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耕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45078阅读:来源:国知局
~3cm时,出苗率最高,高于80%。埋藏深度大于3cm后,随着埋藏深度的加深,节节麦的出苗率逐渐降低,当埋藏深度大于9cm时,没有节节麦再出苗,胚芽还没有露出土表则已耗尽胚乳营养。
[0021]二、节节麦种子土壤埋藏不同深度、不同时间后生命力试验
试验用节节麦种子于2013年5月15-20日采自山东省德州市焦庙镇(36.66’N,116.65’ E),采回的种子晾晒数日,挑选足够数量的成熟度好、饱满均匀一致的种子装入透气尼龙网袋中,每袋装有种子200小穗,共装50袋(为确保实验后期有足够可用于萌发实验的种子,处理种子袋数多于实际需要的袋数)。于2013年7月16日埋藏在试验地。
[0022]节节麦种子分别设置0cm、lcm、5cm、10cm、20cm五个土壤埋藏深度,分别在土壤埋藏I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后,每一埋藏深度处理各取种子I袋,统计自动萌发且存活的芽数和因微生物侵染而霉烂的种子数,计算种子自动萌发且存活率(%)。剩余种子在人工气候箱内再次测定发芽率(%)。
[0023]在直径9cm的培养皿内铺垫两张滤纸,每个培养皿内添加5ml蒸馏水,每皿均匀摆放50小穗节节麦种子,用封口膜封口防止水分损失,4次重复,置于20°C,11500 Ix光照培养箱内培养,每天光照时间为14小时。当水分有损失时,及时补加蒸馏水,确保种子萌发所需水分。胚根伸出3mm视为萌发(ISTA, 1985),每天记录发芽数,试验持续观察21天,统计种子发芽率。
[0024]实施效果:土壤埋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土壤埋藏时间和埋藏深度对经埋藏处理后的节节麦种子的萌发率均具有显著影响,但埋藏时间对节节麦种子的发芽率影响更大。埋藏I个月后测定,0cm、lcm、5cm、10cm、20cm五个土壤埋藏深度节节麦种子发芽率分别为87.1%、93.9%、91.7%,95.0%和87.6%(每一小穗含节节麦种子2-4粒,平均3.3粒,200小穗种子约为660粒。)。埋藏4个月后测定,部分节节麦种子在埋藏中自动萌发,剩余能够萌发种子迅速减少,0cm、lcm、5cm、10cm、20cm五个土壤埋藏深度节节麦种子发芽率分别为 59.4%、17.0%、6.8%、13.5% 和 15.2%。埋藏 12 个月后测定,0cm、lcm、5cm、10cm、20cm五个土壤埋藏深度节节麦种子发芽率只有22.6%、8.18%,0.61%,6.21%和5.3%。埋藏18个月后测定,0cm、lcm、5cm、10cm、20cm五个土壤埋藏深度节节麦种子发芽率只有22.1%、7.42%、0.0%、0.0% 和 0.0%。
[0025]土壤埋藏处理对种子自动萌发后的存活率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土壤埋藏深度对节节麦贮藏期间的自动萌发且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埋藏时间显著影响种子埋藏期间的自动萌发后的存活率。埋藏I个月后测定,0cm、lcm、5cm、10cm、20cm五个土壤埋藏深度节节麦种子均未自动萌发。埋藏2个月后测定,各个埋藏深度处理均有个别种子自动萌发。埋藏4个月后测定,大部分节节麦种子在埋藏中自动萌发,0cm、lcm、5cm、10cm、20cm五个土壤埋藏深度节节麦自动萌发后存活率分别为5.9%,48.9%,52.4%,49.4%和43.3%。埋藏6个月后测定,0cm、lcm、5cm、10cm、20cm五个土壤埋藏深度节节麦种子自动萌发后存活率分别为 54.1%、56.7%,55.2%,46.5% 和 46.5%。埋藏 12 个月后测定,0cm、lcm、5cm、10cm、20cm 五个土壤埋藏深度节节麦种子自动萌发后存活率分别为1.1%、28.5%,41.8%,48.0%和30.6%。埋藏18个月后测定,0cm、lcm、5cm、10cm、20cm五个土壤埋藏深度节节麦种子自动萌发后存活率均为O。
[0026]三、不同耕作方式对节节麦发生量的影响在节节麦发生均匀一致的地块,实施分为5种处理,分别为(I)免耕(前茬玉米收获后,将秸杆和根茬全部移出小区);(2)浅旋耕(前茬玉米收获后,将秸杆和根茬全部移出小区);
(3)秸杆还田-浅旋耕(前茬玉米收获后,将秸杆和根茬就地粉碎,旋耕机旋耕、播种,秸杆还田量为6000kg/hm2) ; (4)深翻耕(前茬玉米收获后,将秸杆和根茬全部移出小区);(5)秸杆还田-深翻耕(前茬玉米收获后,将秸杆和根茬就地粉碎,旋耕机旋耕、播种,秸杆还田量为6000kg/hm2)。每处理各重复2次,共10个小区,每个小区1mX 20m,小区随机排列。整个实验过程不使用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其他田间管理照常进行。试验连续进行3年。
[0027]实施效果:从图4可以看出,不同耕作方式对节节麦发生量有着很大影响,2011年5月试验前调查试验地节节麦发生平均密度为50茎/m2,免耕、浅旋耕和秸杆还田浅旋耕地块节节麦逐年严重,2012年-2014年免耕试验地块节节麦的发生数量分别为49茎/m2、106茎/m2、294茎/m2;浅旋耕试验地块节节麦的发生数量分别为53茎/m2、135茎/m2、318茎/m2;稻杆还田浅旋耕分别为45茎/m 2、78茎/m2、253茎/m2。深翻耕和秸杆还田深翻耕试验3年节节麦的发生量逐年减少,深翻耕试验地块节节麦的发生数量分别为35茎/m2、30茎/m2、23茎/m2;秸杆还田深翻耕试验地块节节麦的发生数量分别为43茎/m2、37茎/m2、27茎/m2。详见表1,深翻耕能够很好地防控麦田节节麦的发生。相比浅旋耕,深翻耕3年后可有效减少节节麦发生量92.8%。
【主权项】
1.一种控制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耕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1)第一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 2)第二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20cm; 3)第三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浅旋耕,翻耕深度为10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耕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以后的年份中,第N年为节节麦田间发生量高于其防除的经济阈值的年份,第N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 ;第N+1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20cm ;第N+2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浅旋耕,翻耕深度为10cm。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耕作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施:1)第一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2)第二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20cm;3)第三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浅旋耕,翻耕深度为10cm。连续采取上述措施两年,土壤中节节麦的种子库就会消耗殆尽,从第三年开始即可采用现在农民普遍采用的浅旋耕模式。上述“两翻一旋”的耕作方式进行生态防除,能够有效防控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发生和危害,且不会对环境、生态造成破坏,对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具有极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IPC分类】A01B79-00, A01G13-00
【公开号】CN104663063
【申请号】CN201510064204
【发明人】房锋, 李美, 高兴祥, 李健
【申请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5年2月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