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仿生态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4501发布日期:2019-04-12 23:09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提高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仿生态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河道环境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提高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仿生态池。



背景技术:

水电资源充沛的河道建设的各种类型的水电站,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电力能源,另一方面也对当地的河流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改变了建坝河流原有的水生生态环境,尤其是鱼类生境。随着人们对水电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越来越重视,很多保护对策被采取用来恢复和改善鱼类的生境。

目前对于水电开发区域河流鱼类生境的保护较多的集中在产卵场生境条件的恢复和营造中,产卵场生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鱼类种群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对产卵场生境恢复主要是消除和减轻人类水电开发活动对生境造成的胁迫,尽量恢复到开发前的生境条件,例如加大生态流量的泄放,可以增加水电站闸坝下游减脱水河段的流量和水深,缓解鱼类受到的胁迫。而对产卵场生境营造主要是根据不同鱼类产卵的种类和特性,针对性的营造具有深潭或浅滩等地貌单元的区域,通过满足鱼类对于产卵场水深和底质等生境因子的需求,来实现鱼类在河道中的自然繁殖。

现有的鱼类产卵场生境保护技术主要实施的河段多为水量较为稳定的河段,水位不会陡涨陡落,即使是水量较天然状态减少的减水河段,水深和水量在日间甚至周间也比较稳定。但是径流式日调节的水电站会导致该电站坝下水位日变幅较大,短时间内水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会对鱼类产卵造成重大的影响,加大泄放生态流量和营造适宜的底质、水深等条件均无法克服水位陡涨陡落带来的影响。例如:产粘沉性卵鱼类多于岸边浅滩处在卵石或砾石上产卵,或将鱼卵埋入河沙中,但是径流式日调节的水电站下游水位会大幅变化,导致鱼卵在水位降低时露滩,极大的降低了鱼卵的成活率,严重影响该河段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仿生态池,结构简单,采用在一侧为弧形结构的产卵池的两端设置与其联通的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与河道联通自然进水和排水,在下游通道形成急流诱导鱼类进入产卵池内产卵,跌水堰控制产卵池内的水位,鱼类在产卵池内产出的粘沉性卵不会因为水位变化露滩,提高了鱼卵的成活率,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环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仿生态池,它包括产卵池、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所述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分别位于产卵池一侧与其联通,上游通道自然进水,下游通道自然排水;所述上游通道沿进水口逐渐扩大,下游通道沿排水口逐渐缩小;所述产卵池内的最低水位由下游通道的跌水堰控制。

所述产卵池包括由防护堤和挡墙围合组成,挡墙为向外突出的弧形结构,上游通道的进水方向朝向弧形的挡墙。

所述上游通道包括位于进水渠内的多个砾石槽,进水渠与产卵池联通,进水口呈喇叭状,渠底沿进水方向呈向上的倾斜状。

所述下游通道包括排水渠内的跌水堰和多个砾石槽,排水渠与产卵池联通,排水口呈锥形状,渠底沿排水方向呈向下的倾斜状,跌水堰靠近产卵池的一侧。

所述砾石槽为向上凸起的三角形条状体,向上的一面设置凹槽。

所述跌水堰的堰坝上侧面高度高于产卵池池底。

一种提高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仿生态池,它包括产卵池、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分别位于产卵池一侧与其联通,上游通道自然进水,下游通道自然排水;上游通道沿进水口逐渐扩大,下游通道沿排水口逐渐缩小;产卵池内的最低水位由下游通道的跌水堰控制。结构简单,通过在弧形结构的产卵池的两端设置与其联通的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位于河道一侧与河道和产卵池联通,通过上游通道自然进水,下游通道自然排水,在下游通道形成急流诱导鱼类进入产卵池内产卵,通过跌水堰控制产卵池内的水位,鱼类在产卵池内产出的粘沉性卵不会因为水位变化露滩,提高了鱼卵的成活率,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环境。

在优选的方案中,产卵池包括由防护堤和挡墙围合组成,挡墙为向外突出的弧形结构,上游通道的进水方向朝向弧形的挡墙。结构简单,建造时,防护堤靠近河道,位于产卵池内侧形成直线状,与防护堤对应侧的挡墙成向外突出的弧形状抛物线结构,凸起的顶点靠近上游通道的一侧,水体从上游通道进入产卵池时向弧形的挡墙内壁流动冲刷,比防护堤一侧的流速快,鱼类在进入产卵池后会在靠近防护堤一侧流速相对稳定的区域内栖息产卵;产卵池的池底向上依次铺设大砾石层、小砾石层、河沙层,河沙层种植间隔交错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或湿生植物,形成仿生态,有利于鱼类产卵。

在优选的方案中,上游通道包括位于进水渠内的多个砾石槽,进水渠与产卵池联通,进水口呈喇叭状,渠底沿进水方向呈向上的倾斜状。结构简单,上游通道与河道联通,水体从上游通道进入产卵池,水体进入时,从横截面较小一端喇叭状结构的上游通道向横截面较大的一端流动,在水体进入口形成压迫,增加水体注入产卵池的初始流速,增加产卵池内的水体含氧量,避免产卵池内水体不流动,不利于产卵;呈倾斜状的渠底形成落差,有利于加速水体进入进水渠时的初始流速;急流形成的跌水效应,有利于诱导产卵后的鱼类沿上游通道进入主河道继续完成其余生活使。

在优选的方案中,下游通道包括排水渠内的跌水堰和多个砾石槽,排水渠与产卵池联通,排水口呈锥形状,渠底沿排水方向呈向下的倾斜状,跌水堰靠近产卵池的一侧。结构简单,建造时,下游通道的上侧面低于上游通道的上侧面,形成高度落差,有利于水体不断进入产卵池后在下游通道形成溢流,溢流的水体从跌水堰溢出后进入排水渠内;锥形结构的排水渠在横截面较小一端的排水口处形成压迫,加速了水体下泄排出的流速,该处下泄的流速大于主河道的流速,有利于诱导怀卵鱼类从主河道下游沿下游通道逆流进入到产卵池内;沿排水方向呈向下呈倾斜状的渠底,利于加速从产卵池内溢出的水体流速,使该处水流速大于主河道水流速,有利于诱鱼。

在优选的方案中,砾石槽为向上凸起的三角形条状体,向上的一面设置凹槽。结构简单,三角形条状的砾石槽结构稳定,强度高,凹槽内布设由砾石和河沙层,并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此处生长,形成优质的微生物,有利于诱导鱼类觅食,进入产卵池。

在优选的方案中,跌水堰的堰坝上侧面高度高于产卵池池底。结构简单,跌水堰为槽型结构,堰坝上侧面高出产卵池的池底,在主河道水位发生变化,不对产卵池补水时,产卵池内仍然可储存水,水位保持在30~50cm深,不影响鱼类产卵后卵的发育,不会使鱼卵裸露;水电站调节水的径流为间歇式调节,当下泄流量增大后,主河道的水体再次进入产卵池使水体恢复流动,提高了鱼卵成活率。

一种提高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仿生态池,它包括产卵池、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通过在弧形结构的产卵池的两端设置与其联通的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位于河道一侧与河道和产卵池联通,通过上游通道自然进水,下游通道自然排水,在下游通道形成急流诱导鱼类进入产卵池内产卵,通过跌水堰控制产卵池内的水位。本发明克服了原水电站日径流变化改变水生环境,使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裸露,成活率低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鱼类在产卵池内产出的粘沉性卵不会因为水位变化露滩,提高了鱼卵的成活率,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环境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产卵池1,防护堤11,挡墙12,上游通道2,进水渠21,下游通道3,排水渠31,跌水堰32,砾石槽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中,一种提高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仿生态池,它包括产卵池1、上游通道2和下游通道3;所述上游通道2和下游通道3分别位于产卵池1一侧与其联通,上游通道2自然进水,下游通道3自然排水;所述上游通道2沿进水口逐渐扩大,下游通道3沿排水口逐渐缩小;所述产卵池1内的最低水位由下游通道3的跌水堰32控制。结构简单,通过在弧形结构的产卵池1的两端设置与其联通的上游通道2和下游通道3,上游通道2和下游通道3位于河道一侧与河道和产卵池1联通,通过上游通道2自然进水,下游通道3自然排水,在下游通道3形成急流诱导鱼类进入产卵池1内产卵,通过跌水堰32控制产卵池1内的水位,鱼类在产卵池1内产出的粘沉性卵不会因为水位变化露滩,提高了鱼卵的成活率,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环境。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产卵池1包括由防护堤11和挡墙12围合组成,挡墙12为向外突出的弧形结构,上游通道2的进水方向朝向弧形的挡墙12。结构简单,建造时,防护堤11靠近河道,位于产卵池1内侧形成直线状,与防护堤11对应侧的挡墙12成向外突出的弧形状抛物线结构,凸起的顶点靠近上游通道2的一侧,水体从上游通道2进入产卵池1时向弧形的挡墙12内壁流动冲刷,比防护堤11一侧的流速快,鱼类在进入产卵池1后会在靠近防护堤11一侧流速相对稳定的区域内栖息产卵;产卵池1的池底向上依次铺设大砾石层、小砾石层、河沙层,河沙层种植间隔交错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或湿生植物,形成仿生态,有利于鱼类产卵。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上游通道2包括位于进水渠21内的多个砾石槽4,进水渠21与产卵池1联通,进水口呈喇叭状,渠底沿进水方向呈向上的倾斜状。结构简单,上游通道2与河道联通,水体从上游通道2进入产卵池1,水体进入时,从横截面较小一端喇叭状结构的上游通道2向横截面较大的一端流动,在水体进入口形成压迫,增加水体注入产卵池1的初始流速,增加产卵池1内的水体含氧量,避免产卵池1内水体不流动,不利于产卵;呈倾斜状的渠底形成落差,有利于加速水体进入进水渠21时的初始流速;急流形成的跌水效应,有利于诱导产卵后的鱼类沿上游通道2进入主河道继续完成其余生活使。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下游通道3包括排水渠31内的跌水堰32和多个砾石槽4,排水渠31与产卵池1联通,排水口呈锥形状,渠底沿排水方向呈向下的倾斜状,跌水堰32靠近产卵池1的一侧。结构简单,建造时,下游通道3的上侧面低于上游通道2的上侧面,形成高度落差,有利于水体不断进入产卵池1后在下游通道3形成溢流,溢流的水体从跌水堰32溢出后进入排水渠31内;锥形结构的排水渠31在横截面较小一端的排水口处形成压迫,加速了水体下泄排出的流速,该处下泄的流速大于主河道的流速,有利于诱导怀卵鱼类从主河道下游沿下游通道3逆流进入到产卵池1内;沿排水方向呈向下呈倾斜状的渠底,利于加速从产卵池1内溢出的水体流速,使该处水流速大于主河道水流速,有利于诱鱼。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砾石槽4为向上凸起的三角形条状体,向上的一面设置凹槽。结构简单,三角形条状的砾石槽4结构稳定,强度高,凹槽内布设由砾石和河沙层,并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此处生长,形成优质的微生物,有利于诱导鱼类觅食,进入产卵池1。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跌水堰32的堰坝上侧面高度高于产卵池1池底。结构简单,跌水堰32为槽型结构,堰坝上侧面高出产卵池1的池底,在主河道水位发生变化,不对产卵池1补水时,产卵池1内仍然可储存水,水位保持在30~50cm深,不影响鱼类产卵后卵的发育,不会使鱼卵裸露;水电站调节水的径流为间歇式调节,当下泄流量增大后,主河道的水体再次进入产卵池1使水体恢复流动,提高了鱼卵成活率。

如上所述的提高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仿生态池,安装使用时,在弧形结构的产卵池1的两端设置与其联通的上游通道2和下游通道3,上游通道2和下游通道3位于河道一侧与河道和产卵池1联通,上游通道2自然进水,下游通道3自然排水,在下游通道3形成急流诱导鱼类进入产卵池1内产卵,跌水堰32控制产卵池1内的水位,鱼类在产卵池1内产出的粘沉性卵不会因为水位变化露滩,提高了鱼卵的成活率,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环境。

建造时,防护堤11靠近河道,位于产卵池1内侧形成直线状,与防护堤11对应侧的挡墙12成向外突出的弧形状抛物线结构,凸起的顶点靠近上游通道2的一侧,水体从上游通道2进入产卵池1时向弧形的挡墙12内壁流动冲刷,比防护堤11一侧的流速快,鱼类在进入产卵池1后会在靠近防护堤11一侧流速相对稳定的区域内栖息产卵;产卵池1的池底向上依次铺设大砾石层、小砾石层、河沙层,河沙层种植间隔交错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或湿生植物,形成仿生态,有利于鱼类产卵。

上游通道2与河道联通,水体从上游通道2进入产卵池1,水体进入时,从横截面较小一端喇叭状结构的上游通道2向横截面较大的一端流动,在水体进入口形成压迫,增加水体注入产卵池1的初始流速,增加产卵池1内的水体含氧量,避免产卵池1内水体不流动,不利于产卵;呈倾斜状的渠底形成落差,有利于加速水体进入进水渠21时的初始流速;急流形成的跌水效应,有利于诱导产卵后的鱼类沿上游通道2进入主河道继续完成其余生活使。

建造时,下游通道3的上侧面低于上游通道2的上侧面,形成高度落差,有利于水体不断进入产卵池1后在下游通道3形成溢流,溢流的水体从跌水堰32溢出后进入排水渠31内;锥形结构的排水渠31在横截面较小一端的排水口处形成压迫,加速了水体下泄排出的流速,该处下泄的流速大于主河道的流速,有利于诱导怀卵鱼类从主河道下游沿下游通道3逆流进入到产卵池1内;沿排水方向呈向下呈倾斜状的渠底,利于加速从产卵池1内溢出的水体流速,使该处水流速大于主河道水流速,有利于诱鱼。

三角形条状的砾石槽4结构稳定,强度高,凹槽内布设由砾石和河沙层,并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此处生长,形成优质的微生物,有利于诱导鱼类觅食,进入产卵池1。

跌水堰32为槽型结构,堰坝上侧面高出产卵池1的池底,在主河道水位发生变化,不对产卵池1补水时,产卵池1内仍然可储存水,水位保持在30~50cm深,不影响鱼类产卵后卵的发育,不会使鱼卵裸露;水电站调节水的径流为间歇式调节,当下泄流量增大后,主河道的水体再次进入产卵池1使水体恢复流动,提高了鱼卵成活率。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