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修补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426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疝气修补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是治疗疝气不须切开皮肤,治疗效果好的疝气修补针。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疝气的技术是清朝时期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的,将皮肤皮下各层切开找到已扩大的外环口,用手术丝线将其缝合,达到治愈疝气。由于开刀出血,对人们的思想精神有一定的压力,对身体也有一定的损害,也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开刀治疝气有出血,对患者的精神有一定的压力,对身体也有一定的损害,并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的问题,提供一种只需使用U形空心针和互相扣着的细金属导丝,不需开刀,不流血,便可治愈疝气的疝气修补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疝气修补针包括一种U形空心穿刺针和一种互相扣着的两根细金属导丝;互相扣着的两根细金属导丝与U形空心穿刺针相互配合。
U形空心穿刺针可以是一种去除针芯的弯制成U形的上颔窦穿刺针。
上颔窦穿刺针为16号或18号上颔窦穿刺针。
互相扣着的细金属导丝是用两根又细又软的金属丝互相交叉后又各自拧成绳状构成。
两根金属丝线径约0.2毫米左右,各长约30厘米,且在互相扣合的两侧各留2厘米不拧在一起,呈环状,便于缝合时穿带手术线使用。
治疗操作时,消毒器械和皮肤后,用左手食指从阴囊向上摸清疝气外环口的大小部位,在外环口的两侧作进针和出针的皮肤和组织麻醉(小孩用全麻醉)。在外环下部耻骨上缘(针尖触一到耻骨)注入十毫升左右的注射用水,以使疝囊颈的后壁向上抬高紧贴前壁及外环口便于一次缝合。以右侧腹股沟疝为例,穿刺针从右侧皮肤进针,从疝的上部向下逐针缝合。在左食指引导下穿入腹股沟韧带,从已抬高的疝囊颈下穿过,穿前先把睾丸向下拉一下使精索靠后以免损伤,再穿进外环口的内侧联合腱膜下,针从内侧皮肤穿出(称下针)。将金属导丝从针孔里穿向对侧皮肤外,固定导丝,将穿刺针去除。
第二针仍从原针孔(紧靠导丝)穿入皮肤下,而针从腹股沟韧带,疝囊颈,联合腱膜上缘穿过(称上针)仍从左原针孔穿出,从针孔里插进第二根导丝,固定第二根导丝去除第二根穿刺针。用第一根导丝的扣穿进要缝合的七号手术丝线,从右侧皮肤外带出左侧皮肤外,去除第一根导丝。用第二根导丝将右侧皮肤外手术缝线带到左侧与左侧皮肤外缝合线打结,再用导丝的扣将原左侧的手术缝线带到右侧皮肤外,拉紧两端的线,而疝气的上部就被缝扎住了,这是第一结。用同样的方法导丝带线,将右侧的手术线带到左侧与左侧手术线打结,再将左侧的手术线带到右侧拉紧手术线的两端,完成第二结,也就是死结。分别提起两侧的手术线头,用剪刀的尖端将皮肤向下压并剪断,缝合线头就深理进组织里了。借助于皮肤松驰拉可移动的特点,用上述同样的方法针从同孔进,同孔出,先缝下针,后缝上针,导丝带线,皮外打结,皮内缝扎。根据外环口的大小,需要缝合几针就就缝合几针,一般是零点五到一厘米缝合一针,多数二到五针就完成了疝孔的缝合修补。治疗不出一滴血,治疗后就回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不开刀消除了患者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由于不出一滴血对身体有好处,尤其是小孩子和老人,又由于操作简单,一个医生很快就可以完成治疗。


图1是本实用新型疝气修补针的构造图;图2是使用状态图之一,去除第一根穿刺针保留导丝,并紧靠第一根导丝穿进第二根穿刺针并插进导丝(8、10);图3是使用状态图之二,用第一根导丝的扣带七号手术缝扎线(9),去除第一根导丝和第二根穿刺针,保留第二根导丝(8、9);图4是使用状态图之三,用第二根导丝(8)将右侧端的七号手术缝扎线带到左侧与左侧端的缝扎线打结(8、9);图5是使用状态图之四,用导丝(8)将已打结的缝扎线的左侧端带到右侧皮肤外拉紧;图6是使用状态图之五,已缝合好的第一针缝合线剪断的线头(9)。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疝气修补针包括一种U形空心穿刺针1和一种互相扣着的两根细金属导丝2;互相扣着的两根细金属导丝2与U形空心穿刺针1相互配合。U形空心穿刺针1可以是一种由去除针芯的上颔窦穿刺针弯制成U形构成。上颔窦穿刺针为16号或18号上颔窦穿刺针。互相扣着的细金属导丝2是用两根又细又软的金属丝互相交叉后又各自拧成绳状构成。两根金属丝2的线径约0.2毫米左右,各长约30厘米,且在互相扣合的两侧各留2厘米不拧在一起,呈环状,便于缝合时穿带手术线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说明使用本实用新型疝气修补针的操作过程消毒后在疝的两侧打局麻(小儿用全麻),U形穿刺针穿进皮肤,腹股沟韧带,疝囊颈及联合鹏膜,针从左侧皮肤穿出(参看图2中2、3、4、5、6),去除穿刺针1保留导丝(下针)。第二根穿刺针紧靠第一根导丝(参看图2中2、10)穿进皮肤下在左手食指的引导下针从腹股沟韧带,疝囊颈、联合腹膜上缘穿过,针从左侧原针孔穿出(上针),并插进第二根导丝(参看图2中8)。用第一根导丝(参看图2中2)将手术缝扎线从右侧带出左侧皮肤外,并去除第一根导丝和第二根穿刺针(参看图2中2、10)。用第二根导丝的扣将缝扎线的右侧端带出左侧与左侧端的线打结(参看图4中8、9)。然后再将已打结的左侧端的缝扎线带出右侧皮肤外拉紧(参看图5中8、9)完成了第一结,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导丝带缝扎线,再将右侧端的缝扎线带到左侧与左侧端的缝扎线打结,再将原左侧端的缝扎线带到右侧拉紧第二结完成了,这就是死结(参看图6中9)。疝孔的上部就被缝扎住了,同法逐针向下缝扎,完成疝孔的修补。
经验表明,用较大的皮肤缝合针代替U形空心穿刺针,配合使用两根互相交叉扣合的一号细手术线也可实现不开刀,不流血,治愈疝气的目的,尤适于小孩和体弱者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疝气修补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种U形空心穿刺针和一种互相扣着的两根细金属导丝;互相扣着的两根细金属导丝与U形空心穿刺针相互配合。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疝气修补针,其特征在于U形空心穿刺针可以是一种去除针芯的弯制成U形的上颔窦穿刺针。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疝气修补针,其特征在于互相扣着的细金属导丝是用两根又细又软的金属丝互相交叉后又各自拧成绳状构成。
4.按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疝气修补针,其特征在于两根金属丝线径约0.2毫米左右,各长约30厘米,且在互相扣合的两侧各留2厘米未拧在一起,呈环状。
专利摘要一种疝气修补针,包括一种U形空心穿刺针1和一种互相扣着的两根细金属导丝2。互相扣着的两根细金属导丝2与U形空心穿刺针1相互配合。U形空心穿刺针1可以是一种由去除针芯的上颔窦穿刺针弯制成U形构成。上颔窦穿刺针为16号或18号上颔窦穿刺针。互相扣着的细金属导丝2是用两根又细又软的金属丝互相交叉后又各自拧成绳状构成。两根金属丝2的线径约0.2毫米左右,各长约30厘米,且在互相扣合的两侧各留2厘米不拧在一起,呈环状,便于缝合时穿带手术线使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疝气修补针不需开刀,不流血,便可治愈疝气。
文档编号A61B17/00GK2671504SQ02241970
公开日2005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0日
发明者朱登先, 朱新华 申请人:朱登先, 朱新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