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低温硝化菌群中温富集培养及其低温应用的方法

文档序号:481058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低温硝化菌群中温富集培养及其低温应用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耐低温硝化菌群中温富集培养及低温应用的方法。所述的方法为取曝气池中具有硝化能力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硝化菌群,调活性污泥浓度为1.5~3g/L,根据接种来源,在15~25℃(中温)下确定具体培养温度,于硝化培养基中好氧培养6~8天即可直接用于5~12℃(低温)下氨氮废水处理;或转入5~12℃下采用硝化培养基继续培养6~8天,再应用到5~12℃氨氮废水处理中。该方法可在6~16天内获得能耐5~12℃低温并具有较高氨氮降解速率的硝化菌群。本发明解决了现有低温硝化菌剂制备步骤繁琐、低温驯化时间长、难以在低温下长期保持优势菌地位的问题。具有富集时间短、性能稳定、运行效果好且稳定、工艺操作简便、菌群来源容易等优势,便于推广应用。
【专利说明】一种耐低温硝化菌群中温富集培养及其低温应用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氮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耐低温硝化菌群中温富集培养及其低温应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根据《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污水排放总量达到684.6亿吨,氨氮排放量达到253.6万吨,这严重危害我国环境与人民健康生活。传统自养好氧硝化是目前污水处理采用的最为广泛和经济有效的氨氮治理方式(Metcalf, 1.N.C.,Eddy, H.,2003.Wastewater engineering !treatment and reuse fourth ed.McGraw-Hill.New York)。然而,自养硝化菌生长速率慢,对众多环境条件敏感等缺点导致硝化速率极易受限(Delatolla, R.Nitrifying b1films at cold temperatures: Kinetics and in-situcharacterizat1n(Doctor thesis), McGill University,Montreal, Quebec, Canad
a,2009)。
[0003]其中,温度是硝化作用主要的影响因素。当温度小于15°C时硝化速度明显下降;低于5°C时硝化细菌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Eric Williamson.Cold Climate PerformanceAnalysis of On-Site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J].Water EnvironmentResearch ;2010, 82:512)。我们的研究发现,当温度从25°C降至20°C后,活性污泥的氨氮降解量和好氧呼吸量分别降低了 27.79%和11.63%;当温度从20°C降低至10°C时,氨氮降解量和好氧呼吸量分别降低了 58.19%和40.98% (何乐韵.低温冲击下硝化菌抗氧化酶系统响应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而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气温一般在0°C以下,平均水温5°C左右。因此,很多寒冷地区污水处理厂在冬季时硝化作用受到极大冲击,氨氮处理能力和活性污泥沉降性能下降,直接影响出水水质。
[0004]国内外针对低温氨氮治理问题,已有从不同方面出发的低温硝化的专利,具体如下表所示。
[0005]

【权利要求】
1.一种耐低温硝化菌群中温富集培养及低温应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低温硝化菌群为污水生物处理曝气池中具有硝化能力的活性污泥通过中温富集培养得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温富集培养温度为15~25°C,具体为根据接种硝化菌群接种前所处环境温度(5~35°C ),进行温度上浮或下调,且温度上浮下调范围不超过10°C,使富集培养温度处于15~25°C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序批式富集培养,当接种硝化污泥原有生长环境温度为5~25°C时,具体过程为以6~8小时为一周期,曝气5~7小时,溶解氧控制在2mg/L以上,曝气 结束后静置30分钟后滗水50~70%,换硝化培养基培养,连续序批培养6~8天,所得培养物可用于低温氨氮废水处理;当接种硝化污泥原有生长环境温度为26~35°C时,具体过程为上述中温富集培养过后,将温度降低至即将低温应用温度与中温富集培养温度的中间温度,采用相同培养基与除温度外相同的培养条件,连续序批培养6~8天,所得培养物可用于低温氨氮废水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低温应用方式为,在结束权利要求3中培养后直接投入5~12°C低温氨氮废水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中温培养所获硝化菌群低温应用时,溶解氧控制在2mg/L以上,初始氨氮控制在30~300mg/L,pH7~8.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所述耐低温硝化菌群中温富集培养时的培养基成分为:(NH4) 2S04:0.3 ~0.5g/L 或 NH4Cl:0.24 ~0.41g/L ;NaHCO3:0.5 ~1.2g/L 或 Na2CO3:0.6 ~.1.3g/L ;KH2PO4:0.07 ~0.12g/L ;Na2HPO4.12H20:0.07 ~0.12g/L ;MgS04.7H20:0.07 ~.0.12g/L ;微量元素:4~6ml/L。其中,微量元素配方:0.3~0.6g/L EDTA,0.01~0.02g/L ZnSO4.7Η20,0.02 ~0.4g/L CaCl2, 0.045 ~0.053g/L MnCl2.4H20,0.01-0.lg/LFeSO4.7Η20,0.01 ~0.02g/L (NH4) 2Μο7024.4Η20,0.013 ~0.015g/L CuSO4.5Η20,0.016g/LCoCl2.6Η20, NiCl:0.01 ~0.05g/L, pH6.0。
【文档编号】C12N1/20GK104164386SQ201410312938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日
【发明者】谭周亮, 陈茂霞, 周后珍, 李旭东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