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20945发布日期:2019-08-03 10:27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茶饮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生物碱、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富含膳食纤维。茶饮料以其独特的风味,兼有营养、保健、清凉解渴功效,深受大众喜爱。传统方式以冲泡为主,包括市售茶饮料对茶叶的有效成分利用率低,很多营养成分随茶渣的废弃而被浪费。目前仍缺少一种可以“吃”的茶饮料。我国自古有吃茶的习俗,但仅为区域性流通,且需冲泡,便捷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传统冲泡茶叶营养成分随茶渣的废弃而被浪费的缺陷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吃”的茶饮料,水果颗粒增加咀嚼趣味性,半固体花茶饮料花香浓郁,营养健康。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由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超微绿茶粉15-60%,豌豆5-15%,水果颗粒2-5%,糖1-5%,食用花卉1-10%,结冷胶0.05-0.3%,其余为饮用天然泉水。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绿茶经过粗粉碎,超微粉碎,得到超微绿茶粉;

s2、豌豆110-130℃,低温烘焙1-2.5h;

s3、结冷胶和糖按比例混和,加4-6倍质量的饮用天然泉水溶解,得结冷胶糖水溶液;

s4、按饮料配方比例混合超微绿茶粉、水果果浆、结冷胶糖水溶液、低温烘焙的豌豆、饮用天然泉水,用料理机制成浆液;

s5、将浆液注入高压均质机进行均质处理;

s6、均质后的浆液121℃杀菌15min,冷却至85℃;

s7、每盒按重量加入食用花卉、水果颗粒,杀菌后的浆液热灌装,封口即为成品饮料。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步骤s1中超微绿茶粉为300-1500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步骤s5中高压均质机的均质压力为20-70mpa。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步骤s7中水果颗粒直径不大于0.5cm,质量不超过0.5g。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茶叶进行超微粉碎添加于饮料中,改传统“泡茶”为全茶利用,增加膳食纤维等成分的保健功效,又方便食用;且超微粉碎使比表面积增加,提高溶解性活性,更易消化吸收,又能发挥茶叶的独特风味;半固体花茶饮料中水果颗粒增加咀嚼趣味性,花香浓郁,营养健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由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超微绿茶粉15-60%,豌豆5-15%,水果颗粒2-5%,糖1-5%,食用花卉1-10%,结冷胶0.05-0.3%,其余为饮用天然泉水。

结合流程图1,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绿茶经过粗粉碎,超微粉碎,得到超微绿茶粉(300-1500目);

s2、豌豆110-130℃,低温烘焙1-2.5h;

s3、结冷胶和糖按比例混和,加4-6倍质量的饮用天然泉水溶解,得结冷胶糖水溶液;

s4、按饮料配方比例混合超微绿茶粉、水果果浆、结冷胶糖水溶液、低温烘焙的豌豆、饮用天然泉水,用料理机制成浆液;

s5、将浆液注入高压均质机进行均质处理;

s6、均质后的浆液121℃杀菌15min,冷却至85℃;

s7、每盒按重量加入食用花卉、水果颗粒,杀菌后的浆液热灌装,封口即为成品饮料。

步骤s5中高压均质机的均质压力为20-70mpa。

步骤s7中水果颗粒直径不大于0.5cm,质量不超过0.5g。

实施例1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由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超微绿茶粉15%,豌豆10%,马蹄颗粒2%,白砂糖2%,桂花4%,百合2%,结冷胶0.08%,其余为饮用天然泉水。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300g绿茶经过粗粉碎,超微粉碎,得到超微绿茶粉(300目);

s2、200g豌豆110-130℃,低温烘焙1h;

s3、1.6g结冷胶和40g白砂糖混和,加160ml饮用天然泉水溶解,得结冷胶糖水溶液;

s4、超微绿茶粉、结冷胶糖水溶液、低温烘焙的豌豆、1300ml饮用天然泉水,用料理机制成浆液;

s5、将浆液注入高压均质机进行均质处理,均质压力为20mpa;

s6、均质后的浆液121℃杀菌15min,冷却至85℃;

s7、每盒加入桂花4g,百合4g、马蹄颗粒4g,杀菌后的浆液86g,封口即为成品饮料。水果颗粒直径不大于0.5cm,质量不超过0.5g。

实施例2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由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超微绿茶粉30%,豌豆5%,桑葚颗粒3%,白砂糖1%,蜂蜜0.5%,玫瑰5%,结冷胶0.1%,其余为饮用天然泉水。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300g绿茶经过粗粉碎,超微粉碎,得到超微绿茶粉(1500目);

s2、50g豌豆110-130℃,低温烘焙2.5h;

s3、1.0g结冷胶和10g白砂糖混和,加5g蜂蜜、50ml饮用天然泉水溶解,得结冷胶糖水溶液;

s4、上述超微绿茶粉、结冷胶糖水溶液、低温烘焙的豌豆、585ml饮用天然泉水,用料理机制成浆液;

s5、将浆液注入高压均质机进行均质处理,均质压力为30mpa;

s6、均质后的浆液121℃杀菌15min,冷却至85℃;

s7、每盒加入玫瑰花5g,桑葚颗粒3g,杀菌后的浆液92g热灌装,封口即为成品饮料。水果颗粒直径不大于0.5cm,质量不超过0.5g。

实施例3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由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超微绿茶粉25%,豌豆15%,牛油果颗粒2%,梨1%,果糖1%,茉莉4%,结冷胶0.1%,其余为饮用天然泉水。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250g绿茶经过粗粉碎,超微粉碎,得到超微绿茶粉(800目);

s2、150g豌豆110-130℃,低温烘焙2h;

s3、1.0g结冷胶和10g果糖混和,加50ml饮用天然泉水溶解,得结冷胶糖水溶液;

s4、上述超微绿茶粉、结冷胶糖水溶液、低温烘焙的豌豆、540ml饮用天然泉水,用料理机制成浆液;

s5、将浆液注入高压均质机进行均质处理,均质压力为50mpa;

s6、均质后的浆液121℃杀菌15min,冷却至85℃;

s7、每盒加入茉莉花5g,牛油果颗粒2g,梨1g,杀菌后的浆液92g热灌装,封口即为成品饮料。水果颗粒直径不大于0.5cm,质量不超过0.5g。

实施例4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由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超微绿茶粉40%,豌豆5%,黄桃颗粒5%,白砂糖3%,金银花2%,菊花3%,结冷胶0.12%,其余为饮用天然泉水。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400g绿茶经过粗粉碎,超微粉碎,得到超微绿茶粉(1000目);

s2、50g豌豆110-130℃,低温烘焙1.5h;

s3、1.20g结冷胶和30g白砂糖混和,加150ml饮用天然泉水溶解,得结冷胶糖水溶液;

s4、上述超微绿茶粉、结冷胶糖水溶液、低温烘焙的豌豆、320ml饮用天然泉水,用料理机制成浆液;

s5、将浆液注入高压均质机进行均质处理,均质压力为70mpa;

s6、均质后的浆液121℃杀菌15min,冷却至85℃;

s7、每盒加入金银花2g,菊花2g,黄桃颗粒5g,杀菌后的浆液91g热灌装,封口即为成品饮料。水果颗粒直径不大于0.5cm,质量不超过0.5g。

实施例5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由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超微绿茶粉40%,豌豆8%,山竹颗粒5%,哈密瓜2%,白砂糖3%,金银花2%,菊花3%,结冷胶0.12%,其余为饮用天然泉水。

一种半固体花茶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400g绿茶经过粗粉碎,超微粉碎,得到超微绿茶粉(1200目);

s2、50g豌豆110-130℃,低温烘焙2.5h;

s3、1.20g结冷胶和30g白砂糖混和,加150ml饮用天然泉水溶解,得结冷胶糖水溶液;

s4、上述超微绿茶粉、结冷胶糖水溶液、低温烘焙的豌豆、320ml饮用天然泉水,用料理机制成浆液;

s5、将浆液注入高压均质机进行均质处理,均质压力为35mpa;

s6、均质后的浆液121℃杀菌15min,冷却至85℃;

s7、每盒加入山竹5g,哈密瓜颗粒2g,金银花2g,菊花3g,杀菌后的浆液88g热灌装,封口即为成品饮料。水果颗粒直径不大于0.5cm,质量不超过0.5g。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半固体花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茶叶进行超微粉碎添加于饮料中,改传统“泡茶”为全茶利用,增加膳食纤维等成分的保健功效,又方便食用;且超微粉碎使比表面积增加,提高溶解性活性,更易消化吸收,又能发挥茶叶的独特风味;半固体花茶饮料中水果颗粒增加咀嚼趣味性,花香浓郁,营养健康。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