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编拉链带的生产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8510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经编拉链带的生产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拉链的经编拉链带的生产机器,其针织一根带并且同时沿着形成经编组织的拉链带一侧纵向末端部分针织芯线。
背景技术
一种用于拉链的经编拉链带,其中当针织经编组织的拉链时同时针织一根芯线,这种拉链带现在其已被公开在例如JP-UM-B-56-16088和JP-A-8-56713中。
JP-UM-B-56-16088公开了第一实施例,其中带主体由多列针针织成双面组织。连接到连接部分的链牙连接部分由多列针针织成双面特里科经编组织,并且作为环绕芯材的方式形成膨胀部分。在JP-UM-B-56-16088中公开的第二实施例包括带主体的链牙连接部分的前侧和一个由多列针针织的双面组织的外侧末端部分,并且同时,通过双面特里科经编组织由多列针针织链牙连接部分的中间部以环绕芯材。
JP-A-8-56713公开了一种拉链带,其中带主体在表面侧或后表面侧由一根针针织成单层组织。一个链牙连接部由双链式组织、第一衬纬组织和第二衬纬组织形成;双链式组织由芯材和设置在芯材两侧的两根针织纱线针织而成;第一衬纬组织插入纬纱,所述纬纱在链式针织组织的表面侧和后表面侧线圈之间对称地左右摆动;第二衬纬组织组成带主体组织的一部分,所述带主体部分由特里科经编组织、链式经编组织,和通常的衬纬组织制成。链牙连接部分的双链式针织组织和衬纬被分别交替针织到带主体的表面侧和后表面侧以形成横截面基本为矩形的链牙连接部分。
在这种由经编组织形成的用于拉链的拉链带中,不管由单列针形成的单层组织的带主体还是由上述的多列针形成的双层组织的带主体,通常在任一情况下形成的链牙连接部分具有比针织的带主体要厚的膨胀形状,所述链牙连接部分围绕芯材,所述芯材在由多列针形成的双针织组织的纵向上延伸。
另一方面,已经提出由单列针针织单层组织的带主体和链牙连接部分,同时用单针床的经编针织机针织芯线。例如,JP-B-54-21781公开了一种两条芯线在拉链带的链牙连接部分的外侧末端部分的两个纵行之间被针织的例子,所述芯线在拉链带的表面上重叠的条件下在整个长度被针织。外侧末端部分的两个纵行沿纵向插入一根地纬,和两根张紧纬纱在衬纬网(inlaid net)的条件下在纬向上从反向被插入。两根衬纬由薄纱罗组织构成并且在纵行之间互相没有重叠地沿纬向针织。地纬在纵行之间从纬向上插入并经过垂直重叠的芯线之间,和张紧纬纱在上侧纬纱的上表面上运行,同时另一张紧纬纱经过下侧纬纱的表面下方。三种张紧纬纱从上和下两个表面固定两根芯线。在末端侧的两个纵行和薄纱罗作为张紧纬纱在整个长度上带来均匀的厚度,并且在每一纵行没有绒头转折点。
如上所述,通常,如果连接链牙连接部分的膨胀部分以将经编组织针织为一个主体,针织组织取决于具有表面侧针床和后表面侧针床的多列针针织机。当形成针织有芯线的链牙连接部分时,芯线被供应到多列针的中间部分。
当由多列针针织和链牙连接部相似地以双面组织针织带主体时,由于带可以在表面侧和后表面侧对称的形式针织,可以在纵向方向中的直线上设置所述芯线使之经过带主体的末端部分的中心,并且也在链牙连接部分的表面侧和后表面侧中在表面侧和后表面侧上对称形成膨胀部分。近年来,拉链被连接到多种柔软的面料上和拉链带自身需要柔软。虽然,如果由上述以双层组织针织带主体,带主体变厚并且增加刚性,结果在针织衫中需要的柔性将丧失。
相反,如果用多列针的一侧的针列针织单层组织的带主体,尽管其在JP-A-8-56713中第一实施例的拉链带中,甚至带主体的一侧末端部分被针织成如在JP-A-8-56713第二实施例中公开的双面组织,芯线从带主体的末端部分的中心朝向双列针的另一侧偏置。结果,链牙连接部分的膨胀部分必然偏置到另一侧,并且为了布置链牙,所述的链牙在拉链带的末端部分的中心不能被均匀设置,并且由于不能平滑拉动拉头带来很多不便。
即使用双列针的一侧针列通过多列针针织,和对于相同的针织时间用单列针相比仅形成1/2的线圈,导致了工作效率的显著降低。在这一点上,由于在JP-B-54-21781中公开的拉链带通过单针床在整个拉链带上针织成单层组织,针织效率被提高了两倍。此外,由于一根或两根芯线在针织带的同时以将保持在芯线之间的方式针织,并且在表面侧和后表面侧重叠,由张紧纬纱覆盖芯线的膨胀部分在表面侧和后表面侧对称,这样链牙可以均匀设置。尤其是,当针织两根芯线时,所述的膨胀部分变大并且链牙的连接强度也被提高。
然而,对于JP-UM-B-56-16088,JP-A-8-56713和JP-B-54-21781,当针织芯线到拉链带的接头部分时,由于相邻的两列针之间的空间窄,所述的针形成同一接头部分的两个纵行,芯线和针除了芯线变厚之外很容易互相影响,并且芯线很难平滑通过所述的针之间,结果芯线接触并且经常损坏所述的针。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芯线的厚度必须被制成很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的生产经编拉链带的机器,其能够没有断裂织针而均匀连接链牙,其能够在不缺少针织衫固有的柔性的情况下针织所需要的粗细的芯线,并能够在带的表面侧和后表面侧中使针织芯线形成的部分均匀膨胀。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拉链的经编带的生产机器,所述的生产机器针织由经编组织构成的带并且同时沿着带的一侧末端部分连续地针织芯线,所述的生产机器包括具有滑动沟槽的单针床,所述的沟槽分别滑动引导平行设置的多个织针;摆动并且横移的针织纱线导纱器;第一芯线导纱器,用于引导所述的芯线;和一个在针床的针织口处设置在芯线的针织路径中的第二芯线导纱器,用于引导芯线。
本发明,当然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用于所述芯线的第一导纱器由用于引导单根芯线的单个导纱器组成。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用于芯线的第一导纱器由用于引导两根芯线的一对导纱器组成。第二导纱器可以具有与针床的针槽相反形成在针织口部分的表面上的第一导纱沟槽,和与第一导纱沟槽相对形成在沿着针织口部分的表面设置的板部件的表面上的第二导纱沟槽。
本发明的经编拉链带用单针床类型的经编机针织单层组织的拉链带,同时,沿着拉链带的一侧末端部分将芯线针织到地组织的一部分中。由于针织速度为双针床类型的经编机的针织速度的大约两倍,生产效率被提高。不管芯线是一根还是两根,芯线针织部分在表面侧和后表面侧形成均匀膨胀的部分。因此,链牙未被偏置于前表面侧或后表面侧并且链牙被均匀连接。
尤其是,相对于普通的芯线导纱器,本发明增加了引导所述的芯线到针织口的针织路径中的第二芯线导纱器,并且同时抑制芯线的自由行为,这样芯线可以平滑通过,没有影响和芯线针织路径相邻的针。这样,可以避免针断裂。


图1是一个部分横截面图,其示出了单针床类型的拉舍尔经编机的针织口,拉舍尔经编机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经编拉链带的生产机器;图2是同一机器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用上述机器针织的经编拉链带的针织组织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平面图;图4是示出单针床类型的拉舍尔经编机的针织口的部分横截面图,拉舍尔经编机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经编拉链带的生产机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参照相应的附图将被描述。
图1和2是示出拉链链牙列的透视图和侧视图,拉链链牙列由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经编拉链带T的生产机器和它的针织动作形成。在这个实施例中,生产机器的主体可以是普通垂直针床类型的单台的拉舍尔经编机,一台钩编机,或者一台特里科针织机。相应地,它们的细节部分从附图中省略。
在这些附图中,参考标记1指示用于可上下滑动地容纳多根织针2的(这里称作针)针床,织针沿着各自的滑动沟槽也称针槽1a被平行设置。标记3指用于地组织的针织纱线。标记4指针织纱线导纱器,其用于引导各自的针织纱线3到相应的织针2,并且摆动和横移形成线圈。这里,针床1、针2和针织纱线导纱器4是在这种拉舍尔机中装备的普通的部件,并且它们不是本发明的特征。织针2和针织纱线导纱器4是被操作的部件并且被分别连接到驱动源(未示出),并且在预定的时间被同步操作。在这个实施例中,织针2和针织纱线导纱器4左右对称,并且在它们之间保持针床1的中心,拉链带T的左和右半边被同时针织。
标记5和6指用于引导两根芯线7,8的一对第一芯线导纱器。第一芯线导纱器是圆柱形的。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一芯线导纱器5,6被设置在相应织针2的上方以用于引导两根芯线7,8到针织口处,并且在拉链带T的最左末端处的第一纵行W1和与第一纵行W1邻接的第二纵行W2之间,所述针织口是针床1的针织纱线导纱器4一侧的开口。所述芯线被引导到与开始针织拉链带T的织针2相对的位置处。所述芯线是特别用于拉链带T的部件之一。很多链牙沿着拉链带T一侧末端部分被连接。连接方式包括缝合连接,其它的如对金属制的链牙敛缝而连接,一种进一步的例子是在形成链牙的同时整体连接链牙到带一侧的末端部分,或者一种进一步的列子通过针织或织造螺旋的或者Z字形的合成树脂的单丝同时针织或织造拉链带而连接。所述的芯线尤其适应对金属制的链牙敛缝而连接和整体形成合成树脂链牙的情况。
当通过刺条或成型连接链牙到拉链带T时,如果链牙连接部分被成型成和拉链带主体相似的片状,一种所希望的连接强度不能仅通过刺条金属或整体成型合成树脂而提供。如果咬住链牙,它的带末端部分当刺条或成型时通过芯线被膨胀,所希望的连接强度被提供。相应地,芯线是特别用于拉链带T的组成部件。芯线没有必要限制于普通的带。所述芯线必须被精确地引导到针织口的预定的位置,并且因此,当针织芯线到拉链带中时用于所述芯线的导纱器如上所述是需要的。
一般来说,芯线通常被制成一根纱线,但是在所述的实施例中,被一对第一芯线导纱器5,6引导的两根芯线7,8被设置在拉链带T的表面侧和后表面侧并且被针织到带T的链牙连接部分中。本发明也包括引导一根芯线到用于一根芯线的导纱器中的实施例,并且把芯线针织到拉链带的链牙连接部分中。在该对第一芯线导纱器5,6之间,所述的实施例设置一个第二针织纱线导纱器4b用于引导第二针织纱线3b,第二针织纱线3b形成被第一和第二纵行W1、W2针织的地组织的一部分,地组织的所述部分在线圈横列方向运行。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形成第一纵行W1以组成地组织的第一针织纱线3d是1-0/0-1的链式针织纱线,和第二针织纱线3a是0-0/4-4的衬纬。代替衬纬,可以使用一种缎纹针织纱线(1-0/3-4)。
如果仅仅为了通过所述对第一芯线导纱器5,6引入两根芯线7,8到第一织针2a和第二织针2b之间的针织口中形成第一纵行W1和第二纵行W2的线圈,在芯线7,8和第一织针2a和/或第二织针2b之间会发生干涉。这样芯线7,8有可能不能平滑地通过,并且第一织针2a和第二织针2b可能断裂。
因此,所述的实施例具有用于平滑引导芯线7,8到针织口中的第二芯线导纱器9,其是本发明的特征。第二芯线导纱器9由第一芯线导纱沟槽1b和一个板部件10组成。第一芯线导纱沟槽1b形成在一个和形成有针床1的相应织针2的滑动沟槽1a的一侧相反的表面上。第一芯线导纱沟槽1b被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织针2a、2b的中间位置。板部件10被设置在与第一芯线导纱沟槽1b相反的位置,占据允许一根拉链带T经过的空间。在和板部件10的第一芯线导纱沟槽1b相反的位置中,一根第二芯线导纱器沟槽10a被形成和第一芯线导纱沟槽1b相同的形状。第一和第二芯线导纱沟槽1b和10a被形成用于沿着针织路径线性引导芯线7、8以便把芯线针织至拉链带T中。第一和第二芯线导纱沟槽1b和10a分别形成半圆形的横截面。
第一芯线导纱沟槽1b引入被向后定位的第一芯线导纱器5引导的第一芯线7,同时第二芯线导纱沟槽10a引入被向前定位的第二芯线导纱器6引导的第二芯线8。
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大部分织针2用于针织拉链带T的地组织。第一、第二、第三织针2a、2b、2c…被接收在所有的左和右滑动沟槽1a、1b、1c…中,保持针床1的纵向中心在织针之间以进行针织。所说明的实施例确定足够的间距以在第一织针2a和第二织针2b之间通过第一和第二芯线7、8。相应地,线圈密度可能变粗糙。在变成所希望的密度的情况下,所述的问题通过采用高热收缩材料的纬纱被解决,所述的纬纱被插入到线圈密度变粗糙的部分。
设置在针床1上方的针织纱线导纱器4a,4b,4c…前后摆动并且在相应的织针2a,2b,2c…之间横向移动以便根据由针织组织确定的织针2a,2b,2c…垂直动作经编针织纱线3a,3b,3c…。通过针织纱线导纱器4a,4b,4c…的经编动作和织针2a,2b,2c…的垂直动作,所述的针织纱线3a,3b,3c…被引入到相应的织针2a,2b,2c…,形成了线圈。
图3示出了具有上述结构的拉链带生产机器的生产的拉链带的一个实施例。根据图示的实施例,第一纵行W1由链式针织纱线3d(0-1/1-0)、第一特里科针织纱线3b(0-1/2-3)、第二特里科针织纱线3c(2-3/1-0)和第一衬纬3a(0-0/3-3)形成。第二纵行W2由链式针织纱线3d(0-1/1-0)、第一特里科针织纱线3b(0-1/2-3)、第二特里科针织纱线3c(2-3/1-0)和第二衬纬3e(0-0/4-4)形成。第三和第四纵行W3、W4由所述的链式针织纱线3d(0-1/1-0)、第二衬纬3e(0-0/4-4)和第二特里科针织纱线3c(2-3/1-0)形成。第一到第四纵行W1-W4是链牙连接部分A(未示出)。
第五到第九纵行W5-W9通过第二特里科针织纱线3c(2-3/1-0)和第二衬纬3e(0-0/4-4)形成。第十到第十二纵行由链式针织纱线3d(0-1/1-0),第二特里科针织纱线3c(2-3/1-0),和第二衬纬3e(0-0/4-4)形成。第五到十二纵行W5-W12形成带主体B。其中,第十到十二纵行W10-W12是耳形部分BE。这里,相同的标记是指形成纵行W1-W12的同一组织的针织纱线,但是链式针织纱线是不同的,并且特里科针织纱线和衬纬部分相同,所剩余的纵行是部分不同的针织纱线。
第一和第二芯线7,8沿着第一纵行W1和第二纵行W2之间的纵行被从纵向插入。特别是,第一芯线7被插入到第二特里科针织纱线3c的沉降弧和第一衬纬3a之间,第二芯线8被插入到第一衬纬3a和第一特里科针织纱线3b的沉降弧之间。简要地说,第一芯线7和第二芯线8沿着拉链带T的链牙连接部分A的外侧末端部分被针织,同时第一芯线7和第二芯线8在它们之间保持第一衬纬3a,并且通过第二特里科针织纱线3c和第一特里科针织纱线3b被张紧。
此时,第一芯线7和第二芯线8通过所述对第一芯线导纱器5,6被分别引导,并且被重叠地引入到针床1和所述板部件10在第一织针2a和第二织针2b之间的部分中,并且被引入到第一芯线导纱沟槽1b和作为第二芯线导纱器的第二芯线导纱沟槽10a中。引入到第一芯线导纱沟槽1b和与其相对形成的第二芯线导纱沟槽10a中的第一芯线7和第二芯线8被重叠地稳定引导并且没有改变芯线的间距和位置。结果,第一芯线7和第二芯线8在它们之间保持作为地组织一部分的第一衬纬3a.,并且所述的芯线在被第一和第二特里科针织纱线3b,3c的相应的沉降弧张紧的条件下被固定,所述的特里科针织纱线在第一和第二织针2a,2b之间被针织,并且沿着拉链带T的链牙连接部分A的外侧末端部分形成在两侧面均匀膨胀的膨胀部分C。相同大小的膨胀部分C增强了要被连接的链牙的连接强度。
图4示出了拉链带T的生产机器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作为第二芯线导纱器的部分组成部件的板部件10由单个板部件制成,板部件10通过一个支撑部件(未示出)被固定地支撑,拉链带T的左和右半边用例如连接针织纱线(未示出)连接并且被同时针织。另一方面,代替单个的板部件10,本实施例在针床1的中心直接支撑两块第一和第二板部件11a,11b。所述的实施例独立针织拉链带T的左和右半边。形成在第一和第二板部件11a,11b中的第二芯线导纱沟槽11c和形成在针床1中的第一芯线导纱器沟槽1b相对。
在第一实施例中并且也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织针2a和第二织针2b之间的间隔被设置为另一间隔的两倍,以便一根芯线容易通过,在第一纵行W1和第二纵行支架的线圈密度变得粗糙。因此,本实施例优选应用高收缩性的纱线作为第一纵行W1的链式针织纱线和第二衬纬3a,所述衬纬在第一和第三纵行W1之间运行。所希望的是,在这时收缩的程度是12-24%。进一步地说,如果固定第一和第二芯线7、8的第一和第二纵行W1,W2之间针织的第一和第二特里科针织纱线3b,3c的粗细被设定为其它针织纱线3a,3d,3e的1至3倍,膨胀部分进一步变大并且链牙的连接强度被提高到更大的程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拉链的经编带的生产机器,所述的生产机器针织由经编组织构成带并且同时沿着带的一侧末端部分连续针织芯线,所述的生产机器包括具有滑动沟槽(1a)的单针床(1),所述的沟槽分别滑动引导平行设置的多个织针(2);针织纱线导纱器(4),其摆动并且横移;第一芯线导纱器(5,6),其用于引导所述的芯线(7,8);和一个在针床(1)的针织口处设置在芯线(7,8)的针织路径中的第二芯线导纱器(9),其用于引导芯线(7,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编拉链带的生产机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芯线导纱器(5,6)包括一个用于引导一根芯线(7,8)的单个导纱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编拉链带的生产机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芯线导纱器(5,6)包括用于分别引导两根芯线(7,8)的一对导纱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经编拉链带的生产机器,其特征在于,第二芯线导纱器(9)包括形成在针织口与针床(1)的滑动沟槽(1a)相反的表面上的第一芯线导纱沟槽(1b)和第二导纱沟槽(11c),所述第二导纱沟槽与第一芯线导纱沟槽(1b)相对地形成在沿着针织口的表面设置的板部件(10,11a,11b)上。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拉链的经编带的生产机器,所述的生产机器针织由经编组织构成的带并且同时沿着带的一侧末端部分连续地针织芯线。所述的生产机器包括具有滑动沟槽(1a)的单针床(1),所述的沟槽分别滑动引导平行设置的多个织针(2),针织纱线导纱器(4)摆动并且横移;用于引导所述芯线(7,8)的第一芯线导纱器(5,6);和一个在针床(1)的针织口处设置在芯线(7,8)的针织路径中的第二芯线导纱器(9),用于导纱器芯线(7,8)。
文档编号A44B19/34GK1883330SQ20061009324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4日
发明者松田义雄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