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8953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包括支撑架,支撑架对称分布在烘烤房两侧,在支撑架依次设有底横梁、中横梁和上横梁,在中横梁上设有U型槽轨,上横梁为分段式横梁结构,上坑装置通过其两侧的深沟球轴承悬挂在两根中横梁间,三组烘烤烟夹挂在上坑装置的对应钩子上,钩子通过轴连接与上坑装置两侧并与设置在上坑装置中锁紧杆的限位卡二配合,在上坑装置上设有扶手,在扶手内设有操作杆,操作杆两端的卡片与锁紧杆的限位卡一配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掌握及操作、使用省时省力、成本低廉,适合大范围推广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属于烟叶烘烤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烤烟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首位,我国现阶段的烤烟产量就约占烟叶总产量的80%以上,我国可以说是一个产烟大国,因此相应的就是对烤烟有较成熟的烘烤技术,烤房自然就成为烤烟生产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设备。
[0003]目前,我国烤烟主要由烟农种植和烘烤,因此现阶段还主要是使用传统的烤房对烤烟完成烘烤。使用传统烤房烤烟时,首先需要大量的人力到烟地里采集鲜烟叶,再运回来,然后需要将采集来的鲜烟叶使用竹竿进行编烟,最后需要人到横梁上将编好的烟提到横梁上一排排的摆放好。因此,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耗时耗力、操作原始且不安全。所以一种新型密集烤房解决这些问题就迫在眉睫了。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的缺陷,提供一种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可以快速实现烟叶的安装、卸掉及运输,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包括支撑架,支撑架对称分布在烘烤房两侧,在支撑架依次设有底横梁、中横梁和上横梁,在中横梁上设有U型槽轨,上横梁为分段式横梁结构,上坑装置通过其两侧的深沟球轴承悬挂在两根中横梁间,三组烘烤烟夹挂在上坑装置的对应钩子上,钩子通过轴连接与上坑装置两侧并与设置在上坑装置中锁紧杆的限位卡二配合,在上坑装置上设有扶手,在扶手内设有操作杆,操作杆两端的卡片与锁紧杆的限位卡一配合。
[0007]前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中,深沟球轴承设置在上坑装置中部两侧。
[0008]前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中,钩子间的间距与横梁、中横梁和上横梁间相互距离一致。
[0009]前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烘烤结构中,所述操作杆为圆柱结构,在操作杆中部设有扳手。
[0010]前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中,装烟台与支撑架前端的竖梁连接并可绕竖梁作0°?90°转动,装烟台顶部为弧线轨道,该弧线轨道与中横梁配合连接。
[0011]前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中,所述烘烤烟夹包括烟杆,插针座固定连接在烟杆两端,插针座与烟杆端头间形成挂台,两组插针框架的两端分别通过轴与插针座连接且相互插针框架间相对于烟杆对称。
[0012]前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中,所述插针框架由倒“L”型框架和插针组成,倒“L”型框架的横杆通过轴与插针座连接,插针均匀设置在“L”型框架的竖杆端头上并与竖杆垂直,两组插针框架的插针相互对应。
[0013]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烤房的布局,三层机构的支撑架对称分布在烤房两侧,上坑装置悬挂在中横梁上,然后借助外力实现上坑装置绕着深沟球轴承转动,直到上坑装置的钩子位置与下横梁、中横梁和上横梁对应(其中上横梁为分段式横梁结构,让烘烤烟夹通过上横梁的间隙后位于上横梁上方),然后扳动扳手,调节钩子转动方向,能实现烘烤烟夹方便放置在对应横梁间,完成装烟工序,卸烟工序与上述一致,本实用新型变传统烤房的布局,有利于上炕操作、操作安全、省时省力、成本低廉,有很大的使用经济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坑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3是附图2的局部放大图A-A;
[0017]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烘烤烟夹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插针框架与插针座连接结构示意图;15
[0019]附图6是运输车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中的标记为:1_插针框架、2-烟杆、3-插针座、4-挂台、5-倒“L”型框架、6-插针、7-支撑架、8-底横梁、9-中横梁、10-上横梁、Il-U型槽轨、12-上坑装置、13-深沟球轴承、14-烘烤烟夹、15-钩子、16-锁紧杆、17-限位卡二、18-扶手、19-操作杆、20-限位卡一、21-扳手、22-装烟台、23-竖梁、24-弧线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用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002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烘烤结构,如附图所示,包括支撑架7,支撑架7对称分布在烘烤房两侧,在支撑架7依次设有底横梁8、中横梁9和上横梁10,在中横梁9上设有U型槽轨11,上横梁10为分段式横梁结构,上坑装置12通过其两侧的深沟球轴承13悬挂在两根中横梁9间,该深沟球轴承13设置在上坑装置12中部两侧,三组烘烤烟夹14挂在上坑装置12的对应钩子15上,钩子15通过轴连接与上坑装置12两侧并与设置在上坑装置12中锁紧杆16的限位卡二 17配合,且该钩子15间的间距与底横梁8、中横梁9和上横梁10间相互距离一致,在上坑装置12上设有扶手18,在扶手18内设有操作杆19,该操作杆19为圆柱结构,在操作杆19中部设有扳手21,操作杆19两端的卡片与锁紧杆16的限位卡一 20配合。
[0023]装烟台22与支撑架7前端的竖梁23连接并可绕竖梁23作0°?90°转动,装烟台22顶部为弧线轨道24,该弧线轨道24与中横梁9配合连接。
[0024]该烘烤烟夹14包括烟杆2,插针座3固定连接在烟杆2两端,插针座3与烟杆2端头间形成挂台4,两组插针框架I的两端分别通过轴与插针座3连接且相互插针框架I间相对于烟杆2对称,其中插针框架I由倒“L”型框架5和插针6组成,倒“L”型框架5的横杆通过轴与插针座3连接,插针6均匀设置在“L”型框架5的竖杆端头上并与竖杆垂直,两组插针框架I的插针6相互对应
[0025]使用时,人员搬开插针框架(插针框架此时绕插针座上的轴转动),把烟叶成片挂在插针上(即插针穿透烟叶),当烟叶放完后,再将另一组插针相对烟叶翻转回来,之后通过人力按插针使两组插针实现插针尖部分对插而达到固定烟叶,,直到两组插针框架上的插针相互顶紧即可,装好烟叶的烘烤烟夹分别放在钩子上,待装完后缓慢推动上坑装置从装烟台推动到中横梁上,然后人工转动上坑装置,待烘烤烟夹分别处于底横梁、中横梁和上横梁的对应位置(其中上横梁为分段式横梁结构,烘烤烟夹可通过上横梁的间隙后位于上横梁上方),扳动扳手,调节钩子转动,直到烘烤烟夹可顺利放置在对应横梁上。装烟台可绕竖梁作90度旋转,两边折叠对烤房门压紧密封,卸烟原理与上述方法一直。
[0026]上炕时,可采用两种装烟方式上炕:
[0027]方法一:首先到烟地里采集鲜烟叶运输回来,在装烟台上放一平板使用烟夹进行系统的装烟,再将装好烟得烟夹使用上炕机构送进烤房当中。
[0028]方法二:使用如图中所示的运输车,将烟夹运到烟地里,边采集鲜烟叶边装烟,将装好烟的烟夹从运输车的侧面抬到运输车上,搭在运输车的前后两头,最后将装满烟得运输车拉回来,使侧门对齐装烟台,将装有烟得烟夹推到装烟台上,使用上炕机构将烟顺序提到烤房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包括支撑架(7),其特征在于:支撑架(7)对称分布在烘烤房两侧,在支撑架(7 )依次设有底横梁(8 )、中横梁(9 )和上横梁(10 ),在中横梁(9 )上设有U型槽轨(11),上横梁(10 )为分段式横梁结构,上坑装置(12)通过其两侧的深沟球轴承(13)悬挂在两根中横梁(9)间,三组烘烤烟夹(14)挂在上坑装置(12)的对应钩子(15)上,钩子(15)通过轴连接在上坑装置(12)两侧并与设置在上坑装置(12)中锁紧杆(16)的限位卡二(17)配合,在上坑装置(12)上设有扶手(18),在扶手(18)内设有操作杆(19),操作杆(19)两端的卡片与锁紧杆(16)的限位卡一(20)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其特征在于:深沟球轴承(13)设置在上坑装置(12)中部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其特征在于:钩子(15)间的间距与底横梁(8)、中横梁(9)和上横梁(10)间相互距离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19 )为圆柱结构,在操作杆(19 )中部设有扳手(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其特征在于:装烟台(22)与支撑架(7)前端的竖梁(23)连接并可绕竖梁(23)作0°?90°转动,装烟台(22)顶部为弧线轨道(24),该弧线轨道(24)与中横梁(9)配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烤烟夹包括烟杆(2 ),插针座(3 )固定连接在烟杆(2 )两端,插针座(3 )与烟杆(2 )端头间形成挂台(4),两组插针框架(I)的两端分别通过轴与插针座(3)连接且相互插针框架(I)间相对于烟杆(2)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烟叶运烤一体化密集烤房烘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框架(I)由倒“L”型框架(5)和插针(6)组成,倒“L”型框架(5)的横杆通过轴与插针座(3)连接,插针(6)均匀设置在“L”型框架(5)的竖杆端头上并与竖杆垂直,两组插针框架(!)的插针(6)相互对应。
【文档编号】A24B1/02GK203969175SQ201420366142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4日
【发明者】张大斌, 康平, 王丰, 刘孝竞, 黄仕雄 申请人:贵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