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茶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75750阅读:5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制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健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茶是流行于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其香味清新独特,饮用时口感香醇厚重,具有令人神清气爽、生津止渴的功效,因此深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喜爱,目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等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低是评判茶叶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茶多酚具有解毒、抗辐射和抑癌的作用,茶多酚经发酵后会转变成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从而影响茶汤的口感和颜色。氨基酸既垫定了茶汤的基础香气、滋味,也易作为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咖啡碱既能促使中枢神经兴奋,又能利尿、消浮肿、扩张血管壁、帮助消化以及调节脂肪代谢。这三类物质相辅相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叶的滋味和品质。

事实上,受光照、环境温度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不同时间段采摘的鲜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相对含量不同。制茶时,摊青时间、杀青温度、揉捻时间、干燥温度不当都有可能损耗茶叶中的有效成分。由于同一时间段采摘的、有效成分含量相近的茶叶,只能唯一对应一个最优工艺条件,当将不同时间段采摘的鲜茶叶混合,然后置于相同的工艺条件下进行烘制时,则不可避免的会损耗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导致制得的茶叶品质较低,保健功能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中、晚时间段采摘来的鲜茶施以特定制茶工艺,以确保茶叶中有效成分得到有效存留的保健茶的制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保健茶的制作方法,以中午和下午采摘的茶叶为B茶,对B茶进行摊青、杀青、揉捻和干燥,即得保健茶。

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针对中、晚时间段采摘来的鲜茶叶施以特定工艺进行制茶,该方法有利于转化中、晚茶中较多的茶多酚,加工后的茶叶有效成分存留量多;制得的茶叶品质好,汤色清亮,回味幽香,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长期饮用,具有提神益思、抗老化、防衰老、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以黄山地区的一芽二叶春鲜茶为例,分析其茶叶有效成分日变化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一芽二叶鲜茶叶中有效成分日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在早中晚三个时段中,鲜茶叶中主要有效成分氨基酸含量随每天时辰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多酚类含量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不同时间段采摘来的茶叶有效成分差异很大。

实施例1:

一种保健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摘:在清明、谷雨前后按一芽二叶以上标准采摘鲜茶叶,以中午和下午采摘的茶叶为B茶,每隔2天巡回采摘一次,至立夏结束;

(2)摊青:将采摘来的鲜茶叶按不同的嫩度分开摊放在清洁卫生、阴凉通风的摊放室中,摊放3小时,至鲜叶稍有回软;摊放室空气的相对湿度为88%左右,室温为18℃,叶温控制在30℃以内;

(3)杀青:在平锅上手工操作,每锅投叶量为300克;锅体温度180℃,杀青5分钟;杀青过程中,双手尽量将叶子全部提起,翻拌快,抖散开,使茶叶接触锅面受热均匀一致,而又不使闷气,不焦,达到炒匀炒透,至叶质变软,稍有粘性,叶面失去光泽,呈暗色即为适宜,便可进入揉捻;

(4)揉捻:杀青起锅后,及时散失热气,轻揉4分钟,使之稍卷曲成条即可,揉捻时速度宜慢,压力宜轻,以保持芽叶完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

(5)干燥:

初烘:将经过揉捻的B茶按顺序依次放在烘顶温度为90℃、80℃、70℃、60℃左右的四只烘笼上边烘边翻,得到含水率为15%的初烘B茶;初烘过程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要轻,火温要稳;

摊凉:将初烘B茶摊凉30分钟,以促进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足烘:将8烘笼的初烘B茶并为一烘笼,在60℃左右的文火下慢烘,至足干,拣剔去杂后,再在60℃左右的文火下慢烘一次,促进茶香透发,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即得。

在选择以中午和下午采摘的茶叶为B茶时,也可以清晨采摘的鲜茶叶为A茶,或者,进一步的为提高茶叶品质而选择以中午采摘的茶叶为B茶,以下午采摘的茶叶为C茶进行烘制。烘制过程中,A茶和B茶既可以同步制作得到保健茶,也可分开制作得到保健茶。

实施例2:

一种保健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摘:在清明、谷雨前后分清晨,中、下午两个时间段按一芽二叶以上标准采摘鲜茶叶,以清晨采摘的鲜茶叶为A茶,以中午和下午采摘的茶叶为B茶,每隔3天巡回采摘一次,至立夏结束;

(2)摊青:将采摘来的鲜茶叶按不同的嫩度分开摊放在清洁卫生、阴凉通风的摊放室中,A茶的摊青时间为1.5小时,B茶摊青时间为4小时,至鲜叶稍有回软;摊放室空气的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室温为15℃,叶温控制在30℃以内;

(3)杀青:每锅投叶量为250克;A茶在深锅上手工操作,温度250℃,杀青4分钟;而B茶在平锅上手工操作,温度190℃,杀青6分钟;杀青过程中,双手尽量将叶子全部提起,翻拌快,抖散开,使茶叶接触锅面受热均匀一致,而又不使闷气,不焦,达到炒匀炒透,至叶质变软,稍有粘性,叶面失去光泽,呈暗色即为适宜,便可进入揉捻;

(4)揉捻:杀青起锅后,及时散失热气,A茶轻揉2分钟,B茶轻揉5分钟,使之稍卷曲成条即可,揉捻时速度宜慢,压力宜轻,以保持芽叶完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

(5)干燥:

初烘:将经过揉捻的A茶和B茶,按顺序分别依次放在烘顶温度为90℃、80℃、70℃、60℃左右的四只烘笼上边烘边翻,得到含水率为14%的初烘A茶和B茶;初烘过程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要轻,火温要稳;

摊凉:将初烘A茶和B茶各自摊凉30分钟,以促进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足烘:将9烘笼的初烘A茶和B茶,分别并为一烘笼,在60℃左右的文火温度条件下慢烘,至足干,拣剔去杂后,再在60℃左右的文火温度下慢烘一次,促进茶香透发,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即得。

实施例3:

一种保健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摘:在清明、谷雨前后分清晨,中、下午两个时间段按一芽二叶以上标准采摘鲜茶叶,以清晨采摘的鲜茶叶为A茶,以中午和下午采摘的茶叶为B茶,每隔2天巡回采摘一次,至立夏结束;

(2)摊青:将采摘来的鲜茶叶按不同的嫩度分开摊放在清洁卫生、阴凉通风的摊放室中,A茶的摊青时间为2.5小时,B茶摊青时间为3小时,至鲜叶稍有回软;摊放室空气的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室温控制在20℃,叶温控制在30℃以内;

(3)杀青:每锅投叶量为500克;A茶在深锅上手工操作,温度220℃,杀青3分钟;而B茶在平锅上手工操作,温度200℃,杀青5分钟;杀青过程中,双手尽量将叶子全部提起,翻拌快,抖散开,使茶叶接触锅面受热均匀一致,而又不使闷气,不焦,达到炒匀炒透,至叶质变软,稍有粘性,叶面失去光泽,呈暗色即为适宜,便可进入揉捻;

(4)揉捻:杀青起锅后,及时散失热气,A茶轻揉1分钟,B茶轻揉3分钟,使之稍卷曲成条即可,揉捻时速度宜慢,压力宜轻,以保持芽叶完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

(5)干燥:

初烘:将经过揉捻的A茶和B茶混在一起,依次放在烘顶温度为90℃、80℃、70℃、60℃左右的四只烘笼上边烘边翻,得到含水率为15%的初烘茶;初烘过程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要轻,火温要稳;

摊凉:将初烘茶摊凉30分钟,以促进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足烘:将8~10烘笼的初烘茶并为一烘笼,在60℃左右的文火温度条件下慢烘,至足干,拣剔去杂后,再在60℃左右的文火温度下慢烘一次,促进茶香透发,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即得。

对比实施例:

在清明、谷雨前后分清晨,中、下午两个时间段按一芽二叶以上标准采摘鲜茶叶,将采摘的鲜茶叶混在一起,摊放在清洁卫生、阴凉通风的摊放室中,摊青时间为3小时;摊放室空气的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室温控制在20℃,叶温控制在30℃以内;然后按照常规步骤和工艺条件对此鲜茶叶进行杀青、揉捻、干燥,得对照茶叶。

分别分析本发明制得的A茶、B茶与对照茶叶的有效成分含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A茶、B茶与对照茶叶的有效成分含量对照表

由表2可知,经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早、中、晚茶分别烘制后,制得的A茶和B茶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如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对照茶叶,茶多酚的转化量也较对照茶叶高,由此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茶叶的制作方法能有效提高茶叶品质。且不管是A茶还是B茶,经泡制后,茶汤清亮,回味幽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长期饮用,具有提神益思、抗老化、防衰老、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