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式助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314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式助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主要涉及注射用器具。
目前,在临床救治和护理方面,涉及静脉输液注射的注射器多为人工式注射器,靠人工手动推送来进行注射,不仅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且手工推送速度不匀,进药速度很难保持恒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压缩气体做动力进行强制推送,推送速度均匀,可大大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且体积小,成本低的气囊式助推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囊式助推器,包括针筒、针栓和针头,其特征在于在针筒及针栓的外周设置气囊式助推器外壳,气囊式助推器外壳内后部设置气囊助推腔,气囊助推腔的前端与针栓的后端相接触,气囊助推腔内设置气囊,气囊经连接管与气源相接。
所述的连接管路分为两路,一路为进气管,一路为排气管。
所述的进气管上设置进气单向阀。
所述的排气管上设置放气阀。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将传统的利用人工手动推送的输液方式改变为用气压做动力的输液方式,实现了静脉输液注射的机械化操作,使输液速度均匀可调,通过调节气囊的进气量和进气速度,可方便的控制输液速度和时间,可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为基层救护、野外救护、救护车救护等提供了方便简捷的输液器具。它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应用范围广、价格便宜等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与气泵连接示意图。
图1中,本实用新型包括针头1、针筒3、针栓4、气囊式助推器外壳5、气囊助推腔6,气囊7、进气管10、排气管9、进气单向阀8。气囊助推腔的前端与针栓的后端相接触,当压缩气体经进气管、进气单向阀进入气囊后,气囊膨涨,推动气囊助推腔并经气囊助推腔推动针栓向前运动,将注射药液3平稳地推注入患者的体内。
图2中,气囊式助推器的气囊7通过进气单向阀8和进气管10与压缩气体泵14的空气出口13连接,空气出口13处设置出气单向阀12,以防止空气回流,压缩气体泵的空气进口17处设置空气过滤器18,气囊式助推器气囊的排气管9上设置放气阀11。
当一个注射操作开始时,先将针头插入患者的体内,见到回血后开启压缩气体泵,压缩气体进入气囊后,气囊膨涨,推动气囊助推腔并经气囊助推腔推动针栓向前运动,将注射药液平稳地推注入患者的体内。
当一个注射操作结束后,通过打开放气阀可将气囊内的压缩气体排出,以便进行下一个注射操作。
通过设置压缩气体泵的转速调节开关15、时间调控器16的位置,可以调节气囊的进气量和进气速度,可方便的控制输液速度和时间,达到控制注射速度和进药量的目的。解除了人工推注射器的体力劳动,且可避免进药量不均匀等缺陷。
压缩气体泵可采用蠕动泵,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压缩泵(如活塞泵、离心泵等),也可与减压阀配合,使用压缩气体钢瓶做气源。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过控制进气速度,可方便地控制注射速度,可大大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可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为基层救护、野外救护、救护车救护等提供了方便简捷的输液器具。
权利要求1.一种气囊式助推器,包括针筒、针栓和针头,其特征在于在针筒及针栓的外周设置气囊式助推器外壳,气囊式助推器外壳内后部设置气囊助推腔,气囊助推腔的前端与针栓的后端相接触,气囊助推腔内设置气囊,气囊经连接管与气源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助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管路分为两路,一路为进气管,一路为排气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式助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管上设置进气单向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式助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管上设置放气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在针筒及针栓的外周设置气囊式助推器外壳,气囊式助推器外壳内后部设置气囊助推腔,气囊助推腔的前端与针栓的后端相接触,气囊助推腔内设置气囊,气囊经连接管与气源相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过控制进气速度,可方便地控制注射速度,可大大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为基层救护、野外救护、救护车救护等提供了方便简捷的输液器具。
文档编号A61M5/00GK2496468SQ0121923
公开日2002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9日
发明者孙刚, 孙能军, 訾玉祥, 靳毅, 潘秉章, 童晓明, 高山, 刘林堂 申请人:孙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