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荷花茶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026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荷花茶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营养保健酒,是一种荷花茶酒。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同步进行,至今,更是被冠名为“酒文化”。我国酿酒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以果酒和米酒居多,而且度数偏高,人长期饮用就会中毒,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长期饮用高度酒对身体的危害,于是应运而生了各种低度的果露酒,奶酒,药酒等,这些低度酒,含富合糖,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有害成分极少,长期少量饮用,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据检索,目前是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这种荷花茶酒。

发明内容
为了满足市场的多样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荷花茶酒。为了实现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荷花茶酒,以荷花为主要原料,加辅料绿茶和蔗糖经发酵而成。所述的一种荷花茶酒,其配料重量以份计荷花30-50份,绿茶5-10份,蔗糖5_10 份。所述的一种荷花茶酒,其配料重量以份计荷花30份,绿茶5份,蔗糖5份。所述的一种荷花茶酒,其配料重量以份计荷花50份,绿茶10份,蔗糖10份。所述的一种荷花茶酒,其制作方法如下将新鲜的荷花清洗干净,热风干燥后密封储存,待用时,取干荷花用2-3倍 45-60°的清香型白酒浸泡,置于10-20°C的环境中15-20天;将优质绿茶叶用75-85°C的纯净水冲泡4-8分钟,冲泡2次,滤除茶叶,得茶汤,茶叶与纯净水的比例为1 50-80 ;将浸泡后的荷花磨碎打浆,和蔗糖同时放入茶汤中,搅拌均勻,密封置于25-35°C 的环境中发酵7-15天,利用现有技术经过滤,陈酿,分离,脱气,杀菌后灌装;荷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滋补药用,《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我国唐代刘贞亮的“十德”说法对绿茶的功效解释的非常全面,他将饮茶的益处归为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 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本发明结合了荷花和绿茶的文化价值和营养药用价值,运用现代酿酒技术,酿造出气味清香,口感良好,具有生津止渴,清心活血功效的,一种低酒精度,适合长期饮用的营养保健酒。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
将新鲜的荷花清洗干净,热风干燥后密封储存,待用时,取干荷花50份用3倍60° 的清香型白酒浸泡,置于10-20°C的环境中15天;将优质绿茶叶10份用75°C的纯净水60份,冲泡6分钟,倒出茶汤,在用85°的纯净水20份,冲泡4分钟,滤除茶叶,与第一次茶汤混合;将浸泡过的荷花磨碎打浆,和蔗糖10份同时放入茶汤中,搅拌均勻,密封置于 25-35°C的环境中发酵15天,利用现有技术经过滤,陈酿,分离,脱气,杀菌后灌装。实施例二将新鲜的荷花清洗干净,热风干燥后密封储存,待用时,取干荷花30份用3倍55° 的清香型白酒浸泡,置于10-20°C的环境中20天;将优质绿茶叶5份用75°C的纯净水30份,冲泡6分钟,倒出茶汤,在用85°的纯净水20份,冲泡4分钟,滤除茶叶,与第一次茶汤混合;将浸泡过的荷花磨碎打浆,和蔗糖 5份同时放入茶汤中,搅拌均勻,密封置于25-35°C的环境中发酵15天,利用现有技术经过滤,陈酿,分离,脱气,杀菌后灌装。
权利要求
1.一种荷花茶酒,以荷花为主要原料,加辅料绿茶和蔗糖经发酵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荷花茶酒,其配料重量以份计荷花30-50份,绿茶5-10 份,蔗糖5-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荷花茶酒,其配料重量以份计荷花30份,绿茶5份,蔗糖 5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荷花茶酒,其配料重量以份计荷花50份,绿茶10份,蔗糖10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荷花茶酒,其制作方法如下(1)将新鲜的荷花清洗干净,热风干燥后密封储存,待用时,取干荷花用2-3倍45-60° 的白酒浸泡,置于10-20°C的环境中15-20天;(2)将优质绿茶叶用75-85°C的纯净水冲泡4-8分钟,冲泡2次,滤除茶叶,得茶汤,茶叶与纯净水的比例为1 50-80 ;(3)将浸泡后的荷花磨碎打浆,和蔗糖同时放入茶汤中,搅拌均勻,密封置于25-35°C 的环境中发酵7-15天,利用现有技术经过滤,陈酿,分离,脱气,杀菌后灌装;(4)所用浸泡荷花的白酒为清香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荷花茶酒,以荷花为主要原料,加辅料绿茶和蔗糖经发酵而成,不含色素,香精,防腐剂等任何添加剂。本产品气味清香,口感良好,具有生津止渴,清心活血的功效,是一种低酒精度的营养保健酒。
文档编号C12G3/02GK102286319SQ20101020434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1日
发明者徐训国 申请人:徐训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