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38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尤其涉及在持有引导环的躯干上设有脱线引导斜面的钓线引导器,提供一种小型轻量且钓线缠绕解除效果极佳的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
外装在竿体(坯料)上的钓线引导器应该能够在钓线发生缠绕时对其施加张力以自动地解除缠绕状态,即应具有所谓脱线功能。作为实现这一功能的手段之一,是在钓线引导器的躯干(包括框架状的部分在内)上设置脱线引导斜面。
图4表示具有上述脱线引导斜面的传统钓线引导器一例。该钓线引导器1具有合成树脂制的躯干7,其上形成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延伸的穿竿孔3以及穿线孔5,这2个通孔3和5的横截面为圆形,穿线孔5的前端部装有引导环9。并且将穿线孔5的周壁部11中从前端部以后的部分用与穿线孔5的轴斜交的平面切除,这样形成脱线引导斜面13,该脱线引导斜面13以随着向前方的延伸而脱离穿竿孔3的状态向前上方倾斜。
从而,当钓线以卷绕的形式缠绕在该躯干7上时,只要对钓线施加张力,其卷绕部分就会沿脱线引导斜面13滑动而从躯干7上脱出,即,将钓线的缠绕自动解除。
不过,在实现这种功能的脱线引导斜面13上,其倾斜角度α越缓和,钓线的滑动阻力就越小,这样就容易脱线。
然而,如果该脱线引导斜面13的倾斜角度α过于缓和,就如双点划线所示,躯干7的全长L就要延长,这样,不仅增大了尺寸和重量,还使竿体上的安装部分延长(L1),会破坏竿体的可挠性。
为此,本发明人开发了一种即使延长脱线引导斜面13也不会破坏竿体可挠性的钓线引导器(见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7-107850号)。
图4所示的另一种钓线引导器15就是上述公报中记载的钓线引导器。(关于该钓线引导器15的各个部分,凡与前述钓线引导器1中相同的部位用相同的符号表示。)该钓线引导器15的脱线引导斜面13的倾斜角度α比前述钓线引导器1的脱线引导斜面13的倾斜角度α缓和,从而,穿线孔5的前后长度,换言之,周壁部11在前后方向的长度比钓线引导器1的长。然而,在该钓线引导器15上,通过使穿竿孔3的前端位于从穿线孔5的前端后退b距离的位置上,使穿竿孔3的前后长度维持与钓线引导器1上的穿竿孔3前后长度L相同的长度。
从而,不仅可将脱线引导斜面13的倾斜角度设定在所需的角度,而且可在考虑了对竿体的安装强度等的基础上将穿竿孔3的长度限制在所需的最小长度之内,以防止钓鱼竿的可挠性降低。
众所周知,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是越轻越好。
而就这一点而言,从前述的钓线引导器15来看,虽然能够避免破坏钓鱼竿的可挠性,但脱线引导斜面13的倾斜角度越缓和,躯干7的前后长度就越长,故不可避免地要增加重量。而钓鱼竿上的钓线引导器重量增加是增加沉重感的首要原因,故哪怕是极轻微的重量增加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安装在竿尖等的钓线引导器重量增加会成为妨碍钓鱼竿动作等的直接原因。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不延长脱线引导斜面的距离也能缓和该斜面的倾斜角度、或不改变脱线引导斜面的倾斜角度而能缩短躯干的前后长度、且在上述任一种场合都不会破坏钓鱼竿的可挠性、小型轻量且钓线缠绕解除效果极佳的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具有形成大致相互平行地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穿线孔及穿竿孔的躯干、内嵌于上述穿线孔的前端部的引导环,穿竿孔的前端位于比穿线孔的前端靠后的位置,在穿线孔的周壁部中位于前端部以后的部分设置以随着向前方的延伸而脱离穿竿孔的状态倾斜的脱线引导斜面,该脱线引导斜面的前端位于比上述周壁部的前端部外周面上与穿竿孔相反一侧的顶部更靠近穿竿孔一侧的位置,且在上述外周面中从脱线引导斜面的前端起到上述顶部为止的范围内,其左右宽度随着向该顶部的接近而变窄。
采用上述结构的钓线引导器,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对缠绕在躯干上的钓线进行脱线引导,即,最初使之在脱线引导斜面上滑动,并从其到达该脱线引导斜面的前端部位起,就在穿线孔周壁部中左右宽度变窄的那部分的表面滑动。即,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是利用躯干的外周面作为将缠绕的钓线引导到躯干顶部用的引导面的一部分,故可缩短原来作为脱线引导面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那部分的尺寸。
这样一来,即使不延长脱线引导斜面的长度也能缓和该斜面的倾斜角度,或者,能够不改变脱线引导斜面的倾斜角度而缩短躯干的前后长度。而且在上述任一种场合,无论穿线孔的前后长度如何都能任意地设定穿竿孔的前后长度,故不会破坏钓鱼竿的可挠性。
由此,可提供小型轻量且钓线缠绕解除效果极佳的钓线引导器。
以下是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钓线引导器安装在竿体上后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钓线引导器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1的钓线引导器的后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钓线引导器与传统的2例钓线引导器的比较图。
以下结合


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钓线引导器21。
该钓线引导器21由合成树脂制的躯干23和安装在该躯干23上的引导环25构成。躯干23由基本做成圆筒形的穿竿部27与同样做成圆筒形的竿体安装部29一体形成,该穿竿部27与竿体安装部29各自的轴相互平行延伸且在共有部分周壁的部位连成一体。
引导环25用陶瓷等硬质材料构成圆环形,以内嵌于穿线部27的孔、即穿线孔31的前端部的状态粘接在躯干23上。
躯干23通过将竿体35穿过竿体安装部29的孔、即穿竿孔33而安装在竿体35上的所需位置,从线轴拉出的钓线37穿过穿线孔31及引导环25。
竿体安装部29在轴向的长度比穿线部27在同一方向的长度短,竿体安装部29的前端(图1中的左上方向为前侧,即竿尖一侧)位于从穿线部27的前端后退一定程度的位置。这样就能尽量不破坏竿体35的可挠性。
穿线部27的具体形状是将圆筒的一部分切除。即,在穿线部27上呈完整圆筒形的部分只有安装了引导环25的前端部39,而该前端部39以后的部分则是将与竿体安装部29相反一侧的大致一半切削成倾斜形状,这样,穿线孔31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就形成一个大致半椭圆形的大开口31a,该开口31a以随着向前方延伸而脱离竿体安装部29的状态倾斜。
以该开口31a的左右两侧边缘部为轮廓的平面就成为脱线引导斜面41。而且该脱线引导斜面41的前端41a如图2所示,位于比穿线部27的中心轴X-X略靠近竿体安装部29相反一侧的位置,且距离穿线部27的前端部39的外周面顶部39a(与竿体安装部29相反一侧的顶部)相当远。
从而,该脱线引导斜面41的倾斜角度比使其前端一直延伸到上述顶部39a为止的结构要缓和许多。就是说,图4所示的传统钓线引导器1上的脱线引导斜面13的前端一直到达周壁部11的前端顶部11a,故在周壁部11的前后长度相同的场合,本实施形态的钓线引导器21上的脱线引导斜面41的倾斜角度比传统的钓线引导器1上的脱线引导斜面13缓和得多。
穿线部27的前端部39的后侧面39b形成与轴X-X大致正交的面。
而且在该前端部39的外周面上从与脱线引导斜面41的前端41a连续的位置起到顶部39a为止的部分随着向顶部39a接近,其左右宽度缩小。即,该外周面从轴向看是圆形,且与脱线引导斜面41的前端41a连续的位置比该外周面的中心轴X-X略靠近顶部39a一侧。
以上就是钓线引导器21的结构。
上述结构的钓线引导器21上的脱线动作如下进行(见图1)。发生钓线37的缠绕大多如图1中实线所示,其一部分位于脱线引导斜面41上。在发生这样的钓线缠绕的场合,只要如甩放鱼钩那样轻轻抖动钓鱼竿或把钓线37适度地向前方拉紧以对钓线37施加张力,缠绕在躯干23上的部分就会顺序经过该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从躯干23上解脱出来。即,钓线37的缠绕在脱线引导斜面41上的部分最初是在该脱线引导斜面41上滑动到前端41a,然后从该处起在穿线部27的前端部39的外周面向顶部39a滑动而渐渐缩小其缠绕的圈子,经过点划线所示的状态而从躯干23脱出。
如上所述,在钓线引导器21上,利用躯干23上的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面作为把缠绕的钓线37引导到躯干23的顶部39a的引导面的一部,这样就可以缩短作为上述引导面的前后方向延伸部分的尺寸,从而可大幅度地缩短躯干23的全长。
从图4很容易看出其效果。譬如,即使使该钓线引导器21的脱线引导斜面41的倾斜角度与钓线引导器15的脱线引导斜面13的倾斜角度α1相同,也可使钓线引导器21在前后方向的全长与钓线引导器1的全长L大致相同。换言之,对于钓线引导器1,可使其在不改变全长的状态下缓和脱线引导斜面的倾斜角度。
而且在上述的任何一种场合,都能通过使竿体安装部29的前端位于从穿线部27的前端后退距离b的位置而将其前后长度限制在所需的最小范围内,故不会破坏钓鱼竿的可挠性。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形态,凡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设计变更均属于本发明范围之内。
譬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是将穿线孔的周壁和穿竿孔的周壁都做成圆筒形,但在实施本发明时并不特别限定这些周壁的基本形状。
同样,从穿线部外周面上的脱线引导斜面到顶部为止的那部分的正面形状也不必限于圆弧面,只要是随着向顶部的接近而缩小左右宽度的形状即可。
另外,为了使在脱线引导斜面上滑动的钓线顺利地移动到穿线孔周壁部的外周面上,有效的方法是把该外周面与脱线引导斜面的前端连续的部分做成从侧面看为弯曲形状,有的场合也可把脱线引导斜面本身做成缓缓弯曲的形状。
还有,在实施本发明时,可以将穿线孔的周壁、即穿线部的前端部做成向前倾倒的形状,这样更容易脱线。在这种场合,也可采用长圆形或椭圆形的引导环。
还有,本发明的躯干不限于合成树脂制成,作为外装在竿体上的各种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均可广泛应用。
如上所述,本发明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通过如下步骤完成对缠绕在躯干上的钓线进行的脱线引导,即,最初使钓线在脱线引导斜面上滑动,然后使其从到达该脱线引导斜面的前端部位起在穿线孔的周壁部中左右宽度变窄的那一部分的表面滑动。
即,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是利用躯干的外周面作为将缠绕的钓线引导到躯干顶部用的引导面的一部分,故可以缩短原来作为引导面而向前后方向延伸部分的尺寸。
从而,即使不延长脱线引导斜面的尺寸也能缓和该斜面的倾斜角度,或是能够不改变脱线引导斜面的倾斜角度而缩短躯干的前后长度,而且在任何一种场合,无论穿线孔的前后长度如何都可以任意设定穿竿孔的前后长度,故不会破坏钓鱼竿的可挠性。
因此,可提供小型轻量且钓线缠绕解除效果极佳的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
权利要求
1.一种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大致相互平行地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穿线孔及穿竿孔的躯干、内嵌于所述穿线孔的前端部的引导环,穿竿孔的前端位于比穿线孔的前端靠后的位置,在穿线孔的周壁部中位于前端部以后的部分设置以随着向前方的延伸而脱离穿竿孔的状态倾斜的脱线引导斜面,该脱线引导斜面的前端位于比所述周壁部的前端部外周面上与穿竿孔相反一侧的顶部更靠近穿竿孔一侧的位置,且在所述外周面中从脱线引导斜面的前端起到所述顶部为止的范围内,其左右宽度随着向该顶部的接近而变窄。
全文摘要
一种钓鱼竿用钓线引导器,具有形成大致平行地前后延伸的穿线孔及穿竿孔的躯干、内嵌于穿线孔前端部的引导环,穿竿孔的前端位于比穿线孔前端靠后的位置,在穿线孔周壁部中位于前端部以后的部分设置以随着向前方的延伸而脱离穿竿孔的状态倾斜的脱线引导斜面,该斜面的前端位于比周壁部的前端部外周面上与穿竿孔相反一侧的顶部更靠近穿竿孔的位置,且在外周面中从脱线引导斜面的前端起到顶部为止的范围内,其左右宽度随着向该顶部的接近而变窄。本发明可以缓和斜面的倾斜角度而不会增加躯干的全长。
文档编号A01K87/04GK1227048SQ9910246
公开日1999年9月1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1998年2月26日
发明者大村隆一 申请人: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