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模型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5029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人体模型支撑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体模型支撑结构,尤其涉及将用于展示衣服及鞋的人体模型组装在下部的固定部来以无晃动且简便的方式维持稳定的固定状态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人体模型制作成与人体的形状类似的形状,使用用途主要用于衣服的陈列等。

像这样用于陈列衣服的人体模型分为上半身人体模型和下半身人体模型或全身人体模型等,这种人体模型还单独包括用于支撑人体模型的支撑体,以便支撑上半身人体模型。

观察现有的支撑人体模型的结构包括上部本体和下部本体,上述上部本体包括:螺丝部,为了固定人体模型身体而形成在向上述人体模型身体的下端延伸的杆体下方;螺丝孔,螺丝部贯通上述螺纹孔,上述下部本体包括:接地部,配置于下端;分割支撑角,包括以弯曲方式形成在上方的钩部及支撑片;结合孔,以均等间隔设置有与分割支撑角的数量相同的数量的凹槽,分割支撑角的钩部及支撑片插入于上述凹槽,在其中间具备与贯通上部本体的螺丝部相结合的结合孔。

如上所述的现有的人体模型结构由于结构复杂且所使用的部件多,因此在支撑人体模型所需要的费用具有很大负担的问题。尤其,这种现有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主要用于支撑上半身人体模型,从而为了支撑下半身人体模型或全身人体模型需要单独制备额外的支撑架,并将支撑架的上部连接在下半身人体模型或全身人体模型的后面来进行固定,因此不仅对人体模型的外观有不好的影响,而且在展示陈列衣服时对整体的美感也有不好的影响的问题。

作为提供人体模型支撑结构的现有文献,在韩国授权实用新型第20-0470165号中揭示了在为了将展示衣服的人体模型与固定用支柱组装时中可以维持无晃动且稳定的固定状态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技术。

另一方面,上述文献中虽然揭示了人体模型的脚掌的脚尖和脚后跟可以对地面以互不相同的角度接触支撑的内容,但具有需要在人体模型脚掌上直接加工紧固孔的问题及人体模型在穿上鞋的状态下难以提供可以展示的结构的问题。

即,如上所述的现有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不论到世界各国任何国家支撑人体模型的方法采用在脚后跟或小腿上插入从底板突起的撑杆(pole)的方式,具有需要根据衣服等展示物选择脚后跟或小腿来展示的不便和展示丝袜或女性用紧身裤或皮鞋等时需在脚底等处打孔的不便,因而有损坏展示商品的缺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KR20-0470165B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体模型支撑结构,将为了展示衣服及鞋的人体模型组装在下部固定部以无晃动且简便的方式维持稳定的固定状态。

(二)技术方案

根据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人体模型支撑结构包括:底板10;支撑部20,配置于上述底板10;主固定部30,以能够分离的方式结合于上述支撑部20;以及辅助固定部40,以与上述支撑部20隔开的状态配置于上述底板10,上述主固定部30包括:固定主体31,呈前方开放的形状;轴固定板32,以多段形式形成于上述固定主体31的下部侧;载荷支撑件33,形成于上述轴固定板32的上部;以及紧固带35,结合于上述固定主体31的上侧边缘。

上述固定主体31包括:上部主体31a,人体模型的脚后跟部位直接放置于上述上部主体31a;以及下部主体31b,具有在上述上部主体31a的下端向下部方向延伸的结构;在上述下部主体31b沿着上下部方向以多段形式隔开配置有多个上述轴固定板32,在上述上部主体31a以连接其的上端边缘部位形态配置紧固带35。

上述支撑部20包括:支撑突起21,从上述底板10向上部突出形成;以及支撑轴25,贯通固定于上述支撑突起21;上述多个轴固定板32通过贯通其内部来形成的多个紧固孔结合于上述支撑轴25。

在上述上部主体31a的侧面上端边缘部位配置有沿着上下方向隔开的紧固孔37,上述紧固带35的一侧通过高频焊接方式与紧固杆36相结合,利用在使上述紧固杆36配置于上述紧固孔37之间的状态下以沿上下贯通上述紧固孔37以及紧固杆36的方式连接紧固螺栓39的结构,防止紧固带35从上述固定主体31脱离,并能够允许上述紧固带35的自由的旋转运动。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将展示衣服及鞋的人体模型组装在下部的固定部时能够以无晃动且简便的方式维持稳定的固定状态。

并且,本实用新型具有给人体模型穿上凉鞋或皮鞋以体现完美的展示效果并和集中顾客视线的效果。

并且,本实用新型以多种颜色体现支撑凉鞋的固定部,实现美丽的设计,具有不损坏衣服等展示用品的优点且展示时易于装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在与图1不同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构成图1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的主固定部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上结合人体模型的过程的图。

图6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上结合人体模型的显示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在人体模型支撑结构上结合人体模型的状态的部分放大图。

图8是示出与主固定部的上端相结合的紧固带结构的图。

图9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上结合穿有袜子或丝袜的人体模型的腿部分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底板,20:支撑部,30:主固定部,40:辅助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在说明本实用新型之前,以下特定结构或功能性说明仅仅是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概念的实施例为目的而例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概念的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态实施,不能解释为限定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例。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概念的实施例可施加多种变更,具有多种形态,从而在附图中例示特定实施例,并在本说明书中详细说明。但是,这并不是将根据本实用新型概念的实施例限定在特定揭示形态上,应理解为包含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技术方案、同技术方案或代替技术方案都包含在此。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在与图1不同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构成图1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的主固定部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上结合人体模型的过程的图,图6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上结合人体模型的显示状态的图,图7是示出在人体模型支撑结构上结合人体模型的状态的部分放大图,图8是示出与主固定部的上端相结合的紧固带结构的图,以及图9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上结合穿有袜子或丝袜的人体模型的腿部分的状态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人体模型支撑结构,包括:底板10;支撑部20,配置于底板10;主固定部30,以可以分离的方式结合于支撑部20;辅助固定部40,以与支撑部20隔开的状态配置于底板10。

支撑部20包括:支撑突起21,从底板10向上部突出形成;以及支撑轴25,贯通固定于支撑突起21。在此,上述支撑突起21通过对底板10的下端部进行挤压(pressing)、压纹(embossing)或冲压(punching)处理而制备成向上部突出的形状。支撑轴25插入于主固定部30的下部,从而断面可呈例如具有圆形形状、四边形形状的杆形状。

主固定部30包括:固定主体31,呈前方开放的形状;轴固定板32,以多段形式形成于固定主体31的下部侧;载荷支撑件33,形成于轴固定板32的上部;以及紧固带35,结合于固定主体31的上侧边缘。

固定主体31包括:上部主体31a,人体模型的脚后跟部位直接放置于上部主体31a;以及下部主体31b,具有在上部主体31a的下端向下部方向延伸的结构。在上部主体31a以连接侧面上端边缘部位的形态配置有紧固带35。另一方面,在下部主体31b的下部,多个轴固定板32沿着上下部方向以多段形式分开配置,在下部主体31b的上部,载荷支撑件33以其上端倾斜的状态牢固配置。

在上述多个轴固定板32分别形成有使支撑轴25贯通紧固的固定孔。上述轴固定板32通过多个固定孔结合于支撑轴25,从而防止固定主体31的摆动来维持稳定的姿势。另一方面,支撑轴25为通过多个固定孔在轴固定板32上维持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的状态,由此以支撑轴25为中心可使固定主体31的自由地旋转。支撑轴25的上部末端可以为挂在载荷支撑件33下端的形态。

辅助固定部40为固定在人体模型的脚前部位的结构体,可以具有从前方越往后方其宽度及高度越大的结构。

形成在辅助固定部40的贯通孔41、42与形成在底板10的螺栓紧固孔11、12相对应地配置,在上述状态下,使结合螺栓14通过上述贯通孔41、42紧固在螺栓紧固孔11、12,从而固定位置。上述贯通孔41、42中形成在辅助固定部40的上部面前方的前方贯通孔41可以为能够通过像螺丝刀的工具易于进行螺栓紧固作业的螺丝刀贯通孔。另一方面,形成在上述底板10的螺栓紧固孔12可以为以隔开规定间隔的多段形式配置在支撑部20的形态,由此,能够根据人体模型的脚大小及形状来维持适当距离的状态下固定。

参照图8,说明结合于主固定部30的紧固带35的一实施例。

在构成固定主体31的上部主体31a的侧面上端边缘部位配置有沿着上下方向隔开的紧固孔37。如搭扣带(Velcro tape)的紧固带35一侧与紧固杆36相结合。上述紧固杆36具有在圆柱形状的杆的两末端分别结合有直径大于上述杆的圆形金属板的形状,在上述圆柱形状的杆上卷绕紧固带35的一侧后可利用像高频焊接的接合方式进行紧固。

紧固带35上结合紧固杆36后,使上述紧固杆36配置于紧固孔37之间,通过沿上下贯通紧固孔37的紧固螺栓39使紧固杆36和紧固孔37结合为一体。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防止紧固带35从固定主体31脱离,并能够允许上述紧固带35的自由的旋转运动。

根据如上所述的技术结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虽然根据限定的实施例和附图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和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的等同范围内易于进行多种修改及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