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式高压高效烤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3216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式高压高效烤炉。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肉类食品加工的烤炉种类很多,其多数是在常压及开放式状态下对食品进行加工,该种烤炉存在如下缺点:肉类食品在常压状态下,肉类食品熟的较慢,需要大量的热量来进行加热,而且骨头难酥化;肉类食品在开放式状态下加工时,其内部水分在热空气的加热下会大量蒸发流失,制成的肉类食品中肉汁流失,口感偏柴。

专利号为201520991776.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层式高压烤炉,其包括外炉和内炉,所述内炉套装在外炉内,且内炉与外炉之间形成加热腔;所述外炉底部与内炉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燃烧器,所述内炉顶部开设有内炉口,内炉口连接有放料管,放料管的一端与内炉口连通,放料管的另一端伸出外炉,且放料管的伸出外炉的一端设置有可开合的密封装置;所述内炉底部开设有排油口,排油口连接有排油管,排油管的一端与排油口连通,排油管的另一端伸出外炉,且排油管位于外炉外部的管体上设置有排油阀;所述内炉的内部设置有挂钩;所述内炉上设置有安全阀。其结构简单,使用安全,能够对待加工食品进行高压封闭加工,避免待加工食品中的水分过多流失。

但上述专利仍存在如下缺点:1、因内炉在使用时温度较高,内炉中肉类食品渗出的油脂在滴落到下方的内炉部位后,与高温内炉接触蒸发,并产生难闻气味,进而影响烤炉中的食品品质;2、肉类食品要提前腌制后才能在烤炉中入味,不利于大批量的工业化作业;3、加热效率低,存在局部温度高、局部温度过低的问题,浪费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双层式高压高效烤炉,保证加工食品品质,提高加热效率,适用于工业化批量作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式高压高效烤炉,包括外炉和内炉,内炉套装在外炉内,且内炉与外炉之间形成加热腔;内炉顶部开设有内炉口,内炉口连接有放料管,放料管的一端与内炉口连通,放料管的另一端伸出外炉,且放料管的伸出外炉的一端设置有可开合的密封装置;内炉的内部设置有挂钩,所述内炉中位于挂钩的下方对应设置有接油槽,接油槽的底部开设有排油口,排油口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的排油管;接油槽的槽体为中空腔体结构,该中空腔体形成密闭的冷却腔,在冷却腔上分别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的冷却液进管和冷却液出管,冷却液进管、冷却液出管和冷却腔形成冷却所述接油槽的冷却装置;所述加热腔内布置有加热装置和入味装置。

所述入味装置包括上部敞口的调料槽,调料槽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的液态调料输送管;内炉上开设有用于液态调料蒸汽进入的透气孔。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环绕所述内炉设置的加热盘管。

所述内炉上还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的加蒸汽管。

所述内炉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内炉温度的温度检测表、用于检测内炉压力的压力检测表和用于泄压的安全阀,温度检测表和压力检测表与所述加热盘管控制连接。

所述可开合的密封装置包括密封盖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放料管端部的法兰,密封盖与法兰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外炉上配设有行走装置。

所述挂钩设置有多个,多个挂钩沿周向水平布置在所述内炉的内炉壁上。

所述接油槽为漏斗型;所述冷却液进管位于冷却液出管的下方。

所述冷却液进管、冷却液出管、排油管、液态调料输送管和加蒸汽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安全,不仅能够对待加工食品进行高压封闭加工,避免待加工食品中的水分过多流失,而且接油槽及冷却装置的设置,避免了食品渗出的油脂在与高温内炉接触蒸发并产生难闻气味,保证了加工食品品质,加热装置的设置提高了加热效率,入味装置的设置,在烤制过程中液态调料直接蒸发并与肉类食品接触完成入味,适用于工业化批量作业。

所述内炉中位于挂钩的下方对应设置有接油槽,接油槽的底部开设有排油口,排油口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的排油管;接油槽的槽体为中空腔体结构,该中空腔体形成密闭的冷却腔,在冷却腔上分别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的冷却液进管和冷却液出管,冷却液进管、冷却液出管和冷却腔形成冷却所述接油槽的冷却装置,冷却液在冷却腔的流动过程中带走接油槽的热量,避免了渗出的油脂在滴落到接油槽处后,与高温接油槽接触蒸发产生难闻气味,从而保证了食品品质。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环绕所述内炉设置的加热盘管,保证加热均匀,提高加热效率。

所述入味装置包括上部敞口的调料槽,调料槽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的液态调料输送管;内炉上开设有用于液态调料蒸汽进入的透气孔,液态调料经液态调料输送管输送至调料槽,并在高温作用下蒸发,经透气孔进入内炉中并与肉类食品接触完成入味,减少腌制环节,提高加工效率,适用于工业化批量作业。

所述可开合的密封装置包括密封盖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放料管端部的法兰,密封盖与法兰通过螺栓连接,可开合的密封装置的结构设计便于开合进行加料或密封,密封盖和法兰之间设置的密封垫,能够提高内炉的封闭效果。

所述外炉上设置有行走装置,行走装置包括与外炉固定连接的支架,支架底部设置有万向轮,便于本实用新型的移动,使用方便。

所述挂钩设置有多个,多个挂钩排布设置在所述内炉的内炉壁上,能够一次实现对多个待加工食品的加工。

所述内炉上还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的加蒸汽管,根据烤制食品的不同通入不同量的蒸汽,保证食品加工品质。

所述内炉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内炉温度的温度检测表和用于检测内炉压力的压力检测表,温度检测表和压力检测表与所述加热盘管控制连接,便于随时检测内炉的温度及压力,并根据检测数据控制加热盘管的加热功率,实现自动化控制。

所述内炉的下半部设置为漏斗型,便于油脂汇集,利于其排放。所述冷却液进管位于冷却液出管的下方,提高冷却液在冷却腔中的停留时间及行程,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层式高压高效烤炉,一种双层式高压高效烤炉,包括外炉1和内炉2,内炉2套装在外炉1内,且内炉2与外炉1之间形成加热腔3;内炉2顶部开设有内炉口21,内炉口21连接有放料管4,放料管4的一端与内炉口21连通,放料管4的另一端向上伸出外炉1,且放料管4的伸出外炉的一端设置有可开合的密封装置。所述可开合的密封装置包括密封盖6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放料管4端部的法兰5,密封盖4与法兰5通过螺栓连接,密封盖6和法兰5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垫

内炉2的内部设置有挂钩11,挂钩11设置有多个,多个挂钩11沿周向水平布置在所述内炉2的内炉壁上。

所述内炉2中位于挂钩11的下方对应设置有接油槽7,接油槽7为漏斗型,接油槽7的底部开设有排油口,排油口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1的排油管74;接油槽7的槽体为中空腔体结构,该中空腔体形成密闭的冷却腔71,在冷却腔71上分别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1的冷却液进管72和冷却液出管73,冷却液进管72位于冷却液出管73的下方,冷却液进管72、冷却液出管73和冷却腔71形成冷却所述接油槽7的冷却装置。

冷却装置中冷却液在冷却腔71的流动过程中带走接油槽7的热量,避免了渗出的油脂在滴落到接油槽7处后,与高温接油槽接触蒸发产生难闻气味,从而保证了食品品质。

所述加热腔3内还布置有加热装置和入味装置。

所述入味装置包括上部敞口的调料槽8,调料槽8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的液态调料输送管81。内炉2上开设有用于液态调料蒸汽进入的透气孔22。

液态调料经液态调料输送管71输送至调料槽8,并在高温作用下蒸发,经透气孔22进入内炉2中并与肉类食品接触完成入味,减少腌制环节,提高加工效率,适用于工业化批量作业。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环绕所述内炉2设置的加热盘管9,保证加热均匀,提高加热效率。具体应用中加热盘管9可采用导热油加热方式,其也可采用其他加热方式,该加热方式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详述。

所述内炉2上还连接有伸出所述外炉1的加蒸汽管10,根据烤制食品的不同通入不同量的蒸汽,保证食品加工品质。

所述内炉2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内炉温度的温度检测表12和用于检测内炉压力的压力检测表13和用于泄压的安全阀14,温度检测表12和压力检测表13与所述加热盘管9控制连接,便于随时检测内炉2的温度及压力,并根据检测数据控制加热盘管9的加热功率,实现自动化控制

所述外炉上配设有行走装置,本实施例中行走装置包括与外炉1固定连接的支架15,支架15底部设置有万向轮16。

所述冷却液进管72、冷却液出管73、排油管74、液态调料输送管81和加蒸汽管10上均设置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待加工食品从放料管4放入内炉2并放在挂钩11上,液态调料经液态调料输送管71输送至调料槽8,封闭放料管4端部的密封装置及排油管7、调料输送管71上的阀门,内炉2完成封闭,开启加热盘管9在加热腔3内加热,热量传递至封闭的内炉2中,内炉2中空气升温并升压,待加工食品在内炉空气及食品自身所含的水分及油的共同加热作用下加工成熟,加工完成后,先打安全阀14进行泄压,之后还可打开排油管7上的排油阀71排放内炉2中的油脂。

在烤制过程中,打开冷却液进管72和冷却液出管73,冷却液在冷却腔71的流动过程中带走接油槽7的热量,避免了渗出的油脂在滴落到接油槽7处后,与高温接油槽接触蒸发产生难闻气味,从而保证了食品品质。此外,还可根据烤制食品的不同从加蒸汽管10向内炉2通入不同量的蒸汽,保证食品加工品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安全,不仅能够对待加工食品进行高压封闭加工,避免待加工食品中的水分过多流失,而且接油槽7及冷却装置的设置,避免了食品渗出的油脂在与高温内炉接触蒸发并产生难闻气味,保证了加工食品品质,加热装置的设置提高了加热效率,入味装置的设置,在烤制过程中液态调料直接蒸发并与肉类食品接触完成入味,适用于工业化批量作业。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