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中风和胸痹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9680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治疗中风和胸痹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发明内容
属于医药品的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用于治疗中风(即西医诊断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和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等)的纯中药制剂。
中医学定义的中风和胸痹二症分属于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它们均是临床重要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风多在人体气血内虚情况下,或因劳倦内伤、或因忧思恼怒、或因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发,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症状。胸痹的病机或因寒凝血瘀、或因痰瘀阻络、或因气滞血瘀、或因气虚血滞,表现为胸痹心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由于中风和胸痹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可多次发病及病死率和病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给社会、家庭及患者个人均带来极为沉重的负担,因而这类疾病近年来也一直是医学界集中关注与研究的热门课题。
目前,西医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依靠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如采用血管扩张剂、降压剂等,虽然疗效较快,但对人体均有相当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且其重点是针对疾病的急性期,对于病人急性期后的恢复和后遗症的治疗还缺少安全有效的药物;而中医目前治疗中风及胸痹类的药物一般以益气活血类药为主,如中风回春丸、丹参舒心胶囊等,但在临床实践中也尚存在着用药不全面、疗效不稳定和治愈率低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本领域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通过发掘祖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而提供一种组方科学、疗效高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专用于治疗中风和胸痹的中成药。
本发明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案源于祖国医学关于“异病同治”、“标本兼治”、“治病求本”等传统辨证论治思想,它是设计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并在兼收古今大量药学理论和实验基础上通过悉心总结研制而获得的。中医认为,中风、胸痹虽然病位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但在病机方面,存在共同之处,既均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中风和胸痹一般常发生于中年之后,正气虚衰,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血瘀于脉络,或因气虚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脉络痹阻而发病。根据对上述病因病机的认识,本发明设计者提出了“脑心同治”的治疗原则,并精选了一些药效集中且易于为人体心脑脏器吸收的中药原料组方并制成中成药,方中的药物由包括黄芪、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鸡血藤、牛膝、桂枝、桑枝、地龙、全蝎、水蛭在内的计十六味药物组成,全方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在对中风症和胸痹症的治疗方面特别是在对此二症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方面具有极好的效果,可使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证征候从根本上改善,从而显著降低或消灭此类病症对人们健康的威胁。
构成本发明所述中成药的各原料组分的配比量值为黄芪20~80个重量单位、丹参10~60个重量单位、当归8~50个重量单位、赤芍10~100个重量单位、川芎10~55个重量单位、桃仁10~40个重量单位、红花5~35个重量单位、乳香5~30个重量单位、没药5~35个重量单位、鸡血藤10~40个重量单位、牛膝10~40个重量单位、桂枝5~30个重量单位、桑枝10~50个重量单位、地龙5~60个重量单位、全蝎5~40个重量单位、水蛭10~50个重量单位。
根据上述原料制成的的药方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即同证同治、病机相同、治法相同的辩证论治原则。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升阳、生血行滞、大补元气,《本经逢原》云“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通过补气使元气充盛达到气行则血行之功,故为君药。赤芍功能散瘀止痛、凉血消肿。丹参功能活血祛瘀、凉血消肿、清心安神,《本草纲目》日其“活血、通心包络。”《本草汇言》云“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当归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川芎功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丹参、当归均能活血散瘀,与能够活血行气的川芎同用,可达气行血行之效,辅助君药活血化瘀通络,共为臣药。桃仁、红花均善活血祛瘀止痛,乳香、没药能活血定痛并兼能行气散滞,四药合用,佐助君药臣药发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牛膝既能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又可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其善行下肢;桂枝、桑枝通经络、利关节,善行上肢;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此四药均有较强的活血通络作用,兼有引药直达病所之义,且行中有补,祛邪而不伤正气,在方中亦为佐使,佐助它药发挥活血化瘀通络之效。地龙具有清热息风、通行经络之效,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水蛭功善破血逐瘀,此处以三味虫药作为方中佐使,既是取虫类能搜剔络中之邪的作用,通经透络;又有引药入经之义,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脉络,;另一方面,虫类药味成,其与方中活血药同用,有辛成同用之义,盖辛则通,成能软坚散结,使血络瘀滞得行、气机调畅、邪去正安。全方中诸药合用,可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审因论治、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立方有据。
本发明所述中成药的实际产品剂型可以是包括胶囊剂、滴丸剂、片剂、颗粒剂等在内的各种中成药剂型。
临床观察及疗效(一)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观察及疗效临床使用本药观察脑血栓气虚血瘀中风病人150例,其中男78例,女72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中风病积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病例选择标准按卫生部九三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符合中医中风诊断标准,中风病积分10~24分,中医辨证属中经络,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年龄在40-70岁之间的病例。
2、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神志、言语及运动功能,中风气虚血瘀证的症状变化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等,患者体征(舌象、脉象)的变化,头部CT、心电图、血脂、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等理化检查,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3、试验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100例,对照组50例,试验组每日口服本药胶囊剂2次,每次2粒,每粒重0.4g,28天为一个疗程。
4、疗效评定标准(1)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中风病记分方法,治疗前起点分最低为10分,最高不超过24分,其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85%为基本痊愈,≥50%为显效,≥20%为有效,<20%为无效。
(2)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中医症状评分方法,其疗效评定,疗效指数≥90%为基本痊愈,≥70%为显效,≥20%为有效,<20%为无效。
5、试验结果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胶囊剂对中风气虚血瘀证有确切的疗效。试验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91.0%,愈显率52.0%,优于对照组(82.0%和34.0%)。试验组对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头晕目眩、心悸、便溏、舌质、舌苔、脉象诸证候均有较显著的改善作用。(自身前后比较P<0.01或P<0.05),其中在改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舌质证候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
本发明所述药物对血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使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P<0.01),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P<0.01),组间比较其改善血脂代谢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
试验组全血粘度切值和低切值、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疗后均有所下降,疗前比较,P<0.01或P<0.05,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除血浆纤维蛋白原其它各项均为P<0.01,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试验组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
临床试验期间,未发现该药有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性检测,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肾功均无异常改变,表明本品应用较为安全。
(二)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及疗效临床使用本药观察胸痹病人150例,其中男83例,女67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分级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病例选择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凡同时具备(1)符合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诊断,中医诊断为胸痹,辨证为气虚血瘀的患者;(2)每周发作2次以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心电图呈阳性的患者;(4)年龄在18-70岁之间;以上四条者,即纳入试验范围。
2、观察指标
(1)疗效性观测包括血压、心率、心律等一般情况,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面色恍白、倦怠懒言、舌象、脉象及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硝酸甘油的服用量等临床症状,心电图。
(2)安全性检测包括一般体检项目,血、尿、粪便常规化验,肝(GPT)、肾功能(BUN、Cr)化验。
3、试验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100例,对照组50例,试验组每日口服本药胶囊3次,每次4粒,每粒胶囊重0.4g,四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停用一切抗心绞痛的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可以只含硝酸甘油片,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若病人心绞痛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急性心急梗塞、严重心功能不全或严重心率失常等危重情况时,可按中西医结合原则治疗,积极处理,注明加用药物和剂量,并作为剔除病例统计。
4、判定标准主要是根据心绞痛、心电图、临床证候及硝酸甘油停减率的改善情况,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率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1)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A、轻度显效胸痛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胸痛发作明显减轻;无效胸痛症状无改善;加重胸痛发作加重,达到“中度”以上标准。
B、中度显效胸痛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胸痛减轻一级,达轻度标准;无效胸痛症状无改善;加重胸痛症状加重,达到“较重度”或以上标准。
C、较重度显效胸痛消失或减轻到“轻度”标准;有效胸痛减轻到“中度”标准;无效胸痛症状与治疗前相同;加重胸痛发作加重(或达到“重度”标准)。
(2)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A、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B、有效S-T段降低,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C、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D、加重治疗后S-T段降低加重,T波加深,或T波由平坦变倒置。
(3)中医证候总疗效判定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总疗效 显效n≥70%有效70%>n≥30%无效n<30%(4)单项中医症状疗效标准A、消失症状(+)减少至(-)性者;B、有效单项症状(+)减少一个者;C、无效单项症状无改善者;D、加重单项症状增加一个(+)者;(5)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不服用消心痛等其它速效扩冠药及速效救心丸等中药制剂。
A、停药治疗后完全停服硝酸甘油;
减量治疗后较治疗前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以上;不变治疗后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不足50%。
B、计算方法 5、试验结果本发明所述药物对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有确切的疗效。实验组心绞痛疗效为总有效率92.0%,显效率32.0%,优于对照组(82.0%和20.0%),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心电图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44.0%,显效率7.0%,对照组总有效率36.0%。显效率6.0%,组间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3.0%,显效率21.0%,优于对照组(82.0%和8.0%),P<0.05,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对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面色恍白、倦怠懒言、舌质、舌苔、脉象诸证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自身前后比较P<0.01或P<0.05),其中在改善胸闷、乏力、舌质诸证候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实验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78.0%,高于对照组66.0%,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本发明所述药物有较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可使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疗前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或P<0.05,有显著性差异。
临床试验期间,未发现该药有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前后观察结果表明,试验药对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肾功等均无明显不良影响,表明本品临床用药安全。
权利要求
一种可用于治疗中风和胸痹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构成该药物的各原料组分的配比量值为黄芪20~80个重量单位、丹参10~60个重量单位、当归8~50个重量单位、赤芍10~100个重量单位、川芎10~55个重量单位、桃仁10~40个重量单位、红花5~35个重量单位、乳香5~30个重量单位、没药5~35个重量单位、鸡血藤10~40个重量单位、牛膝10~40个重量单位、桂枝5~30个重量单位、桑枝10~50个重量单位、地龙5~60个重量单位、全蝎5~40个重量单位、水蛭10~50个重量单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中风和胸痹的中成药,它依据祖国医学关于“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等辨证论治原则,以黄芪、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等原料为基本组方并经科学加工而成,全方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临床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及胸痹心痛、胸闷、心悸、气短;脑梗塞、冠心病心绞痛属上述证候者,效果显著。
文档编号A61P9/00GK1520862SQ0311448
公开日2004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29日
发明者赵步长, 伍海勤, 赵涛, 赵超, 赵青, 赵骅 申请人:赵步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