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59082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旨在提供一种评吸口感更佳的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它包括雾化器主体和设置于雾化器主体内、一端从雾化器主体尾端伸出的导气管;还包括安装于雾化器主体尾端且另一端封闭的外壳,以及套装于外壳内且一端与雾化器主体尾端接触、另一端与外壳封闭端气密封接触的内管;所述导气管向外壳的封闭端延伸且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导气管和内管之间构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内管和外壳之间构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两组与外壳内壁接触的凸块组,且内管朝向雾化器主体的一端设置连通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的导气孔;所述外壳的封闭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第二气流通道和外界的出气孔。
【专利说明】
一种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由发热元件浸泡在电子烟液中,当雾化器与带电池的电子烟烟杆正确可靠连接时,只需抽吸或接通电源,雾化器中发热元件导通,发热元件开始对电子烟液进行加热。与传统卷烟的持续性燃烧不同,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在抽吸者的每次抽吸过程中,会随抽吸电子烟时间的长短实现相应时长的加热,该加热过程是一个从相对低温到高温,再回到相对低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种成分的电子烟液会因为加热元件工作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温度,从而抽吸同一口烟气的不同阶段,蒸发出不同的组分和香料物质,于是蒸发出的烟气就进入到现有雾化器未端一个用于收集雾化气体、长度有限、直径只有0.3-3_的导气管,雾化气体穿过导气管时还不能够很好地均匀混合就进入了吸烟者口腔中,且电子烟烟气粒径仅为传统烟支燃烧后形成烟气粒径的约十分之一左右,所以进入吸烟者口腔后常有电子烟雾化烟气饱满度不足的感觉。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烟气混合均匀,烟气入口温度适中,评吸口感更佳的,且具有组合式径向分布气道的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种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包括雾化器主体和设置于雾化器主体内、一端从雾化器主体尾端伸出的导气管;
[0006]还包括安装于雾化器主体尾端且另一端封闭的外壳,以及套装于外壳内且一端与雾化器主体尾端接触、另一端与外壳封闭端气密封接触的内管;
[0007]所述导气管向外壳的封闭端延伸且间隔一定距离;
[0008]所述导气管和内管之间构成第一气流通道;
[0009]所述内管和外壳之间构成第二气流通道;
[0010]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两组与外壳内壁接触的凸块组,且内管朝向雾化器主体的一端设置连通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的导气孔;
[0011]所述外壳的封闭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第二气流通道和外界的出气孔。
[0012]优选的是,所述内管朝向雾化器主体的一端设置与其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环,所述导气孔设置于连接环上。
[0013]优选的是,所述内管朝向外壳封闭端的一端设置与其可拆卸连接的隔离环;所述隔离环上设置有径向的隔片将其两侧隔离,其与外壳封闭端之间的构成混合腔,且隔离环上设置有连通混合腔及第二气流通道的通气孔;所述出气孔设置在外壳封闭端上且能够连通混合腔及外界的位置处。
[0014]优选的是,所述凸块组之间错位设置。
[0015]优选的是,所述导气孔为通孔或者设置于端部处的凹凸形状。
[0016]优选的是,所述通气孔为通孔或者设置于端部处的凹凸形状。
[0017]优选的是,所述导气管上套装有多个与内管内壁间隔一定距离的圆环板。
[0018]优选的是,所述导气管上靠近其出气端的一个或数个圆环板与导气管固定连接。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0020]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进行改进,使需要混合的烟气经过不同容积的气流通道,使不同时段挥发出的烟气在经过更长的空间和腔体时,烟气得到进一步的混合,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评吸体验。另一方面,烟雾经过相对更长的通道传输,高温的电子烟烟雾得到进一步的降温,使电子烟烟雾从微小的雾状逐步凝结成更大一些的颗粒状,克服了电子烟烟雾对口腔的冲击感存在感饱满度不够的缺点,弥补了电子烟烟雾饱满度不足的问题,有效提高电子烟的整体感官质量。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沿A-A的断面图。
[0024]图3为图1中沿B-B的断面图。
[0025]图4为图1中沿C-C的断面图。
[0026]图5为图1中的D向视图。
[0027]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图6中沿A-A的断面图。
[0029]图8为图6中沿B-B的断面图。
[0030]图9为图6中沿C-C的断面图。
[0031]图10为图6中沿D-D的断面图。
[0032]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2为图11中沿A-A的断面图。
[0034]图13为图11中沿B-B的断面图。
[0035]图14为图11中沿C-C的断面图。
[0036]图15为图11中沿D-D的断面图。
[0037]图中:导气管丨;雾化器主体尾端2;凸块组3、6;内管4;外壳5;出气孔7;连接环8;隔离环9;隔片10;圆环板11;雾化器主体20。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9]实施例一
[0040]图1-5所示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包括雾化器主体20和设置于雾化器主体20内、一端从雾化器主体尾端2伸出的导气管I,该导气管I也可从雾化器主体尾端2插入;
[0041]还包括安装于雾化器主体尾端2且另一端封闭的外壳5,以及套装于外壳5内且一端与雾化器主体尾端2接触、另一端与外壳5封闭端气密封接触的内管4;
[0042]所述导气管I向外壳5的封闭端延伸且间隔一定距离;
[0043]所述导气管I和内管4之间构成第一气流通道;
[0044]所述内管4和外壳5之间构成第二气流通道;
[0045]所述内管4的外壁上设置有两组与外壳5内壁接触的凸块组3、6,且内管4朝向雾化器主体20的一端设置连通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的导气孔;
[0046]所述外壳5的封闭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第二气流通道和外界的出气孔7。
[004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凸块组3、6之间错位设置,可有效增加烟气的扰动,并从结构上形成对外壳5的内部支撑,以获得更好的支撑强度。
[0048]其中,所述导气孔可以为通孔或者设置于端部处的凹凸形状等适用的导气结构,本实施例采用在内管4的端部设置凹凸形状,凸起的部分用于与雾化器主体尾端2接触,凹入的部分则实现烟气导通。
[0049]其中,所述外壳5与雾化器主体尾端2可采用卡接、螺纹连接或粘接。
[0050]显然本实施例中凸块组3、6的数量可适当增加。
[0051]使用时,抽吸形成的雾化烟气由加长的导气管I内部输出后,通过由导气管I外壁与内管4内壁形成的第一气流通道,再经内管4靠近原雾化器主体尾端2的导气孔进入内管4外壁与外壳5内壁之间形成的第二气流通道;烟气在流经第二气流通道内时,受到凸块组3、6的扰动作用后,最后到达外壳5封闭端上的出气孔7处,并在吸出之前,在外壳5内壁有出气孔和无出气孔的内壁区域之间,由于流速和压差的不同形成局部微小的湍流,最后形成混合烟雾,并在抽吸负压的作用下,烟雾最终从数个圆周均布的出气孔7中吸出。
[0052]实施例二
[0053]作为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如图6-10所示,其中,所述内管4朝向雾化器主体20的一端设置与其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环8,所述导气孔设置于连接环8上。
[0054]进一步的,所述内管4朝向外壳5封闭端的一端设置与其可拆卸连接的隔离环9;所述隔离环9上设置有径向的隔片10将其两侧隔离,其与外壳5封闭端之间的构成混合腔,且隔离环9上设置有连通混合腔及第二气流通道的通气孔;所述出气孔7设置在外壳5封闭端上且能够连通混合腔及外界的位置处。其余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显然也仅设置连接环8或者隔离环9。
[0055]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可以为通孔或者设置于端部处的凹凸形状,其可采用与导气孔相同的通气构造。
[0056]实施例三
[0057]作为实施例二的进一步改进,如图11-15所示,其中,所述导气管I上套装有多个与内管4内壁间隔一定距离的圆环板11,其余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相同。圆环板11可进一步对流经的烟气进行阻挡形成涡流和湍流,进一步提高烟气混合的速度。
[0058]本实施例中,导气管I位于外壳5内部的外壁上全段套装有圆环板11,显然也可以仅是在导气管I上套装少量的圆环板11;安装时优选将导气管I上靠近其出气端的一个或数个圆环板11与导气管I固定连接,如过盈配合、无残留气味的粘合或热粘合,以保证每一个圆环板11都不会在使用、运输或携带状态与导气管I分离,最终确保烟气在多个圆环板11与内管4内壁间流动时的气流混合效果。
[0059]使用时,抽吸形成的雾化烟气由加长的导气管I内部输出后,通过由导气管I外壁与内管4内壁形成的第一气流通道,并在通过第一气流通道的过程中受到圆环板11的阻挡形成涡流和湍流,实现加速混合,再经内管4靠近原雾化器主体尾端2的导气孔进入内管4外壁与外壳5内壁之间形成的第二气流通道;烟气在流经第二气流通道内时,受到凸块组3、6的扰动作用后,从隔离环9的上通气孔进入混合腔,最后到达外壳5封闭端上的出气孔7处,并在吸出之前,在外壳5内壁有出气孔和无出气孔的内壁区域之间,由于流速和压差的不同形成局部微小的湍流,最后形成混合烟雾,并在抽吸负压的作用下,烟雾最终从出气孔7中吸出。
[0060]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进行改进,使需要混合的烟气经过不同容积的气流通道,使不同时段挥发出的烟气在经过更长的空间和腔体时,烟气得到进一步的混合,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评吸体验。另一方面,烟雾经过相对更长的通道传输,高温的电子烟烟雾得到进一步的降温,使电子烟烟雾从微小的雾状逐步凝结成更大一些的颗粒状,克服了电子烟烟雾对口腔的冲击感存在感饱满度不够的缺点,弥补了电子烟烟雾饱满度不足的问题,有效提高电子烟的整体感官质量。
[006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包括雾化器主体和设置于雾化器主体内、一端从雾化器主体尾端伸出的导气管;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于雾化器主体尾端且另一端封闭的外壳,以及套装于外壳内且一端与雾化器主体尾端接触、另一端与外壳封闭端气密封接触的内管; 所述导气管向外壳的封闭端延伸且间隔一定距离; 所述导气管和内管之间构成第一气流通道; 所述内管和外壳之间构成第二气流通道; 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两组与外壳内壁接触的凸块组,且内管朝向雾化器主体的一端设置连通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的导气孔; 所述外壳的封闭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第二气流通道和外界的出气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朝向雾化器主体的一端设置与其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环,所述导气孔设置于连接环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朝向外壳封闭端的一端设置与其可拆卸连接的隔离环;所述隔离环上设置有径向的隔片将其两侧隔离,其与外壳封闭端之间的构成混合腔,且隔离环上设置有连通混合腔及第二气流通道的通气孔;所述出气孔设置在外壳封闭端上且能够连通混合腔及外界的位置处。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组之间错位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组之间错位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孔为通孔或者设置于端部处的凹凸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孔为通孔或者设置于端部处的凹凸形状。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通孔或者设置于端部处的凹凸形状。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上套装有多个与内管内壁间隔一定距离的圆环板。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有混合烟气功能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上靠近其出气端的一个或数个圆环板与导气管固定连接。
【文档编号】A24F47/00GK205648920SQ201620338149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0日 公开号201620338149.5, CN 201620338149, CN 205648920 U, CN 205648920U, CN-U-205648920, CN201620338149, CN201620338149.5, CN205648920 U, CN205648920U
【发明人】吴俊 , 陈永宽, 朱东来, 杨柳, 汤建国, 韩熠, 李寿波, 张霞, 巩效伟, 洪鎏, 李廷华
【申请人】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