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胸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0721发布日期:2019-10-19 02:45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磁性胸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扣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性胸扣。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其丰富的物质消费品,而婴幼儿载具就是诸多的物质消费品中的一种。

众所周知,在婴幼儿载具中,离不开编织带的使用,例如通过编织带的组合使用而将婴幼儿稳固于婴幼儿载具上,以达到确保婴幼儿人身安全的目的;为了使得不同的编织带之间随时装拆以满足婴幼儿在婴幼儿载具上的乘坐需要,故离不开扣具的使用。

其中,对于现有扣具中的胸扣来说,其包括公扣、用于选择性地与公扣扣合或脱离扣合的母扣及用于操作使公扣与母扣释扣的按钮;当公扣与母扣相互扣合固定时,此时使得不同的编织带组接在一起;当按钮使公扣与母扣相互释扣时,此时的公扣与母扣相互脱离而实现不同编织带之间的分开。

但是,传统的胸扣存在操作繁锁及结构复杂的缺陷。

因此,急需要一种操作方便且结构紧凑的磁性胸扣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且结构紧凑的磁性胸扣的磁性胸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包括公扣、母扣、第一磁性结构、第二磁性结构及弹臂。公扣和母扣中的一者具有对插头,公扣和母扣中的另一者具有匹配对插头的对插腔。弹臂包含固定于对插头上的固定端及选择性地相对固定端做弹性变形并呈悬空布置的活动端,活动端上设有卡合部,具有对插腔的公扣或母扣设有用于与卡合部卡合的配卡部,活动端恒具有使卡合部保持与配卡部相卡合的趋势,第一磁性结构设于公扣上,第二磁性结构设于母扣上;在公扣与母扣相互扣合过程中,对插头插入对插腔而使卡合部在活动端的弹性作用下与配卡部相卡合,且第一磁性结构与第二磁性结构相互磁性相吸或磁性排斥。

较佳地,活动端在对插头插入对插腔的过程中沿交错于对插头插入对插腔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允许卡合部滑移至与配卡部相卡合的位置。

较佳地,卡合部在对插头插入对插腔的过程被对插腔的腔壁顶推而带动活动端做远离对插腔的腔壁的弹性变形。

较佳地,卡合部具有倾斜导引面,倾斜导引面沿对插头拔出对插腔的方向向外倾斜。

较佳地,对插腔的腔口具有匹配倾斜导引面的倾斜配导面。

较佳地,配卡部形成于对插腔的腔壁处。

较佳地,卡合部为一卡钩结构,配卡部为与对插腔相通的槽孔结构。

较佳地,卡合部为槽孔结构,配卡部为形成于对插腔的上腔壁处并向下突出的凸起结构。

较佳地,弹臂的长度方向与具有对插头的公扣或母扣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同。

较佳地,对插头沿具有对插头的公扣或母扣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插入对插腔。

较佳地,公扣在对插头在插入对插腔后与母扣在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相互对接延伸。

较佳地,活动端中的至少一部分在对插头插入对插腔后呈外露布置。

较佳地,活动端包含触发段及连接于触发段和固定端之间的中间段,卡合部位于中间段处,触发段在对插头插入对插腔后呈外露布置。

较佳地,触发段相对中间段向外凸起并与中间段围成一台阶,卡合部沿对插头插入对插腔的方向位于台阶的前方,台阶在对插头插入对插腔后与具有对插腔的公扣或母扣相抵挡限位。

较佳地,第一磁性结构沿对插头插入对插腔的方向与第二磁性结构相正对。

较佳地,第一磁性结构或第二磁性结构位于对插头处。

较佳地,第一磁性结构或第二磁性结构内置于对插头内,且第一磁性结构或第二磁性结构还邻近对插头面对对插腔的端面。

较佳地,对插头开设有供活动端做弹性变形的活动空间,活动空间贯穿对插头背对卡合部的一侧。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还包括限位盖,限位盖与对插头盖合并遮盖活动空间,限位盖限制活动端的弹性变形的范围。

较佳地,公扣及母扣各开设有供编带穿设的穿设孔。

较佳地,公扣上的穿设孔沿公扣的长度方向布置并位于公扣在长度方向的侧壁处,母扣上的穿设孔沿母扣上的长度方向布置并位于母扣在长度方向的侧壁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弹臂具有固定于对插头的固定端及相对固定端做弹性变形的活动端,活动端上设有卡合部,具有对插腔的公扣或母扣具有用于与卡合部卡合的配卡部,且活动端恒使卡合部具有保持与配卡部卡合的趋势,故在对插头插入对插腔的过程中,使得卡合部在活动端的弹性作用下能快速地与配卡部相卡合,从而使得公扣与母扣之间的扣合操作更方便;又由于第一磁性结构设于公扣上,第二磁性结构设于母扣上,故在对插头插入对插腔的过程中,第一磁性结构与第二磁性结构相互磁性相吸或磁性排斥,以使得公扣与母扣之间的对插或拔出操作十分便捷,且在第一磁性结构与第二磁性结构相互磁性相吸时,使得对插后的公扣与母扣之间的扣合更稳固,进一步地增加公扣与母扣之间扣合的可靠性。另,借由第一磁性结构、第二磁性结构及弹臂的组合便能实现公扣与母扣之间的插拔操作的方便性,故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的结构更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在公扣与母扣相互扣合且从正面观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在公扣与母扣相互扣合且从背面观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磁性胸扣在拆解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磁性胸扣在拆解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在公扣与母扣未扣合且从正面观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在公扣与母扣未扣合且从背面观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在公扣与母扣扣合后并沿纵向剖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100包括公扣1、母扣2、第一磁性结构3、第二磁性结构4及弹臂5。公扣1具有对插头11,母扣2具有匹配对插头11的对插腔21,以便于公扣1与母扣2之间的互相扣合操作,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对插腔21可由公扣1所具有,对应地,对插头11由母扣2所具有,故不以此为限。弹臂5包含固定于对插头11上的固定端51及选择性地相对固定端51做弹性变形并呈悬空布置的活动端52,活动端52上设有卡合部521,母扣2上设有用于与卡合部521卡合的配卡部211,活动端52恒具有使卡合部 521保持与配卡部211相卡合的趋势。第一磁性结构3设于公扣1上,第二磁性结构4设于母扣2上,较优的是,第一磁性结构3及第二磁性结构4均为磁铁,但不以此为限。其中,在公扣1与母扣2相互扣合过程中,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而使卡合部521在活动端52的弹性作用下与配卡部211相卡合,且第一磁性结构3与第二磁性结构4相互磁性相吸,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100 扣合更加便捷,扣合更加稳固。可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当需要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100解锁更加便捷时,使第一磁性结构3及第二磁性结构4 相互磁性排斥,故不以此为限;当公扣1具有对插腔21而母扣2具有对插头11 时,配卡部211设于公扣1上,故不以此为限。更具体地,如下:

请参阅图3、图5、图7及图8,活动端52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的过程中沿交错于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允许卡合部 521滑移至与配卡部211相卡合的位置;较优的是,于本实施例中,活动端52 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的过程中沿公扣1的高度方向产生弹性变形,以使得活动端52在弹性变形过程中更可靠地带动卡合部521与配卡部211的卡合或脱离卡合,但不以此为限。具体地,卡合部521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的过程被对插腔21的腔壁212顶推而带动活动端52做远离对插腔21的腔壁211 的弹性变形,同时,又由于活动端52恒具有使卡合部521与配卡部211相卡合的趋势,故当卡合部521滑移至配卡部211的位置时,活动端52弹性恢复而使卡合部521与配卡部211相互卡合,从而使公扣1与母扣2之间的扣合更方便快捷。当公扣1与母扣2需要释锁时,按下弹臂5的活动端52,使活动端52做远离对插腔21的方向弹性变形,从而带动活动端52上的卡合部521脱离与配卡部211的卡合以允许对插头11从对插腔21中拔出,实现公扣1与母扣2的释锁目的。

请参阅图1、图3、图5、图7及图8,配卡部211形成于对插腔21的腔壁 212处,较优的是,配卡部211形成于对插腔21的上腔壁处,对应地,固定端 51固定于对插头11的上表面处,以使得配卡部211于母扣2上的布置及卡合部 521于公扣1的布置更合理紧凑,但不以此为限。具体地,卡合部521为一卡钩结构,配卡部211为与对插腔21相通的槽孔结构,借由卡钩结构与槽孔结构相互卡合配合,使卡合部521与配卡部211之间的卡合更加可靠,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卡合部521具有倾斜导引面521a,倾斜导引面521a沿对插头11拔出对插腔21的方向向外倾斜,借由倾斜导引面521a,使卡合部521在对插头11 插入对插腔21过程中更容易地被对插腔21之腔壁212的端部向内挤推,并借由活动端52的弹性变形而进入对插腔21内,从而降低了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 21内的阻力,使对插过程更加顺畅,但不以此为限;较优的是,对插腔21的腔口213具有匹配倾斜导引面521a的倾斜配导面213a,借由倾斜配导面213a与倾斜导引面521a的配合,使得对插头11更加轻易地插入对插腔21内,从而使得公扣1与母扣2之间的扣合更加顺畅及更加便捷省时。可理解的是,根据需要,卡合部521为槽孔结构,配卡部211为形成于对插腔21的上腔壁处并向下突出的凸起结构,借由凸起结构与槽孔结构相互卡合配合,使卡合部521与配卡部211之间相互卡合。在另一实施例中,配卡部211可形成于对插腔21的侧腔壁处,对应地,固定端51固定于对插头11的侧表面处,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3及图5,弹臂5的长度方向与公扣1的长度方向相同,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可使弹臂5的长度方向与公扣1的宽度方向相同,故不以此为限;可理解的是,当母扣2具有对插头时,此时的弹臂5的长度方向与母扣1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同,故不以此为限。具体地,弹臂5为片状结构,借由片状结构的弹臂5,再结合弹臂5的长度方向与公扣1的长度方向一致,使得公扣1 的结构更加紧凑;还使得弹臂5在对插头11与对插腔21的插拔过程中不易受损。

同时,对插头11沿公扣1的长度方向插入对插腔21,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对插头11还可沿公扣1的宽度方向插入对插腔21,故不以此为限;可理解的是,当母扣2具有对插头11时,对应的,对插头11沿母扣2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插入对插腔21,故不以此为限。具体地,公扣1在对插头11在插入对插腔 21后与母扣2在长度方向上相互对接延伸,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对插头11 沿公扣1的宽度方向插入对插腔21后,公扣1与母扣2在宽度方向上相互对接延伸,故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1、图7及图8,活动端52中的至少一部分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后呈外露布置,外露的部分有利于用户手动操作。具体地,活动端52包含触发段52a及连接于触发段52和固定端51之间的中间段52b,卡合部521位于中间段52b处,触发段52a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后呈外露布置,以借由外露布置的触发段52a,故需要公扣1与母扣2释锁时,用户只需按下触发段 52a,即可使卡合部521沿远离对插腔21的腔壁212的方向脱离与配卡部211 的卡合,从而使公扣1及母扣2处于可相互拔出的状态。中间段52b在对插头 11插入对插腔21后收藏于对插腔21内并与腔壁212相接触,又由于卡合部521 位于中间段52b处,故卡合部521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的过程中与腔壁 212相互抵触直至卡合部521滑移至配卡部211的位置。更具体地,触发段52a 相对中间段52b向外凸起并与中间段52b围成一台阶,卡合部521沿对插头11 插入对插腔21的方向位于台阶的前方,台阶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后与公扣1相抵挡限位,状态见图7或图8所示;由于触发段52a相对中间段52b向外凸起,故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1后为触发段52a提供的释锁空间增大,更方便用户的释锁;较优的是,触发段52a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后与母扣 2的侧壁22相齐平,且触发段52a还与公扣1的侧壁12相齐平,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100更加美观大方,同时结构紧凑且空间布局合理,但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7及图8,第一磁性结构3沿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的方向与第二磁性结构4相正对,从而使得第一磁性结构3及第二磁性结构4之间的磁性作用力更加集中有效,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100中的公扣1与母扣2 之间的扣合更加可靠。具体地,第一磁性结构3位于对插头11处,第二磁性结构4位于对插腔21内;当公扣1具有对插腔21而母扣2具有对插头11时,此时的第二磁性结构4位于对插头11处,第一磁性结构3位于对插腔21内;较优的是,第一磁性结构3内置于对插头11内,有利于节省空间;且第一磁性结构3还邻近对插头11面对对插腔21的端面,从而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 的过程中,使第一磁性结构3与第二磁性结构4更紧贴,从而使得第一磁性结构3与第二磁性结构4之间的磁性作用力更加集中有效,加快公扣1与母扣2 的扣合速度,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4、图6、图7及图8,对插头11开设有供活动端52做弹性变形的活动空间111,借由该活动空间111,有利于活动端52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时做弹性变形,或者在公扣1与母扣2释锁时做弹性变形。具体地,活动空间111贯穿对插头11背对卡合部521的一侧。为了限制活动端52的弹性变形范围,故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100还包括限位盖6,限位盖6与对插头11盖合并遮盖活动空间111;当然,在不需要限位盖6来限制活动端52的弹性变形范围时,此时可将限位盖6删除,故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1至图6,公扣1及母扣2各开设有供编带穿设的穿设孔13、23,公扣1上的穿设孔13沿公扣1的长度方向布置并位于公扣1在长度方向的侧壁 12处,母扣2上的穿设孔23沿母扣2上的长度方向布置并位于母扣2在长度方向的侧壁22处,从而使编带的穿置方式更加多样。可理解的是,为了适应编带其它穿置方式的场合,公扣1上的穿设孔13还可以沿公扣1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位于公扣1在宽度方向的侧壁12处,母扣2上的穿设孔23还可以沿母扣2上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位于母扣2在宽度方向的侧壁22处,故不以此为限。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当需要使公扣1与母扣2扣合在一起时,此时使用者一只手握持公扣1而另一只手握持母扣2,再使公扣1的对插头11插入母扣2的对插腔21内;其中,在对插头 11插入对插腔21过程中,活动端52因卡合部521被对插腔21之腔口213的腔壁挤推而做远离对插腔21之腔壁212的弹性变形,从而使得卡合部521进入对插腔21内,并沿对插腔21的腔壁212滑向配卡部211处,而弹性变形的活动端52使得卡合部521与对插腔21的腔壁212保持弹性抵接状态,直到卡合部 521滑移至与配卡部211相卡合的位置;当卡合部521滑移至与配卡部211相卡合的位置时,此时的活动端52弹性复位而实现卡合部521与配卡部211相卡合的目的;当需要公扣1与母扣2释锁时,按下弹臂5的触发段52a,使卡合部 521脱离与配卡部211的卡合而允许对插头11从对插腔21中拔出。当第一磁性结构3与第二磁性结构4相互磁性相吸时,使得对插头11更快捷地插入对插腔 21内;当第一磁性结构3与第二磁性结构4相互磁性排斥时,使得对插头11与对插腔21更容易分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弹臂5具有固定于对插头11的固定端51及相对固定端51做弹性变形的活动端52,活动端52上设有卡合部521,具有对插腔21 的的公扣1或母扣2具有用于与卡合部521卡合的配卡部211,且活动端52恒使卡合部521具有保持与配卡部211卡合的趋势,故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 的过程中,使得卡合部521在活动端52的弹性作用下快速地与配卡部211相卡合,从而使得公扣1与母扣2之间的扣合操作更方便;又由于第一磁性结构3 设于公扣1上,第二磁性结构4设于母扣2上,故在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 的过程中,第一磁性结构3与第二磁性结构4相互磁性相吸或磁性排斥,以使得公扣1与母扣2之间的对插或拔出操作十分便捷,且在第一磁性结构3与第二磁性结构4相互磁性相吸时,使得对插后的公扣1与母扣2之间的扣合更稳固,进一步地增加公扣1与母扣2之间扣合的可靠性。另,借由第一磁性结构3、第二磁性结构4及弹臂5的组合便能实现公扣1与母扣2之间的插拔操作的方便性,故本实用新型的磁性胸扣100的结构更紧凑。

值得注意者,对插头11插入对插腔21的方向即为图5中的箭头A所指方向;对插头11拔出对插腔21的方向即为图5中的箭头A所指的反方向;公扣 1及母扣2的长度方向即为图5中的箭头A所指方向及所指的相反方向;公扣1 及母扣2的宽度方向即为图5中的双箭头B所指方向;公扣1及母扣2的高度方向即为图5或图7中的双箭头C所指方向。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