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混悬液菌种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1452发布日期:2019-07-06 10:06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产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用菌混悬液菌种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食用菌菌种生产以传统的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为主,这两种技术相对较为成熟,适宜大规模生产;除此之外,还有固体液化菌种以及菌悬液菌种这两种菌种技术,但是这两种菌种技术目前还处在研究试验阶段,少有大规模应用。

固体菌种:一般采用“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制种工艺,用1支试管母种转接到4-6瓶原种瓶,每瓶原种再扩接到40-60袋栽培种中,最后栽培种菌丝长满后再接生产包培养出菇。为加快菌种发菌速度,需要在原种、栽培种培养料中间用打孔棒预留直径约2㎝的接种孔,以便菌种在料面和中间同时发菌。该方法优点是菌种活力好、长势旺、抗逆性强、适应环境能力强;缺点是:菌种制种量大、菌种个体差异也大,生产周期长(至少70天以上),栽培种料面和底部菌龄菌龄相差30天以上,菌丝活力不一致,造成出菇整齐性差。

液体菌种:一般采用“母种+摇瓶培养+一级种子罐培养+二级发酵罐培养”四级制种工艺,即1支母种接250ml培养液一级摇瓶培养,再经种子罐、发酵罐培养得100l液体菌种,100l液体菌种可以接栽培包3000袋以上。该方法优点:(1)制种快,常规品种每级液体菌种制备一般只要5〜7天,四级工艺最多40天完成;(2)菌龄一致,液体种需要通入无菌空气进行通气搅动,罐内各个位置营养环境条件相对均衡,菌丝生长也较为一致;(3)缩短栽培周期,液体种不仅可以覆盖料面,还能渗透进入培养料,可以周期缩短,栽培的用工、能耗、场地等成本都大大下降。(4)制种成本低,不仅用种量少,液体菌种由1支母种就能满足5000袋栽培包的用种需求,而且接菌效率高,省工省力。液体菌种也有着不尽人意之处:对硬件要求较高,资金投入较多,不适合小规模应用,菌种抗逆性较弱,遇到断电造成高温、缺氧等不良环境菌种容易退化,甚至报废。此外,液体菌种技术在金针菇、香菇、平菇、黑木耳、毛木耳、杏鲍菇等主要品种上应用较多,其他品种少有大规模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3)固体液化菌种首先是按常规方法制备固体纯菌种,然后将固体菌种捣碎,加无菌水在粉碎机中粉碎成浆糊状,加入一定倍数无菌水,然后用器具倒入生产包培养料中。该液化菌种虽然活力好,渗透性强,萌发点多,但是由于该技术液化步骤繁琐,接菌方式也比较简单粗放,固体菌种液化过程须加水经粉碎机粉碎至80-200目筛粗细,对菌种损伤较大,菌丝恢复较慢,同时剧烈物理搅拌有可能造成菌体单核化而导致不出菇,且存在较高的污染风险。

该技术制得的菌悬液萌发点多、菌龄一致,生产周期短,污染风险小,生产成本低。但是该技术中间环节操作复杂,均要求在无菌条件下完成,大规模生产应用存在很大的污染风险;另外出发菌种为液体菌种,只不过中间加上过滤、洗脱、加水粉碎的环节,本质上和利用液体出发菌种作为栽培种没有区别,在绣球菌等液体培养生长缓慢的珍稀品种应用上存在局限性,而且这些中间环节徒增不必要的工作量,使菌种感染风险大为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食用菌混悬液菌种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食用菌混悬液菌种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固体原种菌种制备:将固体原种培养基装入袋子或塑料瓶中,将袋子或塑料瓶中的固体原种培养基表面压平后,采用蒸汽高压灭菌,待冷却至23~26℃后,接入试管母种后放入培养室,培养室的温度保持在:23~25℃,空气湿度保持在:60~65%,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3000~4000ppm,避光培养,直至获得固体原种菌种;

步骤(二):无菌混悬液制备:取一容器,并往容器内加入水、助悬剂,其中水与助悬剂的比例为100:1~2,通入蒸汽加热100~140分钟后,停止加热,待容器冷却至23~30℃,即得无菌混悬液;

步骤(三):混悬液菌种制备:将步骤(一)得到的固体原种菌种移到容器内,与容器内的无菌混悬液混合,即得混悬液菌种,其中固体原种菌种与无菌混悬液体积比为1:20。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所述固体原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预处理:木屑、麸皮用50目筛粉机精筛备用;

(2)配料:取精筛后的木屑78%、精筛后的麸皮20%、蔗糖1%、石膏1%混合均匀后得到固体原料,将固体原料与水混合搅拌均匀,即得固体原种培养基,其中固体原种培养基的含水量在60〜62%。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所述蒸汽高压灭菌指的是在温度为121℃时用蒸汽灭菌2〜2.5h。

进一步的,所述助悬剂选自低分子助悬剂、高分子助悬剂、硅酸类助悬剂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低分子助悬剂包括甘油、糖浆;所述高分子助悬剂包括阿拉伯胶浆、琼脂、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

进一步的,所述硅酸类助悬剂包括硅酸铝、硅藻土。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所述容器选自三角瓶、摇瓶、发酵罐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混悬液菌种在食用菌制备领域的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食用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无菌条件下,将无菌气体接入步骤(三)中所述容器内,使所述容器内压力保持在0.02~0.05mpa间,进而将容器内的混悬液菌种接入栽培包;

s2:将接种好的栽培包移入培养房,培养房温度保持在23~25℃,空气湿度保持在65~70%,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3000~4000ppm,避光培养35~40天直至菌丝走透,继续后熟培养35-40天;

s3:将菌丝走透后的栽培包移到出菇房,打开栽培包,出菇房的温度保持在20~22℃,空气湿度保持在90~95%,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3000~4000ppm;

s4:待料面菌丝变白,降低温度至18~20℃,每天进行4小时光照刺激,加大通风量;

s5:待菌丝长成菇蕾后,温度调整至16~18℃,空气湿度保持在60~70%,每天光照4小时,降低通风量;

s6:当菇蕾长大后,即可采收。

进一步的,所述食用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无菌条件下,将无菌气体接入步骤(三)中所述容器内,使所述容器内压力保持在0.02~0.05mpa间,进而将容器内的混悬液菌种接入栽培包;

s2:将接种好的栽培包移入培养房,培养房温度保持在23~25℃,空气湿度保持在65~70%,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3000~4000ppm,避光培养35~40天直至菌丝走透,继续后熟培养35-40天;

s3:将菌丝走透后的栽培包移到出菇房,在22-24℃温度下恢复2-3天,空气湿度保持在85-90%,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1500~2000ppm,每天进行4小时光照,并在地面加水保湿;

s4:去除栽培包套环后2-3天,菇蕾接近袋口时,应及时进行疏蕾,当菇柄长度达10~12cm,菇盖直径达4cm,边缘变薄,开张平展时即可采收。

本发明所述方法克服了现有的固体菌种、液体菌种、固种液化菌种和菌悬液菌种的缺点,结合了传统固体菌种、液体菌种的优点,所制得的混悬液不仅具有固体菌种活力强、长势旺、耐贮存、抗逆性强、不易退化,以及投资少、适合不同大小规模生产的优点,而且还具有液体菌种制种周期短、菌龄一致、用种量省、接种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纯度高活性强,采用试管母种做为出发菌种,菌种纯度和活性较高,原种以精筛木屑为主要原料,没有了菌悬液菌种和固体液化菌种这两种新技术中的菌种粉碎环节,减少菌种过度机械损伤,避免因剧烈物理搅拌所带来的菌体单核化风险;

2、走菌快出菇齐,混悬液通过加入助悬剂,改善液体悬浮度,减少菌种沉降,并通过气动或机械搅拌,使菌种分布更加均匀,而且菌液浓度低,渗透好,立体发菌,走菌更快;

3、投资少成本低,在原种备好的基础上,直接制备混悬液使用,现配现用,不需要培养,仅需2天的设备周转量,而传统液体菌种需要准备5-7天的周转量,需要配备众多的发酵罐和空气处理设备以及更大面积的制种车间。

4、周期短见效快,混悬液菌种采用创新的“试管母种—原种混悬液”二级制种工艺,省去三级栽培种环节,简化制种工艺。常规品种制种周期母种15天,原种30天,合计仅需45天,与传统液体菌种“母种+摇瓶培养+一级种子罐培养+二级发酵罐培养”四级制种工艺接近。混悬液制备工艺,与原有固体菌种相比,减少了栽培种环节,大大减少了制种量和制种周期,工艺更简化,生产周期缩短,发菌时间缩短40%,减少了使用场地、设施、原材料及劳动力的消耗,降低了成本;

5、效率高风险小,混悬液菌种只需准备好原种和悬浮液,现配现用,避免了液体培养过程中断电、设备异常出现的风险;接菌方式为在洁净室层流罩环境条件下,用大流量工业蠕动泵通过无菌软管直接将混悬液喷入栽培包内。该工艺流程不仅安全高效,操作简便,而且可以借助蠕动泵实现电脑自动控制,定位定量接种,菌种分布均匀,渗透性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杏鲍菇混悬液菌种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预处理:木屑、麸皮用50目筛粉机精筛备用,去除各种杂质,确保颗粒均匀一致;

(2)配料:取精筛后的木屑78%、精筛后的麸皮20%、蔗糖1%、石膏1%混合均匀后得到固体原料,将固体原料与水混合搅拌均匀,即得固体原种培养基,其中固体原种培养基的含水量在60〜62%。

(3)固体原种菌种制备:将配制好的固体原种培养基装入1100ml塑料菌种瓶,装料体积约1000ml,装料重量600g,容量约0.6g/ml,固体原种培养基,表面稍微压平即可,中间不打预留孔;按常规方法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在121℃下灭菌2〜2.5小时,灭菌结束后,放置10万级以上洁净度的净化车间冷却至23~26℃以下;在无菌条件下取一块2cm*2cm的杏鲍菇母种接到固体原种培养基表面,1支20mm*200mm的试管母种接4〜6瓶原种;接完菌后,放在培养室,培养室的温度在23〜25℃,保持空气湿度在60%〜65%二氧化碳浓度3000-4000ppm,避光培养;待菌丝萌发吃料后,每隔3-5天查一次菌,剔除污染和长势弱的菌种,经30天〜35天,菌丝走满培养料即获得杏鲍菇固体原种。

(4)无菌混悬液制备:在500l发酵罐内加入400l自来水,并添加1~2%的琼脂,通入蒸汽进行加热,罐内的水沸腾2-3分钟后关闭发酵罐上的排气阀,继续加热,在120℃下保持120分钟,待罐内温度冷却至25℃后,即得无菌悬浮液。

(5)混悬液菌种制备:按照固体原种重量与混悬液体积1:20的比例,挑选20瓶步骤(3)获得的杏鲍菇固体原种,在无菌条件下用电动搅拌器打成小颗粒状或者粉末状;然后开启臭氧消毒机进行空间消毒45分钟,再用消毒液清洗发酵罐接种口周围、原种瓶口周围以及外表面,戴上无菌湿棉布手套,按照无菌操作,在火圈保护下,打开发酵罐接种口,接入已经粉碎处理的固体原种,关紧接种口,通入无菌气体搅拌混合均匀,即得杏鲍菇混菌悬液菌种。

(6)栽培包的生产:

①按木屑15%、蔗渣15%、玉米芯20%、棉籽壳15%、麸皮24%、豆粕5%、玉米粉3%、石灰2%、碳酸钙1%的配方比例称取各种原料备用;

②将木屑、玉米芯提前24小时加入石灰和水预湿,棉籽壳单独加水搅拌至湿透,再将其他原料一起加入搅拌,补充水分,使含水量达到62%~64%,混合均匀后制成杏鲍菇培养基;

③将杏鲍菇培养基装包后在0.15mp蒸汽压力下高压灭菌2~2.5小时,灭菌结束后,放置10万级洁净度的净化车间冷却至23~26℃备用。

(7)接种及出菇:

s1:在无菌条件下,通过气泵经三级过滤器通入无菌气体,将发酵罐内压力保持在0.02~0.05mpa,在无菌条件下,利用压力将容器内的杏鲍菇混菌悬液菌种通过无菌管路,用接种枪或蠕动泵,接入待接栽培包,每包接菌悬液30~35ml,约含固体原种1.2g;

s2:将接种好的栽培包移入培养房,培养房温度保持在23~25℃,空气湿度保持在65~70%,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3000~4000ppm,避光培养35~40天直至菌丝走透后,继续后熟培养35-40天;

s3:将菌丝走透后的栽培包移到出菇房,在22-24℃温度下恢复2-3天,拉直栽培包的袋口,提高套环高度,空气湿度保持在85-90%,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1500~2000ppm,每天进行4小时光照(强度800lx)刺激,并在地面加水保湿,还可根据情况进行空间加湿(若采用不疏蕾工艺则应注意菇蕾分化是否顺利,否则应张大袋口,增加氧气浓度,促进菇蕾分化);去除套环后2-3天,菇蕾接近袋口时,应及时进行疏蕾;当菇柄长度达10~12cm,菇盖直径达4cm,边缘变薄,开张平展时即可采收。

实施例2

真姬菇混悬液菌种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预处理:木屑、麸皮用50目筛粉机精筛备用,去除各种杂质,确保颗粒均匀一致;

(2)配料:取精筛后的木屑78%、精筛后的麸皮20%、蔗糖1%、石膏1%混合均匀后得到固体原料,将固体原料与水混合搅拌均匀,即得固体原种培养基,其中固体原种培养基的含水量在60〜62%。

(3)固体原种菌种制备:将配制好的固体原种培养基装入1100ml塑料菌种瓶,装料体积约1000ml,装料重量600g,容量约0.6g/ml,固体原种培养基表面稍微压平即可,中间不打预留孔;按常规方法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在121℃下灭菌2〜2.5h,灭菌结束后,放置10万级以上洁净度的净化车间冷却至23~26℃;在无菌条件下取一块2cm*2cm的真姬菇母种接到固体原种培养基表面,1支20mm*200mm的试管母种接4〜6瓶原种;接完菌后,放在培养室,培养室的温度在23〜25℃,保持空气湿度在60%〜65%二氧化碳浓度3000-4000ppm,避光培养;待菌丝萌发吃料后,每隔3-5天查一次菌,剔除污染和长势弱的菌种,经30天〜35天,菌丝走满培养料即获得真姬菇固体原种。

(4)无菌混悬液制备:在500l发酵罐内加入400l自来水,并添加1~2%的硅藻土,通入蒸汽进行加热,罐内的水沸腾2-3分钟后关闭发酵罐上的排气阀,继续加热,在120℃下保持120分钟,待罐内温度冷却至25℃后,即得无菌悬浮液。

(5)混悬液菌种制备:按照固体原种重量与混悬液体积1:20的比例,挑选20瓶步骤(3)获得的真姬菇固体原种,在无菌条件下用电动搅拌器打成小颗粒状或者粉末状;然后开启臭氧消毒机进行空间消毒45分钟,再用消毒液清洗发酵罐接种口周围、原种瓶口周围以及外表面,戴上无菌湿棉布手套,按照无菌操作,在火圈保护下,打开发酵罐接种口,接入已经粉碎处理的固体原种,关紧接种口,通入无菌气体搅拌混合均匀,即得真姬菇混菌悬液菌种。

(6)栽培包的生产:

①取原料子壳100份,麦麸10份,黄豆粉(或棉仁粉)5份,生石灰2份,原料与水的比例为1:1.5,调节ph为6.5~7.5的配比,将棉籽壳单独加水搅拌至湿透,再将其他原料一起加入搅拌,补充水分,使含水量达到63%~65%,混合均匀后制成真姬菇培养基;

②将真姬菇培养基装包后在0.15mp蒸汽压力下高压灭菌2~2.5小时,灭菌结束后,放置10万级洁净度的净化车间冷却至23~26℃备用。

(7)接种及出菇:

s1:在无菌条件下,通过气泵经三级过滤器通入无菌气体,将发酵罐内压力保持在0.02~0.05mpa,在无菌条件下,利用压力将容器内的真姬菇混菌悬液菌种通过无菌管路,用接种枪或蠕动泵,接入待接栽培包,每包接菌悬液30-35ml,约含固体原种1.2g;

s2:将接种好的栽培包移入培养房,培养房温度保持在24~26℃,空气湿度保持在65~70%,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3000~4000ppm,避光培养35~40天直至菌丝走透后,继续后熟培养35-40天;

s3:待菌丝色泽变深,菌袋质地变软,并可见菌丝束后即开袋,将袋口折至料面上方3-5cm高,去除老菌块,移到出菇房,用喷雾器补充料面水分,保持温度20-22℃,空间湿度90-95%、二氧化碳浓度3000-4000ppm,待料面菌丝恢复变白,降低温度至18-20℃,每天进行4小时光照(强度800lx)刺激,加强通风,促使原基形成,菇蕾分化,菇蕾接近袋口时,将温度调整至16-18℃,适当降低空间湿度、减少光照,减少通风,促进子实体伸长生长;开袋后大约25天,当菇柄长度达10-12㎝,菇盖直径达0.8㎝时,即可采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