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衣系统前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5050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成衣系统前框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衣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成衣系统前框架。



背景技术:

成衣系统是一种自动化生产设备,广泛应用在服装行业,用于提高制衣各个环节的生产速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自动化程度。成衣系统在软件上包含控制系统,在硬件上包含框架、感应器、自动化驱动装置等。

现有技术中的框架往往依靠多个方管相互拼接而成,拼接的方式往往采用螺钉螺母。但这样的前框架有如下弊端:一方面,用螺钉螺母需要螺纹拧紧的过程,速度慢;另一方面,在螺钉螺母安装固定的过程中会有安装位置的偏差,影响固定效果。

此外,现有的成衣系统框架在功能上仅仅是起支撑作用,效果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衣系统前框架,包含信息显示区,扩展框架功能性,同时,采用铆钉和连接件进行方管之间的连接,速度快,美观程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成衣系统前框架,包含横梁和立柱,所述横梁和所述立柱均包含方管,所述横梁上设有显示功能区,所述显示功能区包含显示屏;所述相邻方管依靠连接件和铆钉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连接件上设有定位线和用于供所述铆钉安装的铆钉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铆钉孔设在所述定位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连接件呈工字形,包含两个侧接面和连接两个所述侧街面的中连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每面所述侧街面上设有连接组,每组所述连接组包含三条定位线,所述铆钉孔开设在两侧的所述定位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每面所述侧街面上设有连接组,每组所述连接组包含三条定位线,所述铆钉孔开设在中间的所述定位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连接件呈U型,包含两个侧街面和连接两个所述侧街面的底贴面,所述底贴面和所述侧街面上均开设有铆钉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功能区包含显示屏和信息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显示屏位于两块所述信息板中部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方管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定位线配合使用的辅助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横梁上方的显示功能区,能看到相关信息,扩充成衣系统前框架的功能性。

2、采用连接件和铆钉的连接方式,安装更为迅速快捷。

3、连接件上开设有定位线,铆钉孔设在定位线上,便于计算连接位置和受力点。

4、用户按照对受力承重的要求不同,可使用不同规格的连接件。

5、连接件包含底贴面和侧接面的实施例,可进行内藏的连接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3是图2在实施例2中的示意图;

图4是图2在实施例3中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连接件与方管连接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5在实施例2中的示意图;

图7是图5在实施例3中的示意图。

图中:

1、横梁,2、立柱,3、连接件,4、铆钉,31、定位线,32、铆钉孔,33、侧接面,34、底贴面,35、中连面,5、显示功能区,51、显示屏,52、信息板,6、方管,61、辅助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成衣系统前框架,包含横梁1和立柱2,所述横梁1和所述立柱2均包含方管6,所述横梁1上设有显示功能区5,所述显示功能区5包含显示屏51;所述相邻方管6依靠连接件3和铆钉4连接。

传统的成衣系统的前框架,只是单纯作为一个支撑作用的框架来使用。在本案中,立柱2立于地面,竖直方向延伸。横梁1安装连接在立柱2上方,在水平方向延伸。横梁1可以有多个,在相邻的横梁1之间,就设有显示功能区5.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功能区5包含设在中部的显示屏51,显示屏51可以为LED显示屏,也可以是液晶显示屏,而在显示屏51的两侧则设有信息板52,例如用亚克力材质制作的信息板52,上面可以设有企业LOGO,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横梁1和立柱2都可以使用方管6,不同于现有技术的螺钉和螺母的连接方式,在本案中,方管6和方管6之间的连接,依靠的是铆钉4和连接件3.

如图2和图5所示,连接件3呈工形,包含两侧的侧接面33和中间的中连面35.在侧接面33上按照受力需求设有连接组,在本实施例中,一个侧接面33上有两组连接组,每组连接组都开设有三道相互平行的定位线31,在两侧的两道定位线31上开设有铆钉孔32,用户使用铆钉枪,将铆钉4打入铆钉孔32,完成连接件3与立柱2的连接。定位线31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便于操作工人打孔定位,另一方面,也便于计算安装位置的尺寸和距离,掌握受力点的计算。而在方管6上,也设有辅助线61,辅助线61的数量,彼此的间距和延伸方向可以和连接件3上的定位线31匹配,从而便于连接件3相对于立柱2的定位。

如图3和图6所示,图3和图6是连接件3和铆钉4连接方管6的另一个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铆钉孔32的开设位置。在实施例1中,铆钉孔32开设在两侧的定位线31上,开设两组,在本实施中,铆钉孔32只开设在中间的定位线31上。相较于实施例1,实施例2的铆钉孔32的数量少了一半,连接速度更快,适用于受力要求不高的连接部位的连接。

如图4和图7所示,图4和图7连接件3和铆钉4连接方管6的第三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不同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工字型设计,连接件3呈U形,包含两端的侧接面33和中部的底贴面34.不同于工字型的设计中的开孔方案,在本实施例中,侧接面33和底贴面34上,均开设有铆钉孔32.如图7所示,这样的连接件3可以实现内藏式的铆钉连接。即连接件3本身位于方管6之中,将需要连接的方管6标注为方管A和方管B,两个侧接面33与方管A贴合,底贴面34与方管B贴合,铆钉4打入,完成连接。连接之后,从外视角上,看不到连接件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