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按扣和母按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6910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公按扣和母按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构成按扣紧固件(snap fastener)的公按扣和母按扣。
背景技术
按扣紧固件是使公按扣的卡合突起与母按扣的突起收纳部卡合以及解除该卡合 的构件,广泛用在衣服类、袋类等的接合处。通常,在公按扣的卡合突起的前端部设置 有向半径方向外侧膨胀的公按扣侧膨胀部,在母按扣的突起收纳部的开口端部设置有向 半径方向内侧膨胀的母按扣侧膨胀部,在初始状态(非变形状态)下,公按扣侧膨胀部的 外径大于母按扣侧膨胀部的内径。于是,通过使卡合突起和/或突起收纳部具有沿半径 方向的弹性变形性能(弹簧性能),在公按扣与母按扣卡合以及解除卡合时,当公按扣侧 膨胀部与母按扣侧膨胀部彼此接触后,公按扣侧膨胀部能够向半径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和/ 或母按扣侧膨胀部能够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从而公按扣侧膨胀部的外径与母按扣 侧膨胀部的内径暂时相同,在公按扣侧膨胀部越过母按扣侧膨胀部时,公按扣侧膨胀部 和/或母按扣侧膨胀部复位(有时在卡合时并未完全复位)。与树脂制的母按扣和公按扣相比,不易使金属制的母按扣和公按扣具有上述弹 性变形性能,因此例如日本实公平2-21929号公报、日本实公平3-54566号公报等所公开 的那样,公知下述方法,即,通过在母按扣上加设C字形、M字形等形状的弹簧等其他 构件而补充不足的弹簧性能。但是,在该情况下,与加设其他构件相应地需要增加制造 工序,由此存在使制造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为了不在金属制按扣中设置上述其他构件就能使金属制按扣具有装卸时的弹性 变形性能,公知在卡合突起、突起收纳部上沿圆周方向设置多个隙缝而使卡合突起、突 起收纳部具有弹簧性能的方法(例如参照美国发明专利第1,732,837号说明书、美国发明 专利第1,896,044号说明书等)。但是,通过上述那样的隙缝不易使卡合突起、突起收纳部获得适当的弹簧性 能,例如在将隙缝自卡合突起的上端设置至根部附近时,虽然能够获得充分的弹性变形 量,但是连接强度(或是脱离阻力)较低,存在卡合突起很容易自突起收纳部脱离的问 题,另一方面,在隙缝的设置长度较短时,不能获得充分的弹性变形量,从而使装卸所 需的力变得过大。专利文献1 日本实公平2-2192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3-54566号公报专利文献3 美国发明专利第1,732,837号说明书专利文献4 美国发明专利第1,896,04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用加设其他构件就能 使卡合突起具有适当且充分的弹性变形性能从而提高连接强度的金属制的公按扣。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用加设其他构件就能使突起收纳部具有适 当且充分的弹性变形性能从而提高连接强度的金属制的母按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公按扣,其为金属制,该公 按扣的卡合突起能与母按扣的突起收纳部装卸自如地卡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卡合突 起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规定角度地设置有多个大变形部,该大变形部相比卡合突起的其他 部分(除了该大变形部以外的部分)容易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且在上述大变形部的前端 部设置有高外侧膨胀部,该高外侧膨胀部比卡合突起的上述其他部分的前端部向半径方 向外侧突出。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在金属制的公按扣的卡合突起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规定角 度地设置有多个容易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大变形部,因此卡合突起在圆周方向上交替 配置有大变形部和相比大变形部不易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其他部分(小变形部)。这 里,假设在卡合突起整体具有与大变形部相同程度的弹性变形性能的情况下,虽然易于 将该卡合突起安装在母按扣的突起收纳部中或自该突起收纳部卸下卡合突起,但是连接 强度较低,另外,假设在卡合突起整体具有与小变形部相同程度的弹性变形性能的情况 下,需要较大的力才能将该卡合突起安装在母按扣的突起收纳部中或自该突起收纳部卸 下卡合突起,从而使操作变得麻烦,但是连接强度却很高。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卡 合突起上沿圆周方向交替排列大变形部和小变形部,能够利用小变形部缓和只设置大变 形部的情况下的上述缺点(连接强度低),利用大变形部缓和只设置小变形部的情况下的 上述缺点(装卸操作变得麻烦)。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在大变形部的前端部设置有高外侧膨胀部,该高外侧 膨胀部比小变形部的前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膨胀,从而能够在连接公按扣和母按扣时加 大卡合突起的大变形部的高外侧膨胀部与母按扣侧膨胀部的卡挂力度,由此能够补救上 述只设置大变形部的情况下的缺点即连接强度低的问题,提高脱离阻力。在本技术方案中,圆周方向上的大变形部的设置数量最好为3 8个左右,但也 可以多于8个。优选使用黄铜、铜合金、不锈钢等具有弹簧性能的金属作为构成本技术方案的 公按扣的金属。在本技术方案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卡合突起的其他部分(小变形部)在前端部 具有低外侧膨胀部,该低外侧膨胀部的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高度低于上述高外侧 膨胀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高度。在本技术方案的一实施方式中,在圆周方向上利用自卡合突起的上端设置的纵 向隙缝划分上述大变形部和上述其他部分(小变形部)。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卡合突起包括外侧筒部、内侧筒部以及 连接上述外侧筒部的上端和内侧筒部的上端之间的上端连接部,上述纵向隙缝贯穿上端 连接部地设置在外侧筒部和内侧筒部上,外侧筒部具有横向隙缝,该横向隙缝将限定上 述各大变形部的左右两侧的两条纵向隙缝的下端之间连接起来。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母按扣,其为金属制,该母按扣能将公按扣的 卡合突起装卸自如地收纳在突起收纳部中,其特征在于,在限定上述突起收纳部的外周 的收纳部侧部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规定角度地设置有多个大变形部,该大变形部相比收纳部侧部的其他部分比较容易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且在上述大变形部的开口端部(公按 扣侧的端部)设置有高内侧膨胀部,该高内侧膨胀部比收纳部侧部的上述其他部分的开 口端部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在金属制的母按扣的用于限定突起收纳部的外周的收纳 部侧部沿圆周方向间隔规定角度地设置有多个容易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大变形部,因 此收纳部侧部在圆周方向上交替配置有大变形部和相比大变形部不易沿半径方向弹性变 形的其他部分(非变形部或小变形部)。这里,假设在收纳部侧部整体具有与大变形部 相同程度的弹性变形性能的情况下,虽然易于将公按扣的卡合突起(假设卡合突起基本 上不弹性变形)安装在突起收纳部中或自该突起收纳部卸下上述卡合突起,但是连接强 度较低,另外,假设在收纳部侧部整体具有与非变形部相同程度的弹性变形性能的情况 下,需要较大的力才能将公按扣的卡合突起安装在突起收纳部中或自突起收纳部卸下上 述卡合突起,从而使操作变得麻烦,但是连接强度却很高。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收 纳部侧部沿圆周方向交替排列大变形部和非变形部,能够利用非变形部缓和只设置大变 形部的情况下的上述缺点(连接强度低),利用大变形部缓和只设置非变形部的情况下的 上述缺点(装卸操作变得麻烦)。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在大变形部的开口端部设置有高内侧膨胀部,该高内 侧膨胀部比非变形部的开口端部向半径方向内侧膨胀,从而能够在连接公按扣和母按扣 时加大收纳部侧部的大变形部的高内侧膨胀部与公按扣侧膨胀部的卡挂力度,从而能够 补救上述只设置大变形部的情况下的缺点即连接强度低的问题,提高脱离阻力。在本技术方案中,圆周方向上的大变形部的设置数量最好为3 8个左右,但也 可以多于8个。优选可以举出黄铜、铜合金、不锈钢等具有弹簧性能的金属作为构成本技术方 案的母按扣的金属。在本技术方案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收纳部侧部的其他部分(非变形部)在开口 端部具有低内侧膨胀部,该低内侧膨胀部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高度低于上述高内 侧膨胀部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高度。在本技术方案的一实施方式中,利用被设置在收纳部侧部和与收纳部侧部相邻 的外周部上的纵向隙缝划分上述大变形部和上述其他部分。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外周部上具有横向隙缝,该横向隙缝 将限定上述各大变形部的左右两侧的两条纵向隙缝的末端之间连接起来。采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在金属制的公按扣中,不用加设弹簧等其他构件就 能使卡合突起具有适当且充分的弹性变形性能,从而能够提高卡合突起与母按扣的连接 强度,特别是在对公按扣和母按扣作用有沿水平方向拉拽该公按扣和母按扣彼此的那样 的力(横向拉拽力)的情况下,通过使大变形部的高外侧膨胀部与母按扣侧膨胀部卡挂, 能够发挥较大的脱离阻力。采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在金属制的母按扣中,不用加设弹簧等其他构件 就能使突起收纳部的收纳部侧部具有适当且充分的弹性变形性能,从而能够提高突起收 纳部与公按扣的连接强度,特别是在对公按扣和母按扣作用有沿水平方向拉拽该公按扣 和母按扣彼此的那样的力(横向拉拽力)的情况下,通过使大变形部的高内侧膨胀部与公按扣侧膨胀部卡挂,能够发挥较大的脱离阻力。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公按扣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公按扣的俯视图。图3是自图2的A-A线进行剖切而观察公按扣的后方结构的剖切说明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公按扣与以往的母按扣的卡合状态的纵截面说明图。图5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公按扣与以往的母按扣即将卡合的状态的局部说明 图。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母按扣的俯视图。图8是自图7的B-B线进行剖切而观察母按扣的后方结构的剖切说明图。图9是自图7的B’ -B’线进行剖切而观察母按扣的后方结构的剖切说明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母按扣与以往的公按扣的卡合状态的纵截面说明图。图1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母按扣与以往的公按扣即将卡合的状态的局部说明 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公按扣和母按扣(另外,上下左 右等方向根据所参照的附图而定)。图1和图2是公按扣1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图3是 自图2的A-A线进行剖切而观察公按扣1的后方结构的剖切说明图。通过对由黄铜构成 的板构件进行压力加工(press work)而形成公按扣1,公按扣1包括圆形的基座10和自 基座10向上突出的圆筒状的卡合突起20。从图3可清楚得知,卡合突起20包括外侧筒 部21、内侧筒部22以及连接上述外侧筒部21的上端和内侧筒部22的上端之间的上端连 接部23,上端连接部23形成外侧膨胀部24 (24a、24b),该外侧膨胀部24 (24a、24b)呈 圆弧状地突出到相比外侧筒部21的外侧面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基座10包括凸缘部 11和内侧基座部12,该凸缘部11自卡合突起20的外侧筒部21的下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 伸,该内侧基座部12自卡合突起20的内侧筒部22的下端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内侧基 座部12具有开口 13,该开口 13用于在将公按扣1安装在布料c(参照图4)上时收纳汽眼 (eyelet)等安装构件的一部分。另外,内侧基座部12稍稍低于凸缘部11。利用沿圆周方向间隔45度(作为一例)地自卡合突起20的上端设置的8条纵向 隙缝25将卡合突起20划分成8个突起扇形体26 (26a、26b)。贯穿上端连接部23、外侧 筒部21和内侧筒部22的厚度地将各纵向隙缝25设置至距离基座10约为卡合突起20的 高度的一半的高度的位置。因此,在卡合突起20的外侧筒部21和内侧筒部22的各自的 下方部分以大约为卡合突起20的高度的1/2高度存在纵向隙缝25未到达的无隙缝部分 21’、22’ (参照图3)。另外,在将各纵向隙缝25较深地设置至基座10附近时,基座 10的强度下降,从而在将公按扣1安装在布料c(参照图4)上时基座10可能发生变形, 但是通过存在上述无隙缝部分21’、22’,能够防止发生上述的基座10的强度下降、变 形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使各纵向隙缝25深度较浅地停止在卡合突起20的上端附近时,可能不能使卡合突起20具有所需的弹性变形性能,但是通过将纵向隙缝25设置至大约为 卡合突起20的高度的1/2高度的位置,能够确保卡合突起20具有所需的弹簧性能。此 外,在8个突起扇形体26中的沿圆周方向每隔1个的4个突起扇形体26a上,在限定上 述各扇形体26a的左右两条纵向隙缝25、25的在外侧筒部21上的末端之间以贯穿外侧筒 部21的厚度的方式设置有横向隙缝27。该4个突起扇形体26a处的外侧筒部21被该横 向隙缝27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从而该4个突起扇形体26a仅借助内侧筒部22与基座 10 (内侧基座部12)相连接。另一方面,剩余的4个突起扇形体26b借助外侧筒部21和 内侧筒部22这两者与基座10 (凸缘部11和内侧基座部12)相连接。因此,在相同的力 的作用下,带横向隙缝的扇形体26a的向半径方向内外侧的弹性变形比不带横向隙缝的扇 形体26b大。以下,将带横向隙缝的突起扇形体(26a)称作“大变形扇形体”,将不带 横向隙缝的突起扇形体(26b)称作“小变形扇形体”。另外,大变形扇形体26a的膨胀 部(高外侧膨胀部)24a相比小变形扇形体26b的膨胀部(低外侧膨胀部)24b向半径方向 外侧突出更多一些。可以与后述的本发明的母按扣2配合地使用上述公按扣1,但通常与以往的母按 扣配合地使用该公按扣1。图4是表示使公按扣1与以往的母按扣3卡合的状态的纵截面 说明图(在图4中,为了方便说明而在右侧表示大变形扇形体26a、在左侧表示小变形扇 形体26b)。另外,母按扣3具有用于收纳公按扣1的卡合突起20的突起收纳部50,在突 起收纳部50的开口端部(在图4中为突起收纳部50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内侧膨 胀的内侧膨胀部51。另外,将铆钉(rivet)5、5’的轴部6、6’贯穿在布料C、C’中, 然后在公按扣1侧和母按扣3侧进行铆接,从而将公按扣1和母按扣3安装在布料c、C’ 上。图5是概略地表示使公按扣1的卡合突起20与母按扣3的突起收纳部50同心状 地对接的即将卡合的状态,在图5的卡合突起20中省略划分外侧筒部21、内侧筒部22和 上端连接部23。根据图5可清楚得知,在初始状态(非变形状态)下,相比卡合突起20 的小变形扇形体26b的低外侧膨胀部24b与母按扣3的母按扣侧膨胀部51的重叠部分d, 大变形扇形体26a的高外侧膨胀部24a与内侧膨胀部(母按扣侧膨胀部)51的重叠部分D 较大,小变形扇形体的膨胀部24b的外径与母按扣侧膨胀部51的内径基本相等(稍大于 该内径)。因此,在使公按扣1与母按扣3卡合时,首先卡合突起20的外侧膨胀部24a、 24b与母按扣侧膨胀部51彼此接触,然后大变形扇形体26a比小变形扇形体26b更大程度 地向半径方向内侧挠曲,在外侧膨胀部24a、24b越过母按扣侧膨胀部51时,大变形扇形 体26a和小变形扇形体26b向半径方向外侧复位(大变形扇形体26a并未完全复位),从 而使卡合突起20与突起收纳部50相连接(参照图4)。在公按扣1中,大变形扇形体26a和小变形扇形体26b沿圆周方向交替排列,从 而能够缓和在只设置大变形扇形体26a或只设置小变形扇形体26b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低 连接强度、装卸操作麻烦的问题,此外还能加大大变形扇形体26a的高外侧膨胀部24a与 母按扣侧膨胀部51的卡挂力度,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强度。另外,由于沿圆周方向交替地 配置高外侧膨胀部24a和低外侧膨胀部24b,因此突起收纳部50内的卡合突起20不易沿 旋转方向产生位移。因此,例如在对公按扣1和母按扣3作用有沿水平方向拉拽公按扣1 和母按扣3彼此的那样的力(横向拉拽力)的情况下,通过使大变形扇形体26a的高外侧膨胀部24a —边弹性变形一边保持与母按扣侧膨胀部51的卡挂等,能够阻止公按扣1与 母按扣3轻易脱离。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母按扣2。图6和图7是母按扣2的立体图和 俯视图,图8和图9是分别自图7的B-B线和B’ -B’线进行剖切而观察母按扣2的后 方结构的剖切说明图。母按扣2在通过对由黄铜制成的板构件进行压力加工而形成的母 按扣主体30的中央具有突起收纳部40,该突起收纳部40是能装卸自如地收纳公按扣(可 以是上述本发明的公按扣1,但通常是以往的公按扣)的卡合突起的凹状空间。母按扣 主体30包括外周部31、内侧筒部32和内侧基座部33,上述外周部31限定母按扣2的厚 度(高度)且自突起收纳部40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上述内侧筒部32限定突起收纳部40 的外周,上述内侧基座部33构成突起收纳部40的底部,内侧基座部33具有开口 34,该 开口 34用于在将母按扣2安装在布料c(参照图10)上时收纳针眼等安装构件的一部分。 另外,外周部31包括外侧筒部31a、倾斜部31b和平坦上部31c,上述外侧筒部31a位于 半径方向最外侧,上述倾斜部31b自外侧筒部31a的上端随着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而高度 增加,上述平坦上部31c自倾斜部31b的半径方向内侧端进一步向半径方向内侧水平地延 伸而与内侧筒部32的上端相连接。此外,在内侧筒部32的上端部形成有呈圆弧状地向 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内侧膨胀部35(35a、35b)。在母按扣2的内侧筒部32上沿圆周方向间隔60度(作为一例)地形成有6个大 变形部36a。各大变形部36a是利用呈倒U字形的隙缝37从内侧筒部32的剩余部分(以 下称作“非变形部36b” )切断而形成的,该隙缝37自内侧筒部32的下端附近遍及至上 方的平坦上部31c的中途、即由圆弧状隙缝(横向隙缝)37b和一组平行的纵向隙缝37a构 成,该纵向隙缝37a经过内侧筒部32形成至平坦上部31c的中间附近,该圆弧状隙缝37b 连接纵向隙缝37a的在平坦上部31c上的各末端之间。大变形部36a只与内侧基座部33 相连接,自与内侧基座部33的边界处向半径方向内侧稍稍倾斜,从而与非变形部36b相 比,大变形部36a非常容易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非变形部36b也稍稍发生弹性变形)。 另外,大变形部36a的内侧膨胀部(高内侧膨胀部)35a相比非变形部36b的内侧膨胀部 (低内侧膨胀部)35b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一些。可以与上述本发明的公按扣1配合地使用上述母按扣2,但通常与以往就有的公 按扣配合地使用该母按扣2。图10是表示母按扣2与以往的公按扣4卡合的状态的纵截 面说明图(在图10中,为了方便说明而在左侧表示大变形部36a、在右侧表示非变形部 36b)。另外,公按扣4具有供母按扣2的突起收纳部40卡合的卡合突起60,在卡合突 起60的前端部(在图10中为卡合突起60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外侧膨胀的外侧 膨胀部61。另外,将铆钉5、5’的轴部6、6’贯穿在布料C、C’中,然后在母按扣2 侧和公按扣4侧进行铆接,从而将母按扣2和公按扣4安装在布料c、C’上。图11是概略地表示使公按扣4的卡合突起60与母按扣2的突起收纳部40同心 状地对接的即将卡合的状态,在图11的卡合突起60中省略划分内筒部和外筒部等构件。 根据图11可清楚得知,在初始状态(非变形状态)下,相比母按扣2的非变形部36b的 低内侧膨胀部35b与公按扣4的公按扣侧膨胀部61的重叠部分d,大变形部36a的高内侧 膨胀部35a与外侧膨胀部(公按扣侧膨胀部)61的重叠部分D较大,非变形部36b的内径 与公按扣侧膨胀部61的外径基本相等(稍大于该外径)。因此,在使母按扣2与公按扣
84卡合时,首先母按扣2的内侧膨胀部35a、35b与公按扣侧膨胀部61彼此接触,然后大 变形部36a比非变形部36b更大程度地向半径方向外侧挠曲,在公按扣侧膨胀部61越过 内侧膨胀部35a、35b时,大变形部36a向半径方向内侧复位(有时大变形部36a也并未 完全复位),从而使卡合突起60与突起收纳部40相连接(参照图10)。在母按扣2中,大变形部36a和非变形部36b沿圆周方向交替排列,从而能够缓 和在只设置大变形部36a或只设置非变形部36b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低连接强度、装卸操 作麻烦的问题,此外还能加大大变形部36a的高内侧膨胀部35a与公按扣侧膨胀部61的 卡挂力度,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强度。另外,由于沿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高内侧膨胀部35a 和低内侧膨胀部35b,因此不易使母按扣2进行相对于公按扣4的相对性旋转。因此, 例如在对母按扣2和公按扣4作用有沿水平方向拉拽母按扣2和公按扣4彼此的那样的力 (横向拉拽力)的情况下,通过使大变形部36a的高内侧膨胀部35a—边弹性变形一边保 持与公按扣侧膨胀部61的卡挂等,能够阻止母按扣2与公按扣4轻易脱离。附图标记说明1、公按扣;2、母按扣;20、卡合突起;24a、高外侧膨胀部;24b、低外侧 膨胀部;25、纵向隙缝;26a、大变形扇形体;26b、小变形扇形体;27、横向隙缝; 30、母按扣主体;32、内侧筒部;40、突起收纳部;35a、高内侧膨胀部;35b、低内侧 膨胀部;36a、大变形部;36b、非变形部;37a、纵向隙缝;37b、圆弧状隙缝(横向隙缝)。
权利要求
1.一种公按扣,其为金属制,该公按扣(1)的卡合突起(20)能与母按扣(3)的突起 收纳部(50)装卸自如地卡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卡合突起(20)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规定角度地设置有多个大变形部(26a),该 大变形部(26a)相比卡合突起(20)的其他部分(26b)容易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在上述大变形部(26a)的前端部设置有高外侧膨胀部(24a),该高外侧膨胀部(24a) 比卡合突起(20)的上述其他部分(26b)的前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按扣,其中,上述卡合突起(20)的上述其他部分(26b)在前端部具有低外侧膨胀部(24b),该低外 侧膨胀部(24b)的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高度低于上述高外侧膨胀部(24a)向半径方 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按扣,其中,在圆周方向上利用自卡合突起(20)的上端设置的纵向隙缝(25)划分上述各大变形部 (26a)和上述其他部分(26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按扣,其中,上述卡合突起(20)包括外侧筒部(21)、内侧筒部(22)以及连接上述外侧筒部(21) 的上端和内侧筒部(22)的上端之间的上端连接部(23),上述纵向隙缝(25)贯穿上端连接 部(23)地设置在外侧筒部(21)和内侧筒部(22)上,外侧筒部(22)具有横向隙缝(27), 该横向隙缝(27)将限定上述各大变形部(26a)的左右两侧的两条纵向隙缝(25)的下端之 间连接起来。
5.—种母按扣,其为金属制,该母按扣(2)能将公按扣(4)的卡合突起(60)装卸自 如地收纳在该母按扣(2)的突起收纳部(40)中,其特征在于,在限定上述突起收纳部(40)的外周的收纳部侧部(32)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规定角度地 设置有多个大变形部(36a),该大变形部(36a)相比收纳部侧部(32)的其他部分(36b)比 较容易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在上述大变形部(36a)的开口端部设置有高内侧膨胀部(35a),该高内侧膨胀部 (35a)比收纳部侧部(32)的上述其他部分(36b)的开口端部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母按扣,其中,上述收纳部侧部(32)的上述其他部分(36b)在开口端部具有低内侧膨胀部(35b),该 低内侧膨胀部(35b)的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高度低于上述高内侧膨胀部(35a)向半 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母按扣,其中,在圆周方向上利用被设置在收纳部侧部(32)和与收纳部侧部(32)相邻的外周部(31) 上的纵向隙缝(37a)划分上述各大变形部(36a)和上述其他部分(36b)。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母按扣,其中,在上述外周部(31)上具有横向隙缝(37b),该横向隙缝(37b)将限定上述各大变形部 (36a)的左右两侧的两条纵向隙缝(37a)的末端之间连接起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公按扣和母按扣。该公按扣是能够使卡合突起具有适当且充分的弹性变形性能从而提高连接强度的金属制的公按扣。在能使卡合突起(20)与母按扣的突起收纳部装卸自如地卡合的金属制的公按扣(1)中,在上述卡合突起(20)上沿圆周方向交替设置比较容易弹性变形的大变形部(26a)、和与大变形部(26a)相比不易弹性变形的小变形部(26b)。另外,在大变形部(26a)的前端部设置有高外侧膨胀部(24a),该高外侧膨胀部(24a)比小变形部(26b)的外侧膨胀部(24b)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利用自卡合突起(20)的上端设置的两条纵向隙缝(25)和连接上述各纵向隙缝的下端之间的横向隙缝(27)划分大变形部(26a)和小变形部(26b)。
文档编号A44B17/00GK102014684SQ20098011520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9日
发明者长谷川建二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