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底,尤其是一种防水透气鞋底以及具有防水透气鞋底的鞋。
背景技术:
人类的脚部皮肤分泌出来的汗液,绝大多数集中在脚底部,而脚底大的汗腺在脚趾间、脚前掌、和脚掌掌心部位,脚底汗腺是人体重要出汗的部位。由于鞋底长时间吸收汗液,汗液积聚在鞋底无法及时挥发的原因,鞋底难免发臭,滋生细菌,使人们罹患脚部疾病。尤其是青少年经常穿用运动鞋,更容易使鞋发臭。现有的鞋,比如是运动鞋,是通过提高鞋帮面透气性来实现使汗液挥发功能的。
由于人类的脚掌汗腺主要集中在脚底,因而通过鞋底将脚底汗汽排出,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方法。本申请人先后于2011年11月30日、2013年4月8日以及2013年12月20日申请了公告号为202456701U、203234113U以及203748754U等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从加工、防水、制造等各个方向对防水透气鞋进行改进。
但是无论是哪种结构的防水透气鞋(当然也包括其他现有的防水透气鞋),在使用防水透气膜过程中,会因为防水透气膜的贴合不稳造成防水透气膜因磨损而破裂,导致防水失败。经过申请人的研究和试验,发现现有防水透气鞋内进水情况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防水透气膜贴合过程中起缓冲作用的基布(或基毡)与鞋底之间的贴合不稳,使外界的泥浆、砂浆等通过鞋底的通孔进入鞋底并穿过张开的基布(或基毡)的细孔接触到防水透气膜本体,防水透气膜本体受到沙粒的摩擦和侵蚀而破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其通过对防水透气膜进行改进,使防水透气膜本体与鞋底贴合,而基布设置于防水透气膜本体的上侧,从而外界的细砂或泥浆等不会渗入到防水透气膜和鞋底之间,保证了防水透气膜不会破裂。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防水透气鞋底的鞋。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的技术方案是:
作为一种结构类型,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其包括鞋大底以及防水透气膜组件,所述鞋大底的上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直至鞋大底的底面,所述防水透气膜组件包括防水透气膜以及位于防水透气膜上、下两侧的上防水承托片和下防水承托片,所述防水透气膜组件安装于鞋大底的上表面,且下防水承托片位于该至少一个通孔的上侧,所述上防水承托片和下防水承托片相对应位置上分别开设有上透气沟和下透气沟,且所述下透气沟与至少一个第一通孔相对应,所述防水透气膜包括防水透气膜本体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防水透气膜本体上表面的基布层,所述防水透气膜本体的下表面与下防水承托片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基布层的上表面与上防水承托片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鞋大底的上表面上设有一个凹槽,所述至少一个通孔设置于该凹槽的底面上,防水透气膜组件安装于该凹槽内,且下防水承托片位于该凹槽的底部。
所述下防水承托片与凹槽的底部之间设有缓冲织物或用于防沙的网状结构。
所述上防水承托片的上表面与鞋大底的上表面之间的缝隙处设有一层防水加固层。
作为另一种结构类型,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其包括鞋大底以及膜扣组件,所述鞋大底的上表面分布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直至鞋大底的底面,所述第二凹槽内安装膜扣组件,所述膜扣组件包括膜扣本体和防水透气膜,所述膜扣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通孔相连通的竖向穿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透气膜包括防水透气膜本体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防水透气膜本体上表面的基布层,所述防水透气膜本体的下表面与第二凹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基布层的上表面与膜扣本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防水透气膜本体与第二凹槽之间以及基布层与膜扣本体之间均通过粘合固定。
所述膜扣本体的上端设有防水倒角,所述防水倒角为膜扣本体上端外沿的延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鞋,其包括鞋帮和鞋底,所述鞋帮和鞋底固定,所述鞋底为上述的防水透气鞋底。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对现有防水透气膜进行了改进,使用上下都没有基布的防水透气膜(称之为裸膜)或者上侧设置有基布的防水透气膜,从而使防水透气膜本体直接与带通孔的鞋底贴合,由于防水透气膜本体的贴合能力较强,使得外界细砂或泥浆等不易伸入到防水透气膜和鞋底之间部位,保证防水透气膜不会破裂,增加防水透气效果,延长防水透气鞋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实施例3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实施例4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实施例5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实施例6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A-A剖视图;
图11为图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1、鞋大底;11、第一凹槽;12、第一通孔;13、第二凹槽;14、第二通孔;2、防水透气膜组件;21、防水透气膜;211、防水透气膜本体;212、基布层;22、上防水承托片;221、上透气沟;23、下防水承托片;231、下透气沟;3、缓冲织物;4、网状结构;5、防水加固层;6、膜扣组件;61、膜扣本体;611、竖向穿孔;612、防水倒角;62、防水透气膜;621、防水透气膜本体;622、基布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其包括鞋大底1以及防水透气膜组件2,鞋大底1的上表面上设有一个第一凹槽11,第一凹槽11的底部开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2直至鞋大底1的底面,防水透气膜组件2包括防水透气膜21以及贴于防水透气膜21上、下两侧的上防水承托片22和下防水承托片23,防水透气膜组件2安装于凹槽内,且下防水承托片23位于第一凹槽11的底部,上防水承托片22和下防水承托片23相对应位置上分别开设有上透气沟221和下透气沟231,且所述下透气沟231与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2相对应。在上防水承托片22的上表面与鞋大底1的上表面之间的缝隙通过附一层防水加固层5进行密封防水。
为了保证防水透气膜不会破裂,增加防水透气效果,延长防水透气鞋的寿命,在本实施例1中,防水透气膜21包括防水透气膜本体211以及固定连接于防水透气膜本体211上表面的基布层212,防水透气膜本体211的下表面与下防水承托片23的上表面粘合固定,基布层212的上表面与上防水承托片22的下表面粘合固定。当然,也可以直接采用不带基布层212的防水透气膜本体211(称之为裸膜)直接贴合于上防水承托片22和下防水承托片23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第一凹槽11可以是很薄的结构,其厚度可以忽略,甚至在鞋大底中完全不设置凹槽,直接将防水透气膜组件2与鞋大底1压粘整合在一起,并且与防水透气膜组件2对应的鞋大底1上设有直至鞋大底的底面的透气通孔即可,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任何鞋底,包括鞋大底很薄的结构;其次,防水透气膜组件2不止限于半脚掌,可以是整个鞋大底1上二次成型;再次,本实施例可以为多个上透气沟221和下透气沟231,并且,只需保证其中某一个下透气沟231与其中某一个第一通孔12有连通即可;最后,上、下防水承托片的通气沟的形状不限于圆形、方形、长方形、环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以并且多数情况下是基于最有利于透气的不规则的形状。
实施例2
实施例2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请参照图4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中不使用鞋大底本身作为防水的承托面,而是使用了一上一下防水承托片夹中间的防水透气膜的方式,因此,鞋大底1的第一凹槽11结构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粗糙面、倾斜面等结构。
实施例3
实施例3可以是在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中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请参照图5所示,防水透气膜组件2的整体的外沿设计,沿着鞋大底周边可以进行防水加固,也可以结合防水加固层5的设计进行进一步起到防水加固的作用。防水透气膜组件2的整体的外沿设计可以是上防水承托片或者是下防水承托片本身或者上、下防水承托片的结合。
实施例4
实施例4可以是在实施例1-3中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请参照图6所示,上、下防水承托片可以是有外形一致或相符的相对应的透气沟,下透气沟也可以是略大于或略小于上透气沟外沿的设计,即是上下防水承托片的通气沟的外沿设计可以是不一致的设计。
实施例5和6
实施例5和6均可以是在实施例1-4中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请分别参照图7和图8所示,实施例5为在下防水承托片23与第一凹槽11的底部之间设有主要用于防沙的缓冲织物3,实施例6为在下防水承托片23与第一凹槽11的底部之间设有网状结构4。
实施例7
实施例7为在申请人公告号为202456701U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基础上做的改进,请参照图9-11所示,一种防水透气鞋底,其包括鞋大底1以及膜扣组件6,鞋大底1的上表面分布有多个第二凹槽13,第二凹槽13的底部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4直至鞋大底1的底面,第二凹槽13内安装膜扣组件6,膜扣组件6包括膜扣本体61和防水透气膜62,膜扣本体61上设置有与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4相连通的竖向穿孔611;其特征在于,防水透气膜62包括防水透气膜本体621以及固定连接于防水透气膜本体621上表面的基布层622,防水透气膜本体621的下表面与第二凹槽13的底部粘合固定,基布层622的上表面与膜扣本体61的下表面粘合固定。
膜扣本体61的上端设有防水倒角612,防水倒角612为膜扣本体61上端外沿的延伸。防水倒角612增大了膜扣本体61与鞋大底1上表面的接触面积,防水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之前防水透气膜的平铺设置方式,在鞋大底1上设计多个第二凹槽13,再将多个设置有防水透气膜62的膜扣本体61扣入其中,膜扣本体61本身不承载人体的重力,其变形幅度明显减小,即使将其应用于运动鞋的鞋底上,也不易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