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肝健脾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68810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肝健脾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保肝健脾脏茶。
【背景技术】
[0002]在快节奏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中,人们长时间的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忧郁,缺乏适当的身体运动,再加上饮食不规律,大量饮酒从而引起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神经运动中枢形成亢奋,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肾上腺髓质分沁肾上腺,去甲肾素增多,弓丨起全身细小动脉长时间痉挛,外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增高,导致肝脾负担加重,时间一长,极易损坏肝脾等重要器官。现代医学大致认为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与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关系较大,由于脂质移入增多与血管壁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增高有关;与神经内分泌调节脂质,胆固醇的代谢失调有较大关系。传统医学则认为其病因是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常以气郁,饮食失节及内伤虚损为主;长期恼怒忧郁,使肝郁气滞,肝气郁结,日久又可化为肝火,耗损肝阴,而肝阴不足,则阴不敛阳,致肝阳偏亢而化风上扰头目而致病;另有年迈体衰,肾气亏损,肾阳不足,致使肝失所养、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化火动风亦可导致此病。目前,人们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多采用中西药治疗,不但费用较高,而且常处被动状态,若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我国是饮茶历史悠久的国家,许多茶叶都有药用价值,利用饮茶来预防和辅助治疗此类病症,不失为一计良策。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早期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缓解动脉硬化,养肝健脾保健茶。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红枣提取精华液2-2.5当归1-2首乌1.5-2桑叶0.5-1甘草1-1.5。
[0004]上述保健茶的制作工艺是将上述原料精选后,分别粉碎,在70-80°C:温度时将甘草、桑叶烘烤25分钟,在50-60°C温度时,将当归、首乌烘烤20-25分钟,然后,加入红枣精华液,按比例混合,反复搅拌均匀,即可包装。
[0005]本发明中大枣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核黄素、硫胺素、胡萝卜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具有较强的补养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此外大枣中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其中被分离出的柚配质C糖甙类有中枢抑制作用,即降低自发运动及刺激反射作用、强直木僵作用,具有安神、镇静之功。现代药理学分析,红枣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且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具有抗炎清热,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中胆固醇等作用;当归性味甘甜、辛,具有平肝明目,疏风抗衰功能,现代药理学分析,菊花具有抗心肌缺血、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当归,性味甘、微温,具有调脂和中,行气化癖的功能,现代药理学分析,当归具有调脂降脂作用,能增加冠脉流量,有强心、降压、抗氧化等作用,并有增强免疫功能,有抗菌作用;桑叶性味甘、苦寒,具有清肝明目,疏风调压功能,现代药理学等分析,桑叶具有调节血压,降低血糖,抗炎抗菌等作用,对人体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等功效。甘草也仍是中医常用药。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它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之功效。相对而言,甘草生用清热解毒,蜜炙后用则能补中缓急。
[0006]本发明保肝健脾保健茶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冠脉流量,软化血管,降低血脂,中药护理调养肝脾,减轻肝脾损害等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07]1、配方:红枣提取精华200mL首乌2克当归1.5克桑叶0.5克
[0008]2、生产工艺:将上述药物粉碎成粉,分别烘烤,在70-80°C:温度时将野菊花、桑叶烘烤25分钟,在50-60°C温度时,将当归、首乌烘烤20-25分钟,然后,加入红枣精华液,按上述比例混合,搅拌均匀。该量为一次饮用所需,用沸水冲泡3-5分钟后饮用,可反复冲泡
2-3次,每日1-3剂。
【主权项】
1.一种保肝健脾茶,其特征是: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红枣提取精华液2-2.5当归1-2首乌1.5-2桑叶0.5-1甘草1-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肝健脾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是:将上述原料精选后,分别粉碎,在70-80°C:温度时将甘草、桑叶烘烤25分钟,在50-60°C温度时,将当归、首乌烘烤20-25分钟,然后,加入红枣精华液,按比例混合,反复搅拌均匀,即可包装。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肝健脾茶,它是由红枣、当归、首乌、甘草、桑叶等为配方,经粉碎、烘烤后制得,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增加冠脉流量,软化血管,降低血管阻力,调节血压、血脂、缓解动脉硬化的作用,也对肝脏、脾脏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肝脏,脾脏,动脉硬化等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并可用于上述病症的早期预防。
【IPC分类】A61P1-14, A61P3-06, A61P1-16, A61P9-12, A61K36-725, A61P9-10, A23F3-34
【公开号】CN104686734
【申请号】CN201310642559
【发明人】苏强
【申请人】苏强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3年12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