝能在冷水海域底播增养殖外,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均采用浮筏式网笼养殖的方式,这种养殖方式一方面成本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管理过程较为繁琐,而且养殖密度大,容易造成病害的发生,在生长过程中扇贝来回翻滚,造成贝壳磨损,影响生长和美观。另一方面从发展沿海旅游的角度来看,浮筏式网笼养殖影响海上景观,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更重要的是,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规格大都在8厘米以下,不能满足市场对大规格扇贝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现有扇贝养殖技术和模式进行补充和更新,以克服现有养殖模式下扇贝个体小、死亡频发、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一种紫海杂交扇贝底播增养殖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杂交一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作为种贝进行育苗,将壳高2-3厘米的苗种通过底播的方式进行增养殖,从而获得8厘米以上的大规格商品扇贝。

将上述种贝通过高低温胁迫的方法选择个体大、温度耐受范围广(0-30℃)的紫海杂交扇贝种贝,培育2-3厘米的苗种用于底播。

所述种贝为从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一代中选育出的杂交扇贝新品种包括但不限于扇贝“渤海红”(水产新品种证书号gs-01-003-2015)和“青农2号”(水产新品种证书号gs-02-003-2017)。所述的海湾扇贝包括海湾扇贝北部亚种和南部亚种。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1)底播苗种的培育:选择大个体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选育品种种贝(包括但不限于扇贝“渤海红”和“青农2号”),将种贝分别在30℃和0℃下进行高温和低温胁迫,以不大于10%的选择强度选择用于繁育的种贝,以对生长速度和温度耐受性持续进行选择,按照常规的海湾扇贝促熟、产卵和幼虫培育方法进行幼虫培育,池塘保苗和海上中间保苗,苗种培育到平均壳高2-3厘米时,即可用于底播增养殖。

上述选择的用于底播增养殖的扇贝品种是从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杂交扇贝新品种,杂交扇贝既遗传了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生长快的特点,同时又具有紫扇贝寿命长的性状和海湾扇贝温度耐受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具备了适合进行底播增养殖扇贝的所有特点;

2)底播海域的准备:选择流水通畅,单细胞藻类丰富,泥沙底质,水深在5-30米之间,海底夏季水温不高于30℃,冬季水温不低于2℃,海水流速适中的海域;

底播前需要对海区环境进行调查,确定底播增养殖区域环境是否适合紫海杂交扇贝的生长。适合紫海杂交扇贝底播的海区要求流水通畅,浮游生物丰富,底质以沙质底为主,可掺杂少量泥,较厚的淤泥不适宜底播,低潮时海水水深在5-30米之间,海底夏季水温不高于30℃,冬季水温不低于2℃,海水流速适中。并且在底播前用诱捕笼或潜水员对海区的敌害生物进行清理,将海区进行划区以进行轮作,在底播海区周围设置浮漂用于标记,可设置防逃逸设施提高回捕率。

3)扇贝的底播:将步骤1)苗种按照每亩6000~8000粒的密度均匀播撒,进行底播培育,及时去除敌害生物,监控扇贝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直至扇贝长到8厘米以上即可进行收获。

底播后利用现代化监控设施加强看护,及时清除敌害生物,监控扇贝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由于紫海杂交扇贝的寿命较长,因此可将整个海域分区底播,轮流收获,收获则采取底上拖网的方法,收获底上的扇贝,这样对底质造成的破坏较小,可在较短时间内修复。

所培育的扇贝可采取拖网的方法收获。

本发明技术方案基于以下构思和实践:1)紫海杂交扇贝生长速度快:海湾扇贝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我国养殖的其他扇贝品种包括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等,而紫海杂交扇贝的生长速度比海湾扇贝的生长速度快,例如在相同的养殖条件和养殖时间内,紫海杂交扇贝选育品种扇贝“渤海红”和“青农2号”分别比海湾扇贝体重提高38%和45%。2)紫海杂交底播扇贝寿命长:海湾扇贝寿命一般为1年左右,紫扇贝的寿命为7-10年,而紫海杂交扇贝寿命能达到2年以上,这样可以养殖更长时间以培育大规格商品扇贝。3)底播增养殖时适合扇贝生长的时间长:扇贝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时生长均缓慢,海底温度在冬季时比表面水温高,而夏季时又比表面水温低,因此适合底播扇贝生长的时间比吊笼养殖时间要长,底播增养殖更利于扇贝的生长。4)底播增养殖的扇贝产品价值高:底播增养殖的扇贝个体大,肥满度好,没有附着物,壳形完整美观,商品价值高,市场价格高。5)扇贝底播增养殖成本低:底播增养殖不需要日益昂贵的养殖器材,不需要繁琐的分苗、去附着物等人工操作,收获时可采用拖网方式机械化收获,因此养殖的材料和人工成本均低。6)紫海杂交扇贝底播对底质环境友好:底上生长的扇贝可采用拖网方式收获,对底质扰动小,收获后底质生态很快就可以恢复,因此适合于大面积轮作,而且底播增养殖与沿岸景观不冲突,不影响海洋旅游。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

本发明建立的紫海杂交扇贝底播增养殖方法,利用紫海杂交扇贝生长快、寿命长、温度范围广的特性,用底播增养殖的方法替代筏式养殖,在大大节约养殖成本的同时,可保障扇贝在健康的环境中自然生长,防止病害发生,有效地保证了扇贝的产品质量和安全,填补我国大部分海域无法生产大型扇贝的空白,为扇贝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本发明扇贝底播也可应用于海洋牧场建设,可调整我国海水养殖品种结构,改善近海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本发明养殖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用于底播的紫海杂交扇贝苗种的培育:在秋季笼养扇贝收获时选择壳高、壳宽和体重均较大的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的杂交选育品种(包括但不限于扇贝“渤海红”或“青农2号”)种贝,分别在实验室采用30℃和0℃对种贝进行高温和低温胁迫,以不大于10%的选择强度选择用于繁育的种贝。种贝纳入育苗室后,按照常规的海湾扇贝促熟、产卵和幼虫培育方法进行幼虫培育,按照常规的海湾扇贝池塘和海上中间保苗方法将苗种培育到平均壳高2-3厘米,即获得可用于底播的紫海杂交扇贝选育品种苗种。

2)底播海区的准备:底播前需对海区的环境开展调查,主要包括海上定位、测量深度、取水样(表层及底层)、取浮游生物样、采底层沉积物样等项工作。选择流水通畅,浮游生物丰富,底质沙泥底为主,低潮时海水水深在5-30米之间,海底夏季水温不高于30℃,冬季水温不低于2℃,海水流速适中的海区用于底播。确定底播海区范围后,对海区进行轮作规划,并设置标记边界和分区用的浮漂,在底播区内放置地笼等诱捕设施对扇贝的天敌如海星、红螺、螃蟹等进行捕捉,必要时请潜水员对海底敌害生物进行清理。

3)扇贝底播和管理:在每年的7月底至8月中上旬,当底播紫海杂交扇贝苗种壳高达到2-3cm左右后,将其保温、保湿运至目标海域,按照每亩6000-8000粒的密度从船上均匀播撒。播苗后每隔1个月对敌害生物进行清除一次,并用水下摄像机或潜水员定时检查扇贝的生长和存活情况。

4)底播扇贝的收获:当扇贝达到预期的规格后,采取拖网的方法收获海底的扇贝。

实施例1

1)用于底播的紫海杂交扇贝苗种的培育:2015年秋季笼养扇贝收获时,以10%的选择强度选择壳高、壳宽和体重均较大的扇贝“渤海红”种约20000个,在胶南海域越冬后于2016年2月纳入育苗室内,取部分种贝先后在30℃和0℃下对种贝进行高温和低温胁迫,将存活下来的种贝按照常规的海湾扇贝促熟、产卵和幼虫培育方法进行幼虫培育,按照常规的海湾扇贝池塘和海上中间保苗方法将苗种培育到平均壳高2-3厘米,即获得可用于底播的紫海杂交扇贝选育品种苗种。

2)底播海区的准备:经查阅青岛胶州湾的海域水文资料,选择胶州湾底部红岛海域作为底播试验区。此处流水通畅,浮游生物丰富,底质沙泥底为主,低潮时海水水深在5-30米之间,海底夏季水温不高于30℃,冬季水温不低于2℃。确定底播海区范围后,设置标记边界和分区用的浮漂,在底播区内放置地笼等诱捕设施对扇贝的天敌如海星、红螺、螃蟹等进行清理。

3)扇贝底播和管理:2016年8月上旬,将上述在莱州育苗场培育的“渤海红”扇贝苗种经保温、保湿运至青岛胶州湾红岛海域,其中大规格的扇贝“渤海红”苗种(平均壳长35.88毫米)用于笼养,小规格的(平均壳长24.92毫米)苗种按照每亩6000粒的密度从船上均匀播撒,共底播120亩。播苗后每隔1个月对敌害生物进行清除一次,并用水下摄像机或潜水员定时检查扇贝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经过2个月的生长到10月中旬时,经现场测量,与同期吊笼养殖的扇贝“渤海红”相比,壳高、壳长、壳宽及体重的生长率分别提高了119.1%,129.0%,76.3%和80.2%(表1),回捕率约18%,底播增养殖模式生长优势显著。

表1扇贝“渤海红”底播增养殖模式与同期吊笼养殖扇贝群体表型的比较(样本数n=3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