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牙链带及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0102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拉链牙链带及拉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彼此相向的内侧面2a、2b的下部6a、6b呈凸凹状的上止件1a、1b。在上止件1a的下部内侧面6a设置有凸部7a及凹部8a,在上止件1b的下部内侧面6b设置有凹部7b及凸部8b。如该文献的图3所示,凸部7a和8b中的至少一个以比啮合的链牙中心c突出的方式设置。如该文献的图3及图5~7所示,拉头开始移动,左右拉链牙链带被拉开。根据说明,拉头的导向柱5与凸部7a、8b碰撞,上止件1a、1b向左右被推开,链牙列e1、e2开始分离,因此能够确保拉头的始动性良好。根据说明,在上止件1a、1b的外侧面10a、10b形成有凹陷部9a、9b,在拉头开始移动时上止件1a、1b易于向左右被打开,能够进一步提高拉头的始动性。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上止件,在与拉头的菱形(diamond)侧壁相向的上止件的内侧壁的中央部设置有不会与菱形侧壁接触的凹面部,在其两侧相邻处设置有与菱形侧壁接触的凸面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57-408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昭56-376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存在在侧缘部没有设置拉链牙的拉链带的第一区域与在侧缘部设置有拉链牙的拉链带的第二区域之间设置前止件的情况。在该前止件被收容在拉头内时在左右拉链带的各第一区域之间会产生间隙。期望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小该间隙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一种拉链牙链带(400),其特征在于,具备:

拉链带(100);

沿着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设置的拉链牙(200);以及

前止件(300),其设置于在侧缘部(150)没有设置拉链牙(200)的拉链带(100)的第一区域(110)与在侧缘部(150)设置有拉链牙(200)的拉链带(100)的第二区域(120)之间,上述前止件(300)包括:面向第一区域(110)的前表面(310);面向第二区域(120)的后表面(320);连结前表面(310)与后表面(320)的、面向拉链带外侧的第一侧面(330);以及连结前表面(310)与后表面(320)的、面向拉链带内侧的第二侧面(340),

拉链牙(200)包括:能够与拉头(500)的导向柱(530)接触的卡合部(210);以及能够与拉头(500)的凸缘部(540)接触的基部(220),与横跨卡合部(210)和基部(220)的宽度(w200)相等的拉链牙(200)的宽度由第一假想面(pl1)和第二假想面(pl2)决定,在该第一假想面(pl1)配置有位于最靠拉链带外侧位置的各卡合部(210)的点或面,在该第二假想面(pl2)配置有位于最靠拉链带内侧位置的各基部(220)的点或面,第一假想面(pl1)和第二假想面(pl2)彼此平行,

在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越过第一假想面(pl1)向拉链带外侧突出的凸状卡合部(380)或越过第一假想面(pl1)向拉链带内侧凹陷的凹状卡合部(390),

前止件(300)的第二侧面(340)包含从第二侧面(340)的前方区域直到后方区域以靠近第二假想面(pl2)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倾斜面(345)。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前止件(300)的第二侧面(340)的倾斜面(345)与第二假想面(pl2)交叉。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前止件(300)具有没有设置在拉链带(100)上的薄壁部(354)。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前止件(300)具有与拉链带(100)的带上表面(101)分离的上表面(350),在该前止件(300)的上表面(350)的拉链带外侧区域设置有台阶部(35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台阶部(351)沿着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延伸,并且具有在该延伸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宽度(w35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前止件(300)具有与拉链带(100)的带上表面(101)分离的上表面(350),在该前止件(300)的上表面(350)的拉链带内侧区域,设置有朝向拉链带(100)倾斜直到与第二侧面(340)连接的下降倾斜面(352)。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涉及一种拉链(700),其特征在于,具备:

分别与上述的拉链牙链带(400)一致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00);以及用于开闭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00)的拉头(500),

第二拉链牙链带(400)的前止件(300)与第一拉链牙链带(400)的前止件(300)相比较长地沿着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延伸,

在第一拉链牙链带(400)的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凸状卡合部(380),

在第二拉链牙链带(400)的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凹状卡合部(390)。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涉及一种拉链(700),其具备:

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00);以及

用于开闭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00)的拉头(500),

上述拉链(700)的特征在于:

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00)具备:拉链带(100);沿着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设置的拉链牙(200);以及前止件(300),其设置于在侧缘部(150)没有设置拉链牙(200)的拉链带(100)的第一区域(110)与在侧缘部(150)设置有拉链牙(200)的拉链带(100)的第二区域(120)之间,上述前止件(300)包括:面向第一区域(110)的前表面(310);面向第二区域(120)的后表面(320);连结前表面(310)与后表面(320)的、面向拉链带外侧的第一侧面(330);以及连结前表面(310)与后表面(320)的、面向拉链带内侧的第二侧面(340),

拉链牙(200)包括:能够与拉头(500)的导向柱(530)接触的卡合部(210);以及能够与拉头(500)的凸缘部(540)接触的基部(220),与横跨卡合部(210)和基部(220)的宽度(w200)相等的拉链牙(200)的宽度(w200)由第一假想面(pl1)和第二假想面(pl2)决定,在该第一假想面(pl1)配置有位于最靠拉链带外侧位置的各卡合部(210)的点或面,在该第二假想面(pl2)配置有位于最靠拉链带内侧位置的各基部(220)的点或面,第一假想面(pl1)和第二假想面(pl2)彼此平行,

(i)第一拉链牙链带(400)在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越过第一假想面(pl1)向拉链带外侧突出的凸状卡合部(380)和越过第一假想面(pl1)向拉链带内侧凹陷的凹状卡合部(390)中的一方,

前止件(300)的第二侧面(340)包含从第二侧面(340)的前方区域直到后方区域以靠近第二假想面(pl2)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倾斜面,

(ii)第二拉链牙链带(400)在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上述凸状卡合部(380)和凹状卡合部(390)中的另一方,

前止件(300)的第二侧面(340)包含从第二侧面(340)的前方区域直到后方区域以靠近第二假想面(pl2)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倾斜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有助于减小左右拉链带的各第一区域之间的间隙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概略俯视示意图,示出左右拉链牙链带没有完全闭合的状态。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概略俯视示意图,示出左右拉链牙链带完全闭合的状态,还示出左右前止件被完全收容在拉头内的状态。

图3是主要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左侧拉链牙链带的左侧前止件的概略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左侧拉链牙链带的左侧前止件的概略截面示意图,示意性表示沿着图3的iv-iv的截面。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左侧拉链牙链带的左侧前止件的概略俯视示意图。

图6是主要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右侧拉链牙链带的右侧前止件的概略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右侧拉链牙链带的右侧前止件的概略截面示意图,示意性表示沿着图6的vii-vii的截面。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右侧拉链牙链带的右侧前止件的概略俯视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闭动作的示意图,拉头的导向柱、下翼板及凸缘部由虚线表示。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闭动作的示意图,示出与图9的位置相比拉头位于前进方向的位置,各前止件的主要部分被收容在拉头内的状态。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闭动作的示意图,示出与图10的位置相比拉头位于前进方向的位置,各前止件被完全收容在拉头内的状态。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概略截面图,示意性表示沿着图11的xii-xii的截面。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的概略端面图,表示沿着图11的xii-xii的截面的一半。

附图标记说明

100拉链带

200拉链牙

210卡合部

220基部

300前止件

310前表面

320后表面

330第一侧面

340第二侧面

345倾斜面

350上表面

351台阶部

352下降倾斜面

353曲面

360下表面

371第一边缘部

372隆起部

373突出部

374凹陷部

375倾斜面

376第二边缘部

400拉链牙链带

500拉头

600后止件

700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非限定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所公开的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及包含在实施方式中的各特征并非彼此独立。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过度说明就能够组合各实施方式和/或各特征,并且也能够理解该组合产生的协同效果。实施方式间的重复说明原则上省略。参照附图以说明发明为主要目的,有时为了便于作图而将其简化。

下面,使用如下说明的“方向用语”来展开说明。前后方向与拉头的滑动方向一致。随着拉头前进,左右拉链牙链带闭合,从而左右拉链牙啮合。随着拉头后退,左右拉链牙链带被拉开,从而解除左右拉链牙的啮合。左右方向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也是与拉头的导向柱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与拉头的导向柱延伸的方向一致。上下方向也是与拉链带的带面正交的方向。另外,拉链带具有作为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一对带面。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拉链的概略俯视示意图,示出左右拉链牙链带没有完全闭合的状态。图2是拉链的概略俯视示意图,示出左右拉链牙链带完全闭合的状态,并且示出左右前止件被完全收容在拉头内的状态。图3是主要表示拉链的左侧拉链牙链带的左侧前止件的概略放大俯视示意图。图4是拉链的左侧拉链牙链带的左侧前止件的概略截面示意图,示意性表示沿着图3的iv-iv的截面。图5是拉链的左侧拉链牙链带的左侧前止件的概略俯视示意图。图6是主要表示拉链的右侧拉链牙链带的右侧前止件的概略放大俯视示意图。图7是拉链的右侧拉链牙链带的右侧前止件的概略截面示意图,示意性表示沿着图6的vii-vii的截面。图8是拉链的右侧拉链牙链带的右侧前止件的概略俯视示意图。图9是用于说明拉链的闭动作的示意图,拉头的导向柱、下翼板及凸缘部由虚线表示。图10是用于说明拉链的闭动作的示意图,示出与图9的位置相比拉头位于前进方向的位置、各前止件的主要部分被收容在拉头内的状态。图11是用于说明拉链的闭动作的示意图,示出与图10的位置相比拉头位于前进方向的位置、各前止件被完全收容在拉头内的状态。图12是拉链的概略截面图,示意性表示沿着图11的xii-xii的截面。图13是拉链的概略端面图,表示沿着图11的xii-xii的截面的一半。

如图1及图2所示,拉链700包括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400、以及用于开闭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400的拉头500。各拉链牙链带400包括:拉链带100、沿着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设置的拉链牙200、设置在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的树脂制的前止件300、以及设置在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的树脂或金属制的后止件600。后止件600在左右拉链牙链带400共用,由此左右拉链牙链带400在后端侧被连结。

如图11及图12所示,拉头500包括上翼板510、下翼板520、导向柱530、凸缘部540、拉手安装柱550、拉手560。上翼板510和下翼板520经由导向柱530连结,上翼板510和下翼板520彼此平行地配置。上翼板510的俯视形状和下翼板520的仰视形状相同。由上翼板510、下翼板520、导向柱530及凸缘部540决定用于拉链牙200的y形链牙通路。凸缘部540包括:从上翼板510的左右的各侧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上部凸缘部、以及从下翼板520的左右的各侧缘部向上方延伸的下部凸缘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部凸缘部和下部凸缘部中的一方可以省略。拉手安装柱550呈单臂状地设置在上翼板510的上表面上。拉手560具有被插通有拉手安装柱550的开口。

各拉链带100包括:在侧缘部150没有设置拉链牙200的第一区域110、在侧缘部150设置有拉链牙200的第二区域120、以及在侧缘部150设置有前止件300的第三区域130。第三区域130设置在第一区域110与第二区域120之间。也就是说,各前止件300设置于在侧缘部150没有设置拉链牙200的第一区域110与在侧缘部150设置有拉链牙200的第二区域120之间。

各拉链带100的第一区域110被预期在将拉链700牢固地缝制于其他物品时是有用的。图2示出左右拉链牙链带400呈y形连结的状态,示出在左右第一区域110之间有间隔w110。可预期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前止件300能够减小该左右第一区域110之间的间隔w110。另外,各拉链带100的第一区域110的前后长度不一定一致。各拉链带100的第二区域120的前后长度在实施方式之间各不相同。

各拉链带100是将线织成的织物或将线编成的编织物。各拉链带100是具有作为上表面及下表面的一对带面的可挠性部件。各拉链带100包括带主部140和位于带主部140的侧缘的侧缘部150。各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与左右另一侧的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相向,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相向侧缘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侧缘部150包括厚度比带主部140大的部分,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侧缘部150包括芯绳155,但不限于此。

有时将朝向拉链带100的内侧的方向称为拉链带内侧,简称为带内侧。有时将朝向拉链带100的外侧的方向称为拉链带外侧,简称为带外侧。作为容易理解的一个示例,带内侧是从位于拉链带100的带面外部的位置穿过拉链带的侧缘部去往拉链带100的带面上的方向。带外侧是从位于拉链带100的带面上的位置穿过拉链带的侧缘部去往位于拉链带100的带面外部的位置的方向。在拉链带的带面内,带内侧及带外侧这样的用语所表示的方向也可同样地理解。

在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设置有拉链牙200。作为拉链牙200示出了螺旋链牙,但是并不限于此。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采用树脂链牙或金属链牙作为拉链牙。可以理解为与拉链牙的种类无关地,具有本申请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优点。

拉链牙200包括卡合部210和基部220。卡合部210是能够与相对侧的拉链牙200卡合的部分。基部220与拉链牙200的卡合部210相比位于带内侧,是用于确保拉链牙200安装于拉链带100的部分。如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那样,卡合部210能够与拉头500的导向柱530接触,基部220能够与拉头500的凸缘部540接触。

图示例涉及的拉链牙200是螺旋链牙,将单丝呈螺旋状卷绕而成。拉链牙200的基本单元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地构成。各基本单元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宽幅地构成的卡合头部231、与卡合头部231的上端连结的上部脚部232、与卡合头部231的下端部连结的下部脚部233、以及与下部脚部233的另一端连结并且与相邻的基本单元的上部脚部的另一端连结的反转部234。卡合头部231不位于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上。上部脚部232及下部脚部233横穿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的芯绳155,向带内侧延伸。

拉链牙200的宽度w200由彼此平行的第一假想面pl1及第二假想面pl2决定。如图3及图6所示,在第一假想面pl1配置有位于最靠带外侧位置的各卡合部210的点或面。在第二假想面pl2,在同一平面内配置有位于最靠带内侧位置的各基部220的点或面。

换言之,在第一假想面pl1配置有距离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最远的各卡合部210的点或面。在第二假想面pl2配置有距离各卡合部210最远的各基部220的点或面。

在图示例涉及的螺旋链牙中,各卡合头部231的平坦面配置在第一假想面pl1。各反转部234的位于最靠带内侧位置的点配置在第二假想面pl2。

在以拉链700为基准的情况下,第一假想面pl1决定拉链牙200的左右内侧的边界。第二假想面pl2决定拉链牙200的左右外侧的边界。

各前止件300具有月牙形的俯视形状。各前止件300包括:面向第一区域110的前表面310;面向第二区域120的后表面320;连结前表面310和后表面320的、面向带外侧的第一侧面330;以及连结前表面310和后表面320的、面向带内侧的第二侧面340。各前止件300具有与拉链带100的带上表面101分离配置的上表面350,并且在拉链带100的带下表面102具有为同一面的下表面360。在第一侧面330与前表面310之间具有倒圆的边缘部,在第一侧面330与后表面320之间具有倒圆的边缘部。

在非限定的形态中,各前止件300基于嵌入成形而与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一体形成。左侧前止件300的前后长度大于右侧前止件300的前后长度。左侧前止件300与右侧前止件300相比较长地沿着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延伸。

在图3所示的左侧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越过第一假想面pl1向拉链带内侧凹陷的凹状卡合部390。凹状卡合部390具有与第一假想面pl1交叉的侧面391。

在图6所示的右侧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越过第一假想面pl1向拉链带外侧突出的凸状卡合部380。凸状卡合部380具有与第一假想面pl1交叉的两个侧面381。

在随着拉头500前进而左右前止件300被收容在拉头内时,左侧前止件300的凹状卡合部390与右侧前止件300的凸状卡合部380卡合并接触,对左侧前止件300施加顺时针的旋转力,对右侧前止件300施加逆时针的旋转力。左右的各前止件300的第二侧面340包含从其前方区域直到后方区域以靠近第二假想面pl2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倾斜面345,因此在各前止件300的第二侧面340与拉头500的凸缘部540的内壁面接触之前允许各前止件300旋转。

另外,前止件300的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是相对的。例如,在图示例的情况下,前止件300的前方区域是位于前止件30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的前方的区域。前止件300的后方区域是位于前止件30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的后方的区域。能够通过参照从前止件30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向前后方向稍稍移位的点来规定前方及后方区域。

由于该各前止件300旋转,所以图2所示的间隔w110减小。由于图2所示的间隔w110减小,能够改善闭状态的拉链700的外观,确保缝制的容易度,或确保拉头500的良好的始动性。拉头的始动性相当于使停止状态的拉头移动的容易性。

如图3及图6所示,图示例涉及的各前止件300在前表面310与第二侧面340之间具有越过第二假想面pl2向带内侧突出的倒圆的第一边缘部371。第一边缘部371位于第二侧面340的带内侧,第二侧面340以随着向后方延伸逐渐靠近第二假想面pl2的方式延伸。图3所示的左侧前止件300中,第二侧面340的倾斜面345在向后方延伸的过程中与第二假想面pl2交叉。此时,设倾斜面345与第二假想面pl2交叉的点为交叉点,则在交叉点的前方倾斜面345位于第二假想面pl2的带内侧,在交叉点的后方倾斜面345位于第二假想面pl2的带外侧。图6所示的右侧前止件300中,第二侧面340的倾斜面345在向后方延伸的过程中不与第二假想面pl2交叉。但是,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右侧前止件300的倾斜面345能够与第二假想面pl2交叉。

图3所示的左侧前止件300的第二侧面340的倾斜面345经由倒圆的第二边缘部376与后表面320接合。图6所示的右侧前止件300的第二侧面340的倾斜面345经由倒圆的第二边缘部376与后表面320接合。右侧前止件300的第二侧面340的倾斜面345与第二边缘部376的边界377位于第二假想面pl2上或者位于第二假想面pl2的附近。右侧前止件300的第二边缘部376与第二假想面pl2交叉。

如图3及图6所示,在各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前方区域设置有向带外侧突出的倒圆的隆起部372。隆起部372构成为能够与拉头500的导向柱530接触。在图3所示的左侧前止件300中,隆起部372不会越过第一假想面pl1向带外侧突出,隆起部372的最靠带外侧的位置位于第一假想面pl1上。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右侧前止件300中,隆起部372越过第一假想面pl1向带外侧突出。能够确保充分地封闭拉头500的导向柱530与凸缘部540之间的间隔。

在各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越过第一假想面pl1向带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图3所示的左侧前止件300中,在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突出部373,在该突出部373的前方相邻地设置有上述的凹状卡合部390。突出部373与第一假想面pl1相比向带外侧突出。在凹状卡合部390的前方相邻地设置有倾斜面375。在该倾斜面375的前方相邻地设置有凹陷部374。在凹陷部374的前方相邻地设置有上述的隆起部372。

图6所示的右侧前止件300中,在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上述的凸状卡合部380,在该凸状卡合部380的前方相邻地设置有倾斜面375。在倾斜面375的前方相邻地设置有凹陷部374。在凹陷部374的前方相邻地设置有上述的隆起部372。

隆起部372封闭拉头500的导向柱530与凸缘部540之间的开口。俯视时隆起部372呈倒圆状,实现隆起部372与导向柱530之间的较小的接触阻力。通过凹陷部374能够使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与导向柱530的接触面积减小。通过倾斜面375能够促进前止件300在导向柱530与凸缘部540之间的稳定的位移。

将第一侧面330的倾斜面375称为第一倾斜面,将第二侧面340的倾斜面345称为第二倾斜面,或者也可以将第一侧面330的倾斜面375称为第二倾斜面,将第二侧面340的倾斜面345称为第一倾斜面。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彼此平行。

如图4及图7所示,各前止件300包括与拉链带100的带上表面101分离的上表面350、以及与拉链带100的带下表面102为同一面的下表面360。隔着芯绳155,在前止件300的带外侧区域设置有台阶部351,在其带内侧区域设置有下降倾斜面352。台阶部351沿着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延伸,并且具有在其延伸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左右宽度w351。下降倾斜面352朝向拉链带100下降倾斜直到与第二侧面340连接。在下降倾斜面352与台阶部351之间设置有曲面353。

另外,前止件300的带内侧区域和带外侧区域是相对的。例如,在图示例的情况下,前止件300的带内侧区域是位于前止件30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的带内侧的区域。前止件300的带外侧区域是位于前止件30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的带外侧的区域。能够通过参照从前止件30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向左右方向稍稍移位的点来规定带内侧及带外侧区域。

各前止件300的台阶部351是为了避免或抑制与拉头500的构造发生干扰而设置的。各前止件300的下降倾斜面352是为了避免或抑制与拉头500的构造发生干扰而设置的。

如图12所示,在拉头500的上翼板510及下翼板520设置有用于划分左右链牙的移动路径的分隔壁570。此外,在上翼板510和凸缘部540的连结部位的内壁设置有用于按压螺旋链牙的反转部234的按压部580。

通过上述台阶部351使前止件300的带外侧区域薄壁化,由此能够抑制位于上下的分隔壁570与前止件300发生干扰。在前止件300设置有没有设置在拉链带100上的薄壁部354。

在图示例中,薄壁部354位于前止件300的拉链带的侧缘部150的带外侧。薄壁部354比最大厚度h300的前止件300薄了台阶部351的深度d351。台阶部351的左右宽度w351在前后方向上发生变化。在图示例中,前止件300的后方区域内的台阶部351的左右宽度w351的宽度,大于前止件300的前方区域内的台阶部351的左右宽度w351的宽度。在这种情况下,在前止件300的前方区域内前止件300相对于芯绳155的接合强度被适当地维持,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进入拉头500的内部的前止件300的后方区域内分隔壁570与前止件300发生干扰。通过上述下降倾斜面352来抑制按压部580与前止件300发生干扰。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前止件300因凸状卡合部380与凹状卡合部390的卡合及接触而被施加转动力。如果前止件300与分隔壁570发生干扰或前止件300与按压部580发生干扰,则可能会阻碍该前止件300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止件300设置上述台阶部351及下降倾斜面352,能够避免或抑制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图示例中,满足d351<h300/3,这里,d351是台阶部351的深度,h300是前止件300的最大厚度。换言之,台阶部351的深度小于前止件300的最大厚度的三分之一。

在图示例中,满足d351<h300/4,这里,d351是台阶部351的深度,h300是前止件300的最大厚度。换言之,台阶部351的深度小于前止件300的最大厚度的四分之一。

在图示例中,满足d351<h300/5,这里,d351是台阶部351的深度,h300是前止件300的最大厚度。换言之,台阶部351的深度小于前止件300的最大厚度的五分之一。

在图示例中,满足d351<h300/6,这里,d351是台阶部351的深度,h300是前止件300的最大厚度。换言之,台阶部351的深度大于前止件300的最大厚度的六分之一。

如图5及图8所示,台阶部351遍及前止件300的带外侧区域的前方及后方区域地设置。同样,下降倾斜面352遍及前止件300的带内侧区域的前方及后方区域地设置。曲面353以从后方朝向前方左右宽度增大的方式设置。可期待能够充分地促进避免或抑制与拉头500的分隔壁570及按压部580发生干扰。参照图12及图13,能够马上理解通过这些结构实现的效果。

参照图9至图11,对使拉头500前进来闭合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400,从而使左右一对拉链牙200啮合,将左右一对前止件300收容在拉头500内的过程进行说明。这里,在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400中,左侧拉链牙链带400的左侧前止件300与右侧拉链牙链带400的右侧前止件300相比较长地沿着拉链带100的侧缘部150延伸。此外,在左侧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凹状卡合部390,在右侧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凸状卡合部380。

在使拉头500从图9所示的拉头位置向图10所示的拉头位置前进的过程中,左右的各拉链牙200的卡合部210在拉头500的导向柱530的侧面上滑动,并且基部220在拉头500的凸缘部540的内侧面上滑动。基于图9能够理解的是,左侧前止件300比右侧前止件300先插入到拉头500的导向柱530与凸缘部540之间的开口。另外,拉头500在导向柱530与左侧凸缘部540之间具有左侧开口,在导向柱530与右侧凸缘部540之间具有右侧开口。

在使拉头500从图10所示的拉头位置向图11所示的拉头位置前进的过程中,从拉头500的右侧开口插入到拉头500内的右侧前止件300的凸状卡合部380越过拉头50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而与左侧前止件300的凹状卡合部390接触,由此使左侧前止件300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使右侧前止件300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此时,从左侧开口插入到拉头500内的左侧前止件300的突出部373越过拉头50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而位于右侧前止件300的后表面320的后方。如上所述,在左右的各前止件300设置有倾斜面345,允许各前止件300的适当量的旋转。各前止件300的倾斜面345与拉头500的凸缘部540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sp5因各前止件300旋转而被减小,从而图2所示的间隔w110减小。

在一实施方式中,各前止件300的倾斜面345与拉头500的凸缘部540的内壁面碰撞的时刻早于各前止件300的隆起部372与导向柱530碰撞的时刻。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各前止件300的倾斜面345与拉头500的凸缘部540的内壁面碰撞的时刻晚于各前止件300的隆起部372与导向柱530碰撞的时刻。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各前止件300的倾斜面345与拉头500的凸缘部540的内壁面碰撞的时刻是和各前止件300的隆起部372与导向柱530碰撞的时刻实质上相同的时刻。

参照图11能够理解的是,在图示例中,在各前止件300被收容在拉头500内时,各前止件300的前表面310与拉头500的下翼板520的轮廓实质或完全一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可预期在各前止件300被收容在拉头500内时,各前止件300的前表面310与拉头500的下翼板520的轮廓相比以任意程度位于前方。

参照图11能够理解的是,在各前止件300被收容在拉头500内时,各前止件300的第二侧面340及倾斜面345与拉头500的凸缘部540的内壁面相向。在各前止件300被收容在拉头500内时,各前止件300的第一侧面330的前方区域与拉头500的导向柱530相向,第一侧面330的后方区域位于导向柱530的后方。

基于上述的教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编入在权利要求范围内的附图标记仅用于参考,并不能够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范围的目的进行参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