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03365发布日期:2021-01-23 12:0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育秧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规模化育秧的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水稻育秧是采用分散式人工育秧模式,这种传统模式用工量大,效率低,秧苗质量难以保证,无法满足育秧机械化、标准化、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导致水稻种植效益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农业生产用工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不高,从双季稻变单季稻以及撂荒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种粮机械化程度,实行以工厂化育秧为起点,水稻规模化育秧提质增效技术与成套设备的集成应用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确保水稻作物的稳产、高产,提高种粮效益的根本保证。
[0003]
目前,育秧模式普遍采用工厂机械化播种催芽后,将秧盘摆放在大棚内或户外的水泥场地、秧田进行育苗管理模式。其中水泥工场育秧苗期管理,不易保水保墒,喷水洒水次数多,水分易流失,用水量大;在早稻育秧遇到“倒春寒”恶劣天气时,无法通过自然水灌水保温控温,秧苗容易发生冻伤冻坏,影响秧苗质量。秧田育秧苗期管理,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高,不利于机械化作业;透气性差,不利于秧苗生长,容易产生烂根现象,特别是高温高湿天气时,容易引发各种病虫害。大棚育秧投资大,管理成本高;秧苗移栽大田环境适应性差,不利于秧苗移栽后及时返青。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改善育秧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育秧工场透水透气性和保墒保水好,有利秧苗生长,特别是在应对春季气温多变倒春寒气候时,有很好的可控性;易于育秧的统一管理,育秧成本低,适应双季稻地区机械化育插秧新模式,能满足高密度育秧要求,秧苗移栽大田后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利于秧苗移栽后及时返青。
[0005]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
一种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其包括秧床、进水渠和排水渠,所述的秧床包括透水层和平整压实后形成的硬质基础,透水层是铺设在硬质基础上,透水层由细碎石层和细沙层组成,细沙层铺设在细碎石层上方;秧床四周设置有围埂,秧床呈多块并列布置,多块秧床的宽度尺寸一致,一块秧床内的地面应保持水平;进水渠设置在秧床的一侧,进水渠内设置有水渠闸门,进水渠与输水管连通,进水渠侧的围埂上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与进水渠连通为秧床灌水,一个进水口对应设置一个水渠闸门;排水渠设置在秧床的另一侧,排水渠侧的围埂上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与排水渠连通为秧床排水;秧床的至少一侧铺设有机耕道路。
[0007]
优选的:所述的细碎石层的厚度为20-60mm,细碎石层的铺设保证透水层的稳定性,且满足秧床通水透气的功能,保证秧苗根部始终湿润,不会出现烧根。
[0008]
优选的:所述的细沙层的厚度为10-30mm,细沙层的铺设覆盖细碎石层,平整透水层表面,保证秧盘能紧贴透水层不会产生空腔。
[0009]
优选的:所述的秧床内安装有水位标尺,显示监测秧床水位高度。
[0010]
优选的:所述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在秧床的围埂上呈对角设置,进水口设置在对应进水渠上游的围埂上,排水口设置在对应排水渠下游的围埂上。
[0011]
优选的:所述的多块并列布置的秧床呈阶梯设置,落差可根据地势设置,落差高度可高可低,但要满足进水渠上游的秧床高,进水渠下游的秧床低;每块秧床的下游端都设置有过水口,过水口通过过水管与下一级秧床的上游端连通。这样设置便于对秧苗集中排灌水管理,比秧床都处于一个平面的设置方式具有绝对的优势。
[0012]
优选的:所述的秧床的外侧设置有轨道,轨道上通过行走驱动轮安装有用于输送秧苗秧盘的作业平台,作业平台横跨设置在秧床上方,秧盘为硬质秧盘,当秧苗育好后将秧苗剥离秧盘,形成秧苗卷摆放在作业平台上。
[0013]
优选的:所述的作业平台包括行架,所述的行架的两端底部分别通过行走驱动轮安装在轨道上;行走驱动轮通过行走驱动链轮和行走驱动链与安装在行架上的行走驱动电机连接,行走驱动电机驱动行走驱动轮行走从而带动行架在轨道上移动;行架上安装有输送秧盘的输送装置,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轮通过输送驱动链与输送驱动电机连接,输送驱动电机驱动输送装置运转;输送装置的两侧的行架上设置有输送导轨。输送装置可以是带式输送机、滚筒输送机或链式输送机。
[0014]
优选的:所述的行架由多段行架拼接而成,输送装置也由多个输送装置串联而成,输送装置与输送装置之间通过中间驱动轮、中间连接链和输送轴连接传递动力。
[0015]
优选的:所述的行架的靠近机耕道路端铰接有升降台架,升降台架上也安装有输送装置,升降台架上的输送装置通过中间驱动轮、中间连接链和输送轴与行架上的输送装置连接传递动力;升降台架下部设置有铰接座,铰接座与液压缸的活塞轴铰接,液压缸的缸座与行架的下端铰接,升降台架通过液压缸的压系统控制实现上下摆动,便于将放置在输送装置上的秧苗提升输送装车。
[0016]
优选的:所述的行架的底部安装有多个雾化喷头,雾化喷头与喷淋总管连通。雾化喷头可在秧苗苗期进行植保管理,方便快捷,作业效率高。
[0017]
本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可以用于水稻秧苗育秧,还可以作为蔬菜、苗木或花卉苗的育秧。
[0018]
本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的优点:
[0019]
1、育秧是在育秧工厂集中进行选种、消毒、浸种、破胸露白,以本土化育秧基质作为床土,流水线播种后,进行暗化叠盘催芽;将催好芽的秧苗移送到本申请的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进行育秧管理,易于统一管理,成本低,采用水灌溉结合无纺布覆盖技术进行控温保湿技术进行管理,可有效应对南方双季稻地区倒春寒的不良影响,育出的秧块厚度一致、外形规整、根系发达,利于插秧机精准取秧作业;插时不费苗、不漏苗、不伤秧针,插后秧苗返青快,有效分蘖一致性好,每亩产量可增加5-10%,综合效益高。
[0020]
2、秧床具有一定落差、阶梯式的地块作为育秧场,便于对秧苗集中排灌水管理;每
块炼秧场设计宽度尺寸一致,便于与机械化辅助设备匹配对接;按使用需求进行及时排灌水管理,大大节约苗期管理用水量,有利于均匀灌溉和秧床保湿,同时管理便利,使用成本低。
[0021]
3、秧床底部的硬质基础平整压实,其上依次铺设细碎石层和细沙层,形成建设硬基、通水和透气秧床,结合硬质秧盘的使用,容易育出的秧块厚度一致、外形规整、根系发达的秧苗,利于插秧机精准取秧作业。
[0022]
4、本申请的秧床上方横跨设置有作业平台,作业平台能在育秧工场辅助进行盘秧摆盘输送、起盘输送、秧苗植保、装车对接、秧盘收集与清洗消毒等作业;一车多用,作业效率高,大大节约生产劳动成本。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无落差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是无落差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
图3是图2的主视图;
[0026]
图4是有落差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5是有落差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8]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0029]
图7是秧床的截面示意图;
[0030]
图8是作业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9是图8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0是图8的右视图;
[0033]
图中序号的部件名称为:
[0034]
1、机耕道路,2、秧床,3、进水渠,4、进水口,5、水渠闸门,6、水位标尺,7、围埂,8、轨道,9、排水渠,10、排水口,11、输水管,12、过水口,13、过水管,14、细沙层,15、细碎石层,16、硬质基础,17、行走驱动轮,18、行走驱动链轮,19、行走驱动链,20、升降台架,21、铰接座,22、液压缸,23、行走驱动电机,24、输送装置,25、中间驱动轮,26、中间连接链,27、输送轴,28、行架,29、输送驱动电机,30、输送驱动轮,31、输送驱动链,32、雾化喷头,33、喷淋总管,34、输送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常压蒸汽条件下的腐竹生产成型设备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6]
实施例1
[0037]
一种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其包括秧床2、进水渠3和排水渠9,所述的秧床2包括透水层和平整压实后形成的硬质基础16,透水层是铺设在硬质基础16上,透水层由细碎石层15和细沙层14组成,细沙层14铺设在细碎石层15上方;细碎石层15的厚度为20-60mm,细沙层14的厚度为10-30mm;秧床2四周设置有围埂7,秧床2呈多块并列布置,多块秧床2的宽度尺寸一致,一块秧床内的地面应保持水平;秧床2内安装有水位标尺6;进水渠3设置在秧床2的一侧,进水渠3内设置有水渠闸门5,进水渠3与输水管11连通,进水渠3侧的围埂7上
设置有进水口4,进水口4与进水渠3连通为秧床2灌水,一个进水口4对应设置一个水渠闸门5;排水渠9设置在秧床2的另一侧,排水渠9侧的围埂7上设置有排水口10,排水口10与排水渠9连通为秧床2排水;所述的进水口4和排水口10在秧床2的围埂7上呈对角设置,进水口4设置在对应进水渠3上游的围埂7上;秧床2的至少一侧铺设有机耕道路1。
[0038]
所述的秧床2的外侧设置有轨道8,轨道8上通过行走驱动轮17安装有用于输送秧苗秧盘的作业平台,作业平台横跨设置在秧床2上方,秧盘为硬质秧盘,当秧苗育好后将秧苗剥离秧盘,形成秧苗卷摆放在作业平台上。
[0039]
所述的作业平台包括行架28,所述的行架28的两端底部分别通过行走驱动轮17安装在轨道8上;行走驱动轮17通过行走驱动链轮18和行走驱动链19与安装在行架28上的行走驱动电机23连接,行走驱动电机23驱动行走驱动轮17行走从而带动行架28在轨道8上移动;行架28上安装有输送秧盘的输送装置24,输送装置24的输送驱动轮30通过输送驱动链31与输送驱动电机29连接,输送驱动电机29驱动输送装置24运转;输送装置24的两侧的行架28上设置有输送导轨34。所述的行架28由多段行架拼接而成,输送装置24也由多个输送装置串联而成,输送装置与输送装置之间通过中间驱动轮25、中间连接链26和输送轴27连接传递动力。
[0040]
所述的行架28的靠近机耕道路1端铰接有升降台架20,升降台架20上也安装有输送装置,升降台架20上的输送装置通过中间驱动轮25、中间连接链26和输送轴27与行架28上的输送装置24连接传递动力;升降台架20下部设置有铰接座21,铰接座21与液压缸22的活塞轴铰接,液压缸22的缸座与行架28的下端铰接,升降台架20通过液压缸22的压系统控制实现上下摆动,便于将放置在输送装置24上的秧苗提升输送装车。
[0041]
所述的行架28的底部安装有多个雾化喷头32,雾化喷头32与喷淋总管33连通。
[0042]
实施例2
[0043]
一种硬基透水秧床的育秧工场,其包括秧床2、进水渠3和排水渠9,所所述的秧床2包括透水层和平整压实后形成的硬质基础16,透水层是铺设在硬质基础16上,透水层由细碎石层15和细沙层14组成,细沙层14铺设在细碎石层15上方;细碎石层15的厚度为20-60mm,细沙层14的厚度为10-30mm;秧床2四周设置有围埂7,秧床2呈多块并列布置,多块秧床2的宽度尺寸一致,一块秧床内的地面应保持水平;所述的多块并列布置的秧床2呈阶梯设置,落差可根据地势设置,落差高度可高可低,但要满足进水渠3上游的秧床2高,进水渠3下游的秧床2低;每块秧床2的下游端都设置有过水口12,过水口12通过过水管13与下一级秧床2的上游端连通。秧床2内安装有水位标尺6;进水渠3设置在秧床2的一侧,进水渠3内设置有水渠闸门5,进水渠3与输水管11连通,进水渠3侧的围埂7上设置有进水口4,进水口4与进水渠3连通为秧床2灌水,一个进水口4对应设置一个水渠闸门5;排水渠9设置在秧床2的另一侧,排水渠9侧的围埂7上设置有排水口10,排水口10与排水渠9连通为秧床2排水,所述的进水口4和排水口10在秧床2的围埂7上呈对角设置,进水口4设置在对应进水渠3上游的围埂7上;秧床2的至少一侧铺设有机耕道路1。
[0044]
所述的秧床2的外侧设置有轨道8,轨道8上通过行走驱动轮17安装有用于输送秧苗秧盘的作业平台,作业平台横跨设置在秧床2上方,秧盘为硬质秧盘,当秧苗育好后将秧苗剥离秧盘,形成秧苗卷摆放在作业平台上。
[0045]
所述的作业平台包括行架28,所述的行架28的两端底部分别通过行走驱动轮17安
装在轨道8上;行走驱动轮17通过行走驱动链轮18和行走驱动链19与安装在行架28上的行走驱动电机23连接,行走驱动电机23驱动行走驱动轮17行走从而带动行架28在轨道8上移动;行架28上安装有输送秧盘的输送装置24,输送装置24的输送驱动轮30通过输送驱动链31与输送驱动电机29连接,输送驱动电机29驱动输送装置24运转;输送装置24的两侧的行架28上设置有输送导轨34。所述的行架28由多段行架拼接而成,输送装置24也由多个输送装置串联而成,输送装置与输送装置之间通过中间驱动轮25、中间连接链26和输送轴27连接传递动力。
[0046]
所述的行架28的靠近机耕道路1端铰接有升降台架20,升降台架20上也安装有输送装置,升降台架20上的输送装置通过中间驱动轮25、中间连接链26和输送轴27与行架28上的输送装置24连接传递动力;升降台架20下部设置有铰接座21,铰接座21与液压缸22的活塞轴铰接,液压缸22的缸座与行架28的下端铰接,升降台架20通过液压缸22的压系统控制实现上下摆动,便于将放置在输送装置24上的秧苗提升输送装车。
[0047]
所述的行架28的底部安装有多个雾化喷头32,雾化喷头32与喷淋总管33连通。
[0048]
应用实施例
[0049]
1、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玉林市某农业有限公司和广西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采用了本实施例2的技术在玉林市进行双季稻育秧生产项目试验,按2018年的水稻育插秧市场销售价计,常规稻每亩用秧为16盘,传统育秧为20盘,杂交稻每亩用秧为12盘,传统育秧为16盘,本技术比传统育秧方式数量减少20%-25%,技术因减少每亩育秧秧盘的使用量,即可减少硬盘投入、固定专用育秧工场地面积、播种人工、摆盘人工、起秧人工、运秧费用等环节生产成本,以育10000亩水稻用秧为例,即可减少成本45.3万元;同时,育出的秧苗粗壮、密度大,从技术上解决了机插时卡秧、漏秧、缺秧等现象,漏插率降低约5%,每亩间接增效约20元,具有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0050][0051]
从上表可见,本项目实施的水稻机械化育秧新模式是一种适应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节本增效的水稻规模化育秧模式,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0052]
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申请也并不限于上述实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