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浊导毒灌肠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4601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泄浊导毒灌肠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隶属于中药自然疗法技术领域,现已通过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查新,进一步证明本发明的泄浊导毒灌肠液其技术水平为国内外首创,本产品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疾病的专用药。
本发明的泄浊导毒灌肠液之所以能治疗上述疾病,是因为所选药物都是容易透过肠内膜能快速被吸收而发挥作用的专用药,同时药物直接进入肠道吸收,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某些药物对患者胃的刺激和肝脏的负担,减少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功能障碍,因而采用本发明的药物对病患者更为合适。本发明的优点1、用泄浊导毒灌肠液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具有方法简单,操作方便。
2、药物直接入肠吸收,免去吃药的痛苦和胃的沉重负担。
3、本发明治病费用低,疗效高。
4、本发明治病疗程短,见效快。
本发明生产工艺方案1、泄浊导毒灌肠液原料及配方制附片 60g 牡蛎 200g黄芩 120g槐花120g大黄 120g丹参 60g白芍120g甘草 24g 戴氏混合液 100ml总量为 1000ml2、泄浊导毒灌肠液制法以上八味,制附片,牡蛎加水先煎半小时,再加余药继续煎煮1小时,取煎液,煎渣加水煮1小时,合并2次煎液浓缩至900ml。二层纱布过滤、加水至适量,搅匀,10℃以下冷藏24小时,倾取上清液加入戴氏混合液100ml,100℃30分钟灭菌,即得成品。
3、泄浊导毒灌肠液性状本品为黄褐色液体,味苦,放置后有沉淀。
4、泄浊导毒灌肠液鉴别(1)本品约10ml,水浴蒸发至近干,加乙醚10ml,搅拌溶解,滤过,取滤液2ml加浓盐酸4滴,镁粉少许,溶液显樱红色。
(2)取本品20ml,加乙醚10ml,萃取,分取乙醚液于试管中,加氢氧化钠试液1ml,两液交界处呈红色环,略振摇,下层显红色。
5、泄浊导毒灌肠液检查(1)PH值应为5.5~7.5。符合《中国药典》1995版一部附录VIIG规定。
(2)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2。符合《中国药典》1995版一部附录VIIA规定。
(3)按《中国药典》1995版一部附录XIIIC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6、泄浊导毒灌肠液功能与主治泄浊导毒。主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7、泄浊导毒灌肠液用法与用量灌肠用。每次取药液150~250ml,温度应在37~40℃之间灌肠,保留1.5~3小时,每日一次,一月为一疗程。
8、泄浊导毒灌肠液规格250ml/瓶9、泄浊导毒灌肠液贮藏避光、密闭、于阴凉处保存。
10、泄浊导毒灌肠液方解水肿日久,脾肾阳衰,浊阴停蓄,攻之有损脾肾之阳,补之可令浊阴愈积,功补兼施虽可效法,但经口给药又可加重脾胃负担,常见胃气上逆而作呕之症,直接影响药效发挥。灌肠给药既可减轻药物对脾胃的损伤,又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导邪外出的作用,泄浊导毒灌肠液即是因此而设,对诸水肿浊阴内停者殊为相宜。方中附子辛热回阳蒸动肾气,气化行,关门开,三焦通利,则体内之浊阴能得以排出。黄芩、大黄味苦性寒,具有泄浊导毒之功。生牡蛎咸寒清肠中之热,并可制附片之温燥太过;槐花、丹参相配既可凉血,又可活血,有固护肠中络脉之能。白芍、甘草二味酸甘益阴,既可防上药之苦燥太过,亦可缓急舒挛,以防灌肠后的挛急作痛。合方相配,共同发挥泄浊导毒之功。
备注1、本方中原、辅料应符合江苏省饮片炮制规范的规定。
2、本方中有些药材虽然超过剂量,因为直肠给药,属中医外治法之一,经临床多年应用,无毒副作用。
参考资料河南科技出版社《中医肾病学》P308
权利要求
1.一种泄浊导毒灌肠液是以配方为制附片60g牡蛎200g黄芩120g 槐花120g大黄120g 丹参60g白芍120g 甘草24g 戴氏混合液100ml总量为1000ml
2.诸药相配,制成药液,每次取药液150~250ml,温度应有37℃~40℃之间灌肠,保留1.5~3小时,每日一次,一月为一疗程,发挥泄浊导毒之功。
3.权利要求书1所述泄浊导毒灌肠液生产工艺为将权利要求书1中配方前八味药,制附片,牡蛎加水先煎半小时,再加余药继续煎煮1小时,合并2次煎液浓缩至900ml。二层纱布过滤、加水至适量,搅匀,10℃以下冷藏24小时,倾取上清液加入戴氏混合液100ml,100℃30分钟灭菌,即得成品。
全文摘要
一种泄浊导毒灌肠液是以制附片、牡蛎、黄芩、槐花、大黄、丹参、白芍、甘草、戴氏混合液制成的中药制剂,用于直接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特效药液。它属于第三种给药类的治疗方法。本发明针对医疗领域对肾脏疾病无法入手、收效甚微的情况下,采用中药制剂泄浊导毒灌肠疗法可以治疗上述疾病。在中医药专家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治疗体系,诊治患者3000余人,临床总有效率达85%以上,灌肠疗法在降低肾功能不全所致的肌酐,尿素氮升高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治疗优势,经过1~2个疗程的正规治疗,未血透者无需血透,早期病患者阻断病情发展,已血透者可逐渐减少血透次数,部分患者直至不需血透。
文档编号A61P13/12GK1418671SQ0213849
公开日2003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25日
发明者戴强发 申请人:戴强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