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79088发布日期:2019-02-15 21:51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地稔(拉丁文名:melastomadodecandrumlour.),别称:铺地锦、山地菍、地脚菍,是野牡丹科、野牡丹属的匍匐状小灌木,长10-30厘米;幼时被糙伏毛,以后无毛;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聚伞花序,顶生,花瓣淡紫红色至紫红色,菱状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地稔是一种集药用、观赏和保健于一体的优良地被植物,地稔果实为球状浆果,直径在0.5-1.5cm,每年7-9月份分批成熟,成熟的果实外皮深紫色,果肉酸甜呈红色,也是良好的天然红色素原料。产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生于海拔1250米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

地稔具有活血止血、清热解毒作用,其果还可食用及酿酒。地稔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由于耐旱耐瘠,可粗放管理,其叶、花、果均具有较好观赏价值,在园林绿化上受到人们的青睐,可用作先锋植物种植于公路边坡、水土流失区域及热带及亚热带区域旷地和林下绿化。地稔研究早期主要是作为药草被人们所利用,其味甘、涩,性凉,具有活血止血、消肿祛瘀、清热解毒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高热、肿痛、咽喉肿痛、牙痛、赤白血痢疾、黄疽、水肿、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痈肿、疗疮、痔疮、毒蛇咬伤等病症。现代临床研究报道,可将地稔制成制剂,治疗消化道出血,其止血功效显著。另有报道,地稔有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和研究地稔果实的综合利用。地稔果实是一种多汁浆果,近球形,直径7~11mm,成熟的果实中还原糖占总糖的96.34%;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与传统水果梨、香蕉等相当,且其花青苷的含量比绝大多数的水果都高,达到300mg/kg。地稔果实中至少含有16种氨基酸,包括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7种人体所必需氨基酸,是大米和小麦含量的2倍左右。谷氨酸具有较高的含量,且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32.80%。地稔果实中含有钾、钙、磷、镁、钠、铁、锰、铜、锌等多种矿质元素,且各矿质元素的比例适当,果实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有利于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同时,常量元素钙的含量较高,达7328.4mg/kg,可作为天然的补钙食品。地稔果不仅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提取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加工,地稔果实的色素无毒副作用,色价高达190,有浓郁的果香味,在酸性条件下颜色鲜艳,性质较稳定,可用于饮料、冷饮、果酒、糖果和点心的着色。其色素用水或乙醇提取,工艺简单,成本低,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食用色素。

在自然状态下,地稔主要靠种子繁殖,但结实率不高,且种子收集困难,从种子萌发到植株开花往往需要2-4年的时间。近年来也有一些关于地稔的人工栽培方法,目前地稔主要的繁育方法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分块繁殖和组培繁殖,但关于地稔的组培繁育方很少见有相关的文献,其主要原因是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还没有得到扩大化的实际应用。随着野生地稔原来越少,而人们对于地稔的综合利用的观念越来越强,特别是地稔果实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对于地稔的人工栽培势在必行,而为其提供充足的品质优良的地稔幼苗也是极其重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为地稔的扩大化人工栽培提供充足的品质优良的地稔幼苗。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包括以步骤:

(1)外植体处理:在3~4月份地稔萌芽时,采集无病虫害的地稔腋芽作为外植体,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再用70~75%的酒精消毒20~30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2~3次,干燥后备用;

(2)愈伤组织培养:在无菌环境下,将腋芽放入愈伤组织培养基中培养,在温度(25±2)℃、光照强度2600~3000lux的条件下培养,光照时间为8~12h/d,培养7~10天,获得愈伤组织;

(3)诱芽培养:在无菌环境下,在愈伤组织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0~13天,培养温度(25±2)℃,光照强度2800~3100lux,待分化出丛芽即可结束;

(4)继代增殖培养:转入到继代增殖培养基继续培养,培养环境:温度25~28℃,光照强度2800~3100lux,光照时间12~14h/天,培养时间3~7天;

(5)生根培养:转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培养条件:温度25±2℃,光照强度3000~3200lux;培养8~10天,待大多数幼苗的根长达到1~3cm,根数3~5,即可结束;

(6)炼苗:使用温室苗床炼苗,苗床基质按质量配比为泥炭土:河沙为1:0.3~0.5,移栽至苗床后置于阴凉处,并浇适量定根水,待苗定根后转移至阳光处,自然条件下继续培养25~30天,炼苗完成。

步骤(2)和(3)所述的所述愈伤组织培养基配方为:ms+0.15~0.50mg/l6-ba+0.1~0.15mg/lnaa+2%的蔗糖+0.6%的琼脂。

步骤(4)所述的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0.15~0.50mg/l6-ba+0.1~0.15mg/lnaa+2.5%的蔗糖+0.12%的海藻素+0.10%的琼脂。

步骤(5)所述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0.1~0.15mg/lnaa+0.08~0.13mg/liba+3%的蔗糖+0.15%的海藻素+1.2%的琼脂。

本发明炼苗过程选择沼泽土和河沙按适当配比混合作为地稔的苗床基质,土泥土炭含大量有机质,疏松多孔,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又强,有利于地稔幼苗的生长,且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添加少量的河沙混合,更有利于苗床的疏水透气,可促进植物呼吸,有利于地稔的根系发育,培育出的幼苗基本无病虫害,成活率高,也提高了移植后的成活率。

培养基中加入的海藻素含有多种植物生长调节素和矿质元素、螯合金属离子以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激动素、海藻多糖等,富含钙、镁、铁、锌、铜、锰等多种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中微量元素,集植物所必需的营养成分、海洋生物活性成分、海藻有机质于一体。海藻素可促使植物细胞快速分裂、快速生长、增强新陈代谢、提高植物生物抗干旱和抗寒性能,还具有抑制有害生物、缓解病虫危害的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培育周期短,得到的地稔苗品质优良、成活率高,移栽到自然环境后适应环境的能力强,病虫害少,有助于保证地稔的产量,同时为进一步改进地稔的组织培育技术提供参考。

2、本发明所述的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通过合理配置培养基,严格优化并控制栽培条件,愈伤组织形成率达82%以上,诱导发芽率87%以上,诱导生根率92%以上,移栽后成活率达92%。

3、本发明研究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可以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或者机构进行大批量栽培,为大批量栽培地稔提供足够的苗源。

4、本发明培养基中添加的海藻素,可以促进植物细胞快速分裂、快速生长、增强新陈代谢、提高地稔的抗干旱和抗寒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包括以步骤:

(1)外植体处理:在4月份地稔萌芽时,采集无病虫害的地稔腋芽作为外植体,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再用70%的酒精消毒30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2次,干燥后备用;

(2)愈伤组织培养:在无菌环境下,将腋芽放入愈伤组织培养基中培养,在温度(25±2)℃、光照强度3000lux的条件下培养,光照时间为10h/d,培养8天,获得愈伤组织;

(3)诱芽培养:在无菌环境下,在愈伤组织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1天,培养温度(25±2)℃,光照强度2800lux,待分化出丛芽即可结束;

(4)继代增殖培养:转入到继代增殖培养基继续培养,培养环境:温度25℃,光照强度2800lux,光照时间14h/天,培养时间3天;

(5)生根培养:转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培养条件:温度25±2℃,光照强度3000lux;培养10天,待大多数幼苗的根长达到1~3cm,根数3~5,即可结束;

(6)炼苗:使用温室苗床炼苗,苗床基质按质量配比为泥炭土:河沙为1:0.4,移栽至苗床后置于阴凉处,并浇适量定根水,待苗定根后转移至阳光处,自然条件下继续培养28天,炼苗完成。

步骤(2)和(3)所述的所述愈伤组织培养基配方为:ms+0.18mg/l6-ba+0.12mg/lnaa+2%的蔗糖+0.6%的琼脂。

步骤(4)所述的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0.18mg/l6-ba+0.1mg/lnaa+2.5%的蔗糖+0.12%的海藻素+0.10%的琼脂。

步骤(5)所述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0.1mg/lnaa+0.1mg/liba+3%的蔗糖+0.15%的海藻素+1.2%的琼脂。

实施例2

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包括以步骤:

(1)外植体处理:在4月份地稔萌芽时,采集无病虫害的地稔腋芽作为外植体,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再用75%的酒精消毒20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干燥后备用;

(2)愈伤组织培养:在无菌环境下,将腋芽放入愈伤组织培养基中培养,在温度(25±2)℃、光照强度2600lux的条件下培养,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7天,获得愈伤组织;

(3)诱芽培养:在无菌环境下,在愈伤组织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0天,培养温度(25±2)℃,光照强度3100lux,待分化出丛芽即可结束;

(4)继代增殖培养:转入到继代增殖培养基继续培养,培养环境:温度26℃,光照强度3100lux,光照时间12h/天,培养时间7天;

(5)生根培养:转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培养条件:温度25±2℃,光照强度3200lux;培养8天,待大多数幼苗的根长达到1~3cm,根数3~5,即可结束;

(6)炼苗:使用温室苗床炼苗,苗床基质按质量配比为泥炭土:河沙为1:0.35,移栽至苗床后置于阴凉处,并浇适量定根水,待苗定根后转移至阳光处,自然条件下继续培养29天,炼苗完成。

步骤(2)和(3)所述的所述愈伤组织培养基配方为:ms+0.16mg/l6-ba+0.12mg/lnaa+2%的蔗糖+0.6%的琼脂。

步骤(4)所述的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0.16mg/l6-ba+0.1mg/lnaa+2.5%的蔗糖+0.12%的海藻素+0.10%的琼脂。

步骤(5)所述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0.1mg/lnaa+0.1mg/liba+3%的蔗糖+0.15%的海藻素+1.2%的琼脂。

实施例3

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包括以步骤:

(1)外植体处理:在4月份地稔萌芽时,采集无病虫害的地稔腋芽作为外植体,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再用70%的酒精消毒30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2次,干燥后备用;

(2)愈伤组织培养:在无菌环境下,将腋芽放入愈伤组织培养基中培养,在温度(25±2)℃、光照强度2800lux的条件下培养,光照时间为8h/d,培养10天,获得愈伤组织;

(3)诱芽培养:在无菌环境下,在愈伤组织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3天,培养温度(25±2)℃,光照强度3000lux,待分化出丛芽即可结束;

(4)继代增殖培养:转入到继代增殖培养基继续培养,培养环境:温度26℃,光照强度3000lux,光照时间13h/天,培养时间5天;

(5)生根培养:转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培养条件:温度25±2℃,光照强度3100lux;培养10天,待大多数幼苗的根长达到1~3cm,根数3~5,即可结束;

(6)炼苗:使用温室苗床炼苗,苗床基质按质量配比为泥炭土:河沙为1:0.4,移栽至苗床后置于阴凉处,并浇适量定根水,待苗定根后转移至阳光处,自然条件下继续培养28天,炼苗完成。

步骤(2)和(3)所述的所述愈伤组织培养基配方为:ms+0.20mg/l6-ba+0.12mg/lnaa+2%的蔗糖+0.6%的琼脂。

步骤(4)所述的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0.20mg/l6-ba+0.12mg/lnaa+2.5%的蔗糖+0.12%的海藻素+0.10%的琼脂。

步骤(5)所述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0.1mg/lnaa+0.1mg/liba+3%的蔗糖+0.15%的海藻素+1.2%的琼脂。

以下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地稔幼苗组培试验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地稔的组培繁育方法具有很好的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其中大田移栽成活率均在92%以上,说明其具有较好的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本发明培育周期较短,幼苗质量高,可以为地稔的扩大化人工栽培提供充足的品质优良的地稔幼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