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物协同防治海参养殖池塘刚毛藻灾害产生的方法

文档序号:538229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生物协同防治海参养殖池塘刚毛藻灾害产生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海参养殖病害的方法,特别是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海参养殖池塘刚毛藻灾害产生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仿刺参tichopus japonicus),又叫刺参,海参,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我国刺参养殖产业从小到大、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我国沿海地区海参养殖面积达100万亩,实现产值近200亿元,占地区海水养殖业产值的近1/3,已成为区域型支柱行业。池塘养殖是我国刺参人工养殖最主要的生产模式(常亚青,2005)。也是刺参产业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养殖过速发展以及管理不科学等原因,近年来,刺参池塘养殖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近海环境质量下降、苗种质量下降、养殖病害发生等均制约着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其中,以刚毛藻(Cladophora)为代表的绿藻灾害暴发和频发是除病原微生物引起刺参疾病之外,对池塘养殖刺参危害最大自然灾害,在全国刺参养殖池塘均常年可见。刚毛藻和浒苔养殖池塘内的大量繁生,对养殖刺参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刚毛藻和浒苔群生性丝状藻体会形成海藻团,缠绕、包裹养殖刺参,使其无法正常运动,进而影响其生长存活;其暴发速度快、快速形成较大生物量,进而大量利用养殖池塘营养盐,造成池水清瘦,微藻等基础饵料繁生和池塘初级生产受到抑制,无法为养殖刺参提供生长所需的饵料;害藻死亡腐烂后,堆积于养殖池塘底部,产生大量的硫化氢和氨氮等有毒物质,造成底质环境恶化,养殖刺参出现死亡。目前,由刚毛藻造成的刺参养殖池塘绿藻灾害,主要有以下2种方法进行防治:1、化学药物杀灭法,如:灭藻素和农用扑草净,在灾害暴发的早期进行全池泼洒。2、人工捞除法,即使用人工打捞的方式,从养殖池塘内将暴发的藻团人工捞出,置于陆地将藻体曝晒致死。然而,上述防治方法由于更方面条件的限制,效果均十分有限,并且副作用较大。化学方法虽省时又省力,但不能排除药物对海参产生毒性和长期影响,对池塘的有益藻类和生物种源灭绝性破坏作用,进而影响海参的生长。人工捞取法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捞取的是上部藻体,底部根系仍未清除,在条件合适时,又可快速生长形成灾害。综上所述,现在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抑制海参养殖池塘刚毛藻灾害产生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能够有效抑制刚毛藻灾害的发生,并且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廉,省时省力的方法。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海参养殖池塘刚毛藻灾害产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养殖池塘内进行海参的养殖,在每年的5月初,注水至水位达50-70cm,每日投放发酵鸡粪50-100kg/亩,连续投放三天,停止投放后15-2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50cm,按照IOOkg/亩继续投放发酵鸡粪一天,如透明度小于30cm,正常换水,且每次大潮时换养殖池塘内水体的至,
b、每次投放发酵鸡粪的同时向养殖池塘内投放小球藻,小球藻的浓度大于1000万细胞/晕升,投放量为200-1000升/亩,
c>5-6月,向养殖池塘内泼洒岩虫苗种,苗种规格为0.5-2cm,投苗密度为1_3万尾/
亩,
d、5-6月,在养殖池塘内采用渔网吊养的方式投放马尾藻苗种,吊养网的网目直径为l-2cm,吊养网的四角绑扎浮漂,吊养深度为20-80cm,马尾藻的投放密度为150-250公斤/亩,
e、5-6月,每2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40cm,按照日投放量为20_50kg/亩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1-2次,直至透明度降至40cm以下,
f、6月初至6月末,向养殖池塘内投放市售EM菌,EM菌的浓度大于10亿细胞/毫升,投放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lOppm,
g、7月初至8月末,在阴历大潮时分2-3次逐渐向池塘内加水,使池塘水位达100-150cm,每隔1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
如透明度大于40cm,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并在投放后3-5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降至小于35cm时,停止投放鸡粪,
如透明度无变化,继续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在投放后3-5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池水的透明度降至35cm以下,
h、9月初至10月末,分2-3次将池塘水位降低至80-120cm,同时每隔1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50cm时,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并在投放后3-5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无变化,继续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直至透明度降至小于40cm。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利用三种生物协同作用,肥水培养单细胞浮游微型藻类,通过其浓度的增加控制光照透过度,同时马尾藻也可降低池水的透光度,使底栖的刚毛藻无法接受光照,进而达到控制其生长的目的;通过岩虫的摄食作用,清除池底生长的少量部分刚毛藻。这是一种全生物方法,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养殖动物,同时浮游微型藻类死亡沉降后还成为养殖海参的饵料,具有绿色、环保、循环的特点。可以说这种方法为防治刚毛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特别是利用生物竞争性抑制和生物摄取去除刚毛藻,为此类有害藻类的防治开创了新领域。因此可以说这种方法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2010年在大连庄河黄古咀的海参养 殖池塘,利用本方法进行刚毛藻防治。在其正常海参养殖池塘,5月初,注水,使池塘水位达50cm,投放经过发酵的鸡粪作为有机肥,每天投放量为50kg/亩,连续投放三天。投放15天后,检测池塘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50cm,继续投放发酵鸡粪一天,投放量为IOOkg/亩。透明度小于30cm,正常换水,每次大潮换池塘水体的1/4。投放发酵鸡粪的同时投小球藻,小球藻可以为市售,也可以为人工培养,浓度为>1000万细胞/晕升,投放量为400升/亩。5-6月间投放岩虫苗种,采用小船划水、水S泼苗的方法,全池泼洒经过人工育苗、中间育成的岩虫大规格苗种(苗种规格1cm),投苗密度为1.0万尾/亩。5-6月投放马尾藻苗种,马尾藻采用渔网吊养方法,渔网吊养网目直径达l-2cm,渔网的四角绑紧浮漂,吊养深度为30cm。马尾藻苗种为市售,投放密度为150公斤/亩。每20天检测池塘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40cm时,及时投放发酵鸡粪20 kg/亩共2次,直至透明度降至小于40cm。6月初,投放市售EM菌,EM菌浓度为>10亿细胞/毫升,投放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IOppm07月初至8月末,逐渐加水,池塘水位达100-150cm,每10天检测池塘透明度,如透明度MOcm时,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20 kg/亩,间隔3-5天后检测透明度,若透明度降低至小于35cm,停止投放鸡粪。若透明度未见明显变化,继续投放发酵鸡粪40kg/亩,3-5天后检测透明度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透明度降至30cm以下。9月I日后,逐步将池塘水位降低至100cm,同时每10天检测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50cm时,投放发酵鸡粪,IOkg/亩,间隔3-5天后检测透明度,若变化不大,继续投放发酵鸡粪,15kg/亩。重复上述步骤,直至透明度降至低于40cm即可,直至10月初。10月初,采收渔网上的马尾藻,采收后进行正常海参养殖。实施例二
2010年在山东乳山南唐 家的海参养殖池塘,利用本方法进行刚毛藻防治。在其正常海参养殖池塘,5月初,注水,使池塘水位达80cm,投放经过发酵的鸡粪作为有机肥,每天投放量为60kg/亩。连续投放三天。投放15天后,检测池塘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50cm,继续投放发酵鸡粪一天,投放量为IOOkg/亩。透明度小于30cm,正常换水,每次大潮换池塘水体的1/5。投放发酵鸡粪的同时投小球藻,小球藻可以为市售,也可以为人工培养,浓度为>1000万细胞/晕升,投放量为600升/亩。5-6月间投放岩虫苗种,采用小船划水、水S泼苗的方法,全池泼洒经过人工育苗、中间育成的岩虫大规格苗种(苗种规格2cm),投苗密度为1.0万尾/亩。5-6月投放马尾藻苗种,马尾藻采用渔网吊养方法,渔网吊养网目直径达l-2cm,渔网的四角绑紧浮漂,吊养深度为50cm。马尾藻苗种为市售,投放密度为200公斤/亩。每20天检测池塘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40cm时,及时投放发酵鸡粪30 kg/亩共2次,直至透明度降至小于40cm。6月初,投放市售EM菌,EM菌浓度为>10亿细胞/毫升,投放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IOppm0 7月初至8月末,逐渐加水,池塘水位达150cm,每10天检测池塘透明度,如透明度MOcm时,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40 kg/亩,间隔3-5天后检测透明度,若透明度降低至小于35cm,停止投放鸡粪。若透明度未见明显变化,继续投放发酵鸡粪60kg/亩,3-5天后检测透明度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透明度降至30cm以下。9月I日后,逐步将池塘水位降低至120cm,同时每10天检测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50cm时,投放发酵鸡粪,20kg/亩,间隔3-5天后检测透明度,若变化不大,继续投放发酵鸡粪,20kg/亩。重复上述步骤,直至透明度降至低于40cm即可,直至10月初。10月初,采收渔网上的马尾藻,采收 后进行正常海参养殖。
权利要求
1.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海参养殖池塘刚毛藻灾害产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养殖池塘内进行海参的养殖,在每年的5月初,注水至水位达50-70cm,每日投放发酵鸡粪50-100kg/亩,连续投放三天,停止投放后15-2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50cm,按照IOOkg/亩继续投放发酵鸡粪一天,如透明度小于30cm,正常换水,且每次大潮时换养殖池塘内水体的I至., b、每次投放发酵鸡粪的同时向养殖池塘内投放小球藻,小球藻的浓度大于1000万细胞/晕升,投放量为200-1000升/亩, c>5-6月,向养殖池塘内泼洒岩虫苗种,苗种规格为0.5-2cm,投苗密度为1_3万尾/亩, d、5-6月,在养殖池塘内采用渔网吊养的方式投放马尾藻苗种,吊养网的网目直径为l-2cm,吊养网的四角绑扎浮 漂,吊养深度为20-80cm,马尾藻的投放密度为150-250公斤/亩, e、5-6月,每2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40cm,按照日投放量为20_50kg/亩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1-2次,直至透明度降至40cm以下, f、6月初至6月末,向养殖池塘内投放市售EM菌,EM菌的浓度大于10亿细胞/毫升,投放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lOppm, g、7月初至8月末,在阴历大潮时分2-3次逐渐向池塘内加水,使池塘水位达100-150cm,每隔1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 如透明度大于40cm,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并在投放后3-5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降至小于35cm时,停止投放鸡粪, 如透明度无变化,继续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在投放后3-5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池水的透明度降至35cm以下, h、9月初至10月末,分2-3次将池塘水位降低至80-120cm,同时每隔1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50cm时,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并在投放后3-5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无变化,继续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直至透明度降至小于40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海参养殖池塘刚毛藻灾害产生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三种生物协同作用,肥水培养单细胞浮游微型藻类,通过其浓度的增加控制光照透过度,同时马尾藻也可降低池水的透光度,使底栖的刚毛藻无法接受光照,进而达到控制其生长的目的;通过岩虫的摄食作用,清除池底生长的少量部分刚毛藻。这是一种全生物方法,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养殖动物,同时浮游微型藻类死亡沉降后还成为养殖海参的饵料,具有绿色、环保、循环的特点。可以说这种方法为防治刚毛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特别是利用生物竞争性抑制和生物摄取去除刚毛藻,为此类有害藻类的防治开创了新领域。
文档编号C12N1/12GK103098733SQ201310046519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6日
发明者杨大佐, 周一兵, 刘海映, 张旭峰 申请人:大连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