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透气降温效果的鞋底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31251发布日期:2019-09-21 00:3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透气降温效果的鞋底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透气降温效果的鞋底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在炎热的环境下,如果鞋子内部的气流和热量难以与外界进行快速地热交换,则会造成脚部闷热,影响穿着的舒适性。为了透气和换热的需求,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鞋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换热:一种是设置透气换热效果较好的鞋面,例如在鞋面上设置网孔达到换热效果。另一种是通过鞋底结构来进行换热,例如在鞋底设置特殊的换气孔来实现鞋底与外界的换热,或者在鞋底设置冷凝器来降低鞋底的温度,由于鞋底厚度较小,传统的鞋底换热结构或是结构复杂或者加工制造较为麻烦,其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易、方便加工、能够降低鞋内腔温度、缓效果好的环保空调鞋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透气降温效果的鞋底减震结构,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地面的一面为下表面,相对的另一面为上表面,还包括换热孔,换热孔从鞋底本体的下表面贯穿至上表面,换热孔于鞋底本体的下表面形成进气口,换热孔于鞋底本体的上表面形成出气口,进气口的大于出气口且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形成节流膨胀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换热孔包括扩口部、缩口部以及形成在扩口部与缩口部之间的衔接部,所述进气口形成在扩口部的进口端,所述出气口形成在缩口部的出口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包括中底,中底的下表面复合有大底,所述换热孔从大底的下表面贯穿至中底的上表面,或者所述换热孔从所述中底的下表面贯穿至所述中底的上表面,所述大底上设有与所述换热孔连通的穿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包括大底和复合在大底上的气垫层,所述气垫层包括上层、下层以及形成在上层与下层之间的围壁,上层与下层之间布设有若干支撑柱,所述换热孔形成在支撑柱内,上层、下层、围壁以及支撑柱的外壁共同围成气体腔室,下层对应所述换热孔的进口端设有下进气口,上层对应所述换热孔的出口端设有上出气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还包括中底,中底复合在所述气垫层的上表面,所述换热孔依次贯穿所述大底、所述支撑柱以及所述中底。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所述气垫层设置在后跟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包括大底、中底以及设置在大底与中底之间的气垫层,所述中底的周沿设有U形安装槽,U形安装槽从所述中底的下表面向上表面延伸,所述中底对应U形安装槽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延伸块,延伸块与大底复合在一起,所述换热孔布设在延伸块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换热孔呈锥斗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大底为橡胶大底,所述中底为EVA 中底。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为前掌部,所述鞋底本体对应足弓的位置为足弓部,所述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所述换热孔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孔布设在前掌部、足弓部或者后跟部。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利用节流膨胀的原理,在鞋底本体上设置下大上小的换热孔,在鞋底本体落地过程中,空气自下而上从进气口进入,空气在换热孔中受到挤压从出气口中释放,经过节流膨胀通道的空气气温会降低并流动至鞋底本体的上表面,从而实现第一次降温,当鞋底本体触地并受压时,上小下大的换热孔,可以接纳鞋底本体的形变,对鞋底本体起到缓冲作用,使得鞋底本体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同时当鞋底本体接触平地时,进气口与地面接触而被封闭,换热孔受压而使得换热孔的空气能够向出气口流动,实现第二次降温,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降温效果好、缓震效果佳、能减轻鞋底重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在a处所在水平面剖面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换热孔的换热原理图;

图9为本发明中换热孔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中:

鞋底本体10 中底11

安装槽111 延伸部112

大底12 上表面13

下表面14 气垫层20

下层21 上层22

围壁23 气体腔室24

支撑柱25 换热孔30

扩口部31 衔接部32

缩口部33 进气口34

出气口35 下进气口36

上出气口3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

参照图1至图9,一种具有透气降温效果的鞋底减震结构,包括鞋底本体10,鞋底本体10对应地面的一面为下表面14,相对的另一面为上表面 13,还包括换热孔30,换热孔30从鞋底本体10的下表面14贯穿至上表面 13,该换热孔30可以在鞋底本体10加工的过程中一体成型。

换热孔30于鞋底本体10的下表面14形成进气口34,换热孔30于鞋底本体10的上表面13形成出气口35,进气口34的大于出气口35的且进气口34与出气口35之间形成节流膨胀通道。本发明所说的进气口34大于出气口35,是指进气口34的开口大小大于出气口35的开口大小,在实施例中,进气口34和出气口35均呈圆形,此时,进气口34的孔径大于出气口35的孔径,当然,本发明中,进气口34和出气口35并不局限于圆形,如图8显示,进气口34为正六边形,出气口可以为圆形或者正六边形。本发明利用节流膨胀效应来实现降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鞋子的大小和厚度来设置相应的进气口34和出气口35的口径,例如所述进气口34 的口径为所述出气口35的口径的3倍或3倍以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10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为前掌部,所述鞋底本体10对应足弓的位置为足弓部,所述鞋底本体10对应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所述换热孔30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孔30 布设在前掌部、足弓部或者后跟部。在实施例中,鞋底本体10包括中底11,中底11的下表面复合有大底12,所述大底12为橡胶大底12,所述中底11 为EVA中底1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换热孔30包括扩口部31、缩口部 33以及形成在扩口部31与缩口部33之间的衔接部32,扩口部31通过衔接部32口径逐渐缩小至缩口部33的口径。所述进气口34形成在扩口部31 的进口端,所述出气口35形成在缩口部33的出口端,整个所述换热孔30 呈倒置的锥斗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10包括大底12和复合在大底12上的中底11,所述换热孔30从大底12的下表面14贯穿至中底11 的上表面13,这种鞋底结构简单,通常用在无积水场合,必要时,可以通过在出气口35处设置防水透气膜,将现有防水透气膜复合在鞋底本体10 的上表面13,使得鞋底能够用于潮湿的场合。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中,所述换热孔30从所述中底11的下表面贯穿至所述中底11的上表面,所述大底12上设有与所述换热孔30连通的穿孔(图中未示出),此时气体可以通过穿孔进入换热孔30中,在换热孔30中进行降温,在加工时,仅需在中底11上加工出换热孔30,而大底12上可以采用普通的穿孔。

参照图2,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10包括大底 12和复合在大底12上的气垫层20,所述气垫层20包括上层22、下层21 以及形成在上层22与下层21之间的围壁23,上层22与下层21之间布设有若干支撑柱25,所述换热孔30形成在支撑柱25内,上层33、下层32、围壁23以及支撑柱25的外壁共同围成气体腔室24。下层21对应所述换热孔30的进口端设有下进气口36,下进气口36与进气口34衔接,上层22 对应所述换热孔30的出口端设有上出气口37,此时上出气口37即为鞋底本体10的出气口。在实施例中,气垫层20设置在后跟部,本发明的气垫层20并不局限于设置在后跟部,其也可以从后跟部延伸至前掌部,形成全掌气垫层。本实施例中,上层22的形状大体与人体脚掌的下表面相同,下层21的形状大体与人体脚掌的下表面相同。

优选地,所述鞋底本体10还包括中底11,中底11复合在气垫层20 上,此时,所述进气口34设置在大底12上,所述出气口35设置在中底11 上,换热孔30形成在支撑柱25内,下进气口36与进气口34衔接,上出气口37与出气口35衔接。传统的气垫鞋中,气垫层中的支撑柱一般用于调整气垫层形变的作用,本发明中,巧妙地将换热孔30设置在支撑柱25,支撑柱25在起到调节气垫层20形变的同时,作为气流通道,能够有效地为鞋底降温。

参照图3和图4,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10包括大底12、中底11以及设置在大底12与中底11之间的气垫层20,所述中底11的周沿设有U形安装槽111,U形安装槽111贯穿至中底11的侧壁,U形安装槽111从所述中底11的下表面向上表面延伸,所述中底11对应U 形安装槽111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延伸块112,延伸块112与大底12复合在一起,所述换热孔30布设在延伸块112上。在实施例中,U形安装槽111 设置在后跟部,整个气垫层20相应地也呈U形,本发明也可以将U形安装槽111的两个自由端延伸至前掌部。采用这种结构,将气垫的减震、换热孔30的减震、中底11的减震结合在一起,形成多重减震,同时能够为鞋底进行降温。

采用本发明的鞋底,将鞋面固定在鞋底上,即可形成鞋子。

参照图5和图6,在该实施例中,散热孔30在鞋底本体10上的排布方式为从后跟部向前掌部排布,且从内侧向外侧排布,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排布方式。

参照图7,气垫层20具有多个气体腔室,多个气体腔室从后跟部向前掌部布设。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