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旅行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3357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旅行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箱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旅行箱。



背景技术:

旅行箱亦称拉杆箱,是出门时所携带用以放置物品的箱子,并且可以拉动,可以大大降低使用者的拖动力,因此,旅行箱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外出打工者或求学者大都采用旅行箱来盛装物品,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外出旅行是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的一种休闲方式,因此,旅行箱也成为了人们旅行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其可用来放置旅途上所需要的衣物、个人护理用品及纪念品。

现有一种新型拉杆箱,包括箱体和拉杆,所述箱体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拉杆穿过所述上盖一侧的两端并与下盖同一侧的两端连接,所述拉杆在所述上盖和下盖之间的部分形成所述箱体的背部骨架,所述上盖和下盖的另一侧之间设有前支撑杆,所述前支撑杆形成所述箱体的前部骨架,所述下盖的底部设有滚轮和/或支脚。这种拉杆箱由于箱体的下盖与地面距离仅为一个滚轮的高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时,容易碰到箱体的下端,造成箱体表面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实际运用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旅行箱,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旅行箱,包括箱体以及用于支撑及拉动箱体的支撑杆组件,所述支撑杆组件上设置有拉手及多个滚轮,所述支撑杆组件与箱体外侧壁的中部之间还设置有转动连接件,所述箱体与支撑杆组件通过所述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箱体与支撑杆组件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限定二者位置的限位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简单直接地改变箱体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当箱体在凹凸不平的路面拖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箱体的底部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箱体表面磨损。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沿箱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左支撑杆与右支撑杆,以及分别位于左支撑杆、右支撑杆一端部的两伸缩杆,所述拉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伸缩杆远离左支撑杆、右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滚轮分别设置于左支撑杆及右支撑杆远离拉手的一端。

与传统的将滚轮设置在箱体上的设置方式不同,通过将滚轮设置在支撑杆的下方,可以通过滚轮直接支撑左右两根支撑杆及箱体运动,即使得箱体与地面的距离可以任意设定而不影响箱体的正常拖动。

进一步的,所述左支撑杆与右支撑杆均沿其轴向呈中空设置,所述伸缩杆内嵌于左支撑杆与右支撑杆中与二者伸缩配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方便箱体的拖行。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连接件包括设置于箱体侧壁中部的转动轴承,所述转动轴承的内圈与箱体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承的外圈绕其周向固定套设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设置于左支撑杆与右支撑杆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箱体与支撑杆组件可以相对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朝向支撑杆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定位孔,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开设于左支撑杆及右支撑杆上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朝向箱体所在一侧设置,所述容置槽开口处设置有环台,所述容置槽内沿其轴向设置有弹簧及与所述弹簧固定连接的定位销,定位销朝向环台所在一侧设置,所述定位销与弹簧相接处设置有与所述环台相配合的用于防止定位销整体滑出到容置槽外部的凸台,所述定位销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定位销沿容置槽轴向运动的驱动件;当箱体与支撑杆组件的位置限定时,弹簧处于自然伸缩状态,所述定位销伸出到容置槽的外部且与所述定位孔插接配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方便地将箱体与支撑杆组件固定,在使用过程中状态的切换都十分灵活。

进一步的,所述左支撑杆与右支撑杆相向设置的一侧壁上开设有活动孔,所述活动孔与所述容置槽相连通,所述驱动件包括设置于两个定位销凸台之间的把手,所述把手的中部背向所述箱体设置有弧形凸起。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定位销的运动控制直接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为4个且绕所述转动轴承的周向呈正方形分布,相邻两个定位孔之间的距离等于左支撑杆与右支撑杆上定位销之间的距离。

鉴于拉杆会绕箱体转动90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箱体转动后方便地将箱体与支撑杆组件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左支撑杆与右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左右支撑杆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位于所述滚轮一侧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轮,所述支撑轮与所述滚轮均为万向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箱体在平时放置时可以水平稳定,在平地时可以推行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将箱体与支撑杆设置成可转动的形式,使得在行进过程中箱体的底部可以远离地面,避免箱体底部在经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与地面发生摩擦,避免箱体表面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箱体竖直放置);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动连接件与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箱体的示意图(略去支撑杆组件);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箱体水平放置)。

附图标志:1、箱体;2、支撑杆组件;21、左支撑杆;22、右支撑杆;23、伸缩杆;24、拉手;3、转动连接件;31、转动轴承;32、内圈;33、外圈;34、连接板;4、限位组件;41、定位孔;42、容置槽;43、环台;44、弹簧;45、定位销;46、凸台;5、驱动件;51、活动孔;52、把手;53、弧形凸起;6、加强筋;7、支撑轮;8、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旅行箱,包括箱体1以及用于支撑及拉动箱体1的支撑杆组件2。支撑杆组件2上设置有拉手24及多个滚轮8,支撑杆组件2与箱体1外侧壁的中部之间还设置有转动连接件3,箱体1与支撑杆组件2通过转动连接件3转动连接,箱体1与支撑杆组件2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限定二者位置的限位组件4。详述的,如图1所示,支撑杆组件2包括沿箱体1长度方向设置的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以及分别位于左支撑杆21、右支撑杆22一端部的两伸缩杆23,拉手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伸缩杆23远离左支撑杆21、右支撑杆22的一端固定连接。多个滚轮8分别设置于左支撑杆21及右支撑杆22远离拉手24的一端。与传统的旅行箱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旅行箱的支撑杆设置于箱体1外部而非箱体1内部,并且将滚轮8设置在支撑杆的下方,可以通过滚轮8直接支撑左右两根支撑杆及箱体1运动,即使得箱体1与地面的距离可以任意设定而不影响箱体1的正常拖动。

为了可以使得箱体1在平时放置时可以水平稳定,在平地时可以推行设置,箱体1位于滚轮8一侧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轮7,支撑轮7与滚轮8均为万向轮。与现有技术类似,如图2所示,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均沿其轴向呈中空设置,伸缩杆23内嵌于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中与二者伸缩配合。

为了使得箱体1与支撑杆组件2可以相对的转动,转动连接件3包括设置于箱体1侧壁中部的转动轴承31,转动轴承31的内圈32与箱体1固定连接,转动轴承31的外圈33绕其周向固定套设有一连接板34,连接板34固定设置于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之间,详述的,上述连接板34位于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的中部。

如图4所示,箱体1朝向支撑杆组件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定位孔41。如图3所示,限位组件4包括开设于左支撑杆21及右支撑杆22上的容置槽42,容置槽42的开口朝向箱体1所在一侧设置,容置槽42开口处设置有环台43,容置槽42内沿其轴向设置有弹簧44及与弹簧44固定连接的定位销45,定位销45朝向环台43所在一侧设置,定位销45与弹簧44相接处设置有与环台43相配合的用于防止定位销45整体滑出到容置槽42外部的凸台46,定位销45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定位销45沿容置槽42轴向运动的驱动件5;当箱体1与支撑杆组件2的位置限定时,弹簧44处于自然伸缩状态,定位销45伸出到容置槽42的外部且与定位孔41插接配合。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支撑杆组件2与箱体1固定时,只需要将定位销45插入到定位孔41中即可,可以方便地将箱体1与支撑杆组件2固定,当需要将二者分离时,只需要将定位销45从定位孔41中拔出即可,在使用过程中状态的切换都十分灵活。

鉴于拉杆会绕箱体1转动90度,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孔41的数量为4个且绕转动轴承31的周向呈正方形分布,相邻两个定位孔41之间的距离等于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上定位销45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箱体1转动后方便地将箱体1与支撑杆组件2固定。

为了可以方便地控制定位销45的动作,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相向设置的一侧壁上开设有活动孔51,活动孔51与容置槽42相连通,驱动件5包括设置于两个定位销45凸台46之间的把手52,把手52的中部背向箱体1设置有弧形凸起53。同时为了可以提高左右支撑杆22的稳固性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之间设置有加强筋6。

结合图1和图5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旅行箱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如下:在平地拖行旅行箱时,可以将箱体1竖直放置,由于支撑杆组件2及箱体1上均设置有万向轮,使得箱体1能够自己保持平衡,并且上述设置使得箱体1可以在平地时推行前进。当箱体1在凹凸不平的路面拖行时,为了避免箱体1的底部与地面接触摩擦,在此时将箱体1与支撑杆组件2旋转,箱体1距离地面的位置增大,从而使得箱体1不易于地面接触,避免箱体1表面磨损或者被路面污渍污染。在转换箱体1的方向时,本实用新型中只需要拉动把手52便可以使得整个定位销45拔出定位孔41,从而使得箱体1与支撑杆组件2分离,从而使得箱体1可以转动,当转动到相应位置时,送开把手52,便可重新将箱体1与支撑杆组件2固定,简单快捷。

以上所述的限位组件以及转动连接件等部件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