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折叠气道感应加热的发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07334发布日期:2021-02-27 10:2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在折叠气道感应加热的发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型卷烟烟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折叠气道感应加热的发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加热不燃烧卷烟因其相比传统燃吸式卷烟危害较小,越来越受到吸烟者的青睐。目前,加热不燃烧卷烟的加热方式包括:接触式电加热、非接触式电加热、炭加热等。
[0003]
接触式电加热是指对烟支直接接触式加热获得烟气,其使用通电加热的管、针或板等各种形式的加热器具与烟支或烟丝直接接触,在低于烟支燃点的温度下对烟支或烟草直接接触烘烤,使烟草的致香成分和发烟成份挥发出来,满足吸烟者对烟草的吸食要求。
[0004]
上述这种加热烟支或烟丝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是:
[0005]
一、与烟支或烟丝直接接触的烟丝能够被充分烘烤,而与发热体距离稍远位置的烟丝则得不到充分的烘烤,烘烤效果在烟支圆周横断面上有一定的不均匀性;
[0006]
二、加热器具本身体积较小,自身热容量不高。吸烟者在抽吸前需有一定加热等待时间。因为发热元件与烟丝直接接触,为了保证远离发热体烟草部分的加热效果,通常让发热元件表面温度比最佳适配加热温度提高10-20度,以保证加热的充分性。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与发热元件有接触的烟草经过数次的加热后,就会有烘烤后的烟草物质粘滞在发热元件上,给后续烟支的抽吸带来异味或加热困难。
[0007]
现有炭加热的烟支是利用附加在烟草前端的炭棒点燃后,对流经炭棒的空气进行快速加热。当这些炽热的空气在吸烟者的抽吸负压作用下,继续流过烟支端的烟丝部分时,对烟丝进行烘烤加热从而实现对烟丝部分的不燃烧加热。因此,这种加热方式可得到烟草香气,又避免了因点燃而大量产生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这种炭加热的烟支尽管具有比现有普通卷烟低害的特点,但是其烟支的前端附加了炭棒,不仅增加了烟支制造的难度,影响生产效率,还存在消费者点燃炭棒所需时间较长,点燃不易,炭棒点燃后可能有一定的异味或随吸烟环境通风不佳,产生一氧化碳甚至产生不安全风险等缺点。同样,炭棒点燃后难以控制,在不抽吸时,也存在着对烟丝部分的烘烤。且炭棒的末端也与烟丝直接接触或相对靠近,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在燃烧炭棒的末段也有对少量残余烟丝直接烘烤甚至临界烤燃的现象。
[0008]
现有非接触式电加热方式是利用对输入空气进行电加热的烟具,采用环状金属发热体、平层金属发热体、或组合式平层金属发热体直接通电加热的方式,对流过其表面的空气进行加热后再导入烟支进行“烘焙式”全方位立体加热。
[0009]
但上述非接触式电加热方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0010]
一、发热体相邻表面因通电的关系,相互绝缘需有足够空间,以防短路,因此存在只有流过发热体表面层的空气能够被充分加热的问题;
[0011]
二、对发热体的温度测控不便的问题:因温度传感器不能直接安装在有间隔需求
的发热体上,而气流的通路上,不仅安装、引线不便,还存在抽吸时与不抽吸时气流动、静间相对温度差过大,不易控制的问题。
[0012]
现有加热卷烟烟支由烟草段和滤棒两大部份组成,而滤棒又大多数都由靠近烟草段的支撑段、中部的降温段和消费者嘴唇接触的、末端的唇端三大部份组成。在加热卷烟烟支插入现有对烟支加热的烟具中时,由于烟支的烟草段部份较短,多数仅为10~15mm,最多不会超过20mm,大多数烟具都需将烟草段和(或) 滤棒的支撑段部份一起插入烟具加热的腔体。此外,消费者在使用未针对某一品种(或品牌)烟支生产的通用型烟具时,会直接造成发热元件末端距离烟支滤棒的支撑段不足2mm,甚至已经深入到滤棒支撑段的头部的现象。在上述情况下,一旦对烟支进行正常加热抽吸时,就大概率会产生支撑段材料不耐受加热体高温而发生热缩或热塌陷现象。这不仅影响烟支后半段的抽吸(因支撑段热缩或热塌陷时,烟支变形或变软),还直接影响到烟支的吸味。
[001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001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折叠气道感应加热的发烟装置,所述发烟装置包括:烟支导入管1、感应线圈3、加热杯5、发热元件6和导磁密封体7;
[0015]
其中,所述烟支导入管1设置在所述发烟装置的上端,其为中空管结构,内部空腔为混气腔1d,所述烟支导入管1上端部中心为第一导入孔1b、下端部中心为第二导入孔1e,所述第一导入孔1b的外环设置有若干个导气槽1c,所述混气腔1d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导入孔1b的直径,所述第二导入孔1e与第一导入孔1b直径相同且同轴,所述烟支导入管1下端具有至少一个进气道1a。
[0016]
所述第一导入孔1b与第二导入孔1e同轴,直径相同,且稍小于烟支的公称直径,以夹紧插入的烟支,以防烟支在抽吸时被嘴唇意外带出。所述第一导入孔1b和第二导入孔1e优选在烟支插入的方向设置有方便烟支插入的倒角。
[0017]
所述第二导入孔1e为一个辅助导向并固定烟支滤嘴部份的烟支导向孔。
[0018]
所述加热杯5设置在所述烟支导入管1的下方,整体为中空杯状结构,内部为烟支容纳腔8,杯底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孔9;
[0019]
所述导磁密封体7包围在所述加热杯5的外围,整体为中空杯状结构,杯底相对密封(仅有测温元件12的二个接线引脚需从导磁密封体7的下方穿出),所述导磁密封体7内壁和所述加热杯5外壁之间具有气流通道;
[0020]
所述发热元件6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中,所述发热元件6为铁磁性金属,其具有可穿过空气的结构;
[0021]
例如所述发热元件6为集束状铁磁性金属丝、集束状铁磁性金属网,或铁磁性多孔隙金属,其内部和/或表面具有/形成众多密集的气流通路;
[0022]
所述感应线圈3设置在所述导磁密封体7的外围,与电源连接;
[0023]
所述导气槽1c、所述混气腔1d、所述进气道1a、所述气流通道、所述进气孔9、所述烟支容纳腔8之间气流连通。
[0024]
所述发热元件6其内部和/或表面具有/形成众多密集的气流通路与上述的所述气流通道之间气流连通。
[0025]
所述导磁密封体7由微晶玻璃或陶瓷等磁场可穿透且耐高温的材料组成。
[0026]
所述混气腔1d的工作原理是:当插入欲抽吸的烟支时,烟支的烟草段插入所述烟支容纳腔8,烟支滤棒插入所述烟支导入管1部分。外界的空气从导气槽 1c进入混气腔1d,在此空腔内,环绕在烟支滤棒的常温空气将被传导和辐射加热后相对高温的烟支导入管1与烟支滤棒隔开,使得现有大面积与烟支滤棒有接触的烟支导入管1变为仅与第一导入孔1b的局部孔壁和第二导入孔1e的短圆柱内孔壁接触。两孔孔壁轴向长度均较短,因此两孔与烟支滤棒接触面积较小。
[0027]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入孔1e上端部还具有孔口倒角,既便于烟支导入,又可以进一步减小与烟支滤棒接触面积。第二导入孔1e孔壁与烟支滤棒接触部分的轴向长度优选0.3~0.8mm,基本呈现线接触状态。这样,即便是受发热部份的影响,烟支导入管1温度非常高,也不易造成烟支滤棒上支撑段部份中材料的热缩或产生异味,同时,烟支导入管1混气腔1d四周内壁和中央内插入的烟支嘴棒上降温段的相对高温,都能适当对吸入常温空气进行预热,从而达到减少烟具电源部份消耗,提高热效率的目的。
[0028]
所述感应线圈3在烟具工作时施加较大功率的中、高频电流,对铁磁性材料的发热元件6可进行电磁感应加热。
[0029]
优选地,所述感应线圈3设置在所述导磁密封体7的外围。
[0030]
优选地,所述发热元件6包括铁磁性金属纤维丝束、铁磁性金属纤维复合网、或者铁磁性的多孔隙、发泡金属块等。
[0031]
优选地,所述发烟装置还包括:电磁隔离环2,其为中空管状结构,设置在所述感应线圈3的外围。所述感应线圈3具有高温绝缘层。
[0032]
优选地,所述发烟装置还包括:
[0033]
绝缘隔热层7a,其包裹在所述导磁密封体7的外围;
[0034]
绝缘耐高温包裹层7b,其包裹在所述感应线圈3的外围,所述绝缘耐高温包裹层7b与所述电磁隔离环2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隙,以进一步隔热。
[0035]
本文中,所述耐高温的意思为:该材料在300摄氏度下不发生明显形变。
[0036]
所述绝缘隔热层7a为耐高温材料,目的是保护绕在其上的感应线圈3表层的绝缘层不致因所述导磁密封体7的高温而烧蚀。这样,当感应线圈3通过中至高频电流时,其作用在发热元件6内部的高频变化的磁场可在铁磁性材料构成的发热元件6内部产生众多小范围的感应涡电流而使发热元件6快速升温。
[0037]
所述绝缘耐高温包裹层7b是在所述感应线圈3的外层加一层耐高温保护和辅助固定感应线圈3的耐高温、绝缘保护膜包裹层,用于保护感应线圈3并将其固定在所述导磁密封体7的外侧。
[0038]
所述电磁隔离环2为铜或铝合金等金属的非铁磁性材料,所述电磁隔离环2 的内壁与所述感应线圈3外包的绝缘耐高温包裹层7b有0.1~1mm或更大的距离,这样一方面尽可能减少热量从整个发烟装置的径向向外传递,另一方面防止电磁信号向所述发烟装置径向外部辐射,保证所述发烟装置周边有相对较好的外部电磁环境,也减少了电磁功率从无用的方向传播。
[0039]
优选地,所述发烟装置还包括:第一测温元件4和第二测温元件12;其中,所述第一测温元件4埋设在所述发热元件6内,所述第二测温元件12设置在所述加热杯5底部与所述
导磁密封体7底部之间形成的匀热腔11内,且正对所述进气孔9。
[0040]
所述第一测温元件4、第二测温元件12的工作过程如下:在所述发烟装置附属的有控制电路中。所述发热元件6的温度由第一测温元件4测出,并将发热元件6的温度送至控制电路,以适时控制加载到所述感应线圈3的电气参数。
[0041]
从所述混气腔1d吸入的气体从所述发热元件6的孔隙中穿过时,所述发热元件6将其上的热量与进入的气体产生热交换,它们被吸到所述均热腔11内均匀混合,并从中央、有第二测温元件12的加热杯5底部的进气孔9处,吸入烟支内,对烟支的烟草部份进行加热烘烤。此时,所述第二测温元件12再次测出所述均热腔11内的空气温度,并将信息送至给控制电路,以实现对所述发热元件6加热功率、速率等参数的反馈控制。
[0042]
优选地,所述发烟装置还包括:隔热管10、隔热座13、和底座14;其中,所述隔热管10设置在所述电磁隔离环2的外围且卡接在所述烟支导入管1和所述底座14之间;
[0043]
电磁隔离环2卡接在所述烟支导入管1和所述隔热座13之间;
[0044]
所述隔热座13设置在所述导磁密封体7的下方,所述底座14设置在所述隔热座13的下方。
[0045]
所述隔热管10为真空双层保温管。所述隔热座13材质为耐热硅胶。所述底座14材质为耐高温材料peek塑料等。
[0046]
所述感应线圈3的通过联接导线15连接到电源,所述联接导线15从所述隔热座13和所述底座14中穿出。
[0047]
优选地,所述发烟装置内设置有电磁隔离层,电磁隔离层包括:贴在所述混气腔1d内部的电磁隔离层,贴在所述隔热座13上部或下部的电磁隔离层。更具体的,当电磁隔离需要在所述发烟装置的轴向两端进行最大限度的密封时,轴向的上部可在所述混气腔1d的四周内壁和上下内壁加贴一层约0.01~0.1mm厚的铝箔;烟支导入管1下端具有径向向内伸出的内凸台(内凸台内部形成了所述第二导入孔1e),内凸台的下端面须贴0.01~0.1mm厚的铝箔。同理,所述发烟装置轴向的下部,也可以在隔热座13的上部或下部粘合一个0.01~0.1mm厚度的铝垫圈,也能防止轴向下部有电磁干扰产生。当然,在所述铝垫圈与隔热座13和两联接导线15引出脚的地方,要留有大小适当的孔洞,以防造成短路。这层铝垫圈朝向所述烟支容纳腔8的方向的表面优选镀银层、或者抛为高光,这样也有利于把所述均热腔11辐射来的热量反射回去,有利于所述发烟装置内部的保温。
[0048]
优选地,所述进气孔9呈环形分布分布在所述加热杯5的底部。
[0049]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入孔1b和第二导入孔1e的直径略小于待吸烟支的公称直径,小于等于所述烟支容纳腔8的直径。
[0050]
优选地,所述烟支导入管1下端具有径向向内伸出的内凸台,下端具有轴向向下伸出的下凸台,所述至少一个进气道1a环状分布在下凸台上,且贯穿所述下凸台;
[0051]
所述加热杯5上端部抵靠在所述内凸台的下表面,且位于所述下凸台的内侧;所述导磁密封体7上端部位于所述下凸台的外侧。
[0052]
上述技术方案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自由组合。
[0053]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4]
1、本实用新型首次设计了一种在折叠气道感应加热的发烟装置,加热原理为感应加热,发热体内部和/或表面具有/形成多个气流通路,可以对流过其表面和内部的空气快
速充分加热,再利用此加热过的空气加热烟支,有效解决此前电加热卷烟加热不均匀、炭加热卷烟易烤燃、不易控、香气成分不足、抽吸感差的问题。与现有的接触式电加热、非接触式电加热、炭加热方法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烟装置对烟草的烘烤更均匀,更充分,且没有接触式电加热产生的烘烤后的烟草物质粘连、烟草段滞留烟具等问题。
[0055]
2、以往简单串联式“加热体+烟支”的方案会使烟支加热部分的轴向长度变得较长,将使发烟装置的长度也变长。为克服这个缺点,发挥感应加热的优势,本实用新型对原有“加热体+烟支”进行空间轴向长度缩小的空间折叠,以减小烟具加热部份的轴向长度。本实用新型发热元件6设置在气道内,气道为折叠往返形式,即增大了气流通道的长度,又减小了发烟装置的轴向长度。
[0056]
3、最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烟支导入管1内部的混气腔1d和其上的导气槽1c等设计具有以下作用:减少与烟支滤棒接触面积以避免烟支滤棒上支撑段部份中材料的热缩;对吸入的空气进行预热。
[0057]
4、本发烟装置的所述加热杯5底部与所述导磁密封体7底部之间形成了匀热腔11。匀热腔11具有以下作用:用户的抽吸在所述匀热腔11内产生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匀热腔11内部产生多区域微流动,均化热量和压差,到进气孔9,受到抽吸产生的负压后,才把相对均化同时得到一定温度下降的气体吸入到烟支容纳腔8内插入的烟支中,用这些均化后的高温气体对烟支内的烟草部份进行烘烤加热。
[0058]
5、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气孔9呈环形分布在所述加热杯5的底部,匀热腔11内的空气进入所述烟支容纳腔8时,分散程度更高,因此对烟支的加热效果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0059]
图1为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在折叠气道感应加热的发烟装置纵向截面示意图。
[0060]
图2为实施例1所述的发烟装置插入烟支后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0061]
图3为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在折叠气道感应加热的发烟装置纵向截面示意图。
[0062]
附图标记列表:
[0063]
1、烟支导入管,1a、进气道,1b、第一导入孔,1c、导气槽,1d、混气腔,1e、第二导入孔,2、隔离环,3、感应线圈,4、第一测温元件,5、加热杯,6、发热元件,7、导磁密封体,7a、绝缘隔热层,7b、绝缘耐高温包裹层, 8、烟支容纳腔,9、导气孔,10、隔热腔,11、均热腔,12、第二测温元件,13、隔热座,14、底座,15、联接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0065]
实施例1
[0066]
如图1,一种在折叠气道感置包括:烟支导入管1、电磁隔离环2、感应线圈3、第一测温元件4、加热杯5、发热元件6、导磁密封体7、绝缘隔热层7a、绝缘耐高温包裹层7b、烟支容纳腔8、进气孔9、隔热腔10、均热腔11、第二测温元件12、隔热座13、底座14、联接导线15。
[0067]
其中,所述烟支导入管1设置在所述发烟装置的上端,其为中空管结构,内部空腔为混气腔1d,所述烟支导入管1上端部中心为第一导入孔1b、下端部中心为第二导入孔1e,所述第一导入孔1b的外环设置有若干个导气槽1c,所述混气腔1d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导入
孔1b的直径,所述第二导入孔1e与第一导入孔1b直径相同且同轴,所述烟支导入管1下端具有至少一个进气道1a;
[0068]
所述第一导入孔1b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导入孔1e的直径,它们都略小于烟支容纳腔8的直径,也略小于或等于插入烟支的外径;
[0069]
其中,所述烟支导入管1外部设计为多个台阶状结构,以通过卡接固定下方的电磁隔离环2、加热杯5、导磁密封体7、隔热腔10。具体设计如下:
[0070]
所述烟支导入管1第一导向孔1b的下方部分具有沿第一导向孔1b轴线方向向下延伸并向径向收缩的三级阶梯状圆台,首级圆台外径最大,内部包容混气腔1d,外部与隔热腔10内接;第二级圆台向内收缩,可外接电磁隔离环2,并保证与隔热腔10内壁有大于等于0.3mm的空间,下端面与感应线圈3上沿抵靠或平齐;第三级圆台直径进一步收缩,其外圆直接与导磁密封体7内壁内接,下端面上分布有多个与混气腔1d联通的进气道1a孔口,并与发热元件5的上沿抵靠,其内圆与加热杯5外壁内接。
[0071]
所述加热杯5设置在所述烟支导入管1的下方,整体为中空杯状结构,内部为烟支容纳腔8,所述烟支容纳腔8的直径略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入孔1b的直径,均稍大于或等于者插入烟支的外径,所述杯底中心具有一个或多个进气孔 9;
[0072]
所述导磁密封体7包围在所述加热杯5的外围,整体为中空杯状结构,杯底密封,所述导磁密封体7内壁和所述加热杯5外壁之间具有气流通道。
[0073]
所述发热元件6设置在所述导磁密封体7和所述加热杯5之间的气流通道中。所述发热元件6为:沿中心线径向分布的圆环状排布的铁磁性金属纤维丝束,其内部形成了多个气流通路。
[0074]
所述感应线圈3设置在所述导磁密封体7的外围,与电源连接,所述感应线圈3对铁磁性材料的发热元件6可进行感应加热。
[0075]
按顺序流入的顺序,吸入气流依次通过:所述导气槽1c、所述混气腔1d、所述进气道1a、所述气流通道、所述进气孔9、所述烟支容纳腔8。
[0076]
所述烟支导入管1材质选:导热相对较差的耐高温peek合成材料。所述加热杯5材质选自:微晶玻璃或者陶瓷。所述导磁密封体7材质为微晶玻璃。
[0077]
所述电磁隔离环2为中空管状结构,设置在所述感应线圈3的外围。所述电磁隔离环2为铜或铝合金等金属的非铁磁性材料。
[0078]
所述绝缘耐高温包裹层7b是在感应线圈3的外层加一层耐高温保护和辅助固定感应线圈3的耐高温、绝缘保护膜包裹层,用于保护感应线圈3并将其固定在所述加热杯5的外侧。电磁隔离环2的内壁与所述感应线圈3外包的绝缘耐高温包裹层7b有0.1~1mm或更大的距离,这样一方面尽可能减少热量从整个发烟装置的径向向外传递,另一方面防止电磁向所述发烟装置径向外部传递,保证烟具周边有相对较好的外部电磁环境,也减少了电磁功率从无用的方向传播。
[0079]
所述绝缘隔热层7a包裹在所述导磁密封体7的外围,为耐高温材料,目的是保护绕在其上的感应线圈3表层绝缘层不致因导磁密封体7的高温而烧蚀。这样,当感应线圈3通过中至高频电流时,其作用在发热元件6内部的高频变化的磁场可在铁磁性材料构成的发热元件6内部产生众多小范围的感应涡电流而使发热元件6快速升温。
[0080]
所述第一测温元件4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6的内部,所述第二测温元件12 设置在
所述加热杯5底部与所述导磁密封体7底部之间形成的匀热腔11内,且正对中心的所述进气孔9。所述发烟装置附属设置有控制电路(未在本实用新型的图中示出)。
[0081]
控制电路工作过程如下:
[0082]
所述发热元件6的温度由所述第一测温元件4测出,并将所述发热元件6 的温度送至所述控制电路,以适时控制加载到所述感应线圈3的电气参数。从所述混气腔1d吸入的气体从所述发热元件6的孔隙中穿过时,所述发热元件6将其上的热量与进入的气体产生热交换,气体被吸到所述加热杯5底部与导磁密封体7底部的下面形成的均热腔11内均匀混合,温度更加一致,并从中央、有所述第二测温元件12的加热杯5底部的进气孔9处,吸入烟支内,对烟支的烟草部份进行加热烘烤。此时,所述第二测温元件12再次测出均热腔11内的空气温度,并将信息送至给所述控制电路,以实现对所述发热元件6加热功率、速率参数的反馈控制。
[0083]
所述隔热管10设置在所述电磁隔离环2的外围且卡接在所述烟支导入管1 和所述底座14之间;电磁隔离环2卡接在所述烟支导入管1和所述隔热座13 之间;用耐热硅胶制成的所述隔热座13设置在所述导磁密封体7的下方,耐高温材料peek塑料制成的所述底座14设置在所述隔热座13的下方。
[0084]
所述隔热管10为真空双层隔热管。所述隔热座13、底座14配合上述零部件以完成整个发烟装置的轴向定位。所述感应线圈3的联接导线15也从隔热座 13和底座14中穿出。
[0085]
当电磁隔离需要在发烟装置的轴向两端进行最大限度的密封时,轴向的上部可在混气腔1d的四周内壁和上下内壁加贴一层约0.01~0.1mm厚的铝箔(图1 中未表示)。同理,所述发烟装置轴向的下部,也可以在隔热座13的上部或下部粘合一个约0.01~0.1mm厚度的铝垫圈(图1中未表示),也能防止轴向下部有电磁干扰产生。当然在铝垫圈与隔热座13和两联接导线15引出脚的地方,要留有足够大的孔洞,以防造成短路。
[0086]
当实施例1所述发烟装置插入烟支后的示意图为图2。图2中显示了烟支各部份的位置、吸入气流、和气流的流向。
[0087]
其中,i为烟支的烟草段部分,其长度大于加热杯5可插入的高度。ii为烟支的滤棒部份,它由插入所述混气腔1d的滤棒支撑段iii和露在空气中的烟气降温段iv和唇端过滤段v三部份组成。
[0088]
外界进入的空气从导气槽1c进入混气腔1d,在此空腔内,环绕在烟支滤棒的常温空气将高温的烟支导入管1隔开,所述烟支滤棒ii仅仅接触到第一导入孔1b的局部孔壁和所述第二导入孔1e的局部孔壁。这样被加间接加热的第二导入孔1e的孔壁也只与烟支的烟草段部份线接触,可有效地防止烟支滤棒的热缩变形,因为没有直接接触烟支滤棒。即便是受发热部份的影响,烟支导入管 1抽吸后温度比较高,也不易造成烟支滤棒上支撑段iii中材料的热缩。同时,烟支导入管1混气腔1d内壁的高温还能适当增加吸入空气的温度,从而达到提高热效率的目的。
[0089]
所述发烟装置内空气的流动路径如下:外界空气从所述第一导入孔1b和所述导气槽1c进入到所述混气腔1d内进行混合,混气腔1d的内壁对其内的空气进行预热,然后通过所述进气道1a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在其内被所述加热元件6加热,然后进入匀热腔11内热量和压强被均化后,通过所述进气孔9进入到所述烟支容纳腔8内的烟支中,加热烟支烟草段产生气溶胶,并与所述气溶胶混合形成烟雾一起被用户从烟支中抽吸出。
[0090]
实施例2
[009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所述加热杯5的杯底具有环形分布的多个进气孔9,发烟装置纵向截面示意图为图3。所述第二测温元件12设置在所述加热杯5底部与所述导磁密封体7底部之间形成的匀热腔11内,且正对或偏向任一个进气孔9(图中用最右边的一个进气孔9表示)。此时,在气道内,被加热的空气通过环形分布的多个进气孔9从所述匀热腔11进入到所述烟支容纳腔8内,空气的分散程度更高,因此对烟支的加热效果更加均匀。
[009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