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线缝插入式挂钩钮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8648发布日期:2018-09-01 02:34阅读:10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关于钮扣,尤其关于挂扣式的钮扣。



背景技术:

钮扣及其锁扣的方式有着长久的历史,但它从史前时期出现到今天其发展变化并不大。大致仍是一边是缝钉在衣服上的钮扣,另一边是与钮扣相配的扣眼。这种传统的钮扣及其锁扣方式有些缺点。其一,是钮扣需要人工一颗一颗地缝制在衣服上,费时费力,很不适合当今的工业化服装生产。其二,这种用线钉上的扣子,线易于磨损,在线断时扣子易于脱落丢失,寻找更换相同的钮扣常常不易。其三,人们无法根据身体胖瘦,或内穿服装的多少来调整钮扣与扣眼的间距,除非事先准备多排扣眼或重新锁钉钮扣位置。

钮扣除了其锁扣功能外,它也是服装的装饰品,甚至至今还在使用的西装袖扣、领扣等早已失去了其最初的功能,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同一件衣服,变换一下其钮扣样式,衣饰的感觉会大不一样,就像人出门挂一条项链,带一副耳环,加一对衬衣袖扣,会令人耳目一新一样。装饰品的要旨是变化,服装上缝钉上的钮扣基本无法再变化。但在时装市场上非常需要一种可随社交场合随时变化的服装钮扣。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用人工或机械缝钉的钮扣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接结实不易脱落的钮扣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适应个体胖瘦和内穿衣服多少随时变化钮扣位置的钮扣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随时变化的装饰性钮扣,丰富了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手段,可以就相同的服装设计出成套的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材质和不同大小的钮扣系列。

本实用新型的钮扣装置具有至少一副左右对应的钮扣挂片和设置在衣物上用于固定所述钮扣挂片的预留洞孔。所述每个钮扣挂片均具有钮扣咬合端、钮扣固定端和连接钮扣咬合端与钮扣固定端的钮扣连接体。固定所述钮扣挂片的预留洞孔设置在衣物需要扣合位置的对应两侧上,衣物每侧预留洞孔的数量与钮扣的设计数量相等,所述钮扣挂片固定端插入所述的预留洞孔,使所述钮扣挂片固定其中,某一钮扣挂片的咬合端与相对的另一个钮扣挂片的咬合端咬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免缝插入式挂钩式钮扣左右两片钮扣挂片咬合前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免缝插入式挂钩钮扣左右两片钮扣挂片咬合后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免缝插入式挂钩钮扣演绎出的多个咬合端的设计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免缝插入式挂钩钮扣的单个固定端的设计示意图。图3C是本实用新型免缝插入式挂钩钮扣演绎出的多个固定端的设计示意图。

图3D是本实用新型免缝插入式挂钩钮扣咬合端演绎出的单边挂钩的设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钮扣挂片咬合端1-4的形状可为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心形、新月形、矩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形状等。以圆形或接近圆形为基础的设计会使钮扣相互咬合、分离更加容易,也相对安全,可降低锐角设计可能带来的意外划伤。

无论所述钮扣挂片咬合端1-4的外形如何,其都要在内部钩合部分围成一个狭窄的内部空间,大致成内钩形,称作弧形钩槽。从该钩形空间内面和外面的汇合点分割出两条延线,外延线和内延线。外延线向外延伸,逐渐会成为所述钮扣挂片咬合端1-4的外轮廓线,内延线向内延伸,逐渐折成直线汇入所述连接体的轮廓线。内延线围出的弧形钩槽用来锁扣住所述钮扣挂片。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钮扣挂片咬合端1-4的形状可为圆形。所述钮扣挂片咬合端1-4具有弧形钩槽,所述弧形钩槽接近于圆形,在该圆内选择一点为相交点分割出两条不同弧度的弧线。两条弧线在圆内相会合,从圆内会合点31-34起始,两弧线逐渐分离,其中一条线逐渐加大弧度向外延伸最终成为所述钮扣挂片咬合端的外轮廓线,该线称为外弧线5-8;另一条弧线向内延伸,逐渐减少弧度直至成为直线或近乎直线汇入连接咬合端和固定端的连接体的轮廓线;此线称为内弧线13-16。两线之间的圆内处形成细窄的空间9-12,便于另一个相同钮扣挂片的插入、咬合,达到钮扣扣紧的状态。两条线之间的圆内侧面可以粗造化处理,如制成细小锯齿状,目的在于增加钮扣挂片之间的摩擦力,使咬合状态的钮扣不易脱开。

如图3A所示,在所述钮扣挂片的咬合端1-4的第一个咬合端后面,可增加一个或数个同样或类似的咬合端以达到缩紧衣物的目的。所述咬合端1-4之间应有一定空间使相互咬合钮扣易于活动进行咬合及松开的动作。

如图3A所示,所述对应的钮扣挂片的咬合端1-4亦可设计成两个相同,背靠背,反转180度的双咬合端;双咬合端的目的在于增加扣紧的强度,也有助于增加视觉审美和装饰效果。

如图3C所示,可在所述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20前面或后面,增加设置一个或数个同样或类似的固定端以达到缩紧或放宽衣物的目的。

同样道理,在不增加所述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20的情况下,可以在衣物内面水平方向上增加设置复数个预留洞孔,可按个体需要将所述钮扣挂片固定在所需要的预留洞孔中,从而造成所述钮扣挂片向外或向内移动的效果,起到缩紧或放宽衣物的目的。

所述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20可设置成各种形状,如矩形、梯形、三角形、半圆形、月牙形、丁字形、T字形等等。基本形状应是一个中间部分大、两端窄小的形状。窄小部分用于起始插入,中间部分用于插入后与纺织物紧密贴合固定防止脱离;鉴于便于安装、安全,小半圆形状为最有效形状。

与所述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20相对应的预留洞孔的形状应与上述所述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20的形状相同。所用材料应是有韧性或可变形的材料。插入时,预留洞孔的容积或面积可在人力,温度或工具压力下使所述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20的顶端21-24易于穿入所述预留洞孔细小开口,并将所述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20的主体部分挤入所述预留洞孔的角小空间。所述预留洞孔细小开口,在所述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20的主体部分插入后,自动或通过人力、温度或工具复原,以达到固定所述钮扣挂片的目的。

该固定端可带有复数个同样形状或不同形状的体串连,用于调节衣服的松紧。

如图2所示,所述某一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或20设计成半圆弧状,其具有两条相交的弧线,一条从所述固定端19或20的顶端21、 22、23或24处向外圆延伸的外弧线25或26,一条从所述固定端19 或20的顶端21、22、23或24处向内圆延伸的内弧线27、28、29或30,内弧线被所述连接体中断,从而内弧线被分成两段。所述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20设计成半圆弧状可便于插入在衣物上设置的预留洞孔。为了不使所述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20在衣物上设置的预留洞孔中滑动,可将固定端19、20半圆的内弧线27-30的内侧面,粗造化处理,例如制成细小锯齿状。

同样为了不使所述钮扣挂片的固定端19、20在衣物上设置的预留洞孔中滑动,所述衣物上设置的预留洞孔的内腔应略小于所述固定端 19、20的外形尺寸。所述预留洞孔的开口亦设置为与所述固定端19、 20的外形成垂直交叉的一字型。另外,由于纺织品一般具有足够大的弹性,所以所述预留洞孔的开口也可以是一个较小的圆形口,其尺寸小于所述固定端19、20的外形尺寸。

如图1、图2、图3A、图3B、图3C和图3D所示,本实用新型钮扣装置的连接体17、18是连接所述钮扣挂片咬合端1-4和所述钮扣固定端19、20的结合部分;所述连接体17、18与所述咬合端1-4 和所述固定端19、20之间没有缝隙,连为一体。该连接体17、18可根据具体需要延长设置,如在图3A和图3C等情况。该连接体17、 18还可在制作时增加一些细微变化,比如增加厚度以达到结实耐用的目的,在咬合部位增加细小锯齿形状以防止钮扣挂片意外脱开等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钮扣挂片固定端19、20 的顶端21-24对准衣物上的预留洞孔(图中未示出);推挤所述钮扣挂片的任何一个固定端19、20的顶端21-24,使一边顶端的窄小部分先插入所述相应的预留洞孔,利用纺织品的伸缩弹性,引导所述固定端19、20的中间部分穿过所述预留洞孔,再引导所述固定端19、 20的另一边顶端窄小部分插入所述预留洞孔,直至全部固定端19、 20穿过所述预留洞孔,留在衣服内面。捏住所述钮扣挂片的咬合端 1-4,轻轻拉动钮扣挂片使固定端19、20完全贴紧衣饰,起到固定作用。在衣饰的对称片上,重复上述步骤,将另一个钮扣挂片的固定端 19、20插入。捏住两个钮扣挂片的咬合端1-4使之相互交叉。稍微扭动,使所述钮扣挂片的咬合端1-4的弧形咬合空间9-12相互切入,挂钩,咬合,完成钮扣锁紧动作。开启钮扣时,把两个钮扣挂片向相对方向轻轻推动,稍作扭动,使钮扣咬合端1-4完全分离、松开动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钮扣的固定端19、20和咬合端1-4可以对调使用,把固定端19、20留在衣物外面起到咬合端的功用,咬合端1-4隐盖在衣物内面起到固定端的作用。

附图编号

1、2、3、4分别为两个对应钮扣挂片的咬合端

5、6、7、8分别为两个对应钮扣挂片的咬合端外弧线

9、10、11、12分别为两个对应钮扣挂片的咬合端咬合空间

13、14、15、16分别为两个对应钮扣挂片的咬合端带锯齿形切口的内弧线

17、18分别为两个对应钮扣挂片的咬合端和固定端的连接体

19、20分别为两个对应钮扣挂片的固定端

21、22、23、24分别为两个对应钮扣挂片的固定端四个相同顶端

25、26分别为两个对应钮扣挂片的固定端外弧线

27、28、29、30分别为两个对应钮扣挂片的四段相对带有细小锯齿切口的内弧线

31、32、33、34分别为两个对应钮扣挂片的内弧线与外弧线的相交点

图3A、图3B、图3C和图3D中号码与图1和图2号码所代表的部分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纺织物需要钩挂接合的其他方面,如帐篷布块的接合。这些对本领域不同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变化使用,都属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概念,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