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震鞋底组件和缓震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5118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震鞋底组件和缓震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缓震鞋底组件和缓震鞋。



背景技术:

高跟鞋已经成为女性必备的鞋子种类之一,而且女性钟爱高跟鞋,穿着高跟鞋时,身体会因为脚后跟提高,人的身体会自然前倾,为保持平衡必须挺胸抬头才能达到平衡的目的,因此腹部和臀部随之收紧挺高,从而令步伐体态更加优美;后跟的存在可以增加身高,拉长腿的比例,使身材更加修长,因此可以搭配很多不同类型的服装。

但是美丽的背后,是要付出健康的代价的。对人体穿着高跟鞋走路时腿部发出行走的力进行分解,分解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分力和垂直方向的竖向分力,竖向分力远远大于水平分力。水平分力通过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使人向前走;竖向分力最终影响足部落地的瞬间速度,且根据公式F=mV(其中F为冲量、m为质量、V为瞬间速度)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计算出脚在行走过程中的地面对脚的冲击力,冲击力会通过脚传递给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冲击力主要被人体内的关节软骨所吸收,即人体内的关节软骨承担了吸震功能,穿着高跟鞋走路过多会严重增加对关节软骨的伤害。

人的脚掌分为前脚掌、脚底外侧、脚后跟和足弓,涌泉穴位于脚掌卷足时前脚掌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脚趾趾缝头端与脚后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的交点上,在涌泉穴往前推一定范围内为穿高跟鞋的着力部。

穿着高跟鞋走路会造成人体伤害为前脚掌接触地面产生的直接撞击,撞击会带来脚掌疼痛,以及冲击力传导到人关节处对关节软骨增加负担,前脚掌疼痛,前脚掌疼痛会使人感觉穿着高跟鞋走路很累,而且负荷过重容易损伤关节软骨。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201620023690.7的一种高跟鞋鞋底结构和高跟鞋,当中虽然使用缓震物质凸块,但是必须搭配防水台使用,需要在防水台上开设容纳凸块的凹槽,使得高跟鞋较重,而且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仅适用于5CM鞋跟以上的高跟鞋。

如现有技术当中的半码垫,其主要是解决开模批量生产的鞋无法一定合脚的问题,通过在前脚掌垫软垫调整鞋内空间,其为可选添加部件;而且软胶滑动或压缩变形,高跟鞋走路时重心迁移走路困难,软胶滑动使人更加难以掌握平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中低跟鞋子走路累脚疼,对关节软骨损伤大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生产的缓震鞋底组件和缓震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一种缓震鞋底组件,包括中底和缓震垫,所述中底包括承压前脚掌的第一部件以及承压脚底外侧和脚后跟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形成120度至175度的夹角,中底上位于所述夹角的地方为钩心窝槽;所述缓震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尖部、中部以及后部,所述缓震垫为中部厚、尖部与后部薄的形状,所述缓震垫放置在第一部件的上表面,所述中部陷于所述钩心窝槽内两者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中部的厚度为3~12mm。

进一步的,所述中部位于涌泉穴-5~+5mm的位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缓震垫的压缩变形率小于百分之十。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缓震垫的硬度为20~30度。进一步的为25~30度。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缓震垫的后部还连接有延伸部,所述缓震垫放置在第一部件的上表面时所述延伸部贴合在第二部件的上表面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尖部为方头、圆头或者尖头。

一种缓震鞋,包括上述的缓震鞋底组件,还包括大底、鞋跟以及鞋面;所述大底贴合在中底的底部,所述鞋跟固定在大底的底部且位于脚后跟的位置;所述鞋面向下包裹所述中底;所述鞋面的边缘粘合再中底与大底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利用中底的硬度,调整中底钩心位置的夹角形成钩心窝槽,在第一部件上放置与钩心窝槽相匹配的缓震垫,使得较厚的中部刚好位于走路前脚掌的撞击位置,即实现缓震功能的同时,简化了鞋底结构,使得更为轻便且易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人体脚掌示意图;

图2是缓震鞋底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缓震鞋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各部件如下:100、脚掌;110、前脚掌;120、脚底外侧;130、脚后跟;140、足弓;150、涌泉穴;160、着力部;

2、中底;21、第一部件;22、第二部件;23、钩心窝槽;3、缓震垫;31、尖部;32、中部;33、后部;4、大底;5、鞋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人的脚掌100分为前脚掌110、脚底外侧120、脚后跟130和足弓140,涌泉穴150位于脚掌100卷足时前脚掌110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脚趾趾缝头端与脚后跟130连线的前1/3与后2/3的交点上,在涌泉穴150往前到跖趾线范围内为走路时的着力部160,走路时主要是前脚掌110的外边沿和脚底外侧120对地面施加翻转力以达到调整平衡的作用。

缓震鞋底组件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缓震鞋底组件,包括中底2和缓震垫3,所述中底2包括承压前脚掌的第一部件21以及承压脚底外侧和脚后跟的第二部件22;所述第一部件21与所述第二部件22之间形成120度至175度的夹角,由于中底2在第一部件21与第二部件22形成折角,内部设有强化结构的金属弯钩,刚好钩心的位置是窝馅值最大的地方,中底2位于所述夹角地方为钩心窝槽23;所述缓震垫3包括依次连接的尖部31、中部32以及后部33,所述缓震垫3为中部32厚、尖部31与后部33薄的形状,所述缓震垫3放置在第一部件21的上表面,所述中部32陷于所述钩心窝槽23内两者相配合。利用中底2的硬度,调整中底2的钩心位置的夹角形成钩心窝槽23,在第一部件21上放置与钩心窝槽23相匹配的缓震垫3,使得较厚的中部32刚好位于走路前脚掌110的撞击位置,即实现缓震功能的同时,简化了鞋底结构,使得更为轻便且易生产。在走路时前脚掌110位于着力部160承受主要撞击,在中底2上形成钩心窝槽23,在钩心窝槽23内放置缓震垫3既能有效实现缓震,又能避免占用鞋内原本的空间,而且开模容易,生产简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优选的,所述中部32的厚度为3~12mm。通过调整中部32的厚度调整缓震垫3的舒适度,以匹配不同的鞋跟高度。

更优的,所述中部32位于涌泉穴150的-5~+5mm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缓震垫3的压缩变形率小于百分之十。

优选的,所述缓震垫3的硬度为20~30度,其中20、23、25、26、27、28、29或者30的硬度值更为舒适。

优选的,所述缓震垫3的后部33还连接有延伸部,所述缓震垫3放置在第一部件21的上表面时所述延伸部贴合在第二部件22的上表面上。

优选的,所述尖部31为方头、圆头或者尖头。

缓震鞋实施例:

一种缓震鞋,包括上述的缓震鞋底组件,还包括大底4、鞋跟5以及鞋面;所述大底4贴合在中底2的底部,所述鞋跟5固定在大底4的底部且位于脚后跟130的位置;所述鞋面向下包裹所述中底2;所述鞋面的边缘粘合再中底2与大底4之间。

制作上述缓震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裁剪缝合成鞋面、并制作缓震鞋底组件、制作大底4以及鞋跟5;

S2:将缓震鞋底组件固定在楦头上;

S3:将鞋面套在楦头上,将鞋面的边沿粘合在缓震鞋底组件下方,即鞋面由上向下包裹所述缓震鞋底组件;

S4:将大底4粘合在缓震鞋底组件下方;

S5:将鞋跟5安装在大底4上;

S6:取出楦头,在所述缓震鞋底组件上放置鞋垫。

硬度的单位为行业通用的ASKER-C测量仪的测量单位;压缩变形率为压缩变形缩减的体积占原体积的百分比。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