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乌龙茶蜜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59054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养生补品领域,尤其是一种乌龙茶蜜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乌龙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果胶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而铁观音所含的有机化学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多种氨基酸等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类。无机矿物元素主要有:钾、钙、镁、钴、铁、锰、铝、钠、锌、铜、氮、磷、氟、等。铁观音所含的无机矿物元素,如锰、铁、氟、钾、钠等均高于其他茶类。

《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蜂蜜质地滋润,可润燥滑肠;生用性凉,清热润肺;熟用补中,缓急止痛;甘以解毒,调和百药。蜂蜜的药用价值也很广泛,对肝炎、肝硬化、肺结核、神经衰弱、失眠、便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喝点蜂蜜也是功效多多。

对于大多由于工作节奏快饮食不正常的人常有肠胃疾病,但对于时间紧的现代人来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养胃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也就是说,传统的喝茶方式不适宜于人们城市快节奏生活的需要,因此生产出一种携带、食用方便的乌龙茶蜜膏是人们不断解决的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特殊工艺制作出一种乌龙茶蜜膏,能在饮用的过程享受了乌龙茶特有的回甘、醇厚的品茗情调,又可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乌龙茶蜜膏,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蜂蜜70-90份,乌龙茶5-15份,蜜桃5-8份,山楂2-4份。

优选地,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蜂蜜80份,乌龙茶10份,蜜桃6份,山楂3份。

如上所述的乌龙茶蜜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蜜桃、山楂洗净,切碎,备用;

步骤2:将乌龙茶用78-85℃的水浸泡2-3分钟,滤干后切碎,备用;

步骤3:将切碎的蜜桃、山楂和乌龙茶混合为茶膏料;

步骤4:将茶膏料放入容器中,加入粮食酒和水进行熬煮,时间为8-10分钟,温度为98-100℃;

步骤5:将完成熬煮的茶汤过滤用60-8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再将粗过滤后的茶膏料渣放入容器中,加入添加了粮食酒的水进行熬煮,时间为18-20分钟,温度为95-100℃;

步骤6:将完成二次熬煮的茶汤过滤用60-8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I,再将粗过滤后的茶膏料渣放入容器中,加入添加了粮食酒的水进行熬煮,时间为28分钟-38分钟,温度为90-100℃;

步骤7:将完成三次熬煮的茶汤过滤用8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II,将滤液I、滤液II和滤液III混合得茶膏液;

步骤8:将茶膏液加入蒸馏容器中浓缩成浆状的稀茶膏;

步骤9:将稀茶膏放进干燥箱中,干燥温度为65-80℃,得茶膏浓缩液;

步骤10:将茶膏浓缩液加入蜂蜜中调制,即得。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蜂蜜需先装于一容器中,将盛有蜂蜜的容器置于装有水的预溶装置中,使其充分溶解,预溶后的蜂蜜进入蜂蜜过滤装置中过滤除去杂质,装入容器中待用。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4所述的粮食酒与水的重量份比为1∶1100-1500,粮食酒的酒精度为60-65°的粮食酒;茶膏坯料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70-90。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5所述的茶膏料渣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1.5-3。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6所述的茶膏料渣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1.2-3。

本发明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乌龙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果胶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

本发明的乌龙茶方便食用,且富含多种营养价值。乌龙茶作为我国特种名茶,经现代国内外科学研究证实,乌龙茶除了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突出表现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本发明的乌龙茶蜜膏采用天然原材料制成,有良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并且味道浓香、口感清凉甘甜,不但兼具提神醒脑、延年益寿功效,还携带方便,即买即吃,满足人们快节奏生活的需求,并可大批量的生产。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做进一步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任何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基础所作出的有限次修改仍然属于本发明所要保护的内容。

实施例1

步骤1:将6份蜜桃、4份山楂洗净,切碎,备用;

步骤2:将10份乌龙茶用75℃的水浸泡2-3分钟,滤干后切碎,备用;

步骤3:将切碎的蜜桃、山楂和乌龙茶混合为茶膏料;

步骤4:将茶膏料放入容器中,加入粮食酒和水进行熬煮,时间为8-10分钟,温度为98-100℃;

步骤5:将完成熬煮的茶汤过滤用60-8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再将粗过滤后的茶膏料渣放入容器中,加入添加了粮食酒的水进行熬煮,时间为18-20分钟,温度为95℃;

步骤6:将完成二次熬煮的茶汤过滤用8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I,再将粗过滤后的茶膏料渣放入容器中,加入添加了粮食酒的水进行熬煮,时间为38分钟,温度为100℃;

步骤7:将完成三次熬煮的茶汤过滤用8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II,将滤液I、滤液II和滤液III混合得茶膏液;

步骤8:将茶膏液加入蒸馏容器中浓缩成浆状的稀茶膏;

步骤9:将稀茶膏放进干燥箱中,干燥温度为80℃,得茶膏浓缩液;

步骤10:将茶膏浓缩液加入80份蜂蜜中调制,即得。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蜂蜜需先装于一容器中,将盛有蜂蜜的容器置于装有水的预溶装置中,使其充分溶解,预溶后的蜂蜜进入蜂蜜过滤装置中过滤除去杂质,装入容器中待用。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4所述的粮食酒与水的重量份比为1∶1300,粮食酒的酒精度为63°的粮食酒;茶膏坯料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80。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5所述的茶膏料渣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2。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6所述的茶膏料渣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2。

实施例2

步骤1:将8份蜜桃、2份山楂洗净,切碎,备用;

步骤2:将15份乌龙茶用85℃的水浸泡2-3分钟,滤干后切碎,备用;

步骤3:将切碎的蜜桃、山楂和乌龙茶混合为茶膏料;

步骤4:将茶膏料放入容器中,加入粮食酒和水进行熬煮,时间为8-10分钟,温度为100℃;

步骤5:将完成熬煮的茶汤过滤用6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再将粗过滤后的茶膏料渣放入容器中,加入添加了粮食酒的水进行熬煮,时间为18-20分钟,温度为100℃;

步骤6:将完成二次熬煮的茶汤过滤用6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I,再将粗过滤后的茶膏料渣放入容器中,加入添加了粮食酒的水进行熬煮,时间为38分钟,温度为90℃;

步骤7:将完成三次熬煮的茶汤过滤用8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II,将滤液I、滤液II和滤液III混合得茶膏液;

步骤8:将茶膏液加入蒸馏容器中浓缩成浆状的稀茶膏;

步骤9:将稀茶膏放进干燥箱中,干燥温度为80℃,得茶膏浓缩液;

步骤10:将茶膏浓缩液加入70份蜂蜜中调制,即得。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蜂蜜需先装于一容器中,将盛有蜂蜜的容器置于装有水的预溶装置中,使其充分溶解,预溶后的蜂蜜进入蜂蜜过滤装置中过滤除去杂质,装入容器中待用。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4所述的粮食酒与水的重量份比为1∶1500,粮食酒的酒精度为60°的粮食酒;茶膏坯料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90。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5所述的茶膏料渣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1.5。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6所述的茶膏料渣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3。

实施例3

步骤1:将5份蜜桃、4份山楂洗净,切碎,备用;

步骤2:将5份乌龙茶用85℃的水浸泡2-3分钟,滤干后切碎,备用;

步骤3:将切碎的蜜桃、山楂和乌龙茶混合为茶膏料;

步骤4:将茶膏料放入容器中,加入粮食酒和水进行熬煮,时间为8-10分钟,温度为98℃;

步骤5:将完成熬煮的茶汤过滤用8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再将粗过滤后的茶膏料渣放入容器中,加入添加了粮食酒的水进行熬煮,时间为18-20分钟,温度为100℃;

步骤6:将完成二次熬煮的茶汤过滤用8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I,再将粗过滤后的茶膏料渣放入容器中,加入添加了粮食酒的水进行熬煮,时间为30分钟,温度为100℃;

步骤7:将完成三次熬煮的茶汤过滤用80目滤布粗过滤后得到过滤液III,将滤液I、滤液II和滤液III混合得茶膏液;

步骤8:将茶膏液加入蒸馏容器中浓缩成浆状的稀茶膏;

步骤9:将稀茶膏放进干燥箱中,干燥温度为65℃,得茶膏浓缩液;

步骤10:将茶膏浓缩液加入90份蜂蜜中调制,即得。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蜂蜜需先装于一容器中,将盛有蜂蜜的容器置于装有水的预溶装置中,使其充分溶解,预溶后的蜂蜜进入蜂蜜过滤装置中过滤除去杂质,装入容器中待用。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4所述的粮食酒与水的重量份比为1∶1100,粮食酒的酒精度为65°的粮食酒;茶膏坯料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70。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5所述的茶膏料渣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3。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6所述的茶膏料渣与添加了粮食酒的水的重量份为1∶1.2。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范围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