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荞麦防治甘蓝根肿病的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9603106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荞麦防治甘蓝根肿病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甘蓝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治甘蓝根肿病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结球甘蓝(BrassicaoleraceaL.var.capitataL.)简称甘蓝,为十字花科蔬菜。 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是我国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在我国蔬菜的全年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 甘蓝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brassicaeWoron.)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 的土传病害,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近年来,我国甘蓝根肿病发病面积急剧增加,造成产 量和品质大幅度降低,严重时甚至绝收。国内外对其防治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仍 未找到行之有效的根治根肿病的防治措施,探索防治根肿病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0003] 荞麦[1]是寥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Mill.)的双子叶禾谷类作物。 在世界上分布较广,几乎遍及所有种植有粒用作物的国家。1994年张庆平 [2]试验研究表明 连作小麦重病田复种荞麦,翌年小麦产量增加,小麦全蚀病害也明显降低。同一科属的金荞 麦,也有相关报道。2005年王立波 [3]和2006年冯黎莎[4]对金荞麦抗菌活性研究中,得出 金荞麦对细菌和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防治甘蓝根肿病提供一种新选择。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首次发明并利用荞麦防治甘蓝根肿病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 步骤:将荞麦与甘蓝进行间作或轮作;间作时,露地田间1. 6~1. 8m做畦,种植畦中央首先 条播荞麦,30~40d后在荞麦两侧定植甘蓝;主要考虑到甘蓝育苗时间需30~40d,同时荞 麦根系分泌物在田间有一定的积累,甘蓝行株距为75~90cmX45~60cm;轮作时,甘蓝前 茬作物为荞麦,荞麦种植为常规栽培,荞麦收获后种植甘蓝,露地田间1. . 1~1. 3m作畦,甘 蓝行株距为50~65cmX45~60cm,畦宽和行株距主要根据甘蓝品种的不同确定。
[0006] 其中,所述的荞麦为花荞品种或苦荞品种。
[0007] 其中,间作时,大型甘蓝品种露地田间1. 8m作畦,小型甘蓝品种露地田间1. 6m作 畦。
[0008] 其中,间作时,荞麦播种35d后定植甘蓝。
[0009] 其中,间作时,大型甘蓝品种甘蓝定植行株距为90cmX60cm,小型甘蓝品种定植行 株距为 75cmX45cm。
[0010] 其中,轮作时,大型甘蓝品种种植露地田间1. 3m作畦,小型甘蓝品种种植露地田 间1.lm作畦。
[0011] 其中,轮作时,大型甘蓝品种定植行株距为65cmX60cm,小型甘蓝品种定植行株距 为 50X45cm。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3] (1)本发明中的间作和轮作植物为荞麦,该种植物对作物的根腐病、全蚀病等病害 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在甘蓝栽培中利用很少,特别是防治根肿病方面还处于空白,因 此,本发明有助于完善对该种重要植物在蔬菜病害防治方面的认识。
[0014] (2)采用荞麦和甘蓝间作和轮作的栽培制度,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光能的浪 费,抑制杂草的生长,降低成本。有利于调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可帮助种植户增收。进 一步发展了甘蓝抗病的栽培理论,有益于建立1套甘蓝防治根肿病的栽培模式。
[0015] (3)抗病原理主要是利用荞麦的根系分泌物,可以抑制根肿菌休眠孢子的萌发,可 以降低甘蓝根肿病的发生程度。相较于传统化学农药防治具有安全和无农药残留,对环境 无污染等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实施例荞麦与甘蓝轮间作对苗期甘蓝根肿病的防治效果
[0017] (1)试验设计:室内和田间试验共设5个处理,单作甘蓝(G);苦荞与甘蓝间作 (K+G);花荞与甘蓝间作(H+G);苦荞与甘蓝轮作(K-G);花荞与甘蓝轮作(H-G),每个处理3 次重复。
[0018]室内试验:设计单作每盆3株甘蓝(CK),间作处理中每盆2株甘蓝,1株荞麦。荞 麦生长15d之后,播种甘蓝。轮作处理中荞麦种植50d后种植甘蓝3株,每个处理20盆,人 工气候室中培养(25°C/18°C),各处理重复3次。甘蓝播种露一片真叶,两片真叶,三片真 叶时,采用5点采样法,取甘蓝根际同层次土样,-79°C下保存土样用于PLFA种类和含量的 分析。最后一次取土样时测定甘蓝的株高和鲜重,并采集各处理甘蓝叶片与根系用于保护 性酶活性测定。
[0019] 田间试验设计荞麦和甘蓝均采用点播,间作小区按1行荞麦1行甘蓝方式种植,间 作小区内4个荞麦种植带,3个甘蓝种植带。2014年8月10日同时播种,2014年10月10 日调查并采集甘蓝根际土,_79°C下保存土样用于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PLFA的种类和含量 的分析。
[0020] 甘蓝根肿病单株分级标准:
[0021] 0级:根系生长正常、无肿瘤;
[0022] 1级:根系主根不发病或膨大不明显,其直径< 2倍茎基部或须根有小肿瘤;
[0023] 2级:主根明显肿大,直径彡2-3倍茎基部;
[0024] 3级:主根明显肿大,直径彡3-4倍茎基部;
[0025] 4级:主根明显肿大,直径< 4倍以上茎基部或根部发黑腐烂,无须根。
[0026] 发病率=感染根肿病的单株数/该材料参与统计的总株数X100%。
[0027]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数X该病级值)八调查总株数父最高级值)。
[0028] (2)荞麦与甘蓝轮间作对甘蓝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0029] ①磷脂脂肪酸(PLFA)的提取:用于测定微生物生物量的新鲜土样先除去可见动、 植物残体,过2mm筛子,根据水分系数称取相当于8g干重的土壤,置于35ml离心管中,向离 心管中加入5ml磷酸缓冲液,6ml三氯甲烷,12ml甲醇;285~320r,26°C,振荡2小时;先预 热离心机2h,25°C,3500rpm,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倒入大试管A中;下层土壤样品重复步 骤一(加入5ml磷酸缓冲液,6ml三氯甲烷,12ml甲醇),手工上下摇动两分钟,285~320R, 26°C,振荡30分钟,3500rpm,25°C,离心10分钟,上清液倒入大试管A中;加12mlCHCL3, 12ml磷酸缓冲液于大试管A中,封上封口膜,摇动2分钟,静止过夜;用吸管将大试管A中 下层溶液吸入新备好的大试管B中,贴好标签;30-32°C水浴,N2浓缩吹干;取500mlCHCL3 冲洗大试管B底部并转移到萃取小柱,此步骤重复2次;加3ml00^调解萃取小柱;向萃 取小柱加入依次加入5mlCHCL3,5ml丙酮;用lml枪取甲醇清洗萃取小柱底部,弃小试管A; 向萃取小柱内加5ml甲醇,小试管B收集淋洗液;用10ul的移液枪第一次加入4ul内标,第 二次用移液枪加入淋洗液冲洗内标、小试管B壁部,摇动,再多次用移液枪冲洗试管使之混 匀。32°C水浴,N2浓缩吹干;加lml1:1甲醇:甲苯lml0. 2MK0H溶液,摇匀;37°C水浴加 热15分钟;加0. 3ml1M醋酸溶液,2ml己烷,2ml超纯水;低速振荡10分钟(120-200R),上 层己烷溶液移入小试管C;下层加2ml己烷再振荡10分钟;上层己烷溶液移入小试管C;小 试管C,队脱水干燥,不用水浴;加入200ul的正己烷冲洗小试管C底部及壁部,摇动,再多 次用胶头玻璃滴管冲洗试管使之混匀,用胶头玻璃滴管转移到GC专用内衬管,2-3天内检 测-20 °C保存。超过3天检测,-80 °C保存。
[0030] ②PLFA的检测:采用美国Agilent6850气相色谱仪(FID)检测器分析PLFA 的成分。在下述色谱条件下平行分析脂肪酸甲酯混合物标样和待检样本:HP-5柱 (25. 0mX200μπιΧΟ. 33μπι),进样量1μ1,分流比1:1载气H2尾吹气高纯N2,助燃气 空气,流速0. 8mL/min。汽化室温度250°C、检测器温度300°C,柱前压10.Opsi(lpsi= 6. 895kpa)。二阶程序升高柱温:170°C起始,5°C/min升至260°C,而后40°C/min升温至 310°C,维持1.5min。各成分脂肪酸通过MIDISherlock微生物鉴定系统(Version6.1, MIDI,Inc.,Newark,DE),标准品购于美国MIDI公司的C9-C20的脂肪酸甲酯,定量分析以 正十九烷酸甲酯(19:0)为内标。
[0031] 按照Frostegard(1993)的方法,对PLFAs进行命名。代表细菌的标记性的磷脂脂 肪酸有 14:00、14:0iso、15:0anteiso、15:0iso、15:lisoG、16:00、16:0anteiso、16:0iso、 16:1 20H、16:lisoG、16:lw5c、16:lw9c、17:Oanteiso、17:0cyclo、17:0iso、17:lw8c、 18:00、18:lw7cll_methyl、19:0cyclow8c、20:lw9c、12:00、17:00、10:0 30H、13:00 ;代表 放线菌标记性的磷脂脂肪酸有17:0 10-met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